菊花
阅读
2022-07-27更新
最新编辑:迦洛翎
阅读:
更新日期:2022-07-27
最新编辑:迦洛翎
菊花花期
- 花分生期(FM stage, floral meristem stage );
- 花芽期(FBD stage, flower bud development stage);
- 露色期(VC stage, visible color stage),舌状花充分显色,未展开
- 初开期(EO stage, earlier opening stage),外轮舌状花初步展开,花心部分露出
- 盛花期(OF stage, opened flower stage)
- 盛花初:盛花期初始阶段,即盛花前期的开始时间
- 盛花前期(Full flower early stage),最外轮舌状花展至最大开放度的 70% ~ 100%,花心完全显露,管状花未散粉/柱头伸出
- 盛花后期(Full flower late stage),舌状花展开到最大,外轮管状花散粉/柱头伸出
- 盛花末:花期的结束阶段,即盛花后期即将结束、衰败期即将开始的时间
- 衰败期(SF stage, senescing flower stage),40% ~ 50%( 2 ~ 3 轮)管状花散粉/柱头伸出,舌状花开始出现萎缩
切花小菊开花时期分为6个阶段[3],分别为
- 阶段1:露心期;
- 阶段2:初开期;
- 阶段3:盛花期;
- 阶段4:外层管状花逐渐变黄期;
- 阶段5:散粉初期(单花管状花散粉率≈26%);
- 阶段6:散粉末期(单花管状花散粉率≈87%)。
菊花花色[3]
花青素(anthocyanidin)又称花色素,是自然界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中的水溶性天然色素,是花色苷水解而得的有颜色的苷元。
菊花色素的种类对花色形成的影响
类胡萝卜素和类黄酮是菊花花色素的主要种类。
类黄酮主要分为12类,即黄酮醇、黄酮、二氢黄酮、二氢黄酮醇、异黄酮、黄烷-3,4一醇、二氢异黄酮、花青素、黄烷-3-醇、橙酮、查尔酮、二氢查尔酮等。 橙酮、黄酮、二氢黄酮和查耳酮等主要形成黄色;花色素苷主要形成红色、紫色和蓝色等,花色素苷主要影响花中大部分红、蓝、紫等较深颜色。
类胡萝卜素是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的统称,决定花的黄、橙、红等颜色,其化学性质不稳定,遇光、酸、氧及高温易降解。
在20世纪初,金属络合物的假说被提出,Shibata等认为某些金属离子可能会与花青素B环上的0一dihydroxyl基结合形成高度着色而且稳定的金属络合物,即超分子花色素,会对花色产生很大的影响,尤其是可以使一些花色趋于蓝化。
在菊花的花瓣中,橙色和红色等色系的品种,同时含有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花色由这两种色素复合而成。 其中,类胡萝卜素会遍布花瓣的所有细胞,而花青素只存在与上下表皮细胞; 只含有类胡萝卜色的是黄色系品种,类胡萝卜素则存在与栅栏组织; 紫色、粉色和白色系品种所含的色素多在上下表皮细胞中存在,一般不会分布在海绵组织和中间栅栏组织上。
色素的种类不同,存在于细胞中的位置也不相同。 花青素等黄酮类化合物,例如花青素,一般以溶解于细胞液的状态存在于液泡内。 也有以结晶或沉积状态在细胞内的色素体上(质体上)存在的,例如类胡萝卜素。
在较低的pH值条件下花青素主要表现为红色且稳定,随着液泡pH值的升高,花色趋于蓝色且常不稳定; 在特定pH值溶液中,花青素的几种形式达成平衡且表现特定颜色;pH值也通过花青素的共着色作用而影响花色。
菊花花色的演化规律
在秦代之前,菊花只有黄色一种颜色,直到汉代,才出现了白色的菊花; 唐代前后,菊花的花色已经比较丰富,有紫、黄、绿、白、复色、墨红、异色等; 宋代出现复色品种和绿色品种; 明清之后,菊花花色类型得到巨大,出现了许多稀少花色的菊花品种以及众多复色品种。 目前为止,菊花已经形成了包括红色系在内的八大色系以及复色等众多色系。
菊花最初是以黄色的花朵出现的,所谓“菊花黄为正",然后进化出了白色,这与当前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然后,在白色的基础上又派生出紫色,并且从紫色产生红色; 同时,墨红色也开始出现,这可能是由于在紫品种内花青素浓度增大而形成。 最后,橙色,粉色等色系也出现,以及很多色系的杂交,导致基因杂合和异色花的形成。
……
更多资料可见 朱安超. “绿心” 切花小菊管状花绿色形成机理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4.[3]
- ↑ 1.0 1.1 Yang Y, Ma C, Xu Y, et al. A zinc finger protein regulates flowering time and abiotic stress tolerance in chrysanthemum by modulating gibberellin biosynthesis[J]. The Plant Cell, 2014, 26(5): 2038-2054.
- ↑ 2.0 2.1 赵倩茹, 房伟民, 管志勇, 等. 切花小菊 49 个品种绿心特性分析和综合评价标准的构建[J]. 园艺学报, 2017, 44(12): 2338-2350.
- ↑ 3.0 3.1 3.2 朱安超. “绿心” 切花小菊管状花绿色形成机理研究[D]. 南京农业大学, 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