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个板块正在施工制作,现无法确定正式上线时间

全站通知:

Mg42

阅读

    

2023-11-13更新

    

最新编辑:墨軒辞

阅读:

  

更新日期:2023-11-13

  

最新编辑:墨軒辞

来自我的世界潜行者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墨軒辞


Mg42.png
基本资料
名称 MG 42
类型 轻机枪
品质 Master
重量 11.57 kg
弹种 7.62
伤害 34
弹匣 0/80
射程 180
射速 900 shots/min
换弹 6 sec
战术换单 4.75 sec
散布 0.45°
腰射散布 2.45°
垂直后座 0.7°
水平后座 0.3°
相关内容
Interpolitex 2013 (534-47).jpg
基本介绍

MG42,为德文Maschinengewehr 42的缩写,意即为“机枪1942年型”(“Maschinen”就是“Machine”;“gewehr”就是“gun”)。MG42为纳粹德国研发于1942年服役,依照7.92毫米子弹作为开发依据,本来准备取代MG34通用机枪,不过最后两款机枪一起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MG42的特征为极高的射速,每分钟高达1,500发,射击时,不同于其他机枪,具有类似“撕裂布匹”的枪声,盟军称之为“希特勒的电锯”,此外同时具备可靠性、耐用性、简单化、容易操作以及成本低廉等特性。

拜优良设计所赐,原始版本的MG42一直到二十世纪末的东南欧仍能看见其身影,而衍生型的开发并未因纳粹德国的战败而停滞;例如从MG42/59衍生出的MG1,到MG2,以及MG3,除了时代的变迁与型号的改变之外,MG42的身影与影响依旧跨越时代。例如瑞士生产的SIG 710-3,MG42/59,以及5.56 mm西班牙CETME(Centro de Estudios Técnicos de Materiales Especiales)机枪,几乎都是MG42机枪的翻版;美军的M60通用机枪也摆脱不了MG42的影子。尽管Ameli机枪与MG3机枪都可以算的上是冷战时期的产物,然而其优越的设计伴随许多国家继续在二十一世纪服役下去。

除了各国陆军地面部队以及政情混乱地区的民兵仍旧使用MG42与其衍生型机枪之外,其设计的重点也被东欧国家所采用;匈牙利采用MG42的设计研发成坦克用机枪,但是MG42本身由于可变换枪管,性能仍旧优于东欧生产的机枪。严格来说MG42的射速,理论上是要透过更换不同重量的枪机座,才能比其他机枪打出快四倍的射击速率


早在二战前的西班牙内战已经给了德国军方很多满意的武器测试结果,MG34通用机枪就是其中之一。然而MG34对于飞沙走石过于敏感,成本也很昂贵(不管在工时与材料上),因此后来衍生出加强版(incremental improvement)的MG34S型。另外位于萨克森窦柏恩由保罗·库特·约翰尼斯(Paul Kurt Johannes)创办的“大脚约翰尼斯金属烤漆厂有限公司”(Metall und Lackierwarenfabrik Johannes Großfuß AG)也进行了MG34的量产方式改良计划,以求压低量产的压力。

此改善工程由维纳·古诺博士(Dr. Werner Gruner)主导。古诺博士本人其实擅长的是冲压制造技术,对于武器的开发并非科班出身,不过凭借其丰富的钢材知识,博士在其他技术人员的协助下,达成了两项始料未及的里程碑:新的机枪设计以及低廉成本。此新设计暂名MG39。外型上没有变动跟MG34无异。操作上,不须变动就能够让士兵快速适应与使用;跟MG34相比,差别是:

给弹方式:从弹鼓改为弹性大的弹链 照门:从直立式改为滑轨式 射速提升到每分钟1,200发 生产方式改用冲压成型,大幅降低制造成本 之后进行实战测试,并于1941年完成,其成果受到德国军方认可,再经过微调修改后于1942年开始量产,正式定名为MG42。生产的合约商包括“大脚”(Großfuß)、毛瑟、古斯洛夫工厂lm Gustloff}}以及其他的小厂,一直到二战结束,三年多的时间共有超过400,000挺MG42出厂(1942年: 17,915挺;1943年: 116,725挺;1944年: 211,806挺;1945年: 61,877挺)。一挺MG42的生产工时[1]只有MG34的一半,即75个工时左右(生产一挺MG34需要150个工时左右)。此外,透过冲压方式进行生产又为MG42节省了材料成本。相较而言,MG34的生产成本需要327马克,而MG42的成本只要250马克。

MG42当轻机枪使用时含两脚架总重11.6kg,比MG34轻500g;MG34与MG42的两脚架是共用的,不同的是MG42的两脚架除了装在枪口后方枪管肋架下缘,也可以装在枪身中段机匣下方。这个方便性在于如果射手需要俯射时,不用提高自己的身形,这降低了敌火下的危险性。当重机枪用时,MG42有自己的三脚架,是新式的42型辅助三脚架(Lafette 42 tripod),重达20.5kg。MG42并没有采用重管设计,连续射击时枪管的升温速度很快,不过设计公司对更换枪管的程序有良好的设计,有经验的射手3秒就能更换好枪管。

维持MG42正常运作的理想人力编组是六个人一组:机枪伍长一位,射手与副射手共两位,余下三员负责弹药之携行与管理、备份枪管之携行、三脚架之携行、构筑机枪阵地以及杂务。为了保护伍长,射手与副射手配有手枪各一把,其余三名官兵配备毛瑟Kar98k。不过跟现实妥协以后,MG42机枪伍实际的编制只有三个人:射手、弹药兵与观测员。其中的射手德军倾向由下士(Unteroffizier)担任。

MG42平均射速为每分钟1,200发,比英国的维克斯机枪以及美国的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射速多一倍(两者仅有600发/每分钟);可以听到“啪”或者是“碰”的冷枪,甚至是“咑咑咑咑……”的连贯机枪声,MG42的高射速使得枪声以非常密集的声波传递出去,由于过于连贯,因此人耳中听起来像是布匹被撕破的声音。

盟军对于这个布匹撕破声也有自己的定义与看法,因此给予MG42各种绰号,例如“希特勒的电锯”;也有的官兵形容MG42是“希特勒的拉链”(Hitler's zipper;因为其连贯的枪声像拉动拉链时的响声,苏联士兵称MG42为“亚麻布剪刀”(“linoleum ripper”);德国士兵称它为“希特勒的锯子”("Hitlersäge")或者“骨锯”(Bonesaw)。英国士兵则以MG42材料的制造产地史潘朵称呼之。

此外,德军在手册中明令禁止将标准250发弹链一次打完,如果是50发弹链,一分钟之内不得超过七条的射击,以免枪管寿命大幅简短,且减少枪管过热卡弹的发生。由于MG42如此地特殊而骇人,美国陆军不得不拍摄训练影片协助官兵跨越巨大的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 trauma)。

设计公司之所以要提高射速,其构思在于短时间内增加击中与击毙敌人的几率,以压制敌军进行战术运动;具有这种设计理念同时还包括维克斯K空勤机枪。不过射速高的武器必然也有夸张的弹药消耗量,加上枪管寿命降低以及容易过热,反而考验其持续长效射击的能力。

由于一挺MG42就可以牵制一整批敌军,让敌军进退两难,英美两国的官兵被训练面对MG42时要躲好,趁MG42更换枪管时(熟练的射手可以三秒换好枪管,不熟练的射手要花七秒),突袭夺下MG42的阵地,因此MG42射手佩有手枪自卫。

编制上,德军有独立的机枪班,或者是一个单位的核心,机枪伍与其他单位进行互相掩护,MG42负责压制牵制敌人,掩护战友或友军进攻,防卫阵地,以及给予大家士气。
该武器无法交易或拍卖

获取地点以及等级
损伤修饰
爆头伤害 X1.25
肢体伤害 X0.5
远距离减伤
10米 34伤害(秒)
40米到180米 22伤害(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