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通知:

苏联空中作战理论

阅读

    

2025-09-08更新

    

最新编辑:glamcurrent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08

  

最新编辑:glamcurrent

来自falcon bms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glamcurrent



简介

从飞机开始用于军事用途时起,苏联就一直是空中力量的坚定支持者。即使是在1917年革命之前,俄罗斯就开始大力发展航空技术,并发展出了很多种在当时非常先进的军用飞机。Alexander P. de Seversky意识到,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罗斯帝国的空中力量的数量和质量在世界上都是仅次于法国的强大存在。Serverkey还补充道,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是唯一拥有四引擎远程重型战略轰炸机的国家。为了对英国皇家空军公平起见,应该指出的是,在 Sir High Trenchard的推动下,英国也发展了战略轰炸能力,并在他的领导下将空中力量作为独立军种所使用。实际上,英国同样也发展出了D.H. 9A四发轰炸机,打算从英格兰起飞奔赴柏林执行轰炸任务,但是在此飞机投入作战前,停战协议就已经签署完成。


无论如何,Seversky认为俄罗斯是航空业先驱是很有道理的。俄罗斯在战争中所投入的战机在那时候也被认为是设计精良的作品。Seversky注意到这些投入战斗的战机装备有空对空和空对地火箭弹,他也在1917年驾驶过一架装备了37毫米机炮的单座战机。


在一战结束到二战开始前的这段时间中,苏联也在继续发展它的空中力量。在西班牙内战中的1936年至1938年这一时段、在抗日战争中1937年到1939年这一时段、1939年至1940年的苏芬战争中,苏联空军力量都曾有参与作战。虽然在这些战争中苏军航空兵所取得的战果有多有少,但将航空兵投入作战这一事实表明,苏联领导人对飞机的使用非常重视。


在二战中,苏联再一次的大规模的将飞机投入军事行动中。虽然空中作战肯定不是苏联军事胜利的最重要因素,但是苏联的空中力量仍然被大规模的投入使用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苏联元帅Sokolovskiy基曾写道,空军是战争中第二重要的军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战场任务来支援地面部队。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了约17万架飞机,这足以说明苏联对航空的重视。


自二战以来,苏联在导弹发展水平与美国不相上下的情况下,仍继续强调其航空力量。苏联空军的规模和能力致使美国任务规划者不得不密切关注苏联空军发展动向,并研究在现代冲突中苏联会如何使用这支力量。

研究目标和范围

本文目标是研究苏联的战术空中条令是如何建立,以便推断苏联在未来的冲突中他们如何部署空中力量。当然,只有通过对苏联空军所有要素的研究,才有可能全面了解苏联空中力量的潜力。尽管在苏联的组织中,侦察、运输和直升机行动也属于战术或正面航空的范畴,但本文要讨论的范围仅限于有关战术战斗机和对地攻击部队的理论。限制研究范围的目的有两个。首先,有限的研究范围为更深入地探讨这一问题提供了机会。其次,具有不同能力的新型苏联战术战斗机的发展表明,苏联使用此类飞机的战术航空理论可能正在发生某种程度的变化。

成长期:第二次世界大战

二战期间,苏联的空军理论似乎一方面受到当时环境的实际影响,另一方面也受到当时苏联主流军事理论的巨大影响。这两种影响都倾向于发展非常强大的战术空军,有时甚至牺牲了其他典型的空军职能,如远程轰炸和防空。


正如Lord Kitchener曾经说过的,"One makes war as one must."。这句话在分析二战初期苏联空军力量的使用时,无疑是恰当的。1941年的夏天,苏联武装部队正在面对德国闪电战的猛烈攻势,德国闪电战迅速深入俄罗斯领土。在这种情况下,汉森·鲍德温指出,苏联最初的空中战略只是生存战略。在同一篇文章中,鲍德温进一步指出,苏联地面部队当时所面对的困境正是后来苏联强调使用空中力量来支援地面部队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单纯的倾向将资源投入强大的地面支援部队,因为这是最重要的军队领域。苏联的任务规划者显然认为,他们的地面部队需要尽可能多的火力支援,以确保德军不会占领苏联,即使能提供的火力支援有限。苏联国防部的记录表明,43%的远程航空任务都是以此种角色进行的。苏联领导人对1941年黑暗时期期间飞机所提供的火力支援的有效性的印象非常深刻,因此他们选择在二战剩下的时间里将重点放在对地支援部队上。

影响作战的因素

可以说,苏联空军之所以能够将大部分力量投入到地面支援,是因为德国空军在东线相对薄弱,缺乏果断性。德国当时正处于两线作战的状态,其装备精良的空军部队大部分都参与了西线激烈的空战。此外,东线的德国空军力量受陆军指挥,主要用于对地支援。德国空军的这种部署模式对苏联军队所能从对地支援中获取的收益能力产生了双重影响。首先,苏联地面支援飞机没有受到德国制空战机的激烈骚扰,这是因为德国防空力量相对较少。其次,苏联能够将更多的空中力量从防空转移到地面支援,因为德国没有对苏联军事目标和工业区发动密集的、大规模的远程轰炸。德国空军在东线的空中力量可以被归类为战略轰炸类型,苏联也确实在战争初期在地面上损失了部分飞机。然而,随着闪电战势头的增强,更多的德国空中力量被用于直接对地面部队进行支援,而不是执行远距离轰炸或是攻击机场。

除了前面所述的德国空军力量的影响外,盟军空军力量也倾向让苏联领导人更重视空军对地面部队的支援。苏联不需要对德国进行大规模远程轰炸,因为英国和美国军队足以胜任这一角色。盟军的战略轰炸让苏联得以集中空部队来对地面部队进行直接支援。

还有其他因素导致苏联在二战期间发展出强大的战术空军。baldwin指出其中三个更重要的因素是地理、集群概念和陆地力量的主导影响。在研究baldwin先生的分析时,确实发现这三个因素很可能对苏联空中作战的形态产生了重大影响。实际上,这三个因素都体现在一个因素上,即俄罗斯的面积,特别是人口稠密地区之间的距离。这些因素一直对苏联军事理论产生着重大影响。在撰写本文时,回顾一下baldwin先生关于这些因素对二战中苏联空中力量的影响的观点是有用的,因为它们似乎确实影响了苏联战术空军的发展。

首先,俄罗斯幅员辽阔,苏联西伯利亚、俄罗斯西部和黑海-高加索地区的人口中心相距甚远,在建立全国性、集中化的军事组织时,通信和后勤问题十分严重。这些问题在二战初期尤为严重,当时的道路和铁路远不发达,飞机的航程也与今天相比极其有限。此外,这些位于苏联领土的边缘且相距甚远的地区历来容易受到经由陆路来袭的入侵。出于这个原因,苏联军事学说在传统中包括半自治军区(semi-autonomous military districts),每个军区指挥官都指派强大的独立地面部队来保卫自己的军区。 在遵循这一准则的情况下,在20世纪30年代中期苏联的飞机产量增加时,他们把这些飞机分发给每个军区中。由于每个军区指挥官只负责他们指定的地理区域,因此他们更倾向将获得的飞机用于支援陆军部队,而不是用于远程轰炸,因此此种理论是合理的。

俄罗斯的面积也促成了“大规模”概念的提出,鲍德温将这一概念列为苏联空军部署的第二大重要因素。在苏联看来,“大规模”概念不仅体现了火力的集中,还体现了对敌军数量上的优势。面对保卫广袤土地的问题,俄罗斯历来需要大规模的军队来满足其理论要求,即能够在漫长的边境上集中兵力。为了充分支持“大规模”概念,苏联陆军使用了大量炮兵支援来提供所需的火力集中。

当飞机作为新式的火力投送方式出现时,苏联只是将飞机用作火炮的补充。飞机的机动性增强了集中火力能力,这正是苏联“大规模集群作战”战略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给分散部署的大型陆军提供这种集火的需求,促使大量资源投入战术飞机领域,以生产所需数量的战机。

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上,苏联的“密集”战术理念催生出以飞机编队作为空中集群火力的作战形式。法国将军奥古斯丁·纪尧姆在其著作《苏联武器与苏联力量》中列举了飞机用于大规模支援地面部队的实例。他指出在莫斯科战役中,伊留申-2攻击机曾以大规模编队投入作战。苏军为此战投入约1200架战机,并报告称在1941年11月1日至11日期间,通过空中打击共摧毁406辆德军坦克。随着苏联航空工业弥补了早期损失,这种通过战术轰炸实施集中火力打击的做法日益加强。1942年9月至10月间,苏联空军在斯大林格勒执行了约34,000架次出击任务。在1945年4月的科尼斯堡战役中,在48小时内空军出击了10,000架次。在此次战役中,据称苏联执行了70,000架次的出击,其中17000架次是发生在战役的第一天。

鲍德温所述,影响苏联空中理论的第三个原因是陆军主导性的影响。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军队基本上是按照三十年代中期制定的战略理论投入作战的。这一理论是基于一个前提:地面战役在任何冲突中都是决定性的事件。因此,尽管俄罗斯在德·塞弗斯基和西科斯基的指导下研制出了远程轰炸机,苏联仍拒绝赋予空军独立作战的职能。空军的主要职能是通过在战场中直接执行作战行动来支援地面部队行动。

联合武装概念

尽管地理因素以及友军与敌军的军事力量是塑造苏联空军作战方式的重要因素,但实际上它们只是强化了苏联关于空军力量应如何融入整体军事理论的理念。 该理论将步兵、装甲部队、炮兵和战术空中力量紧密融合,形成了一种联合兵种作战的概念。 苏联空军元帅韦尔希宁于1949年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了这一联合武装概念的正确。 他提出:在战争中,只有通过多军种间合作才能够赢得战争,而不是通过空军或是坦克部队的独立行动来实现。

尽管这种联合武装(combined arms)概念与美国的联合部队(joint force)理论别无区别,但是某些程度上的差异导致了在二战中,苏联将大部分的资源倾注于战术航空兵部队(tactical air forces)。 1948年,苏联空军参谋长苏德茨上将写道:唯有各军种通力协作,才能取得胜利。他继续说道:“……空军部队的训练计划旨在使其能够首先为地面部队提供直接支援。” 苏德茨同时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取得的战果证实了这种运用空军力量的正确性。苏德茨的这番论述表明苏联对地面作战的重视程度。正是基于这样的战略理念,苏联开始大力发展强大的战术航空兵力量以支援地面部队。

因此,战前苏联的联合武装与大规模集群作战的概念发展出了庞大的战术空中力量,这些空中力量主要在大规模作战中执行任务,以直接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罗斯的地理环境以及敌我双方军事行动的相互作用,渐渐地强化了这些战前的军事理论。战术空中力量在战争期间约占苏联空军总兵力的三分之二,由此可见其受重视程度。而1945年苏军投入约20,000架战机对抗德国空军2,800架战机的数据,则充分体现了大规模作战理念的重要性。

战术空中力量的组织架构

在二战初期,苏联空中力量的组成如下:

  1. 最高司令部的远程空中力量。
  2. 每个军区的空军,其组成包括战斗机师和短程轰炸机师。
  3. 陆军各军所属空军部队,由战斗机、轰炸机及对地攻击团组成的混合师构成。
  4. 由通讯(联络)中队组成的空军部队,这些中队归属于步兵和机械化军团指挥官。
  5. 海军航空兵

这些战术航空部队因此被划分到各军区空军部队和各陆军航空兵部队中。航空部队以相当低的层级上隶属于地面指挥官。 苏联的文献表明,这种空军的划分方式导致了部署空军时,空军力量被分散,也无法相互协调,导致无法按照预期提供集中火力。 例如,在二战的西北战线中,在头18天内空军总共出动了8000个架次,但这些行动分散在广阔区域,未能集中于特定方向上。

为弥补这些缺陷,1941年秋季组建了战术航空军并配属各战区司令部。 在苏联武装部队组织体系中,“战区”(Front)不仅指代作战区域,同时也是负责该区域内作战行动的作战指挥机构。 在进攻中,伏龙吉尔斯基军事学院的西多连科上校指出,设立战区组织是为了更好地控制在某一地区作战的多个军队。战区的宽度和所辖兵力因战役性质而存在显著差异。 前线宽度通常在300至500公里之间,部分甚至更大。 战术航空兵的规模同样差别巨大,有学者指出每个航空军团的战机数量在1000至1400架之间。 这些航空军团通常由战斗机、对地攻击机和轻型轰炸机组成的混合师团构成,旨在掌控战场制空权并提供地面支援。

总结

总的来说,在二战中,大部分苏联的空中资源都用于支援战术空中任务。据估计,有时苏联空军高达90%的作战力量都投入了这项任务。 战斗机、对地攻击机、短程轰炸机甚至是长程轰炸机都用于最大程度地为地面部队提供支援。 这些战术空中力量在当时的职责是依据地面指挥官的需求提供空中掩护和集中的火力打击。 战术航空兵部队的指挥权集中于战区司令官,以便他能更灵活地将飞机作为集群炮兵使用,既可协助粉碎敌军进攻,又能在苏军突破时提供集中火力支援。

二战后的几年

在二战后,苏联继续加强她的战术空军的力量。虽然重点时常出现调整,但是苏联的文献经常反复强调:战术空中力量始终被视为联合武装作战体系中的核心组成部分。这种体系是赢得现代战争的关键。 在斯大林时期、赫鲁晓夫时期和勃列日涅夫-普希金时期,苏联的整体作战理论都进行了调整,这也导致了苏联战术空军作战理论的细微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