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通知:

2V高达

阅读

    

2025-08-17更新

    

最新编辑:XI-G_Ver_Titans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17

  

最新编辑:XI-G_Ver_Titans

来自高达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徘徊的幻影
小五十50
唱歌的吼叫尾
神翼炼



高达WIKI > 全机体资料 > 其他作品(U.C.系列)机体 > 2V高达

2V高达的介绍

2V高达2V高达

LM132V04 胜利高达的成功量产以及实战告捷,极大振奋了神圣军事同盟的士气。与此同时,鉴于前线战况日趋复杂激烈,此前便已启动的次世代旗舰机研发计划开始加速推进。该项目的核心方针在于全面应用“米诺夫斯基推进技术”(Minovsky Drive,以下简称 MD)。开发团队最初设想将MD与V型的可选式装备相结合,而这一构想最终催生了试作机<Second V>


说到MD,它一种将V.S.B.R.研发过程中得以提升的荷电粒子变速控制技术,与同样应用于MF的I力场技术相融合,最终开发出的拟似反重力推进系统。该系统通过内部封装的成对I力场互相作用产生巨额推力,使得搭载机体可于重力环境下自由飞翔,理论上在宇宙真空环境中更可加速至亚光速。此外,相较于传统推进方式,该系统的能耗极低,还大大减轻了动力炉的负荷,可谓是梦幻般的推进系统。

值得一提的是,Second V并非首台配备米诺夫斯基推进单元(下称MDU)的机体。该技术的研发最早可追溯至U.C.0116年,F90二号机测试的试作型MDU为开端。此后SNRI技术人员更是于U.C.136年在F97系基础框架上追加MDU,成功研制出三台代号<F99>的验证机。然而随着SNRI第二月面开发所遭木星帝国特种部队袭击,三机近乎全毁,研发进程遭受重创。至此,MDU搭载型MS一度退出历史舞台,直至U.C.150年才重现踪迹。然而即便是一度成功实用化的技术,其开发进展也难以称得上一帆风顺。

说回Second V的研发历程,其开发团队核心成员多源自当年的F99项目组。基于这一缘故,设计团队在设计初期便参考了F99的小型化MDU方案,并尝试将其改良为适配V高达的支援装备,以可拆卸式背包形态与机体背部接驳。而改进工作远不止于此。由于本机沿袭了V高达的机身架构,其标志性的三机变形合体机构也得以一并继承,作为V型核心的B组件(核心战机)自然毫无疑问地成为MDU的搭载平台。虽然B组件最初的定位仅为逃生舱,但由于其集成了头部组件、驾驶舱以及MF组件,且具备极高的环境适应性,所以单独作为局地战轻型战机使用也不在话下。而Second V的B组件因为搭载了MDU而获得了近乎与MS一致的运动性能与作战能力,当与其它机身部件组合后,更是能作为顶部战机重型战斗轰炸机投入战线。

这一设计并不仅是出于保护核心组件的考量,更是因为V高达通过历次实战,以其惊异表现与优异战绩证明了这套变形系统具备极为优秀的可靠性,这或许正是对SNRI所秉持的「战场之火正是锻造兵器的熔炉」这一古老铁则的印证。

除去机身构造方面的升级变更,本机的火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作为其常规武器的光束步枪虽延续了V型的核心模块,却在外形上进行了不小的变更,更于枪身下方追加了适配多种弹种的多功能榴弹发射器用于提升火力。而本机最值得称道的自然是两款追加的新型武装,即米诺夫斯基护盾千兆光束加农

说及米诺夫斯基护盾,这是一种防御能力匹敌战舰级光束护盾的特殊武器,该护盾通常以纵向对折的方式收纳于肩部,使用时仅需展开便可运作,亦可从武器挂架上拆卸为手持护盾使用;若启动最大出力模式,则会向三个方向射出预置的盾牌BIT,并在空间中展开光束皮膜来扩大保护范围。该模式下能耗极其巨大,只有Second V这种动力炉出力极为充裕的机体方能活用,其它MS若强行使用只会落得系统宕机的下场,仅从这一方面而言,该护盾说是Second V的专属装备也毫不为过。

若是说米诺夫斯基护盾为Second V的最强之盾,千兆光束加农便是本机的最强之矛。作为LM开发的新式武装,其核心卖点便是配备了超长线性导轨的长距离MEGA粒子炮,输出功率通过与核心战机的发电机直连得以远超常规光束兵器,最终威力甚至可与舰炮相媲美。除了作为远程支援武器使用外,该武装同样可以从挂架拆卸为手持型武器使用,亦可用于白刃战,不过由于此状态下仅能依赖内置能源包供能,其输出功率可谓是大大降低。

除此之外,研发人员在测试过程中意外发现Second V的MDU同样可以充当武器。正如前文所言,MDU通过构建成对的互斥I力场获得推力,但因为该技术尚未完全成熟,故在力场形成时会释放大量高能米加粒子。通常情况下仅呈现为类似喷射尾焰的效果,但当最大输出时便会形成犹如MS展开天使之翼般的壮观景象,所以也被称为「光之翼」。这一特殊现象最早可追溯至U.C.0116年MDU首次测试时的暴走事故,而如今的光翼虽然仍旧属于系统副产物但更为稳定可控,若能充分利用其特性,亦可在战场上作为光束军刀或光束盾牌取得出人意料的战果。

从技术人员的设想来看,经历了全方面强化的Second V,其规格甚至可媲美限定环境下的MA或经过特化的重型MS,足以称得上跨时代的次世代新锐机型。然而现实却事与愿违,在完成基础设计后进行计算机模拟的阶段中,不少潜藏的弊病被一一发现。首先,虽然研发组已经对V型框架进行了强化,但本体与支援装备的结合处承载的负荷仍超出了极限。模拟的结果显示,当MDU最大出力时,极端情况下本机甚至有空中解体的风险。其次,虽然本机计划将剩余电力活用至双肩追加是千兆光束加农以及米诺夫斯基护盾,但在实际测试中,用于嵌合追加装备的武装平台在进行战斗机动时会产生异常震动。对于以超远程高精度射击为卖点的千兆光束加农而言,这一缺陷无异于正中其命门,可谓是恶劣到无以复加的棘手难题。

模拟结果揭示了机体框架的极限。作为V高达的后继机,试制型机体虽生产了多台测试机,却始终未能找到根本解决之道。显然,过度拘泥于沿用V型的设计,使得改进空间极为有限。不过,这些问题仅在V型机体以三倍出力超负荷运转时才会显现。经过测试,若是对机体加以少许“限制”,这些问题便不会暴露,本机也能达到实用水平。即便如此,Second V终究只是过渡时期的产物,种种弊病使其难以胜任次世代旗舰机之位,作为MS而言,实战服役时间也极为短暂,可谓是昙花一现。

但Second V并非毫无意义的失败之作。虽然该机最终未能得到采纳,但其测试数据此后被活用至LM314V21 V2高达及其A&B装备的开发之中。有了Second V的试错经验,V2的研发周期得以大幅缩短,最终顺利下线。如此看来,Second V可谓是功勋卓越,将其称之为V2高达的前置技术验证机也毫不为过。

此外,Second V虽在正史之中鲜有露面,但在定位为平行世界的小说版《机动战士V高达》中,本机接替了V2高达作为胡索的最终座驾,鏖战各路强敌,直至天使之环崩解,故事迎来终幕。


基本概要

[编辑]


机体型号 中文名称 2V高达
日文名称 セカンドV 英文名称 Second V
出现作品 其他作品(U.C.系列) 机动战士V高达(小说)
机体类型 多重区块构造MS
制造商 神圣军事同盟
所属 神圣军事同盟
初次配备 U.C.0153
机师

胡索·艾宾js.jpg
胡索·艾宾

技术参数

内部环境 标准式驾驶舱
尺寸 -
本体重量 -
全备重量 -
装甲材料及结构 高达尼姆合金超级陶瓷复合材料
发动机功率 动力源:米诺夫斯基粒子聚变反应堆
推进力 -
加速度 -
装备及设计特征 核心战机及顶机、底机系统;米诺夫斯基推进系统;生物电脑
固定武装 头部火神炮×2;光束军刀×4(光束可发散为扇形当作八手使用);光束盾×2;光束步枪(含光束手枪;小型发射器);米诺夫斯基护盾;千兆光束加农
选用武装 -
选用手部武器 -
远程武器 -
武器设定

相关图片

2v.jpg
Second Victory.png
Second Victory rear.jpg
V-gundam-windfall.webp.jpg
Second Victory 1.webp.jpg
Second Victory 2.webp.jpg
409966145 7944e27bde b.jpg
Second V - Weapons Scan.jpg
Second V - Weapons Scan0.jpg
HGUC Second V.jpg

相关机体

SD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