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曲解研究所参与建设 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欢迎收藏起来防止迷路,也希望有爱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编辑哟~
编辑帮助:目录BWIKI反馈留言板

全站通知:

【器者考据】越王勾践剑

阅读

    

2024-04-24更新

    

最新编辑:20km的岛风大人哒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4-24

  

最新编辑:20km的岛风大人哒

来自来古弥新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曲解研究所
20km的岛风大人哒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器者考据:越王勾践剑

       作为《国家宝藏》你猜第一季第二期出场的第一个文物,越王勾践剑是最早拥有立绘的器者之一。而在《来古弥新》测试中,越王勾践剑与吴王夫差矛作为湖北分部的执行部成员,负责护送你和蝠桃瓶从来古去往汴都,并在列车上与你共同御敌。那么这样一位喜欢美人、爱吃“苦瓜拌黄连混胆汁”糖,又骄傲于自己父亲的“中华第一剑”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越王勾践剑肖形.png

出世

       与大多颠沛流离过的器者不同,勾践剑并未经过过多辗转,便已惊动天下。

       她出土于湖北江陵地区。这里位于长江中游,古称云梦泽畔,西临鄂西山区,东接江汉平原,南濒万里长江,北通辽阔中原,控江带湖,形张势举,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曾是雄踞南方的第一大国楚国的国都——郢都的所在地。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由于江陵地区连续两年遭遇了干旱,因此政府决定从荆门漳河修一条水渠用以灌溉。1965年岁末,当水渠延伸到纪南城西北7千米处时,工人们发现土质疏松,好像曾经被挖动过。考古专家们闻讯赶来,并在现场成立了工作小组。经过勘测,发现了几十座古代墓穴,即为望山楚墓群。

       在望山一号墓墓主棺内人骨架左侧,考古学者们发现了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青铜剑。这把金光灼灼的青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虽然埋于地下两千多年,拔剑出鞘依旧寒气逼人,而且毫无锈蚀,刃薄锋利。试之以纸,二十余层一划而破。

       这把令人炫目的青铜剑长55.7厘米,剑身长45.6厘米,剑宽4.6厘米,柄长8.4厘米,重875克。剑首外翻卷作圆箍形,剑格向外凸出,剑柄中空呈圆柱形,其上残留着缠裹丝绳的痕迹,并刻三道戒箍。剑前锋内敛,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圆箍最细的地方犹如一根头发丝。刃口两度弧曲,锋利非常,两从有血槽。整个剑身布满黑色菱形暗花纹,剑格两面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花纹图案,剑身中间两面各有一道微凸的棱。剑身正面近格处有两行八个字的鸟篆铸铭文。字迹清晰,阴阳可辨。

越王勾践剑考据1.png

铭文

       为了有更长的保存时间和辨识度,青铜铭文大多为金文,字体的风格也偏于清秀雅致。但这把剑上的铭文与众不同,它采用的是比较少见的鸟篆体,这种字体在当时又被称为虫鸟书。虫鸟书不仅看起来更加直观,而且形状如鸟,还带有一定的装饰效果。

       鸟虫书是篆书的变体,虽然美观,释读颇难。考古学者方壮猷在工作现场没有资料可以参考的情况下,初步释读出剑铭中的六个字为“越王”、“自乍(作)用剑”。然而铭文中至关重要的两字王名,却一时难以破译。

越王勾践剑考据2.png

       春秋时,越国自允常于公元前510年称王起,经勾践、鹿郢、不寿、朱勾等多王,至无疆于公元前334年被楚所灭止,先后有9位越王,此剑又是哪一位越王所“自作”呢?

       于是,在考古学家和古文字学家之间展开了一场轰动一时的学术大讨论,参加者涵盖郭沫若、于省吾、唐兰、容庚、徐中舒、夏鼐、陈梦家、胡厚宣、苏秉琦等一大批著名学者。著名古文字学家唐兰教授指出,宝剑铭文中至关重要的两字应为“鸿浅”,即中国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人物之一——越王“勾践”二字的通假字。经过两个多月的书信交流与切磋研讨,学者们的意见趋于一致,公认剑上的八字铭文为 “越王鸠浅(勾践)自乍(作)用剑”。

铭文讨论中夏鼐先生的复信。信中表明他认同唐兰的看法,铭文为勾践二字

菱形纹饰

       除了胸口的铭文,勾践剑的外套的里衬也设计了菱形纹样,对照宝剑本体的菱形暗纹。

越王勾践剑考据4.png

       青铜兵器的装饰纹饰源远流长,样式繁多,各具特色,集中表达了我国祖先在长期劳动生产和艺术创作过程中的理想与美好愿景。其中,菱形几何纹饰是尤为重要的一种样式,在古代青铜兵器中应用广泛。

       先秦时期青铜兵器的纹饰类型以动物形纹饰为主,包含了兽面纹、鸟纹、虎纹、龙纹等;几何形纹饰次之,包含三角变形纹、菱形纹、雷纹、卷云纹、乳丁纹、四瓣花纹、涡纹、锯齿纹等。

越王勾践剑考据5.png
越王勾践剑考据6.png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夺霸权,由于长期处于战乱的先秦时期,对青铜兵器的需求越来越多,因此简单的菱形纹饰就成了主流,其简约又硬朗的造型非常受将士们的喜爱。人们逐渐摒弃了占据了青铜器近一千年的兽面纹,取而代之的是结构流畅清晰的几何形纹饰。

       以菱形为主题又衍生出来多种类型的菱形纹饰。例如勾践剑的剑身纹饰由实心点来装饰线的汇合处,不仅使剑身纹饰丰富、使装饰更加富有统一性,更彰显了宝剑独特而强烈的个性与特色之美。这样多彩的菱形纹饰打破了旧传统,充分利用了点、线、面的组合,充满了壮丽而神秘的特征。

       除此以外,勾践剑上的菱形暗格花纹并非平面花纹,而是立体的纹饰,很可能是通过铸造形成的。剑首的同心圆则是通过精密陶范技术铸造的。可见,早在先秦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相当的机械加工工艺,并且拥有一定水平的简单机械用以加工青铜兵器。

不锈不蚀

       勾践剑穿越了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但剑身丝毫不见锈斑。它千年不锈的原因是什么呢?现代学者认为大致有三个原因。

       首先,它的选材用料很好。勾践剑的含铜量约为80%-83%、含锡量约为18.8%,另外还有少量的铅和铁。铜是一种不活泼的金属,在日常条件下一般不容易发生锈蚀。勾践剑选取的铜质量上等,杂质较少,且制造工艺精良,成为其不锈的原因之一。

       除此以外,密封很好的水下墓葬环境也是勾践剑千年不腐的重要因素。望山一号墓深埋在数米的地下,地下水位较高,墓室曾经长期被地下水浸泡,地下水基本为中性,这从该墓出土的大量精美的漆木器保存情况较好而得到证实。地下水浸泡后,墓室内空气的含量更少。棺椁坚固而严密,一椁两棺,层层相套。椁室四周用质地细密的白膏泥填塞,下部更是采用经过人工淘洗过的白膏泥,致密性更好。经过墓坑上部夯实的填土,该墓的墓室几乎成了一个密闭的空间,基本隔绝了与外界之间的空气交换,墓内环境稳定。在完全隔绝氧气的条件下,即使是微酸性的水中,钢铁也不会生锈,更不必说如此得天独厚的环境了。

       最后,勾践剑出土时依旧封装在漆木箱鞘内,剑鞘的保护亦起到了重要作用。

越王勾践剑考据7.jpg
越王勾践剑考据8.jpg

       实际上,勾践剑出土时不是完全没有生锈,只是锈蚀的程度微乎其微。然而尽管出土后一直放在囊盒中妥善保管,但是出土至今仅40年,勾践剑的表面就已经不如出土时明亮了。由此可见,在目前这样好的保管条件下,锈蚀的进程也是难以绝对阻止的。这也足可见勾践剑历经千年不锈不蚀之大幸。

礼器与兵器

       中国古代的冷兵器,即使在世界兵器史林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我国最早关于青铜剑铸造的记载来自于《史记·黄帝本纪》:“帝采首山之铜铸剑,以天文古字铭之。”也就是说,早在上古的黄帝时期,我们的先辈就已经开始铸造铜剑了。

       兵器在发展的历史上,通常具有超越技术意义的神秘含义。《左传·成公十三年》记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里将宗教祭祀与军事活动作为国家政治重心,而兵器的铸造以青铜器为主,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

       西周时期的青铜剑出土相对较多,但剑的装饰都相当奢华,象征意义远大于实用意义。这是由于西周时期的战争以车战为主,多使用戈、矛、戟等长柄武器,青铜剑在车际格斗中没有用武之地,从根本上限制了青铜剑的发展。

越王勾践剑考据9.jpg

       虽然并非实战兵器,但因为青铜剑的铸造工艺复杂,因此佩剑是当时社会权力和等级的标志。这一时期对于佩剑有严格的礼仪规定,仅局限于上层社会和品德高尚之人佩戴。一直到春秋之际,佩剑仍是贵族阶层的特权。春秋晚期,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礼制松弛,加之青铜剑的制作工艺得到进一步发展,佩剑逐渐成为当时的时尚。

       勾践剑剑格铭文缝隙间布满了米粒大小、薄如蝉翼的绿松石,正反两面有数百颗之多。这些细小的绿松石经过了精心的切割、磨制、抛光等工艺,并可能使用了一种红色黏土将其粘结在剑格上,体现了当时高超的绿松石加工和镶嵌技艺。这些镶嵌说明勾践剑虽然锋利,但并非实战武器,而是一种礼器、一种身份的象征。

越王勾践剑考据10.png

       春秋晚期至战国是青铜剑的鼎盛时期,一方面奴隶制日益土崩瓦解,礼制的樊篱被冲破,佩剑并不局限于奴隶主和贵族,普通士大夫阶层也普遍开始佩剑;另一方面此时车战不断衰落,步兵发展成为战争的主力,剑作为近战的兵器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吴越地区的青铜兵器甚至登上了历史巅峰。

卧薪尝胆

       勾践剑曾在火车上送给蝠桃瓶和你一颗小糖果,被形容为“仿佛一吨苦瓜拌黄连混胆汁搅打浓缩成这一粒”。“我欣赏像我父亲那样能够忍耐和吃苦的人”,她这样向你解释。

       勾践剑的父亲即越王勾践。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得知越王允常去世的消息,出兵攻打越国。继位的勾践出于无奈,派大量死刑犯向吴军挑战,排成三行,步至吴军阵前,齐声呐喊着自刎身亡。吴军看得出神,越军趁机袭击吴军,吴军战败,吴王阖闾也在这一战中因伤重去世。夫差因此记仇,吴越之争由此埋下伏笔。

       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马厉兵准备攻越,于是不顾范蠡劝阻,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此战越军于夫椒大败,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进而围困越军。勾践追悔不已,只好请和入吴国为臣。夫差亦不顾伍子胥所言,赦免了勾践,并从越国撤军。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勾践极力讨好逢迎夫差,甚至在夫差染病时为其亲尝粪便。这样过了两年,夫差以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将勾践送归回国。勾践回国以后,过着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的生活。

       他时刻不忘受辱的情景,发展国力、麻痹夫差、养精蓄锐,最终于前473年,率兵攻入吴都。吴王夫差兵败自杀,吴国灭亡。越王勾践自此一雪前耻,声威大震。

入楚

       越王勾践剑缘何未出于越国故土,而是随葬在楚国贵族的墓中,这个谜底至今没有揭穿。

       根据史书记载,楚越两国的关系自越王允常时期开始就很亲密,两国曾一度互为盟友,楚昭王还曾娶越王勾践的女儿为妃,生下了楚惠王。因此这把珍贵的青铜剑有可能是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越国赠给楚国的礼物。勾践剑作为陪嫁品流入楚国,楚王后来又把这柄剑赐给了墓主人悼固。悼固死后,这柄剑就殉葬于墓中。

       越王勾践剑的出土,为学术界研究楚越关系提供了有利的证据。

结语

       越王勾践剑从其精准的配料比、精湛的加工工艺、威严大气的装饰设计等多个方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地区卓绝的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是吴越地区冶铸技术水平达到高峰的一个缩影。作为一个具有特殊价值的证物,它不仅见证了越国的衰亡与兴盛,也成为向后世显示越人绝世才智与精湛工艺的不朽代表。

“我,是越王勾践剑,霸主之剑。”


       身为冬谷基金会执行部的一员,她敏锐爽朗,面对曲解依旧不惧不退,可以与你谈笑风生;而作为诞生于乱世霸主所有物中的器者,千年风霜没有磨平她的棱角,她身上依旧是不容置疑的王者风范。

“回头看尽是苦难,向前看全是未知……有人会因此堕落,但战士会因苦痛站的更加笔直。”


曲解研究所出品


作者:青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