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曲解研究所参与建设 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欢迎收藏起来防止迷路,也希望有爱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编辑哟~
编辑帮助:目录BWIKI反馈留言板

全站通知:

【来古考据】“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阅读

    

2021-09-23更新

    

最新编辑:曲解研究所

阅读:

  

更新日期:2021-09-23

  

最新编辑:曲解研究所

来自来古弥新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杀死悲伤的人
曲解研究所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锦护膊01.jpg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本期为大家带来的器者是“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可别小看这一掌见方的小小织锦,这既代表着胜利的祈愿,也是鼓舞战士的护身符。


锦护膊02.png


/ 待到五星聚合时

色彩绚烂的五星出东方织锦,不仅文字是吉利的占星语,周身布满的纹饰也是蕴涵丰富的幸运符号


锦护膊03.jpg


★其色绚烂


五星织锦为五重平纹织锦,由五色锦线显花织成。 每组花纹依此循环 ↓

锦护膊04.png
(加亿点点组织细节)


锦护膊05.png
(再加亿点点结构细节)


每一组的亿点点,构成了这块经密2200根/10厘米,纬密240根/10厘米的超精细织锦!


精致到一个什么概念捏?

举个栗子。

伸出你的大拇指点个赞o( ̄▽ ̄)d

锦护膊06.jpg


指甲盖那么大的一块儿织锦上就差不多要用到440根经线和48根纬线!


有没有非常值得再点一个赞!

锦护膊07.jpg


可以说,五星出东方织锦代表了汉代织锦工艺的超高精尖水平~


★其纹神奇


五星织锦的纹饰最不缺的就是各式的祥瑞鸟兽

当汉代工匠在创作五星织锦时

锦护膊08.png


将将~简直是集万千吉祥于一身哦~

锦护膊09.png


(五星织锦线描图)


不同于秦汉广泛使用的“青赤黄白黑”五色,五星织锦使用了更为鲜亮的绿色来代替黑色,以“青赤黄白绿”对应着天上的五颗行星


星 绛荧惑星 明色对太白星 草绿


五色的星纹汇于一织锦,就好似天空中的五星聚舍。


“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


由此“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



锦护膊10.png


★其字激扬


五星出东方!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是不是莫名有一种多喊几遍就会幸运加倍的感觉~?


织锦上的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确是一句吉语。


中国古代的天文占卜学认为,当金木水火土五星聚集于东方的天空之上,“中国”会发生十分吉祥而有利的大事。


只不过那时织锦上的“中国”二字指的是“中央之国”,即汉王朝所统治的黄河中下游的京畿地区和中原地区,并非如今的“中国”之国。


却并不妨碍这一占卜祈祷的吉祥用语在2000多年后焕发出新时代的浪漫。



/ 穿越时空的相遇

虽此“中国”非彼“中国”,此“五星”也非彼“五星”。

但五星织锦的重见天日却充满了穿越时空般命运的巧合。


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和田地区尼雅遗址的勘点途中,发现了95MNI号墓地,之后被推测为精绝王后代继承者的墓地。

在其中的双人合葬墓M8中,男尸的右臂上绑着一面色彩鲜艳的织锦。


锦护膊11.png
(M8男女墓主)


锦护膊12.jpg


织锦上的文字很快就被辨认了出来: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无比巧合的是,发现“五星出东方”织锦的中日联合学术考察队的中方领队,叫做——齐东方。(现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而齐东方教授当时也正好带去了一面五星红旗。


带着五星红旗齐东方领队,在2000年后的中国,发现了“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冥冥之中似有天意


天地回转,日月流逝,五星难聚合。

据科学推测,下一次的五星聚会将发生在2040年的9月9日


到了那时的你我,又会与谁和谁们相遇呢?

在广袤的空间与无限的时间之中,愿这片土地能够容纳更多崭新的昼夜。

去奔赴,那个与“五星出东方”再次重逢的世界。



东汉“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来古如故,请多关照。



参考资料:

[1]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民丰尼雅遗址95M N I号墓地 M 8发掘简报》,《文物》2000年第1期

[2] 于志勇:《新疆尼雅遗址95MNIM8概况及初步研究》,《西域研究》 1997年第1期

[3] 于志勇:《新疆尼雅出土“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彩锦织文初析》,《西域研究》 1996年第3期

[4] 林梅村:《汉代精绝国与尼雅遗址》,《文物》 1996年第12期

[5] 刘文锁:《尼雅考古100年》,《考古》2005年第11期

(其他资料来自新疆博物馆官博、中国考古网)



锦护膊结尾.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