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ersona logo 2 500.png

非正式攻略组招募
如果你热爱女神转生 or 异闻录系列 并且愿意为女神异闻录WIKI添砖添瓦
可以加群一起共同建设,招募详情页见攻略组招募公告

——Pser_hanser
本WIKI由Pser_hanser于2020年10月21日申请开通,编辑权限开放,本WIKI旨在女神异闻录相关攻略以及周边信息汇总,招募攻公告见攻略组招募公告

BWIKI收藏到桌面的方法说明

全站通知:

用户:2740293/Reading/Fake/Tianji

来自女神转生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中华文明的天机》(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后文简称《天机》)是何新于2024年出版的……著作?合集?反正是本书。

写在前面:作者其人

想必何新其人是比较内敛的,作者简介里只介绍了自己是1949年生的“著名学者”,七/八/九/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就……要说有什么坏处,就是过于简洁看着不怎么像来搞学术、反倒更像是准备cos李森科的。

  • 作为对比,摘抄一下《科学的历程》的作者简介全文:“吴国盛,1964年9月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现任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教授、系主任,清华科学博物馆(筹)馆长,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科技史学科评议组成员。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99-2016),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院(1997-1999),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第七、八届副理事长(2004-2015)。1983年获北京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北京大学哲学硕士学位,1998年获中关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西方科学思想史、现象学科学哲学与技术哲学、科学传播与科学博物馆学。主要著作有《技术哲学讲演录》(2009)、《希腊空间概念》(2010)、《什么是科学》(2016)、《吴国盛科学博物馆图志》系列七种(2017)、《由史入思》(2018)。”,其中加粗的部分是《天机》作者简介的字数换算过来的,方便对比。虽然《科学的历程》到现在更多是褒贬不一,但笔者认为总比这种拿自己的政协任期凑数的好。

……不过好在是,在全书的最后,他给自己整了五版的著作年表,一共115本从1983年到2023年(当然,最出名的《希腊伪史考》也在其中,位列第八十二)。那既然有这个锚点,我来尝试代为简短介绍一下吧:参考这篇知乎文章,他大抵是1949年底出生于浙江,1980年进社科院,1982年开始独立研究,1991年进政协,1996年后专职发表著作。鉴于他曾在社科院担任黎澍的学术助手,那应该是有一些比我厉害的学术水平的……但为什么会写出《希腊伪史考》这个差评如潮的著作?我不太理解,还是来看看手上的这本书吧。

上古神兽

全书八个部分,如标题所说,这个部分讲中国历史上的神兽们,共六篇文章。

1986年作者写过一本《诸神的起源》,我没看过我不评价(不过衷心建议,如果想了解中国神话,笔者更推荐袁珂的《中国神话史》),不过文中说他曾经说过的几个观点在后续找到了更多的证据,还举了俩例子以说明自己的“高瞻远瞩”。

因为这俩跟正文没啥关系,我给藏起来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其中一个,他认为东岳泰山在上古时期曾被视为“中岳昆仑”,并举出《史记·封禅书》中济南人公玊带进献黄帝时明堂图一段证明“古泰山确有皇帝祭天明堂,而其殿则名为‘昆仑’”(原话)。

  • 但,首先,关于公玊带,书中写作“公玉带”,这是《汉书》的写法,但汉书的其他语句与史记不同,他用的又确实是史记的句子……
  • 然后,他引用吃了结尾一段“天子从之入,以拜祠上帝焉”,于是就直接把句子中被叫做昆仑的东西从明堂外的路变成了明堂里面的殿;
  • 在此基础上整理一下逻辑:他假设黄帝存在(那毕竟公玊带也这么说的),那么这明堂图就是黄帝时期的样式,而(上面刚证明的)明堂殿叫昆仑,建在泰山上,这不正好说明了泰山和昆仑有关系?
    •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逻辑全是漏洞,那我就不反驳了(

另一个,书中说后羿射日可能与历法改革有关,并猜测十个太阳代表古代可能存在一种一年十个月的历法;引用的证据则是《彝族天文学史》中提到彝族有一年十个月、一月三十六日的历法,同时那本书的作者推测夏代之前实行过。

  • 他提到了,那我就去找找,现在网上是能找到影印的PDF的,根据书本内容来看这个反倒比上一个有趣得多:按陈久金等人的观点,《夏小正》本应为十个月的历法,后面俩月是后人加的,同时彝族地区确实用过十个月的历法(按《彝族天文学史》,部分特点可以上推到西汉时期),同时考虑到夏朝宗室出自西羌,彝族也是,所以彝族一定保留了一大堆类似于这种历法的夏朝遗存……咳咳,跑题了。
  • 那么问题来了,抛开“彝族十月历法”这个确实的学术问题,后羿射日是否能与历法改革挂钩?可惜的是,目前比较主流的说法认为,后羿射日打的九个太阳,是代指九黎或多个方国(比较类似于埃及神话各个城邦给自己的守护神抢太阳神的头衔),至于之中是否真的有强改历法的事?只能等田野的考古发现了。

回到正文,作者认为自己在《诸神的起源》中本来认为龙是不存在的,但经过长时间的考据,他觉得自己错了,于是用这篇文章来证明龙存在。行,开始表演。


首先,众所周知,汉朝往后,龙的造型越来越往现实中不存在的样貌跑,以宋《尔雅翼》的版本为经典;但回到商周甲骨文和先秦文献,常见见龙/祭龙/狩猎得龙/养龙/屠龙/食龙的描写。作者在这里还详细介绍了《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里的一段记载:说那年秋季,龙出现在晋国首都附近,有人想抓又害怕,就去问蔡墨咋整,蔡墨就说你们抓不到是你们现代人无能,古代不仅能抓、还有专门养、杀和驯龙的职位,但后来水泽少了龙也少了,所以龙才成为稀奇的东西;不信你看周易,里面一堆龙的占辞,如果当时龙不是经常能见到的,怎么描写的这么细致呢?

  • 上文是作者的观点,那么实际呢?首先来问话的是魏献子,问的是龙是不是更聪明(而不是某个想抓又害怕的不知名人);然后对于为什么现在没龙的问题,蔡墨的回答按作者的思路来看绝对是答非所问:他先说世间万物都有对应的官职,你荒废职守那对应的东西自然没有了,然后举例说比如龙是水物归玄冥管,现在玄冥没了所以龙也跟着没了(而根本不是作者所说的,实体水泽没了导致的)。整体来看,蔡墨这一段回答更像是在劝谏魏献子执政时不要瞎搞,要有品德,至于是怎么理解成上古时期真有龙的……
原文放下面可以对照一下:

秋,龙见于绛郊。
魏献子问于蔡墨曰:“吾闻之,虫莫知于龙,以其不生得也。谓之知,信乎?”对曰:“人实不知,非龙实知。古者畜龙,故国有豢龙氏,有御龙氏。”献子曰:“是二氏者,吾亦闻之,而不知其故。是何谓也?”对曰:“昔有飂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实甚好龙,能求其耆欲以饮食之,龙多归之。乃扰畜龙,以服事帝舜。帝赐之姓曰董,氏曰豢龙。封诸鬷川,鬷夷氏其后也。故帝舜氏世有畜龙。及有夏孔甲,扰于有帝。帝赐之乘龙,河、汉各二,各有雌雄,孔甲不能食,而未获豢龙氏。有陶唐氏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氏曰御龙,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夏后。夏后飨之,既而使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献子曰:“今何故无之?”对曰:“夫物物有其官,官修其方,朝夕思之。一日失职,则死及之。失官不食,官宿其业,其物乃至。若泯弃之,物乃坻伏,郁湮不育。故有五行之官,是谓五官。实列受氏姓,封为上公,祀为贵神。社稷五祀,是尊是奉。木正曰句芒,火正曰祝融,金正曰蓐收,水正曰玄冥,土正曰后土。龙,水物也。水官弃矣,故龙不生得。不然,《周易》有之,在《乾》之《姤》,曰:‘潜龙勿用。’其《同人》曰:‘见龙在田。’其《大有》曰:‘飞龙在天。’其《夬》曰:‘亢龙有悔。’其《坤》曰:‘见群龙无首,吉。’《坤》之《剥》曰:‘龙战于野。’若不朝夕见,谁能物之?”
献子曰:“社稷五祀,谁氏之五官也?”对曰:“少皞氏有四叔,曰重,曰该,曰修,曰煕,实能金木及水。使重为句芒,该为蓐收,修及熙为玄冥。世不失职,遂济穷桑,此其三祀也。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共工氏有子曰句龙,为后土,此其二祀也。后土为社,稷,田正也。有烈山氏之子曰柱为稷,自夏以上祀之。周弃亦为稷,自商以来祀之。”


然后既然龙真的存在,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显而易见了:它到底是什么,不是原型,而是完全画等号的“是”?文中列举了三种所谓的主流说法,并分别反驳,我们一起看看:

  1. 首先,巨蛇或蟒等蛇类。这个观点实际上是最老的,民间早就有“蛇化为龙”的说法,近代以来被顾颉刚(《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闻一多(《伏羲考》)等考证后强化了“蛇为龙之原型”的观点。但这里作者简单的说龙有角有足有大鳞片而蛇类没有,然后就否定了这个说法。
  2. 其次,扬子鳄。这个观点比较新,但意外的有可靠性:1957年,杨钟健在著作《演化的实证与过程》中提出,通过分析殷墟遗址的动物遗存,可以看出除了“有角”这个特点找不到之外,甲骨文的龙字与鳄鱼几乎一致,可见龙的原型是鳄鱼(但他没有指定具体物种,到1986年陈壁辉根据自己对扬子鳄的养殖经验指出老鳄鱼是会长类似角的东西补完了逻辑,才第一次与扬子鳄挂上关系)。作者认为扬子鳄性情温善且身形短小、关键是没角,所以扬子鳄也肯定不是龙。
  3. 最后,猪和马。这俩除了本身是边缘观点以及这里同时被作者拉一起打之外,几乎没有共同点(最重要的区别,马原型说基本只有文献、猪原型说则完全从红山考古的文物发展出来),没必要多提。
  4. 当然,也有比猪和马更野的学说,比如闻一多“古书言龙,多谓东宫苍龙之星”一说、以及作者在《诸神的黄昏》中推测的“云的生命化意象”,但这些将龙视为非生物的观点都无法解释那些见龙/祭龙/狩猎得龙/养龙/屠龙/食龙的描写,所以也肯定是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