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曲解研究所参与建设 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欢迎收藏起来防止迷路,也希望有爱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编辑哟~
编辑帮助:目录BWIKI反馈留言板

全站通知:

【器者考据】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上

阅读

    

2024-05-16更新

    

最新编辑:战术白貂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5-16

  

最新编辑:战术白貂

来自物华弥新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康熙自来火二号枪
20km的岛风大人哒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器者考据】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上0.png


引言:宋人无上神品洛神赋图第二卷赞


兰皋绕流云,林浅溯水清。

罗衣映璀粲,云髻修娥娥。
凌波击琼瑶,潺浪照愁鬓。

谁谓诗情薄?子建梦中仙。


【器者考据】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上1.png


零 我作江水浮游客:洛神赋图的本体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卷,长卷,绢本设色,纵26.1厘米,总长644厘米,现藏辽宁省博物馆。此图为依曹植《洛神赋》文意绘制的连环画式长卷,山石勾染而不皴擦,树木多夹叶,稍稍点染而不经意,“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同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所论魏晋画风一致。(《宋画全集》)。

     对照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另一卷《洛神赋图》,两卷应出于同一来自东晋顾恺之的底本,然本卷缺失开篇一小段。此外需要提及的是,目前学界对于是否底本属于顾恺之亦有争议。参考较为确凿的顾氏画风《女史箴图》(大英博物馆藏隋唐官本),可以发现本底本的用笔、人物山石和《女史箴图》均有差距。故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猜测是六朝某画家的底本,有人认为是另一位和顾恺之齐名的画家陆探微的真迹,然此处暂且认为底本为顾恺之作。不过无论如何可以确定,本卷画心处书法处于赵构之前,且不具有南宋高宗孝宗院体小楷的书风(0-1),书的时间应晚于摹本画面本身的时间,故书、画皆应为北宋甚至更早的真迹无疑。

(0-1)前六行为补书,后为原墨迹 (0-2)卷末乾隆的“洛神赋第二卷”


    该图卷前引首有乾隆跋文一段(乾隆你小子我忍你很久了),隔水亦有清宫大臣董诰一跋(还是你乾隆的锅)。卷后有清初王铎一跋,以及清宫三位大臣的楷书跋文(乾隆怎么又是你)。画心末端有乾隆“洛神赋第二卷”小字行书跋文(服了你了φ( ̄ー ̄ ))。(0-2)

    洛神赋图流藏有序,先后收藏著录经北宋徽宗内府(0-3-1)、南宋御府(0-3-2)、明项元汴(0-3-3)、清初梁清标(0-3-4)、清内府等之手,且均有钤印或题跋。此外,该本亦著录于《郁氏书画题跋记•卷三》、《书画记•卷二》、《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之八》、《平生壮观•卷六》、《石渠宝笈续编》等书。(《宋画全集》)

(0-3-1)宣和内府 “宣和”连珠印 (0-3-2)南宋内府“绍兴”连珠印 (0-3-3)明项元汴 “项子京家珍藏”印 (0-3-4)清梁清标 “梁清标印”印


    然而,从题跋的留存情况来看,从徽宗钤印开始到明末王铎题跋,中间数百年的流传情况仅仅可以从画心部分的钤印分辨。这种题跋的缺失明显是不正常的,所以该画可能遭受过损毁,亦或是经过重新装裱。此时,我们先从画心前段的缺失来看,相较北京故宫所藏《洛神赋图》第一卷的画面,可以肯定画心部分前段遭受过损毁。而且观察最开始部分的几棵树的笔触和设色,和后面的树有所不同;同时卷首洛神赋文字的小楷风格也更工整拘谨,同样和后面的文字有出入,所以卷首是损毁后补画、补写的。接下来观察钤印。卷首的徽宗连珠印是存在的,所以可说明,在徽宗前,卷首已经残缺并且补画完成了。(0-4)

     此后,本卷上清宫的鉴藏印是完整的,然而从更早的“蕉林”印开始,钤印便有损毁了。(0-5)“蕉林”印隶属于明代项元汴的珍藏,在卷上所有钤印里属于时间偏晚的。所以,我们就很容易推测出这卷洛神赋图流传过程中的损毁了:在宣和内府之前,卷首已经残缺,进行了补画,这是第一次残损。此后从项元汴手中流出后,这卷画再次遭受了某种程度上的损毁,这也应该是画心部分大多数残缺的来源。到了清初梁清标手中时,他将整卷画重新装裱,只留下了画心。

(0-4)卷首残缺,补画、补书 (0-5)残损的项元汴“退秘”葫芦印



壹 洛水凌波惊鸿瞥:器者衣着、发型与本体的对比


    “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短短两句话,洛神“翩若惊鸿,婉若游龙”的特点在曹植这个多情善感的人笔下被展现地淋漓尽致。而洛神赋图(1-1)中的洛神身着广袖襦裙,衣带飘飘。这种襦裙裙外有围裳,而围裳下饰以三角形的襳髾,即“杂裾垂髾”,在两汉时就已出现有这种装饰的服装,称袿衣(1-2)。

(1-1)《洛神赋图》中洛神美貌一瞥 (1-2)洛神的广袖襦裙


    袿衣的底部有上宽下窄、呈刀圭形的两个尖角,称为“裾”。对当时贵妇来说,袿衣之下以裳为衬,便是她们的常服。然而在南朝之后这种装饰逐渐消失,但此类带有飘逸的襳髾装饰的襦裙,后来却被神化成为了为神仙的服饰。(《汉服藏美录》)

    相比之下,器者的衣着配色以米黄、粉、靛蓝为主要的颜色。参考原作,米黄色对应画中丝绢千年后微微棕黄的颜色;粉色可能是衣着的红色设色部分;而靛蓝应为画上墨色的线条。器者衣着给予人一种强烈的“神仙”感,而结合上文,我们不妨看一下飘带和画中的互相对应。(1-3)飘带主体是粉色,而联系粉对红的对应关系,可以发现飘带下端虽并非上宽下窄,但和原作中红色的、在风中飘扬的两裾形象类似,具备裾的特点。故可以认为,神仙飘带是原画中襳髾的变象。不过即使如此,严格的圭形在千年时间中被缓缓拉长,悠悠地飘荡在器者身畔,或许这,也是时间的流转吧。

(1-3)器者的飘带 (补充)《女史箴图》摹本中女性衣着形象,和《洛神赋图》相似


    至于器者手中的团扇(1-4),则大概参考了原作中洛神手持的麈(zhu)尾(1-5)。麈尾是魏晋名士闲谈时执以驱虫﹑掸尘的一种工具,在细长的木条两边及上端插设兽毛,或直接让兽毛垂露外面,形似扇子。在名士闲谈时,麈尾在代表了自己名士的身份的同时,也可以在当谈论话题陷入困境时稍稍挥动,以缓解气氛。大概,这也是魏晋时期名士风流倜傥形象的一个照映罢。

(1-4)器者手中团扇 (1-5)《洛神赋图》原作洛神的发髻形象


    “云髻峨峨,修眉联娟。”这是赋中形容洛神的语句。到了画中,洛神将头发分为两股,各用丝绦缚住,再向上各盘卷成一环形,用簪钗固定于头顶,称之为双环髻(同参1-5)。双环髻最初流行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一般是少女梳的,先在宫中流行,后在民间普及。有的还将余发垂下作成燕尾形,叫作“垂髾”。也有的会在发髻上再加饰步摇簪、花钿、钗镊子、或插以鲜花等,作为额外的点缀。不过相比之下,器者发型虽也有两环,但不对称,是一种高低错落的、不水平的发髻,不符双环髻标准,而更像一种随云髻。这种差异在确保了器者和文物的相似度之下增加了多样性,更显器者“秀骨清像”的特点。


【器者考据】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上8.png


    至于“秀骨清像”,这来自于魏晋时期盛开的玄学之风。在外来文化的传播和文明乱流,尤其是玄学的传播下,风流名士开始崇尚自然,不仅顺应了“自然无为”的玄学旨意,也逐渐形成了“宽袍大袖”的服装风格。而画中的洛神上身穿着宽大的衣服,使得上身显得十分轻盈。而到了腰部以下,襦群的褶皱则为它添加了一丝凝重与悠然。这种上俭下丰的设计使得人物更加灵动飘逸,将洛神的气韵描绘地栩栩如生,达到了超然的境界。想象一下,当水面的微风缓缓拂来,洛神的上衣下摆在风中缓缓浮动着,荡起一丝丝的波澜。远远看去,如同流光和一朵盛开的莲花。而她的发髻则在阳光的照映下,闪烁着髻上装点的各种花钿,在树荫水波的背景下,是多么的仙气、多么的美丽啊……

贰 参差披峦琳琅树:画中山水树石引发的构图简述


    《洛神赋图》中的山树、人物的比例是不协调的。可以说人和树一般高,高山如土丘,大河如小溪,至于树木仅一个轮廓,这种状况显然和唐宋及以后的风格不符。比如传宋李公麟作,现藏台北故宫的《西园雅集图》(2-1),画中人物比例协调,人隐于景中,白描技法下更加地写实、逼真。然而,在顾恺之所处的魏晋,像《洛神赋图》一般扭曲的人物、景色比例风格非常常见,比如《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2-2)就是这样,可视为一种时代特征。

(4-1)传宋李公麟《西园雅集图》,人物和自然景物比例相对协调 (4-2)《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人和树比例不符合正常比例,人过于高大


    汉晋时期,绘画作品为了突出主体,常常将主体夸张、放大,从而达到目的。在这种情况下,重新审视《洛神赋图》,可以发现画中树木等背景成为了画意的分隔。在不完全切割作品的情况下,将画面分成环环紧扣的三角形,有效地将观者的视线汇聚到了一个单独的片段上。当视线开始移动,按照的是上下“之”字顺序。比如在这一场景(2-3)中,视线先从曹植和洛神出发,这是画面的中央,意味着这处于地面点的中央,也是整幅画代表“人间”这一概念的中线。顺着中线向左移动,我们可以看见山石切割出了第一块三角,这是距离观者更近的一个层次,在此处描绘出了洛神在水中嬉戏的模样。随后视线上移到达第二个三角,这是洛神在天上的身影,处于中线上方既代表了洛神此时超出了“人间”的范畴,到达了天空;也代表着洛神距离观者的距离也愈发遥远。如此反复,短短三处画面,观者顺着画面的中线逐渐看去,山石将二维的平面切割成了前、中、后三个层次,让观者感受到了和画中人物的距离感,避免了长卷一味从右至左的单调性,给予了更强的灵动感、生机和表达形式。

(2-3)“于是众灵杂沓,命俦啸侣,…动无常则,若危若安。”


    不过同时,我们从上文也可以感受到《洛神赋图》中的空间交错变化使用了山石树木来进行分隔,将一个二维平面变成了一个三维的空间。但是,当绘画构图意在占据一个三维空间时,就必须处于二维、三位两个极端空间概念的中间状态,并与二者产生联系。但是,这么抽象的概念,在画中是如何体现的呢?先说概念,前、中、后三景一开始是三条各自独立的空间带、平行地行进的。随后,画家开始用重叠手法将这三个空间进行叠压,最后再将这三个空间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连续体。

    譬如这一段画面(2-4)中,由右至左三处几何块,分别代表着这段画面中主要的人物团块。然而从中线叠压的角度来审视,右侧团块应该处于中线附近,是位于中间层次的曹植一行人,更倾向位于“中”这一层次上。然而,看到中间团块上四散的人物位置上时,我们会发现,此处的人物是分散于三个维度、天地两个空间的。所以中间的团块,实际上是横亘在了整幅画的多处空间上。至于第三个团块,我们就很容易看到它所处的是偏远的天上了。所以在这一段里,在山石的衬托下,人物团块得以同时存在在多个空间中,这是中线以及画面位置上下所带来的三维空间架构的结果,在画面和谐的前提下允许了三层空间的叠压。

(2-4)“进止难期,若往若还。…冯夷鸣鼓,女娲清歌。”


    所以我们可以总结,《洛神赋图》的构图特点有以下几个:一,地面和天空是画面的底部层次,人物组合形成的团块可以错落在底层层次上,而树木山石等物体是让团块见产生关系等粘合剂。二,人物团块作为主题并和层次产生联系时,人和物都是三层维度之间的引导线,而当引导线产生关联的时候,多维的空间便产生了。三,在一、二的基础上,空间维度向前向后的延伸都可以根据地面空间的位置大小分布层次变化。总之,回到山水树石上,本卷山水相比隋唐及以后并没有起到这么重要的作用,而更多是去衬托人物、还原洛神赋的场景。至于构图,则在一条基准线的场景下,同时融入了天、地和远、中、近多个空间的人物,真正可谓是“人景相融”,“画里乾坤”。

下期预告


    “人的悲喜啊,自古都是一时的。可是思念,永远从未变过。”这是这几天我无意间心头冒出的一句话。

    “没有爱情,人们就会生存在无光的海底,既不知自己,也不识他人。独自面对看不见的前方,那会是多么悲哀的事情啊!”从曹植的《洛神赋》原文开始,对爱情的遗憾和期许似乎在这画面边萦绕了千年的时间。至于洛神赋图小姐,她的同人…恐怕并没有那么简单吧。那是自己的遗憾所带来的对世界的期盼;相信她的内心,比谁都挣扎,比谁都痛苦吧。相信当我们深入挖掘洛神赋图平时的性格和行为,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洛神赋》深处的文意。人神之恋…大概永远不会有美满的结果,至于曹植…他的愁思萦绕在洛水畔,随着秋风缓缓拂去却终究没有选择逝去,在千年间传颂,落入了每个人灵魂的最深处。曹植啊…请让我,继续传颂下你的旧梦。

    洛神赋图观察报告三中提到器者被《当武峰》退稿一事:“请勿用多个笔名‘不悟’‘冯夷’‘容与’等重复投稿。”至于这点,我们将从洛神赋和洛神赋图的多个分身来看,挖掘洛神赋诞生以来,在书画丹青中所留下的一笔浓墨重彩。

玉颜难入梦,清影断长风。我作子建曲,千秋顾匆匆。

    感谢你能阅读到这里,希望这篇考据可以让你对物华弥新和传统文化增加一些了解,再次感谢你的时间!

    兹此念其千秋难朽,风物华章,万古弥新。

甲辰青雲


参考文献:
《宋画全集》
传顾恺之《洛神赋图》卷“辽宁本”考源
《汉服藏美录》
魏晋时期人物服饰设计的解析与探索——以《洛神赋图》人物服饰为例
《洛神赋图》构图中多维空间演绎
再次感谢中华珍宝馆对《洛神赋图》高清图片的支持 曲解研究所出品
作者:軒轅天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