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曲解研究所参与建设 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欢迎收藏起来防止迷路,也希望有爱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编辑哟~
编辑帮助:目录BWIKI反馈留言板

全站通知:

考据/寻找李白——《诗过万重山》诗歌共赏

阅读

    

2024-06-09更新

    

最新编辑:战术白貂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6-09

  

最新编辑:战术白貂

来自物华弥新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康熙自来火二号枪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考据 寻找李白0.png





*阅读本篇之前,建议先浏览《上阳台帖》台词考据,了解李白生平:考据/李白草书《上阳台帖》·下
*本页诗作旁可播放活动语音,阅读时若未发现《峨眉山月歌》语音,可于右上角刷新本页。



        你与李白相识的第一刻,就知道自己终有一日还要来找他。那时他还活着,阳台宫的壁画仍存,他在那儿留下的笔迹墨痕未干。你还并未习惯人世间的瞬息万变,只感觉一个朝代在俯仰之间就会结束,谁人的生死都叫你猝不及防。你经历了很多离别,目睹了很多聚散,还是习惯不了油然而生的悲切。怀疑自己诞生的意义,似乎是每一个生命都要解决的课题。

        你终于决定踏上一条寻找的旅途。寻找李白,寻找他的来路,他的去向。找到他,你才终将得知你自己的位置又该在哪里。




        山有形,水有形。它们由亿年的时间凝固而成,自然难以为凡人之力所移易。你在此刻所见到的景色,即使与千年前某某眼中的画面相比,那变化也并未到沧海桑田的程度。时光对人来说能改变很多,但对山川湖海来说根本不算什么。你于是想:亘古不易的山川江河,大概就是李白身边少有的不变之物了。所以,你的第一站是去山水里寻他,为了找一个答案,也为了逃避你在人类社会里的不合群。

        李白二十四岁时出蜀,与家庭断了联系,就此开始以诗才作为谋生手段和前途敲门砖的生活。你跟着他年轻的脚步,从四川出发,顺着长江而下。一个深夜,你看到一首悬挂于天际的《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一次晨起,你《早发白帝城》,看到月亮落下的地方挂起彩霞。舟行如飞,江浪声甚至盖过了船夫的吆喝声,但你仍在嘈杂里分辨出不绝的长啸。那声音在遇赦的诗人耳中,必然激荡出和你不同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之后你到了黄鹤楼。你那时不认识多少人或是器者,那里也并没有一位你的故人,远游到此的时间也不是三月。但当你立于江滨时,你依然努力去看曾有月轮沉下,有朝霞消散的天边,好像那里该有一面与你有缘的船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你为寻找他而来,也总是想起他的诗。你发觉:山就在那,水也在那,从来都在;谁都能看山,谁都能看水,但谁都写不出来李白的山水。山水这般寿数远远长于肉体凡胎的事物,被古往今来轮换的一双双眼所目睹,以其沉默的形体,给小如芥子的生命终其一生的震撼。但是你觉得,李白的才华却能够撼动万古不易的山川,停住奔流不息的江河。唯有李白的妙思、妙笔,能给山水江河一种他人无从描述甚至察觉的魅力,那魅力不需拉出前人的赞叹来标榜,就是对自然的绝妙写生。

        山是如此,水是如此。不是李白的个性来自山水,而是山上的每一块岩石,水里的每一朵浪花,都会染上李白的个性,成为李白的山水。有时他兴致高昂愿意插手,便倾覆银河以成庐山飞瀑: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其二》



        有时他并不乘兴,比如《独坐敬亭山》令他悲从中来。既然连飞鸟与孤云都不愿作伴,敬亭山便是他的知音: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便并不明说个人的感情,他也能够组合意象,精准捕捉天地大气象里的幽微动景: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这种“山河与我为一”的敏锐洞察力,足够让他以笔驾驭任何山峰。你攀了一遭他未曾踏足的蜀道,但就算并未亲临,李白也一样能打破空间隔阂与时间天堑,写出《蜀道难》。说不定,蜀道巉岩是顺着他纠结的思绪才盘桓如此: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在他踏过的路上越走越远,你越确信他的才情可号令千山万水。因为就连在晚年被流放的落寞时刻,他依然能让八百里洞庭在谈笑间赊给他一片月光: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游洞庭湖五首 其二》



        这是怎样一位令人艳羡折服的天才!无怪宋人徐积读李白诗后,捶胸顿足,悔恨自己在遇到李白诗之前错过了气象万千:

“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霞、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清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文!”


——徐积《李太白杂言》



        但你沿着他诗里的景与情走了很久,久到你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一个错误:每在山水里沉溺一刻,李白曾经挣扎浮沉的人间就再变得陌生一分,你就离他越远。你手中的诗稿还有很多没有翻开,你也知道李白绝不是一位纯粹的山水诗人:一来,山水不能满足他,他的诗情太满,峡谷、深潭都难以装下。二来,他确实深爱访名川,但他不将山水作为自己短短一生的终极追求。他热爱陶渊明的高洁,但不理解他的怀才隐居;他赞美诸葛亮的才华和功绩,以至痛心疾首地慨叹:丞相为何不早些出山?

        山依然在,水依然在。但你知道李白早已经不在这儿了。山水是他心境、感情的延伸,他眼中的山水就是他自己。情感投射而成的虚幻之物无法成就他的社会抱负,也难以如人间事一样给他强烈的情绪震撼,把他投入一个对诗人来说无比宝贵的郁结境地之中。事不宜迟,你也该去下一个地方,学着他去直面坎坷的人生,再学着他从起落里生出传奇。



        你的旅途开始时,名为唐的朝代已成故事,李白已死了很久了。就算你起初从未在山水里陷入回忆,浪费宝贵的时间,你从一开始也已经来晚了。你来到了长安城,一个你到时早已不复全盛之日的旧都,那是世人给李白选择的地标。如今,像化作黄土一抔的诗人那样,往日宫阙也终成尘埃。无论是人还是器者,都会怀念一个过去的好时候,就算他们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这些。为错过的盛世哭泣的,从来不只有晚唐的诗人们。

        但褪去嘈杂后,此情此景未必不符合你的目的。你知道李白从来就不是“盛世长安”的代名词:长安城见证了他的高光时刻,也给了他人生中最刻骨铭心的幻灭,终生挥之不去。仅看光明的一面注定无法看到一个完整的李白,李白的才华可能是天赐的,李白的心绪却是现实在他身上时时刻刻的映射,是大唐的多个面孔碰撞出了他。

        况且唐诗也从来不全是像如日中天的长安城那般盛大灿烂的。唐诗之中,有“诗佛”王维充满禅趣的虚实小景,如同一个字谜: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
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王维《画》



        亦有岑参笔下彻底处于繁荣另一面的涕泪满襟: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岑参《逢入京使》



        李白正生在一个对于长安和大唐都无比微妙的时候。他确实在一个好年纪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天宝前半的繁荣,但在其中经历了二十年的碰壁失意。他确实在一个格外推崇文采的时刻迎来了入宫写诗、供奉翰林的人生春天,但随后安史之乱带来的剧变又让他飘零忧愤。无论是哪个时期,李白都在梦想着理想的入仕。他不仅想踏入政治的大门,还要做名臣贤相,最好活成一个史家修史时都要低头掩泣的传奇。

        你能从他的诗里看到所有境遇的变化。时值玄宗一朝,长安盛况犹在,奉诏踏入金銮殿的一刻,似乎是李白离梦想最近的瞬间。他在宫中的所闻所见是如此华丽盛大,仿佛过去的阴霾已然一扫而空,让他也能优雅风流地吟颂玄宗与贵妃:

名花倾国两相欢,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沉香亭北倚阑干。


——《清平调 其三》



        你翻页的手捻得快了些,越过一些华贵骄奢之语,你很快看到了另一个李白。御用诗人这个差事越来越不符合他的预期,包括玄宗在内,几乎没有人认可过李白有经世之才,就连他的诗才也被用在歌功颂德之上。李白意识到:如此这般,实现抱负想都不要想;没有了丰富的见闻作养料,才华也终有一天会在锦衣玉食里枯萎腐烂,叫他慢慢从人生巅峰滑入谷底。如此心境,让他写下一首感物伤怀的闺思诗:

长安春色归,先入青门道。

绿杨不自持,从风欲倾倒。
海燕还秦宫,双飞入帘栊。

相思不相见,托梦辽城东。


——《寓言三首 其三》



        借闺思抒发政治失意的诗,李白写过不止一次。《长相思》有说作于李白三十多岁第一次来到长安碰壁之时的,有说作于他第二次来到长安又被“赐金放还”之时的。不管定在何年,这都是他对长安的思念。两首闺思诗都把“长安”二字念来嚼去,因为这座城让他无限魂牵梦萦,能带出他心底最强烈却又难以言喻的思绪。大起大落,纠缠百结,肝胆俱摧: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不难理解为何李白会对长安如此深情。少年的他与青年的他都如此向往长安,怎会料到未来的自己会在一个过了不惑的年纪变得再也无法忍受长安的圈禁?回想起当年慷慨写下的《少年行二首 其二》,“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日子终究只是少年意气的一个盛唐之梦。骏马、美酒,他已经知道这些东西在长安应有尽有,他也完全可以享受。但不再年轻的他知道,一时的欢歌笑语压不住宫廷中的无光未来:

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两年的宫廷生涯结束,他最终拒绝了皇帝的垂青,离开了这座依旧歌舞升平的大都市。后世热衷于美化这段经历,更有甚者把他的离开也说得潇洒,可他在诗中与长安作别时,分明泪如雨下:“挥涕且复去,侧怆何时平(《古风 其二十二》)”!

         即使李白在宫中依旧怀才不遇,见识了种种腐败黑幕,或者感到了这个持续了二十多年的盛世正在摇摇欲坠,长安,这个万千文人的共同文化殿堂,依旧在履行一座风姿卓绝的都城的使命。这座城的生命力看上去好像永远不会熄灭,让李白生不出恨意。他不能停止写长安,即使笔下有一条烽火连天的边境线,有一位在城中担忧丈夫生命的妻子,长安城的秋夜依旧响彻着岁月静好的捣衣声: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子夜吴歌 秋歌》



        彻底离开长安之后,李白的情绪无比暗淡。你想,捣衣的棰音一定在他耳畔久久不绝,因为在恰逢与即将去长安的族弟分别的时刻,那在心中从未停止的声音生生将琴弦绷断。恍然抬头,窗外月色如雪,更是令人心寒。眷恋的长安景象会被各种各样的契机一遍遍勾起,翻腾的憾恨之情久久落不下地:

        尔从咸阳来,问我何劳苦。沐猴而冠不足言,身骑土牛滞东鲁。沈弟欲行凝弟留,孤飞一雁秦云秋。坐来黄叶落四五,北斗已挂西城楼。丝桐感人弦亦绝,满堂送君皆惜别。卷帘见月清兴来,疑是山阴夜中雪。明日斗酒别,惆怅清路尘。遥望长安日,不见长安人。长安宫阙九天上,此地曾经为近臣。一朝复一朝,发白心不改。屈平憔悴滞江潭,亭伯流离放辽海。折翮翻飞随转蓬,闻弦坠虚下霜空。圣朝久弃青云士,他日谁怜张长公。

——《单父东楼秋夜送族弟沈之秦》



        十多年后,李白因错误的政治选择成了戴罪之身,即将被流放到夜郎时又获得赦免。他四处寻求一个复出的门路而不得,怀揣着一个令他能够暂时忘记愁苦的梦聊以自慰。梦的舞台除了长安别无任何选择,那一直是他心向往之的地方。但在江夏的一日,一个同样被贬,曾在长安与他结识的故人与他重逢,让他恍然意识到梦里的长安已然换了天地,长安给他的冷遇随着愤慨席卷而来:

        胡骄马惊沙尘起,胡雏饮马天津水。君为张掖近酒泉,我窜三巴九千里。天地再新法令宽,夜郎迁客带霜寒。西忆故人不可见,东风吹梦到长安。宁期此地忽相遇,惊喜茫如堕烟雾。玉箫金管喧四筵,苦心不得申一句。昨日绣衣倾绿樽,病如桃李竟何言?昔骑天子大宛马,今乘款段诸侯门。赖遇南平豁方寸,复兼夫子持清论。有似山开万里云,四望青天解人闷。人闷还心闷,苦辛长苦辛。愁来饮酒二千石,寒灰重暖生阳春。山公醉后能骑马,别是风流贤主人。头陀云月多僧气,山水何曾称人意?不然鸣笳按鼓戏沧流,呼取江南女儿歌棹讴。我且为君槌碎黄鹤楼,君亦为吾倒却鹦鹉洲。赤壁争雄如梦里,且须歌舞宽离忧。

——《江夏赠韦南陵冰》



        但面对与来自峨眉,将要去向长安的友人时,他还是令千江映月,长风伴随,祝福好友在长安大展宏图。那里终究是一个好地方,希望友人不要受到自己那般的苦楚。风、月与三峡水,会随着友人的脚步把李白的怀念也带到再也回不去的长安:

我在巴东三峡时,西看明月忆峨眉。
月出峨眉照沧海,与人万里长相随。
黄鹤楼前月华白,此中忽见峨眉客。
峨眉山月还送君,风吹西到长安陌。
长安大道横九天,峨眉山月照秦川。
黄金狮子乘高座,白玉麈尾谈重玄。
我似浮云殢吴越,君逢圣主游丹阙。

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


——《峨眉山月歌送蜀僧晏入中京》



        顺着“长安”二字去翻李白诗,你能在不经意间看完他的一生。送走了这位要去长安的友人,李白在两年之后溘然长逝。即使他从不放弃每一个能够改变现状的机会,但直到临死之前,命中分明还有无数遗恨。山水里的他是能打动顽石的仙人,现实里的他即使能够笑斩千愁,也必然先滋生了万种难解的愁绪。

        李白是一个有报国之情而不擅长政治博弈的人,偏偏又有天字第一号的诗才,无限充沛的感情和不屈不挠的坚持,他的理想注定不会实现,你似乎在长安找到了一个彻头彻尾的悲剧。但你并不愿意这么想,捏在你手中的诗稿,从他活着的时候就一张张传下来,被喜爱他的人抄写了无数次。你看到一个伟大的诗人从政治泥沼中站起来,他活着的时候就相信自己能走下去,就算除开引以为豪的诗才和坚韧乐观的生活态度,他还有真正懂他的知音们,他切实被人所爱着。

        你想通了,为什么要执着于在遗物里寻找呢?时间给你的悲哀是数不尽的。但他的诗歌遍天下,朋友也遍天下,你该当去寻找一个更为鲜活的他。



        当这个念头出现在你脑海里时,你真想大笑。你要寻找一个死去的人,第一步竟然先去山水里找,莫非是相信能遇到一个成了仙的他吗?第二步居然是去探访一座早已不复当年模样的故城,是想从叠压的路土里扫出他的脚印吗?现在,你甚至想要去追着曾与他交游的人,却没想过自己是不是出发得太晚。亲眼见证过他曾活在这世上的人已经一个都不剩了,你甚至无法哼一句“知交半零落”来慨叹。山水、城址都能在地上留下痕迹,但谁也无法留住一个转瞬即逝的历史画面。想来想去,你唯一的出路只剩把诗稿接着读下去。

        李白诗中的朋友很多,在友人之间传达的感情也有很多种。有些颇为沉重,比如李白在二十六岁遇到的陈州太守李邕。那时李邕没有举荐年轻的李白,让李白在开始闯荡的第二年就在政治上碰了壁。于是你得以看到一个愤愤不平、意气风发到极点的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上李邕》



        当时不欢而散的两人或许没想过他们还会重逢。十八年后,被赐金放还的李白在济南又遇到了任北海太守的李邕,两人的心态都平和了不少。但更叫人无从料想的是,仅仅再过了两年,李邕就因政治斗争被杖毙,李白飞扬理想的见证人死在了沽名钓誉之徒手下。

        又如李白三十九岁时在巴陵遇到的王昌龄。他早年出塞,有边关生活经历,善于描写唐军勇猛的壮景: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其五》



        王昌龄同样在官场也不得意,他进士及第得晚,和李白相遇时又正第一次遭谪。他和同样处于低谷期的李白一见如晤,相伴格外尽兴。临别时,王昌龄借一缕清江上的快哉风相送:“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巴陵送李十二》)”。李白当时的回诗并未流传下来,但十年之后,王昌龄又被谪黔中时,远在金陵的李白确实送了他一阵明月夜下、子规啼里的悲风: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笔下的明月承载了太多生离死别。又过了六年,王昌龄遭小人妒杀。曾仰望同一轮月,曾被同一阵风拂面的两位旧友终不得再见。

        还有他在长安认识的晁衡(阿倍仲麻吕)。这位遣唐使在中国求学做官大半辈子,曾送过李白一件日本裘。李白相当喜欢这件衣服:“身著日本裘,昂藏出风尘(《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还特意在诗后强调衣服为晁衡所送。

        晁衡在做遣唐使的第三十六年欲回国归家,但对大唐的眷恋难以割舍。这里有他的事业,有他深深钟爱的大唐文化,也有他的挚友们。别离将近,便以剑为凭,用充满豪气的方式相别:

衔命将辞国,非才忝侍臣。
天中恋明主,海外忆慈亲。
伏奏违金阙,騑骖去玉津。
蓬莱乡路远,若木故园林。
西望怀恩日,东归感义辰。

平生一宝剑,留赠结交人。


——晁衡《衔命还国作》



     当听闻这位短暂结交的朋友最终死在了回日本的海路上时,李白悲痛不已,如见明月坠海:

日本晁卿辞帝都,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


——《哭晁卿衡》



        不过,晁衡坠海这事是个乌龙。晁衡的船没有失事,而是漂流到了越南。晁衡干脆放弃归家,历经千辛万苦再回到长安,友人都为他的奇迹生还感到庆幸。但当时安史之乱的灾祸正在酝酿,李白已不在这里。由于没有文献流传下来,我们无从得知李白是否知道晁衡未死,但他的思念确实传达给了晁衡。今日西安的晁衡纪念碑上,就刻着这首李白哭晁衡的诗。

        你还是希望每一段感情都能有个美好轻盈的收场,李白诗中也不乏与友人一同开怀的时刻。李白三十六岁时第一次在长安接受冷遇,同年他来到洛阳,遇到了元丹丘和岑勋。两个随着《将进酒》名流千古的人物,在李白的诗外几乎没留下任何历史记载。他们与李白关系极好,元丹丘曾在李白困窘时接济他多次,李白为他作了十余首诗。在李白口中,元丹丘是热爱山水的高洁隐士,如此想来,他不留下功名才是达到了归隐的理想境界。

        总之,历史选择了他们见证李白靠酒消解牢骚的旷达一面,李白在《将进酒》中展现的顽强生命力,也让这两个名字一同留存到了千年之后: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依旧是同一年,李白还再拜访了选择隐逸的孟浩然,那时李白的心情依旧不错。与渴望在长安找到出路的李白不同,比他大了十一岁的孟浩然已无意官场,寄心田园。他的诗歌也正如他的个性,质朴淡雅,饶有趣味,愁心可以从与自然的亲近中寻找慰藉: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孟浩然《宿建德江》



        这样的价值选择和李白所渴望的方向正好相悖,但这不妨碍孟浩然成为李白的挚友。同样地,这份友情也改变不了李白勇于入世的志向。李白如此表达着他对孟夫子的喜爱与敬仰,与高洁隐士相别,继续走上了那条求仕的险路: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不能不提的是杜甫。四十四岁的李白与三十三岁的杜甫同游时,前者刚被赐金放还,后者尚在享受游历时光。他们都想不到两人的名字将被后世文人摆在一起,作品却被放在文学创作坐标轴的两端比较个不停。两人真实的交游没有这些尖锐的对抗,他们相遇、同游和离别的心情都是相通的。李白《沙丘城下寄杜甫》,诗中有古树沉静,有汶水汤汤,似乎带了点杜甫的一丝不苟: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杜甫《赠李白》排解漂泊之苦,诗中也学几分李白的狂气和愤怒: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二人在诗中的神交,让你感到那些身后琐事属实可笑。两名伟大诗人能有一个交会的时刻已是历史的奇迹,非要用诗歌的数量计算缘分的深浅,还要斤斤计较谁付出更多,简直暴殄天物。当时,官场失意却名声在外的李白不知道自己的余生将会继续奔波,还没被安史之乱碾乱人生的杜甫也不知未来将要经历何种苦楚。悲恨是喂饱笔力的良药,跌宕的人生方能炼出大诗人,这一点上,杜甫与李白一样。杜甫最伟大的诗歌之一《登高》满是沉郁悲凉之景,老来多病之悲,四联之内写尽苦意: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对了,还有高适,这次远游中他也在场。他的官场之路远比李白和杜甫亨通,在安史之乱中反而得到了政治机会。他曾平叛立功,也是个擅写边塞的诗人,由于深入军事漩涡的中心,高适对边塞军官焦灼高压的心态描写格外细腻:

策马自沙漠,长驱登塞垣。
边城何萧条,白日黄云昏。
一到征战处,每愁胡虏翻。
岂无安边书,诸将已承恩。

惆怅孙吴事,归来独闭门。


——高适《蓟中作》



        论起高适生平,建功立业的结局自然不错,但历史总会给人开各种各样的玩笑。高适平定的叛乱由永王李璘而起,而彼时第一次真正投身政治的李白正在李璘幕下。高适与李白十几年并肩而行,梁园共游的情谊是真的,十几年后李白下狱乃至流放夜郎可以归结部分原因给高适,这也是真的。如此只能感叹一句世事难料。

        当然,还有李白五十五岁时,在安徽泾县遇到的名士汪伦。临别之际李白信手而成的小诗亦成经典,诗中有歌声,有桃花,直白的深情流淌而出,直到积成潭水千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你知道李白一定对这些缘分无比珍视,因为他从来不吝惜笔墨来描写美好。这之中又有一个堪称传奇的瞬间,一个再合适不过的人见证了李白最光辉的时刻。李白受诏入京时见到的第一个大人物,是太子宾客贺知章。贺知章看了李白的诗文,脱口而出“谪仙人”三字,让李白非常得意。彼时的贺知章已是八十六岁高龄,高寿恰逢盛世是他的幸运。

        在李白对宫廷生涯越发不满时,贺知章告老还乡。数十年未见的家乡已经有些陌生,多少令人感伤,但能够落叶归根,他的人生已经画上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其一》



        此事也打动了李白,让他最终“辞职”。同年,贺知章寿终正寝。面对知音故地,李白无法不伤心: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对酒忆贺监二首 其一》



        你知道后世总是纠结如何评价李白充满反叛性的灵魂。成年人的社会为他唱了一出红白脸:捧杀他的,给他套一层神仙的纱衣,让他更加飘渺悬浮;贬损他的,骂他不懂苍生泪,伸手扯住他拉下去,把反骨给磨一磨。对于这些评价,你向来不屑一顾,因为偏颇一方的无谓话语没有一句适合李白。唯有“谪仙人”提得最早,千来年后还是一样精当。“谪仙人”是李白命中一个美丽的谶,为他的才华找到出处,为他的寂寞找到归宿。

        你想,如果器者是历史在时间里留下的一个顿号,人的一生或许也只是历史所书写的一个故事。总会有那么一个时刻,人会感觉到冥冥之中的命数追上了自己的生活,从此故事与生活相互纠缠,分界不清。历史交给李白一个角色,把他推往人间,交给人民,给他一个不顺的仕途,再埋下一个即将崩溃的盛世让他生长。面对曲折回旋的命运,他的愤怒自然而然,他的忧郁顺理成章。

        但也正是在这山呼海啸的倾颓面前,一个不想屈服于命运的李白诞生了。他倾情山水,怀揣理想,珍视朋友,笔耕不辍地赞颂世间的美好;他又痛斥腐败与背叛,痛恨如此世道缺少传说里的真英雄,痛心怀才不遇之苦。他被人记住的一生,正是磅礴感情对抗既定命数的传奇,诗歌里的友人们在现实里各奔东西,但同为他的传奇的见证者,在他们的生命结束,共归黄泉之时,也能因这共同的记忆会心一笑。

        看透了生命的故事,并不意味着余生只剩下空虚和悲伤,他在人间的日子走完,命运为他安排的起落也结束了。如此,你才得以宽慰李白的结局:他确实是历史的宠儿。

尾声



        你手中的诗稿翻烂了很多次,你的寻找到此停了很久很久。因为你能造访的山川已经走遍了,能去的城市已经都去过了,能见的人或是器者也都已经见过,你也学着李白同他们成为朋友了。但你也知道,时间的流逝只会把你和李白的距离越推越远。

        你晚于李白四十多年出世,现在的年龄却已是他的数十倍。托了那些热爱李白的藏家之福,你的本源——李白于公元744年在王屋山阳台观写下的《上阳台帖》——历经一千三百多年仍旧不朽,所以留给你寻找的时间实在足够长,足够把他落于人间的时光一秒一秒找回来。

        你就是这般事无巨细地找过了他,直到把你的最后一处目标也走完,直到你也拔剑四顾心茫然。愈加了解他,愈加读懂他,心中剩下唯一的感情居然只是愈加想念他。李白刚去世的那几年,你唯恐他的故事会迅速被忘却,毕竟脆弱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但世界终究是不舍李白,不舍他的诗,不舍他的人。《新唐书》《旧唐书》《唐才子传》均为他单列一章,《松窗杂录》《国史补》《酉阳杂俎》等等轶事杂记不计其数,铁柱成针、力士脱靴、海上钓鳌、水里捞月诸多民间典故妇孺皆知。他的诗被留存至今的有千余首,像你这样致力于拼起李白一生的人还有很多很多。

        只要你还在,只要如你这般的文献还在,只要喜爱李白的任何一个人还在,便没有什么能抹掉他的过去。悲哀的过去,快乐的过去,或伟大或卑微的过去——李白的过去。你来晚了,你找错了,但这妨碍你找到李白了吗?没有。错过一千三百年,错过十万八千里,就找不到李白,就无从认识李白了吗?当然不是这样。他的诗已经如此坦诚,他持剑向你走来,只看你愿不愿意靠近。

        你在茶室里又迎来了一位客人,在等你把李白的故事接着讲下去。你说:“这倒不难,先把酒满上来……”

考据 寻找李白1.png



主要参考书目:
安旗主编《李白年谱》。清晰简洁的李白生平考证,四篇考据均据此本资料成文。
裴斐《李白十论》。扎实感人的李白研究论文集,了解更真实的李白的首选著作。


【曲解研究所】出品

作者:KZM

封面制作:甘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