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曲解研究所参与建设 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欢迎收藏起来防止迷路,也希望有爱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编辑哟~
编辑帮助:目录BWIKI反馈留言板

全站通知:

若故人来

阅读

    

2025-05-01更新

    

最新编辑:战术白貂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5-01

  

最新编辑:战术白貂

来自物华弥新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康熙自来火二号枪
落藤紫苏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若故人来.png
若故人来
所属版本 2.0
开始时间 2025/04/17 10:00
结束时间 2025/05/08 10:00
类型 版本活动
条件限制
活动描述 薪火相传,千载一时。

4月17日,如见故人。

「若故人来」现已开启,欢迎收藏家前往体验!

官方公告 B站动态

基本信息

活动时间

2025/04/17 10:00~2025/05/08 10:00

活动福利

活动奖励
异形彩珀-大.png
异形彩珀
22
请调券-大.png
请调券
10
多棱灰珀-大.png
多棱灰珀
2940
锁嵌珀片-大.png
锁嵌珀片
1
敦煌飞天徽章-大.png
敦煌飞天徽章
6
短途游历(免费)
锁嵌珀片-大.png
锁嵌珀片
1
焕光珀片-大.png
焕光珀片
2
多棱灰珀-大.png
多棱灰珀
200
盈级装备匣·轻锐-大.png
盈级装备匣·轻锐
1
盈级装备匣·构术-大.png
盈级装备匣·构术
1

!活动福利请以实际获得为准,这里仅统计可以免费获得的高价值物品。

千窟摹心

莫高窟记 酒帐 鹿王本生图 敦煌飞天 三兔藻井 莫高窟220
千窟摹心-莫高窟记.png 千窟摹心-酒帐.png 千窟摹心-鹿王本生图.png 千窟摹心-敦煌飞天.png 千窟摹心-三兔藻井.png 千窟摹心-莫高窟220.png


科普
莫高窟记
敦煌千百年 敦煌千年营建史,始于乐僔与法良二僧,如今,在莫高窟崖面上,留存着各个时期七百余处洞窟,然而年生日久,其间难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初创期的洞窟已不可考,实为遗憾。在敦煌文物保护的百年历程中,涌现出大批仁人志士,他们筚路蓝缕,目光描摹每一寸洞窟,脚步踏过每一粒尘沙,薪火相传,造就如今敦煌全方面研究欣欣向荣的局面,担起把莫高窟完好地交给下一代人的重担。
常书鸿 在敦煌的百年故事中,常书鸿先生是绕不开的一章,他被誉为“敦煌守护神”。故事开篇于他的青年时期,那时他还在国外研习西方艺术,旧书摊偶遇的《敦煌石窟图录》,开启此后从西方到东方,从陌生到熟悉,从壮年到白首的际遇。常书鸿在与友人的对谈中,提及他也曾目睹三危山的金光胜景,那是渐暗的暮色中,唯有照拂三危山的夕阳显现明晰的金色,山脉在那时,宛若千佛列坐。如今,他永远站在莫高窟的大地上。
樊锦诗 在敦煌研究院,有一座名为《青春》的雕像,那是一位身形细瘦但意气风发的女子,风吹过她的发与行囊,那是樊锦诗,那年她大学毕业“敦煌那么远”。后来,她被誉为“敦煌的女儿”在敦煌的大半辈子,敦煌却是那么近。她也曾见过三危山的佛光,那时金光灿然长空,后又出现两道相交的长虹。启迪先贤的佛光也普照至今。
乐僔法良 乐僔为前秦时期名僧,据莫高窟第156窟中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及相关文献记载,乐僔锡杖云游四方,行至敦煌,见三危山忽现金光,如千佛之状,遂开凿岩壁,造窟造像。后有法良禅师,自东方来此,见诸多神异,复于乐僔龛侧复而造龛。敦煌伽蓝之起,肇始二僧,此后千年,碎石铿鸣,风沙簌簌,俗世愿景伴着梵音幽微回荡于天地。
156窟 莫高窟第156窟是晚唐时期代表性洞窟之一,约为咸通五年前后,那时敦煌正处于“归义军张氏时期”,第156窟就是曾任归义军节度史的张议潮的功德窟。前室北壁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是研究莫高窟开凿历史的珍贵资料。窟内绘制精美壁画数幅,如报恩经变、父母恩重经变、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宋氏出行图等,是研究敦煌艺术的生动资料。
三危山 三危山位于敦煌,主峰与莫高窟对面,有三峰耸立,山势“如危欲坠”。据莫高窟第156窟中的墨书题记《莫高窟记》及相关文献记载,三危山曾现金光状如千佛,僧人遂开窟造像,莫高窟、三危山与敦煌艺术的“缘”自此始。
酒帐
民俗活动 《酒帐》中不同的用酒名目反映了当时敦煌众多的民俗活动,以及丰富的民间信仰和宗教活动,如寒食座设酒、祆神酒、助葬酒、劝孝酒、赛马毬等,展现了生动的历史风貌。
计量单位 《酒帐》中记录了许多在历代史料中很难见到的计量单位,如瓮、角、斗、升、合等,并可通过《酒帐》推算得出这些单位的进制,如一瓮为六斗,一斗为十升,一升为十合,一角十五升等。
归义军时期敦煌用酒数量巨大,为应对用酒需求衙门下专设有管理酒户、酒行之人。节度衙门对用酒严格立帐,条目明细,《酒帐》记录的就是各项由衙门报销使用的公家用酒。
手工业 归义军时期敦煌地区手工业生产繁荣,工匠品类众多,出现在《酒帐》中的就有画匠、皮匠、锁匠、弓匠等十余种。归义军衙门设作坊司管理工匠,各行各业还有各自的行业组织。
归义军 公元848年起,张议潮率众逐步收复瓜州、沙州等十一州的土地,建立归义军政权,被唐廷封为归义军节度使。归义军治理敦煌地区百余年,保障了地区稳定,也为敦煌文化的保存做出了重要贡献。
藏经洞 莫高窟17窟,位于16窟北壁后,入口处由泥砖封堵并绘制壁画隐藏,1900年被发现。藏经洞内藏有大量文书、经卷等文物,涵盖汉、藏、回鹘等多民族文字,是毋庸置疑的文化瑰宝。
鹿王本生图
建筑 国王与王后于宫殿内正在听溺水者的告密,这一画面构成了整卷的中心与故事冲突的重要节点。图中建筑殿堂、门楼都为悬山顶,腰檐上有栏杆,可知晓此建筑为中原样式。同时,檐下的王后身穿龟兹服饰,可以看出敦煌在多种文化方面的交流与融合。
挽车白马 故事中,国王和王后乘坐白马拉的车,出城围猎九色鹿,使此壁画故事的叙述达到了高潮。图中白马体态矫健优美,线条流动自然,将典雅的白色和赭红色相结合,增强了对比度和运动感,从中能看到魏晋时期动物绘画造型风貌。
敦煌山水 故事的开始,鹿王从连绵的山峦中走来,这一场景的设置,为画面营造了一种售永的艺术情境。赭红色的土地、无垠的绿色交叠在底色之上,构成了装饰性极强的色块,这颇具汉代绘画遗风。近似几何形又略带倾斜的构图,体现出透视效果,同时也保有魏晋山水的特色。这种敦煌故事画作中的山水背景,填补了中国早期山水画的资料空缺,是中国山水画研究的重要资料与实物佐证。
连环故事画构图 此壁画采取了横卷式连环故事画的结构形式,以两侧开始至中间结束的特别构图布局,体现了匠心独运的设计性,这种连环画的构图形式,开莫高窟之先河,从中亦能窥见魏晋时期优美的绘画风貌。此图为敦煌壁画中极富代表性的经典之作。
敦煌颜色 此壁画运用了大量敦煌传统颜色,如赭石、石绿等,这些颜色通过大面积平涂的绘制技法,增强了颜色间的对比度,营造出明快生动的绘画节奏,让整幅壁画增强了具有装饰性的表现力。
鹿元素 《鹿儿赞文》中曾言:“鹿是草间虫,不用作奴仆。饥时食百草,渴即饮流泉。欲得报鹿恩,莫道鹿在此。”这是对九色鹿类型故事的一段简短记叙,从中可见鹿儿的自由与良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鹿”经常与“禄”字音相通,人们也用“鹿”来喻“福禄”,以承载美好的寓意。在民间观念中,“鹿”也是山中的瑞兽,经常被看做善良仙灵的化身。
敦煌飞天
花朵图案 在我国历史中,处处可见莲荷的身影。无论是河渡遗址中出土的荷花粉化石,还是《诗经》中“隰有荷华”的诗句,无不体现作为本土植物的莲荷深受人们的喜爱。《鲁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描述了藻井绘制莲荷的场景。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荷进一步的被赋予了吉祥的内涵,在佛教石窟寺中,作为圣洁光明的象征被广泛使用。
云气纹 中国古代典型装饰纹样。《洛阳伽蓝记》曾载:“图以云气,采画仙灵。”足以见得,此种纹样常常作为神仙的固定伴随元素出现,营造出一个祥和自由的仙灵场域。在敦煌石窟中,云气纹样在“飞天”周围经常得见,它瑞气千条,连绵舒展,衬托出人物飘逸灵动的形态,是敦煌中备受关注的装饰元素。
飞天伎乐 “飞天”一词,最早见于南北朝的《洛阳伽蓝记》:“有金像辇,去地三尺,施宝盖,四面垂金铃七宝珠,飞天伎乐,望之云表。”从中可知,“飞天”是与天空和云相联系的造型艺术,其独具特色的人物动态、飞扬飘逸的服饰、流转的艳丽设色,无不昭示着敦煌艺术的熠熠华彩。
乐器 在敦煌,“飞天”与乐器总是相伴出现。竖笛、箜篌、琵琶、鼓、笙、筝……无数乐器的图案遍布在各代洞窟内,幻化出一场宏大的音乐盛宴--伎乐天在空中舞动、长带飘摇、环佩轻鸣,弥漫天际的仙音奏响。时光千年,这乐音流淌过泱泱华夏,也构成了敦煌灵动无匹的辉煌乐章。
形象表现 敦煌的“飞天”,在不同的朝代各有其时代特色一般展现着当时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潮,因而在呈现上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金发飞天、散花童子飞天、投身飞天、飞天与天乐、天女散花、持璎珞飞天、吹横笛飞天等,这些生动的形象是敦煌作为人类文化艺术宝库的材料依据与重要佐证。
形象溯源 “飞天”形象,源自印度神话中的乾闼婆和紧那罗,又名“香音神”。乾闼婆为诸天作乐;紧那罗为能歌善舞者,与乾闼婆形影不离,是恩爱的夫妻。敦煌石窟中的“飞天”,随着各代工匠的审美观念变化和人们更为丰富的创作需求提升,其二者职能逐渐混合,形象也不断创新演化,最终成为衣饰绚丽、形态典雅、能舞擅乐、花朵环绕的飞天形象。这是敦煌石窟中最具文化交流的代表性元素之一,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沉淀千年的美学符号。
三兔藻井
莲荷 在我国历史中,处处可见莲荷的身影。无论是河渡遗址中出土的荷花粉化石,还是《诗经》中“隰有荷华”的诗句,无不体现作为本土植物的莲荷深受人们的喜爱。《鲁灵光殿赋》“圆渊方井,反植荷蕖”描述了藻井绘制莲荷的场景。随着佛教的传入,莲荷进一步的被赋予了吉祥的内涵,在佛教石窟寺中,作为圣洁光明的象征被广泛使用。
“铅丹” 隋唐时期,铅丹作为一种人造的红色颜料被运用于敦煌壁画的绘制之中。铅丹常与其他颜色调和为复色,例如这一时期的皮肤便多为铅丹加白调和的肉色绘制而成,氧化后现呈棕黑色。第407窟井井心三兔原本或为铅丹调和而成的赤色,其用于着色的颜料在千载岁月里逐渐变色,呈现出我们现在所见的黑赭色。
“三兔共耳” 从隋代出现到晚唐消失,莫高窟内共有16个洞窟的藻井绘有“三兔共耳”的图案,第407窟“莲花三兔飞天藻井”便是其中之一,该图案呈等腰三角形分布,三兔首尾相逐,两两共用一耳,逆时针奔跑不息,构图精妙且画面动感十足,生动活泼。
赤兔 在中国历史上,赤兔同白兔一样被视作祥瑞的象征《旧唐书》中曾多次记载赤兔作为祥瑞出现,在《唐六典》中,赤兔甚至超过白兔,明确被记载为“上瑞。
藻井 藻井是我国传统宫殿寺院等建筑中装饰室内顶棚的重要组成部分,多以莲荷等水生植物纹样或主水星象图为饰,寓意“以水克火”,寄托了保护建筑不被“火”所侵害的期望。
第407窟 莫高窟407窟开窟于隋代,洞窟主室为覆斗形顶四披绘有千佛,三兔莲花便绘制于顶部藻井井心,历经千载岁月和后世重修,我们仍可从中窥见隋代塑像与壁画的绝美风姿。
莫高窟220
华盖 华盖是敦煌艺术中一个经典的符号,亦称“宝盖”“香盖”。据文献记载“……常有五色云气,金枝玉叶,止于帝上,有花之象,故因而作华盖焉。”当华盖从黄帝传说来到佛教经典中,它既代表信众对佛陀的供奉,又是神佛法力的具象化。各类华盖饰以香花、悬铃、珠珞等,也成为装饰艺术的不竭源泉。
帝王出行图 在220窟主室东壁下部,绘制有一幅《帝王出行图》,帝王头戴冕旒,身着日月衮服,由侍从搀扶着在群臣的陪同下,去往听文殊菩萨与维摩诘辩经。此幅壁画与同一时期画家阎立本的绢本画作《历代帝王图》中晋武帝部分高度相似,二者绘制的先后顺序暂不可考。
乐舞团 在220窟《药师经变》中,描绘了一场美妙的乐舞辉煌的灯楼烛光炫耀,两侧各有一对舞伎,他们着锦衣裙装,于圆毯上展臂挥巾,须发飞扬,一组似在旋转,一组似纵横踢踏,那是当时流行的“胡炫舞”与“胡腾舞”。
乐团 在220窟《药师经变》的盛景中,有丝响彻的妙音,他们是舞台两侧的乐队,总计二十八人,他们有着不同地域的肤色,打击乐、吹奏乐和弹拨乐等来自四方的乐器奏起浑然一体的旋律。碧波荡漾神佛凌云、神兽应律起舞,好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
药师经变 220窟《药师经变》为初唐唯一的药师经变,根据该经变画下端题记,此壁画绘制于唐贞观年间,在构图、风格等多方面上都是孤例,珍贵非常。壁画题材来自《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画面以东方药师净土七佛为主体,周围列布八大菩萨、十二神王、三灯轮、三神幡、乐舞等。
李云鹤和壁画修复 220窟为敦煌的代表窟,开凿于初唐,宋或西夏时期对壁画进行过掩盖重绘。研究人员曾于北壁一角的千佛脱落处发现底层唐代壁画,采取了剥离措施,当时因条件限制,留下部分位置未动。后经过保护修复专家的调研,设计出对重层壁画进行整体分离与搬迁的方案,使不同历史时期的壁画可同时展现在观者面前,此方法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李云鹤是国内石窟整体异地搬迁复原成功的第一人,也是国内运用金属骨架修复保护壁画获得成功的第一人,其“筛选壁画修复材料工艺”荣获全国科学大会成果奖,“莫高窟161窟起甲壁画修复”“敦煌壁画颜料X光谱分析及木构建筑涂料”两项成果荣获原文化部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