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 |
简介 |
 粟 |
粟,俗称谷子,去皮后即小米。粟原产于中国,栽培历史十分悠久,新石器时期就已被驯化栽培,长久以来都是中国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隋唐以后,随着小麦和水稻在北方的推广和发展,粟才逐渐退出主粮范畴。 |
 黍 |
黍,去皮后称黄米,黄米具有较强的黏性,在北方一些地区会制成黄米糕等作为主食食用。黍是一种耐胁迫性极强的作物,比起本就耐旱的粟来更胜一筹,可以广泛种植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甚至是盐碱地上。 |
 稻 |
稻、去皮后即大米。水稻的野生祖先是分布于中国南部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等地的野生稻种。水稻主要有粳稻和籼稻两个亚种,其中粳稻比较耐寒,主要种植在温带地区。籼稻则多种植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可以一年多熟。 |
 菽 |
菽,即大豆。菽是原产于中国的农作物,虽然早早退出了主粮行列,但中国古人在大豆的基础上,发展出了豆腐、酱油等一系列豆制品,大大扩展了食谱。如今:大豆还被广泛应用于饲料、油料、化工等多个领域。 |
 麦 |
麦,一般指小麦,起源于西亚地区。小麦在距今5000年前传入中国,小麦起初只是作为杂粮种植。秦汉时期转磨的出现,使小麦可以制成面粉,并加工成各种面食,小麦才开始被更多的重视,并逐步取代了粟的地位。 |
 黄瓜 |
黄瓜,也叫青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西汉时期由出使西域的张骞带回到中原地区种植。起初称“胡瓜”,隋炀帝时期改名为“黄瓜”。至唐代,黄瓜已经成为一种非常常见的蔬菜。 |
 白菜 |
白菜起源于中国。在汉代,人们将不同用途的芸薹分别命名。食用根茎的品种被称作“葑”食用叶片的称作“菘”,即白菜。白菜亚种繁多,常见的各种青菜几乎都可以算作白菜,而俗称的大白菜则是明代才培育出的品种。 |
 茄子 |
茄子原产于印度,汉代时就已传入四川地区。隋炀帝喜爱茄,将其命名为“昆仑紫瓜”。至宋朝时,茄子已经广泛种植于全国各地。最初种植的品种都是圆茄子,于野生茄形状相似,至元代时才培育出了长茄子。 |
 番薯 |
番薯原产于美洲中部,后由西班牙人带到菲律宾栽种。明万历年间,由福建人陈振龙自吕宋岛带回国内栽种。番薯适宜性强,产量高,救荒能力极强,一经引入就快速传播到内地,并在清朝时期成为重要的粮食作物。 |
 玉米 |
玉米,中文正式名玉蜀黍,原产于美洲,在中美洲文化中,玉米具有重要的地位。15世纪,哥伦布到达美洲,并将玉米带回了欧洲。明朝时,玉米传入中国,并迅速成为除水稻、小麦之外的第三大主粮作物。 |
 辣椒 |
辣椒原产于美洲,15世纪由哥伦布从美洲带回欧洲。明朝时传入中国,但长期只作为观赏植物种植。直到清康熙年间,人们才开始尝试吃辣椒。在这之后,辣椒快速融入到了中华饮食当中,成为一味重要的调味副食。 |
 土豆 |
土豆,中文正式名马铃薯,原产于美洲。明朝时传入中国,作为异域的新奇食材专供宫廷使用。清朝时期,土豆向全国各地大规模传播开来。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土豆已经成为仅次于水稻、小麦、玉米的世界第四大主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