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ugfix250107.1
全站通知:

仿书制式映像仪

阅读

    

2025-09-01更新

    

最新编辑:守望宝岛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01

  

最新编辑:守望宝岛

来自无尽的拉格朗日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林鸮_Strix
魂魇桀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只要拥有勇气,人类就永远不会失去太阳。
——吉尔玛

仿书制式映像仪

纪念 仿书制式映像仪.png
B-.png
T QualityBlue.png
参与节日期间的有声书收听活动获得

这是一件仿古玩具,参考原型为著名航行探险家吉尔玛在从比邻星到地球的途中记录的见闻日记。这件玩具还原了纸质日记本外壳的牛皮质感,封面上的指南针、星图等来源于古地球的航行历史传统元素,象征着未知、冒险与勇气;内页还原了牛皮纸质纹理,在太空中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意义。
2023双子节
考究
仿书制式映像仪

这是一件仿古玩具,参考原型为著名航行探险家吉尔玛在从比邻星到地球的途中记录的见闻日记。这件玩具还原了纸质日记本外壳的牛皮质感,封面上的指南针、星图等来源于古地球的航行历史传统元素,象征着未知、冒险与勇气;内页还原了牛皮纸质纹理,在太空中具有十分珍贵的历史意义。

说起这个玩具的由来不得不提另一个关于勇气爱与开拓的故事。该玩具的原型————《吉尔玛的日记》的作者吉尔玛历时数十年从遥远的比邻星b历经艰辛到达了地球,并将旅行途中的所见所闻记录了下来,被遗产管理局考古人员发掘重新编纂,有部分记录已经丢失,但是仍然为拉格朗日网络中的开拓者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

纪念品立绘

纪念-仿书制式映像仪立绘.png

收集奖励

版本号 称号
1.01 朗读者
1.03 文字痴迷
1.05 童话大王
1.07 文学典藏家
1.10 ???

故事

如果出现音乐播放器一直转圈、无法播放音乐或者折叠面板无法折叠等情况,请刷新页面,多刷新几次就恢复正常了

档案记录

正在搜索拉格朗日遗产目录
专题-档案记录.png
档案记录
折叠

“大航海”时代末期,地球社会中充斥着针对比邻星开拓计划的怀疑主义和阴谋论,他们认定比邻星开发计划是一场虚无的骗局,坚信人类应该舒适地生活在太阳系中。直到“斐迪皮茨”舰队返航回到地球,吉尔玛与她的船员们向地球社会展示了比邻星开拓计划的阶段性成果,这种质疑才被打破。这段4光年的返航之旅,是人类太空航行史上的一次壮举,客观上改变了地球社会对于外太阳系开发的态度,极大地推动了向外开拓思潮的发展,“地球-比邻星双子”这个概念首次被提出。

吉尔玛·K·柯伊伯,领导了这次比邻星空间站返航之旅,她跨越48年的日记完整地记录了从比邻星到地球全程的经历,是研究双子节文化史、“开拓派”意识形态、古代跨星系飞行技术及空间日常生活的一手史料。日记的原稿为音频资料,由未央城历史文化研究院保管,曾以电子出版物形式流传,后在战争中遭遇系统性破坏,只有部分被其他文献转引的篇章得以传世,其中流传最广的七篇,被编纂为散文《四光年外的呼唤 》。

——赫尔曼大学历史学院,《太空节日历史与文化研究》,P23

我们启航了

正在搜索拉格朗日遗产目录
专题-我们启航了.png
我们启航了
折叠

上午十点整,舰队驶离比邻星空间站的星河港。作为一名水手,我曾无数次从这里启航,随工程队出发建设新的工厂和小型定居点、随科研船前往比邻星b和小行星带探测空间环境、随救援队出发抢救工程事故幸存者.....每一次从这里起航,我都会和这熟悉的港口说一声再见。但这一次,我知道我们再也不会回到这里。

地球,对我们这代出生在比邻星空间站的人来说,是完全陌生的存在。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不是我的故乡。这次航行,对整个人类来说是一场“回家”之旅,但对我们来说却是一次永别,离开了熟悉的比邻星空间站和亲友,再也没有重逢的机会了。

我们将选择航程上最快捷的路线前往地球:从比邻星空间站出发,径直穿越半人马座的小行星带,在奥尔特云边缘的曙光空间站减速对接补给船。在奥尔特云边缘完成补给后,我们将重启曲率加速器,全速航行20年,跨越太阳系和半人马座之间空旷的黑暗空间,在太阳系边缘的篝火综合口岸短暂地停靠休整,再全速飞往地球。如果行程顺利,我们将在45年之内抵达地球,除了验证比邻星和地球之间的最佳航行路线。我们还会给地球带去我们几代人在比邻星生活、奋斗的证明,我们要让地球上的同胞知道,比邻星并非遥不可及。

穿越小行星带

正在搜索拉格朗日遗产目录
专题-穿越小行星带.png
穿越小行星带
折叠

黑暗中闪烁的群星在舷窗外滑过,我们已经在一片密集的小行星带中航行了两年,这是一片正在开发的工业区,还没有得到正式的命名,是比邻星空间站的“郊区”。大大小小的小行星表层覆盖着形色各异的矿脉,巨大的采炼一体化工厂贯穿星体,向群星展示着人类强大的工业力量。满载的工程舰在各大工业区之间往来如梭,勾连起一条条巨大的太空工业流水线,这是比邻星空间站蓬勃发展的基础。

最近大家都喜欢在飞船顶部的微重力舱里消磨时间。微重力舱有一个半球形的透明圆顶,可以看到飞船外的景观,原本是为方便观测而设计的工作舱,自从我们的心理医生拉伊博士把工作室搬上去之后,这里就成了大家工作休闲的公共空间。不过拉伊博士已经很久没接到咨询了,面对这样富有活力与生机的太空,人很难感到痛苦。

我们轻轻地跳起,慢慢舒展四肢和躯干,就可以在微重力舱中漂浮起来,如果掌握了其中的技巧,甚至可以在空中躺平。每当我浮躺在半球形的透明穹顶之下,看着星球与尘埃从身边路过,我就无比切实地感受到自己和那些星与尘一样,是宇宙的孩子。

百年纪念

正在搜索拉格朗日遗产目录
专题-百年纪念.png
百年纪念
折叠

今天是比邻星空间站建成的百年纪念日,大半年前我们就算好信息延迟的时间差,把祝福发回了空间站。我们也收到了比邻星空间站的亲友发来的祝福,都是好消息。

父亲来信说自己和亲友一切都好:“不用想家,吉尔玛,你正在前往一个更大的家。记得我小时候给你讲的故事吗?我们的先祖在地球上有一片田野,种满了绿色的植物。花园里有一棵苹果树,树上结出的果实不需要加工就能食用......”

对一个熟悉的地方产生安全感和依恋的感情似乎是人类的天性。但我们的先辈绝不是因为恋家才历经艰险走到了比邻星,相对于安睡在甜蜜的温柔乡,我们更希望突破人类的极限。在比邻星空间站落成之前,这个极限被认为就是太阳系的边界。我们不需要温柔乡,我们只想要继续前进。如果前方在比邻星,我们就走向比邻星;如果前方在地球,我们就走向地球;如果前方在更遥远的未知的深空,我们也会义无反顾地走向深空。

黑暗的边界

正在搜索拉格朗日遗产目录
专题-黑暗的边界.png
黑暗的边界
折叠

我们离开半人马座的边际,驶入空旷的宇宙空间已经是第八年了。起初还能偶然看见一两颗遥远的恒星发出微光,现在什么也看不见了,只有无尽的黑暗。这是宇宙中一片辽阔的荒原,脱离了恒星的引力范围,极少有天体,连光都不愿到访,更不会有人迹。

没有人再去微重力舱消闲了,没有人想去面对这无边无际的黑暗:空旷,清冷,虚无。过去的繁华与幸福已经离我们远去,未来的希望又好像遥不可及,就连当下活着的意义好像也变得不可靠了。除了仪表盘上几个微小的数字在缓慢地变化,我们常常感到生命已经停滞,在一潭死水中无意义地消磨。有些同伴甚至开始怀疑我们的舰队是否真的在前进,开始害怕我们会永远漂泊在这片宇宙的荒野中。拉伊博士尽其所能安抚大家,并建议症状严重的同伴进入休眠,有可能的话,所有岗位启用轮岗制,让大家轮流休眠,避免长时间沉浸在黑暗的深空环境中。鲁伯是船上为数不多没有出现异常情绪波动的人,他年近花甲,是舰队里年纪最大的人,也是我们的后勤物资总管。鲁伯知道很多无用但有趣的事,每天都变着法儿跟我们开玩笑。

“深空抑郁”是拉伊博士正在研究的课题。人类早在数千年前就攻克了抑郁症,形成了一套复杂但成熟有效的综合疗法。但太空环境诱发的“抑郁症”有更为复杂的病理表现,我们还未能解开其中的秘密,或许这根本就是一种全新的疾病,我们暂时将其称为“深空抑郁”,目前只能用治疗抑郁症的方法去应对。

就算是黑暗的荒原,也一定会有边界。

小事故

正在搜索拉格朗日遗产目录
专题-小事故.png
小事故
折叠

今天发生了一起小事故,一阵流星雨偏离了我们预算的轨道,险些击中我们的舰队。探测系统提前发出了预警,我们紧急调整航道避开了这次意外的袭击,但偏离了原先的航道,在找到新的安全航道之前,我们只能关闭曲率驱动,减速航行。
我们紧急唤醒了指挥组、工程队和环境研究小组所有休眠人员,测算新的航线。我们的资源已经快要耗尽,必须尽快抵达“篝火”口岸,否则,我们将永远在太空漂流。
不久前我们才结束了整整二十年的黑暗航程,进入太阳系的奥尔特云,这里有大量活跃的彗星。“宇宙的动与静都潜伏着危机”,先辈这句简单的话,我现在才明白。接任舰长时我才35岁,现在我已年过花甲......是我太老了,已经不适合领导舰队了吗?我在启航时的雄心壮志,显然是把长距离的太空航行看得太过简单了。

不过,一想到人类曾经用尽毕生也无法走出一片陆地,现在却能用几十年的时间就去到另一个星系,我不禁畅想,如果未来有比曲率航行更便捷的交通方式,能够让我们到达到太空中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整个银河系都将成为我们的家园。

外星故人

正在搜索拉格朗日遗产目录
专题-外星故人.png
外星故人
折叠

终于在“篝火”的港口顺利泊岸了,这是我们与地球社会的首次“接触”。

篝火是太阳系边际最靠近比邻星方向的大型空间站,最初是为了监测外星系文明而设置的哨站,在比邻星空间站建成之后,由于去往比邻星的人越来越多,这里发展成了一个大型交通口岸。但这里依然是地球社会的边际,从地球以最高速度到达这里,也需要好几年,除了决心走出太阳系的探险者,极少有人会来到这里。

但这次,地球方面为了接待我们,提前数年的时间就派出了一支庞大的礼仪舰队。我们受到了隆重的接待和欢迎。尽管我们提前向港口发送了到达信号,但港口里的工作人员见到我们时,还是露出了惊奇的神色。第一次见到出生在外太阳系的人,他们一定很惊讶吧。其实,我们一想到他们是在一颗星球上长大的,也会感到不可思议。

我向接待我们的“外交官”叙述了比邻星空间站的详细情况,他们对我的居住和生长环境表示十分好奇,并用了“老乡”这个词来称呼我。尽管比邻星空间站一直和地球保持着联系,但跨越4.22光年的通讯,一来一回要将近九年,我们想要了解彼此,依然障碍重重。而现在,我们抵掌而谈,彻夜不休,四光年的距离缩成眼前的一张茶桌。我从未感到比邻星和地球,如此相近。

地球,地球......

正在搜索拉格朗日遗产目录
专题-地球地球.png
地球,地球......
折叠

这是我最后一篇航行日记,我们已经做好了所有着陆准备。
关闭曲率航行,开启半自动驾驶,舰队驶入减速轨道,准备着陆。

物资封存,人员在降落舱归位,鲁伯和另外23位同伴的遗体安放在小型冷冻舱,和我们在一起。

我们已经看见那颗庞大的蓝色星球,甚至能看清一些地形的起伏。

我不知道迎接我们的会是什么,我止不住心中的忐忑,却又充满期待。

地球,我们回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