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登录看百科更方便!
Unstable Conduit
阅读
2025-08-29更新
最新编辑:SJRS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29
最新编辑:SJRS
Unstable_Conduit 译为不稳定导管,俗称赛季模块。
机甲主动模块,类型:其他
解锁
(当前版本)
消耗50动力电池,经过0.0~1.0秒延迟后于1.0秒内分三次共恢复10%耐久与灰色伤害,并使机体防御点数额外增加5,持续整局,无叠加上限。
完成耐久恢复后(即激活该主动模块后经过1.0秒后)立即进入技能冷却状态
技能冷却时间:18.0秒
(注:尽管激活该模块后经过历时1.0秒的耐久恢复状态后便会进入技能冷却状态,然而实际上由于激活模块直至初次恢复耐久有0.0~1.0秒的延迟,故而实际上激活模块直至耐久与灰色伤害的恢复过程结束共耗时1.0秒~2.0秒,该延迟不影响进入技能冷却状态的进程)
升级
~
满级
~
点击此处添加Unstable Conduit的游戏版本历史
11.3.? 版本 (更新) 点击了解对应版本
(2025年08月27日)属性更新:消耗50动力电池,经过0.0~1.0秒延迟后于1.0秒内分三次共恢复10%耐久与灰色伤害,并使机体防御点数额外增加5,持续整局,无叠加上限。
完成耐久恢复后(即激活该主动模块后经过1.0秒后)立即进入技能冷却状态
技能冷却时间:18.0秒
(注:尽管激活该模块后经过历时1.0秒的耐久恢复状态后便会进入技能冷却状态,然而实际上由于激活模块直至初次恢复耐久有0.0~1.0秒的延迟,故而实际上激活模块直至耐久与灰色伤害的恢复过程结束共耗时1.0秒~2.0秒,该延迟不影响进入技能冷却状态的进程)
11.2.? 版本 (更新) 点击了解对应版本
(2025年07月25日)属性更新:消耗50动力电池,经过0.0~1.0秒延迟后于1.0秒内分三次共恢复25%耐久与灰色伤害,并使机体防御点数额外增加5,持续整局,无叠加上限。
完成耐久恢复后(即激活该主动模块后经过1.0秒后)立即进入技能冷却状态
技能冷却时间:18.0秒
(注:游戏内描述原文为共恢复10%耐久与灰色伤害,然而游戏内实际数据依然为共恢复25%耐久与灰色伤害,以游戏内实际数据为准)
(注:尽管激活该模块后经过历时1.0秒的耐久恢复状态后便会进入技能冷却状态,然而实际上由于激活模块直至初次恢复耐久有0.0~1.0秒的延迟,故而实际上激活模块直至耐久与灰色伤害的恢复过程结束共耗时1.0秒~2.0秒,该延迟不影响进入技能冷却状态的进程)
11.2.0 版本 (更新) 点击了解对应版本
(2025年07月01日)属性更新:消耗50动力电池,经过0.0~1.0秒延迟后于1.0秒内分三次共恢复25%耐久与灰色伤害,并使机体防御点数额外增加15,持续整局,无叠加上限。
完成耐久恢复后(即激活该主动模块后经过1.0秒后)立即进入技能冷却状态
技能冷却时间:15.0秒
(注:尽管激活该模块后经过历时1.0秒的耐久恢复状态后便会进入技能冷却状态,然而实际上由于激活模块直至初次恢复耐久有0.0~1.0秒的延迟,故而实际上激活模块直至耐久与灰色伤害的恢复过程结束共耗时1.0秒~2.0秒,该延迟不影响进入技能冷却状态的进程)
10.8.2 版本 (更新) 点击了解对应版本
(2025年03月26日)属性更新:消耗35动力电池,获得耐久恢复效果和Quantum Radar(反隐)效果,持续7.0秒。
- Quantum Radar(反隐)效果:可以正常锁定处于Stealth(隐身)效果下的敌人
- 耐久恢复效果:每秒恢复5%耐久
效果持续时间结束后进入技能冷却状态
技能冷却时间:8.0秒
10.8.0 版本 (更新) 点击了解对应版本
(2025年03月04日)属性更新:消耗50动力电池,获得耐久恢复效果和Quantum Radar(反隐)效果,持续5.0秒
- Quantum Radar(反隐)效果:可以正常锁定处于Stealth(隐身)效果下的敌人
- 耐久恢复效果:每秒恢复5%耐久
效果持续时间结束后进入技能冷却状态
技能冷却时间:20.0秒
10.2.0 版本 (更新) 点击了解对应版本
属性更新:消耗35动力电池,于1.0秒内恢复15%耐久并获得Shieldbreaker(破盾)效果,持续15.0秒
Shieldbreaker(破盾)效果:持续时间内可无视任何敌方单位的任何能量护盾,在不影响其能量护盾的耐久的情况下直接攻击其机体
完成耐久恢复后(即激活该主动模块后经过1.0秒后)立即进入技能冷却状态
技能冷却时间:5.0秒
9.2.0 版本 (更新) 点击了解对应版本
属性更新:消耗70动力电池,立即恢复25%耐久并获得耐久恢复效果:每秒恢复10%耐久,持续期间机体的耐久上限提高50%
9.1.0 版本 (新增) 点击了解对应版本
该模块被加入到游戏中
点击图片,访问本页面的英文百科版本:
英文百科 Fandom WIKI 与本站 B WIKI 相互独立,没有所属关系
作为友谊站点,我们提供英文百科的直跳链接,以供参考。
WR百科编辑部仅对本站负责,我们不参与英文百科的编辑。
本站内容及数据与英文百科存在差异,是合理的客观情况,请根据理解自行辨别
纠错 若内容有误,任何人都可自行编辑修改和补充。同时,也可以前往QQ群 871011726 向我们反馈问题。
编辑 阅读编辑入门,了解网页的基本操作。
- 电脑端点击顶部导航栏->页面操作->编辑本页,即可进入编辑模式
- 手机端点击左上角,金色的3个横线≡,点击页面操作->编辑本页
- 填写模板进入编辑模式后,在紫色模板内,等于号=右侧填写即可。
- 电脑端点击顶部导航栏->页面操作->编辑本页,即可进入编辑模式
协议 本页面基于 CC BY-NC-SA 协议发布,用户在提取、展示或二次分发本站内容时,须署名为WR百科,并提供网址wwr.wiki或页面链接。了解详情,请前往用户协议页面。
点击图标直接跳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