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站通知:

RX-178高达Mk-Ⅱ

阅读

    

2025-10-03更新

    

最新编辑:小五十50

阅读:

  

更新日期:2025-10-03

  

最新编辑:小五十50

来自高达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小五十50
唱歌的吼叫尾
再生的天际线
神翼炼
流动城堡
未熟的汉堡肉
可恶人伊扎克



高达WIKI > 全机体资料 > 机动战士Z高达机体 > RX-178高达Mk-Ⅱ

高达Mk-Ⅱ的介绍

RX-178高达Mk-Ⅱ高达Mk-Ⅱ

以剿灭吉恩残党为目的而设立的地球联邦军特殊部队泰坦斯作为旗舰机开发的MS便是RX-178高达Mk-II,其中“17”指代格利普斯基地“8”指该机为格利普斯基地开发序列第8号试作机。高举地球至上主义大旗的泰坦斯,试图借助“高达”的象征意义来强化自身权威,遂运用纯联邦军系技术,着手开发RX-78-2高达的后继机。本机由格里普斯第二开发局主导,由富兰克林·维丹作为开发主任,作为全面采用最新驱动式内骨架“可动框架”的首款机体,可谓意义重大。然而,随着格里普斯战役拉开序幕,高达Mk-II遭反地球联邦政府组织“奥古”抢夺。其技术被阿纳海姆电子公司(AE社)吸收,进而推动了“Z计划”中次世代MS的开发进程;同时,本机作为战力,也在奥古中承担起了核心的重要角色。

U.C.0085年开始开发的高达Mk-Ⅱ,基于"由地球居民实现高达复兴"这一理念,在开发中摒弃了吉恩公国军系的技术。这种设计思想虽然导致了联邦军与公国军技术再度分离的低效局面,但也因执着于联邦系技术而催生了新的构想。这便是核心区块系统发展而来的"可动框架"。据说开发时曾制造一台试作0号机作为本机种的原型机,毫不吝啬的投入了诸如可动框架、全周天驾驶舱、甚至是GP计划相关等新技术,使得本机具有卓越的机动性与攻击力,以及匹敌数艘飞马级战舰的造价,但本机是否存在直到现在仍如谎言一般真伪难辨,这里为求全面报道,特此说明。

本机最大特征便是首次搭载了全身可动框架,尽管可动框架的前身早在一年战争时就试验性搭载于RX-78NT-1高达NT-1以及之后的高达开发计划系列机体,但在高达Mk-Ⅱ上搭载的全身可动框架是以人形驱动框架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安装各类仪器与装甲。为了防止由外部压力或扭曲引起的损坏,框架材料上采用了具有扭力杆之类的复原构造,根据不同部位的防护重点,框架的形状与尺寸也有所差异。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内部区域搭载驾驶舱、热核反应炉、推进器、电气系统等部件。这也意味着可动框架内部留有足够的空间搭载相应的传感器,如检测检测运动关节相关的关节位置传感器(Joint Position Sensor, JPS)、检测缓冲装置与姿态控制相关的缓冲位置传感器(Spring Position Sensor)、物理上检测扭力杆受力的关节位置指示器(Joint Position Indicator),通过辅助处理器上传到头部的处理器框架,统一控制框架各部位的关节动作。在框架表层可装备装甲与可选式装备,通过滑动式连接在运动时不妨碍动作,也能在中弹时及时调整装甲分布提升防御力。这也意味着对比第一世代的硬壳体构造,本机具有卓越的扩展性与整备性,以及能够承受战斗机动的强度与灵活性,甚至在失去四肢单元的其中部分下,可动框架自身仍可操作,或用别的部件代替。

作为泰坦斯的象征,本机头部延续了与高达相似的外形,搭载的光学设备与传感器在基本性能上对比同类产品有所提升。另一方面,头部还增加了对应全周天监控器的辅助功能,并在机体各处增设了辅助摄像头与各类传感器。此外,内置的辅助处理器据称负责监控与框架非接触式装甲的状态以及进行武器管制等功能。

躯干在继承高达的基本结构的同时引入了可动框架,据说这是对核心区块系统的动力及控制结构进行扩展和重新配置的结果。躯干背部的推进背包具有四枚主推进器,达到了81200KG的推进力,背包上部配备了两枚姿态控制喷口,从而实现了优异的推进力与加速性能。位于腹部的驾驶舱废除了核心区块系统,采用了全新的全周天驾驶舱与线性座椅,从而对比核心区块系统简化了机身结构也降低了成本,驾驶舱本身也可在紧急情况下作为逃生舱使用。

本机的四肢由于采用了模仿人体的可动框架,因此也影响着全身的平衡。手臂单元的运动通过内置传感器实时反馈至主控系统,结合框架表面施加的磁气覆膜处理,以及分布于手臂关键节点与肩部侧面的多组姿态控制喷口及其推进器附属结构,使机体能够在重力环境下实现精确的平衡控制,并在无重力条件下执行高效的AMBAC机动。前臂设有挂载点,可装备盾牌等武装,提高了拓展性。在实战中,当手臂受到的损害无法挂载盾牌时,可以采取直接挂载于肩部的方式作为应急处理。腿部基本上拥有与高达同等程度的可动部位,但摒弃了过度的装甲,采用了可动部位外露的结构。这是基于光束兵器普及所带来的设计思想变化,旨在通过轻量化提升机动性,来回避装甲无法抵挡的高威力光束攻击。本机的腿部结构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通过轻量化获得了高超的运动性能。

综上所述,通过全身的可动框架使得高达Mk-II作为机动兵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但这也意味着本机作为验证性质浓厚的机体具有各种各样的问题。首先,本机的可动框架材质存在缺陷,虽在结构柔韧性方面表现优异,但抵御瞬时外力的刚性不足,导致可动框架的结构强度存在重大缺陷。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本机作为第一台全身可动框架搭载机,但也有研究指出本机的全身可动框架的完整性不足。据说泰坦斯对其可动框架进行6次更改,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其次,在装甲防护方面,本机沿用了一年战争时期采用的陶瓷/钛合金复合材质。尽管后来奥古入手本机调查装甲材质确认为月神钛合金但装甲强度仅能与一年战争时期的RX-78系列持平,而且为了契合可动框架的轻量化设计要求,装甲覆盖面积被大幅削减,这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战场生存能力。以上种种缺点导致高达Mk-II在机体划分上仅能被归类为与GP系列相当的1.5代MS,而且在格利普斯战役时期光束武器已成为主流装备的战场环境下,本机效仿RX-78系列的火力配置也算不上优秀。这也导致了即便由顶级NT机师卡缪·维丹的驾驶下,本机也只在格利普斯战役前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到了战况日益激烈的中后期,面对第三世代MS的性能优势,本机已经难以招架。对比一年战争时期,地球联邦军为了配合NT的反应速度,不计成本且打造的特化的机体而言,本机的性能上限并没有那么卓越。一方面本机作为全身可动框架的先行者所必然面临的技术困境,另一方面也是泰坦斯过于执着于高达与地球至上主义,拒绝吸收吉恩公国军系技术成果,从而未能突破既有技术框架的局限。

然而,对机体的综合评价不应仅局限于性能参数。本机作为泰坦斯的精神象征而开发出来的MS于U.C.0087年1月20日首次公开,共计生产了四台,在青色诺亚进行机师的培训与可动框架的数据收集、分析、测试工作。但在U.C.0087年青色诺亚事变后,奥古抢夺了Mk-II的1~3号机,其中一号机送往AE社进行可动框架的解析工作,二号机分解为备用部件、三号机经过涂装翻新后作为奥古早期的旗帜与主力机肩负着团结宇宙居民,打击泰坦斯势力的重大使命。在战斗中本机所体现的优秀的泛用性与平衡性使其一直活跃在格利普斯战役乃至第一次新吉翁战争的第一线。此外,本机作为首台搭载全身可动框架的机体,对奥古与泰坦斯两大阵营的机体研发起到了质的飞跃,从而促成了可动框架的普及,促成了MSZ-006Z高达MRX-009精神感应高达等机体活跃在一线。可以说,本机以其对MS结构概念的彻底革新,成为后世机动兵器设计的重要原点,具有里程碑意义。


基本概要

[编辑]


机体型号 RX-178 中文名称 高达Mk-Ⅱ
日文名称 ガンダムMk-Ⅱ 英文名称 Gundam Mark-Ⅱ
出现作品 机动战士Z高达 机动战士高达ZZ
机体类型 泰坦斯试作型MS
制造商 泰坦斯
所属 奥古地球联邦
初次配备 U.C.0087
机师 卡缪·维丹js.jpg
卡缪·维丹
爱玛·辛js.jpg
爱玛·辛
捷多·亚西塔js.jpg
捷多·亚西塔
艾露·比安诺js.jpg
艾露·比安诺
柯瓦特罗·巴吉纳js.jpg
柯瓦特罗·巴吉纳
比查·奥利格js.jpg
比查·奥利格
蒙多·雅加凯js.jpg
蒙多·雅加凯
露·卢卡js.jpg
露·卢卡

技术参数

内部环境 位于躯干的全周天屏幕/线形座椅单人驾驶舱
尺寸 头顶高:18.5米;全高:19.6米
本体重量 33.4吨
全备重量 54.1吨
装甲材料及结构 钛/陶瓷复合材料可动式框架
发动机功率 动力源:米诺夫斯基超小型核聚变反应堆
出力:1930KW
推进力 4×20300KG=81200KG
加速度
装备及设计特征 姿态控制喷口数:10
传感器探测有效半径:11300米
特殊设备:飞行装甲;FXA-05D G-防卫者
固定武装 光束军刀×2(额定输出功率0.45MW)
选用武装 头部60mm火神荚舱系统;专用盾牌(可搭载三联装多用途发射器)
选用手部武器 专用光束步枪(额定输出功率2.6MW);360mm超级火箭筒
远程武器 -
武器设定 高达Mk-Ⅱ继承了经实战验证具有高度实用性的RX-78-2的武装风格,致力于追求作为泛用型MS的扎实战斗能力。

光束步枪:作为高达Mk-Ⅱ主武装使用的光束系携行武器。输出功率为2.6MW,属于早期引入E-Pack供能体系的正式型号(配套E-Pack输出功率为2.2兆瓦)。该步枪具备可调节输出功率的模式选择功能,单个E-Pack在标准功率模式下可支持7发,而在最大功率模式下则可实现3发。枪身左侧配备有可动式前握把,E-Pack则安装于枪身下方的握把前方。据称在不同服役时期曾使用过"BOWA・XBR-M-86-C2"和"A・E-Br・XBR-87-D"等型号。除此之外,在亚伽玛号所属MS部队进行的模拟战中,本机也使用过不同于上述款式,仅能发光无法发射光束的光束步枪。

超级火箭筒:此为U.C.0080年代初为吉姆系列机型采用的同名武器的改良型,为MS携带的无后坐力炮。弹头炸药威力与高达所用款式相当,但改为采用弹匣供弹式设计,除常规弹药外亦可使用霰弹。非使用时通常挂载于腰部后装甲的挂载点上。在大气层内因光束衰减效应的影响,使用该武装的案例十分常见。亦存在水下作战的使用记录。据推测,泰坦斯使用的型号为「H-Baz-85-Gry/Ver.045」,而奥古则装备了「H-Baz-87-A-E/Ver.004(或Ver.009)」两种规格。

火神炮荚舱系统:本系统是将通常内置于头部单元的火神机炮机构外装化的可选武装。该装备为了对应因搭载可动框架综合管理处理器而进行结构变更的头部,采用供弹带连接机炮与兼具配重功能的弹仓的构造。外装化使得机构得以大型化,从而比内置式火神机炮拥有更多的载弹量,但威力与标准火神机炮相同,除部分特例外,难以对机动兵器造成严重损伤,主要是以近距离防御与牵制为主。泰坦斯使用的型号为"VCU-505EX-Gry/Ver.009"。

光束军刀:本机于背包的姿态控制喷口臂各装备一具,共计两具的近战用武装。输出功率为0.45MW,其光束发生装置据基于标准规格品改造而成,在格利普斯战役初期阶段的MS装备中,该输出功率属较高水准,但随着战役推进及新一代机体的列装,其在威力层面逐渐显现出相对劣势。背包部分配备了能量供应装置,使光束军刀脱离机体后仍可维持基本运作,并能通过机械手控制光束刃的开启与关闭,但也存在被敌方夺取后可直接使用的风险。泰坦斯型号为"XB-G-1048L"。

盾牌:盾牌作为选配的防御装备,采用具备伸缩机构的结构设计,旨在提升操作性能并实现惯性矩的有效控制。其表面施加有耐光束涂层,可承受数次光束武器的直接命中。然而,实战中亦存在因无法抵挡连续攻击而导致盾牌损毁的情况。该盾牌通过前臂部的挂载点进行装备,其背面可携带两具光束步枪用E-Pack,也可加装被称为"盾牌发射器"的导弹发射器。据记载,泰坦斯运用阶段所配备的型号为"RX・M-Sh-VT/S-00018"。

可选装备:在获取高达Mk-Ⅱ技术数据后,阿纳海姆电子公司为增强奥古战力,开发了与本机配套的支援兵器,即飞行装甲与FXA-05D G防御者。前者为具备大气层突入能力的辅助飞行系统,亦兼具为"Z计划"进行技术验证的目的;后者则为可与本机合体的支援战斗机,通过合体能够大幅提升高达Mk-Ⅱ的火力与机动性。G防御者可根据战况需要,选择与高达MK-Ⅱ合体或作为独立作战单位投入战场。除了上述装备外,为了提升本机的防御性,本机还可搭载FXA-03全装甲系统。

高达Mk-Ⅱ真的很弱吗?

1.装甲材质

本机装甲采用传统的陶瓷/钛合金复合装甲,但对于装甲材质方面依然催生出了许多误解甚至以讹传讹。首先装甲强度方面,尽管诸如MSB第12期等部分设定集在陶瓷/钛合金装甲的后面追加了混杂了小说版设定的月神钛合金。但本机的装甲强度仅仅一年战争时期的月神钛合金(高达尼姆合金α)相同,根本达不到高达尼姆合金β的水平。首先根据MSB第10期第二世代MS分类专栏里明确提到Mk-Ⅱ的装甲强度仅匹敌一年战争时期RX-78系列机体,其次也是本专栏里提到装甲强度匹敌高达尼姆合金β的RGM-89杰刚划分为第二世代MS,如果Mk-Ⅱ的装甲强度等同于β级为何会有装甲强度的问题?其次,为了追求轻量化导致本机的装甲覆盖面积的减少,从而导致框架外露等问题无疑也是双刃剑。综上所述,本机的装甲强度有问题并不是空穴来风,匹敌高达尼姆合金β更是无稽之谈。

2.可动框架问题

尽管本机作为全身可动框架的先驱,但这不意味着本机的可动框架是完美的。实际上本机的可动框架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缺陷。首先,在MSB第12期提到了本机的可动框架强度不足,泰坦斯为此改进了6次均未能达到预期。其次,在MSB第2期MS机体分类中更是提到了本机的可动框架不完整。以上问题直到奥古入手该机后才得以解决。

3.实际性能真的很强吗

尽管本机作为前期主角机,但按照GFF第35期的说法,本机之所以能够树立硕大战果,很多方面都是依靠顶级NT机师卡缪·维丹本身过硬的素质,机体武装方面对于一台泛用性MS也只是合格的水准,根本追赶不上当时MS重火力化的潮流。推进力方面本机只算了背包的四枚主推进器,没有算小腿侧的主推进器(背包上部是姿态控制喷口,不算在主推进器中),但这些推进器方向并不统一导致实际推进力不如后续能让推进器喷口同一方向获得爆炸性加速的第三世代MS。实际上,在GFF第68期超级高达的描述中明确提到了面对格利普斯战役中后期的第三世代MS的兴起,本机性能逐渐出现了落差。对比RX-78NT-1高达NT-1等后世创作的机体,Mk-Ⅱ作为主角机的性能评价的确微词颇多。

4.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

实际上,关于本机性能上的种种微词,很大程度上需结合其在作品叙事中的象征意义来理解。尽管本机大部分时间作为奥古的旗舰而活跃,但作为泰坦斯主导开发并视为精神象征的机体,高达Mk-Ⅱ本质上体现了该阵营固守地球中心主义、拒斥技术革新的保守倾向。正如Z高达小说版中所指出的,这是一台“过度拘泥于旧高达形式、积存以往技术弊病”的MS。若将其塑造得过于强大,将与其作为反方阵营的旗帜的剧情定位产生冲突。然而,从技术演进的角度看,本机作为可动框架系统的先行者,其开创性贡献仍应得到充分认可。尽管在格利普斯战役时期,其基础性能已非顶尖,但通过后期加装G-防卫者等强化装备,整备形态下的作战能力已足以媲美同期第三世代MS,并持续活跃于前线。更重要的是,本机所确立的可动框架技术路线,为宇宙世纪的MS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因此,对于这台在剧外享有超高人气的机体而言,单纯以性能参数作为评价标准,恰恰是其价值认知中最不重要的一环。

剧外资料

1984年7月17日企划书中明确写道:本机作为前期主角机登场,“Z高达设计困难的权宜之计”说法存在极大杜撰可能。

成品较大受大河原邦男影响。

整个企划的原定高度仅15米左右,富野后续多次表明做太大的懊悔。

更多图片

Xcverhqe.jpg
Uyrejrtga.jpg
Rx-178-titans-back.jpg
Rx-178-LimitedColor.jpg
Yr6tj7eyrsgs.jpg
5Y763745.jpg
657YRAWFA跳摇w.jpg
RX-178 Gundam Mk.-II Lineart.jpg
Rx-178-movable-frame.jpg
UCex Banagher Gundam Mk-II.jpg
Crwhq5h.jpg
Latu56363est.png
E7978226cffc.jpg
OldGundamMk-II-220.jpg
OldGundamMk-II-144.jpg
RX-178-gundam4444.jpg
HGUC 1-144 RX-178 Gundam Mk-II Titans 2002 box art.jpg
HGUC Gundam Mk-II Titan.jpg
HGUC Gundam Mk-II.jpg
HGUC Gundam Mk-II (21st Century Real Type Ver.).jpg
Rg mk-2 titans boxart.jpg
Rg mk-2 aeug boxart.jpg
Gunpla RG GundamMkII RGLimitedColor box.jpg
OldGundamMk-II-100.jpg
Hgfxhsdq.jpg
Mg-rx-178.jpg
Gfdhww5.jpg
Mg-rx-178t.jpg
Mg-rx-178t-ver2.jpg
GDWYQ.jpg
Pg-rx-178-gundam-Mk-ii-box.jpg
Pg-rx-178-gundam-Mk-ii-aeug-box.jpg

相关机体

模型战士/创战者/创形者

SD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