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如遇Chrome浏览器登陆后无法编辑点这里 BWIKI反馈留言板
玛蒂尔达II/现实原型
阅读
2025-04-17更新
最新编辑:Kpz-3476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4-17
最新编辑:Kpz-3476
玛蒂尔达步兵坦克
玛蒂尔达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研制的一款步兵坦克。
该设计始于 1936 年,代号A12 ,是英国第一辆步兵坦克(装备机枪、可乘两人的 A11步兵坦克 Mark I)的火炮版。Mark I 也被称为玛蒂尔达,而体型更大的 A12 最初被称为玛蒂尔达 II或高级玛蒂尔达。Mark I 于 1940 年被废弃,从那时起,A12 几乎一直被称为“玛蒂尔达”。
玛蒂尔达 II 装甲厚重,是一款出色的步兵支援坦克,但速度和武器装备有限。它是唯一一款从战争开始到结束一直服役的英国坦克,尽管它与北非战役密切相关。到 1939 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只有两辆可供使用。 1941 年底, 它被更便宜、更轻的Mk III Valentine步兵坦克(瓦伦丁)取代,在前线服役。
设计与开发
步兵坦克和巡洋坦克之间的划分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第一批重型坦克与速度更快的惠比特中型 A 型坦克以及其后继者中型 B 型坦克和中型 C 型坦克之间的划分。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坦克实验通常遵循这些基本分类,这些分类在珀西·霍巴特少将的工作和BH 利德尔·哈特上尉的影响下成为整体理论的一部分。
1934 年,时任“皇家坦克兵团督察”的霍巴特在一份文件中提出了两种用于支援步兵的坦克方案。一种是体型非常小、装甲厚重、配备机枪的坦克,可以大规模部署以压倒敌人的防御。另一种是体型较大、配备加农炮和机枪的坦克,装甲更厚,可以抵御敌方野战炮火。维克斯根据第一种方案设计了一款符合总参谋部要求的坦克,即 A11 玛蒂尔达。由于军事财政的限制,军械总长休·埃尔斯选择了体型较小的机枪坦克,而体型较大的配备加农炮的坦克则没有继续生产。这一要求被转交给维克斯-阿姆斯特朗公司,该公司在 1936 年 9 月之前就已准备好了原型车(A11E1),但其装甲可以抵御当时的反坦克炮火。
1936 年,首次提出了一种更大型步兵坦克的建议,型号为 A12。该设计由皇家兵工厂、伍利奇生产,火神铸造厂被选为制造商。A12 采用了 A7 的许多设计元素,A7 是一种中型坦克,于 20 世纪 30 年代初限量生产,其机械布局被用于许多后续设计。由于装甲大大增加,动力不足成为一个问题。解决方案是使用两台 AEC 直列六缸水冷柴油发动机,用于伦敦巴士,每台可提供高达 87 马力的功率。它们沿着一根公共轴连接起来。
1936 年 11 月,伏尔甘公司接到了两辆木制模型和两辆低碳钢原型车的合同。第一辆模型车于 1937 年 4 月交付,A12E1 原型车于 1938 年 4 月交付。原型车在 1,000 英里(1,600 公里)的测试中表现优异,因此仅对变速箱、悬架和冷却系统进行了少量改进。当战争迫在眉睫时,玛蒂尔达 II 型被下令生产,玛蒂尔达 I 型被缩减生产。第一笔订单是在试验完成后不久下达的,1938 年 6 月伏尔甘公司共订购了 140 辆。
设计细节
玛蒂尔达高级坦克重约 27 吨,是其前身的两倍多,装备了一门Ordnance QF 2 磅炮(40 毫米),三人炮塔。炮塔通过液压马达也可以手动转动;火炮俯仰角为+20和-15度。玛蒂尔达 II 型坦克最严重的弱点之一是主炮没有高爆弹。虽然QF2 磅炮设计了一种高爆弹,但由于炮弹炸药量太小,杀伤力不足因此很少配备40mm小水管而已,还想要什么自行车啊。 对付无装甲目标的主要武器是机枪。
玛蒂尔达 II 采用传统布局,驾驶舱位于坦克车体前部,战斗舱和炮塔位于中央,发动机和变速箱位于后部。驾驶员座位通常通过车体顶部的一个舱口进入,并受到旋转装甲盖的保护,该装甲盖可以锁定在完全打开或关闭的位置;紧急出口可通过驾驶员座位下方。驾驶员还有一个直视观察口,带有手动操作的装甲盾和单个 Mk IV 潜望镜。
和许多其他英国步兵坦克一样,这款坦克装甲厚实。前装甲厚达 78 毫米(3.1 英寸);顶部和底部的鼻板较薄(猜测对应到坦克上的应该是车体首上与首下的交汇处),但呈一定角度。车体侧面装甲厚达 65 至 70 毫米(2.6 至 2.8 英寸),后装甲(保护发动机侧面和后部)厚达 55 毫米(2.2 英寸)。
铸造的圆柱形三人炮塔安装在滚珠轴承环座上,四周装甲厚 75 毫米(2.95 英寸)。炮塔的布局是,炮手和指挥官坐在火炮左侧的梯子上,装填手坐在右侧。炮塔上有一个两片式舱口,前向舱门上安装了一个全景 Mk IV 潜望镜。同样的装置也安装在炮塔顶部的固定位置,在指挥官炮塔的前方,为炮手提供了一些态势感知和目标寻找能力。装填手使用炮塔顶部右侧的一个矩形舱口。炮塔配备了一个篮子,大部分弹药都装在篮子周围。炮塔有一个在正常情况下使用液压马达驱动,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使用手摇驱动。
炮塔顶部、车体顶部和发动机甲板的装甲厚度均为 20 毫米(0.79 英寸)。
玛蒂尔达的装甲是当时最厚重的。当时的德国三号坦克和四号坦克的车身装甲厚度为 30 至 50 毫米,而T-34 的车身装甲厚度为 40 至 47 毫米(倾斜 60 度)。即使在战争结束时,玛蒂尔达的侧面和后部装甲也相对较厚,真的吗,我不信当时M4 谢尔曼等坦克的装甲厚度约为 40 毫米,而豹式坦克的后期型号的装甲厚度为 50 毫米。玛蒂尔达铸造炮塔的厚重装甲成为传奇;在 1940-1941 年的一段时间里,玛蒂尔达获得了“沙漠女王”的绰号。
虽然玛蒂尔达拥有北非战场无与伦比的防护能力,但由于装甲重量过重,该车在沙漠地形上的平均速度非常低,仅为 6 英里/小时(9.7 公里/小时),在道路上的速度仅为 16 英里/小时(26 公里/小时)。当时,人们认为这不是问题,因为英国步兵坦克理论更看重厚重装甲和穿越战壕的能力,而不是速度和越野机动性(这被认为是十字军等巡洋坦克的特点)。玛蒂尔达速度慢的另一个原因是悬挂系统不稳定,动力装置相对较弱,由两台 AEC 6 缸公共汽车发动机连接到一根轴上。这种装置复杂,维护起来费时,因为它需要机械师分别对每台发动机进行操作,并使汽车零部件受到不均匀的磨损。它确实提供了一些机械冗余,因为一个发动机发生故障不会阻止玛蒂尔达使用另一个发动机。两台发动机的综合动力通过一个六速威尔逊行星齿轮箱传递。
坦克的悬挂系统是维克斯公司在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为其中型 C 原型车开发的。坦克两侧各有五个双轮转向架。四个转向架成对安装在摇臂上,共用一个水平螺旋弹簧。尾部第五个转向架靠在车体支架上。第一个转向架和拖带轮之间是一个直径更大的垂直弹簧“导轮”。第一批玛蒂尔达坦克有回转滚轮;在后来的型号中,这些被履带滑轨取代,履带滑轨制造和现场维修都容易得多。
炮塔上搭载着主要武器,机枪位于右侧的可旋转内炮盾中。转动由液压系统完成。为了便于炮手移动,火炮保持平衡,大部分炮尾都位于耳轴后面。炮塔右侧装有两套烟雾弹发射器。榴弹发射器是缩短版的李-恩菲尔德步枪,每套都装有一枚烟雾弹。
相关改型
主要变体
- 玛蒂尔达 II 型步兵坦克
第一辆生产型号配备一挺维克斯机枪。
- 步兵坦克 Mark II.A. (玛蒂尔达 II Mk II)
维克斯机枪被贝萨机枪取代。“A”表示武器装备有所变化。
- 步兵坦克 Mark II.A.* (玛蒂尔达 II Mk III)
新型利兰柴油发动机取代了 AEC 发动机。
- 玛蒂尔达Ⅱ型步兵坦克 ( 40 )
采用改进的发动机、刚性支架,且取消了炮塔灯
- 玛蒂尔达 II Mk IV 近距离支援(CS)
配备QF 3英寸(76毫米)榴弹炮的变体,发射高爆弹或烟雾弹。在英国服役期间,这些炮通常由指挥部(通常只有一辆指挥车)使用,而澳大利亚的整个中队似乎都经常使用它们——通常是直接射击,攻击日军的据点。
- 玛蒂尔达Ⅱ型步兵坦克(玛蒂尔达Ⅱ型) 改进的齿轮箱。采用西屋气动伺服系统。
其他变体
- 英国
- 巴伦一世、二世、三世、三世A
带有连枷的实验性玛蒂尔达底盘——从未投入使用。
- 玛蒂尔达蝎子 I / II
玛蒂尔达底盘,配备连枷。在阿拉曼战役期间及之后,曾在北非使用。
- Matilda II CDL/Matilda V CDL 运河防御灯
普通炮塔被圆柱形炮塔取代,炮塔内装有探照灯(通过垂直狭缝投射)和一挺 BESA 机枪。探照灯旨在在夜间迷惑和干扰敌人。
- 配备A27炮塔的玛蒂尔达
- 玛蒂尔达Ⅱ型坦克,改装了底盘,并在A27炮塔上安装了QF 6磅炮。仅生产了一辆,除照片外,没有其他相关文献留存。
(原型)玛蒂尔达二世“黑王子”
- 1941年生产的无线电遥控原型车,采用配备威尔逊变速箱的A12E2。计划用途包括用作移动靶、引诱火力以暴露隐藏的反坦克炮,或执行爆破任务。由于需要将拉克姆离合器变速箱改装为威尔逊变速箱,原计划订购的60辆被取消。使用QF 6磅Mk. VA火炮。
- 苏联
- 玛蒂尔达 Mark III 的野战改装版,配备76 毫米 ZiS-5火炮(重新命名为 F-96)
一辆提供给苏联的玛蒂尔达 Mk.III 坦克被改装了与 KV-1 坦克相同的 76.2 毫米 ZiS-5 火炮。由于 ZiS-5 火炮的后膛占用了玛蒂尔达炮塔的空间,这种改装最终失败,因此没有投入生产。
- 澳大利亚
玛蒂尔达青蛙(25) 火焰喷射器坦克,用火焰发射器代替主炮,并用管子伪装,使蛙式坦克看起来像一个普通的火炮坦克。为避免设计旋转高压接头的复杂性,火焰喷射器的燃料放在炮塔内一个 80 英制加仑(360 升)的油箱中,同时还有一个高压空气罐用于推动燃料。这样就只留下一名操作火焰喷射器的机组人员的空间。车体上还安装了几个其他火焰燃料箱,共计 162 英制加仑(740 升),用于补充炮塔油箱。火焰发射器的射程为 90 码(82 米),每次发射约 10 英制加仑(45 升)。该系统的一个问题是,两次射击之间需要间隔 30 秒来积聚压力。蛙式坦克在婆罗洲参加了战斗,被认为非常有效。
- 穆雷和穆雷 FT
火焰喷射器油箱。与“蛙”式类似,但炮塔油箱更大,容量为130英制加仑(590升)。它使用无烟火药而非压缩空气作为火焰燃料推进剂。该型号从未投入实战。
- 玛蒂尔达推土机
这种改型在玛蒂尔达II型坦克的前部安装了一台液压推土机。1945年,共有18辆玛蒂尔达II型坦克进行了改装,其目标是清除日军的路障、填补弹坑或在崎岖的丛林中开辟道路。在战斗中使用时,该改型并不成功,因为它们难以操控,而且车头经常陷入地面,导致坦克无法移动。在18辆配备推土机的玛蒂尔达中,大多数在战争结束时被改装回了普通的玛蒂尔达。
- 玛蒂尔达刺猬
它的正式名称是“玛蒂尔达投射器,刺猬,1号Mark I”,它将一门刺猬式七膛迫击炮装在装甲箱内,安装在几辆澳大利亚玛蒂尔达坦克的后车体上。该投射器采用的液压系统由M3中型坦克炮塔使用的洛根横移机构改装而成。迫击炮以电动方式发射,可以单独发射,也可以六管齐射(从 12 点钟位置发射);第五管不能发射,除非转动炮塔,将无线电天线移出炸弹的飞行路径。每枚炸弹重 65 磅(29 公斤),内含 30 至 35 磅(14 至 16 公斤)高爆炸药。射程可达 182 米(199 码)。瞄准是通过指向整个坦克来完成的;炮架没有独立的转向装置,因此精度并不惊人,但足以完成任务。1945 年 5 月在昆士兰州绍斯波特进行的试验被宣布为完全成功,投射器在打击敌方碉堡方面应该会令人印象深刻,但战争在投入使用之前就结束了。
“幸存者”
现存约70辆玛蒂尔达II型坦克,保存状况各有不同。其中约30辆在澳大利亚,班迪亚纳博物馆和澳大利亚装甲炮兵博物馆各藏有一辆,其余的则作为公共纪念物展出或为私人所有。位于澳大利亚普卡普尼亚尔的皇家澳大利亚装甲兵团纪念和陆军坦克博物馆也收藏了五辆玛蒂尔达II型坦克,包括一辆玛蒂尔达“蛙”式火焰坦克、一辆玛蒂尔达“刺猬”式坦克和一辆玛蒂尔达“推土机”式坦克。
这些处于运行状态的坦克归英国博文顿坦克博物馆、美国的美国遗产博物馆和澳大利亚的几位私人所有。坦克博物馆在 2015 年至 2018 年间完全修复了一辆玛蒂尔达 II 坦克,并通过 YouTube 提供更新。虽然变速箱故障导致它无法在 2018 年的 Tankfest(自 2013 年以来首次宣传运行活动)上行驶,但问题得到了解决,此后该坦克已在多场活动中运行。博文顿坦克博物馆还展出了唯一幸存的玛蒂尔达运河防御灯,目前存放在车辆保护中心。二战坦克故事展览中有一辆采用沙漠 Caunter 迷彩的玛蒂尔达在英国,帝国战争博物馆在其 IWM 北站展出了一辆玛蒂尔达——列为 Mk V——带有额外的炮塔环装甲。位于悉尼帕拉马塔的新南威尔士皇家枪骑兵博物馆拥有一辆 MKII“ACE”,它配备了 3 英寸榴弹炮,取代了 2 磅炮。
其他样品陈列在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比利时皇家武装部队和军事历史博物馆、以色列拉特伦的Yad La-Shiryon博物馆、法国的盲人博物馆和印度艾哈迈德讷格尔的骑兵坦克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