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yuki丸子申请于2020年03月03日创建,现站长辉錵。WIKI正在急速更新中,请大家多多关注收藏,也欢迎加入我们来一起完善。

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如遇Chrome浏览器登陆后无法编辑点这里 BWIKI反馈留言板

BWIKI收藏到桌面的方法说明

全站通知:

百夫长Mk.3/现实原型

阅读

    

2024-03-03更新

    

最新编辑:刻在DNA里的忠诚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3-03

  

最新编辑:刻在DNA里的忠诚

来自灰烬战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普罗托斯-亚顿
bili14359602309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角色信息 空艇数据 现实原型 历程 测评 画廊

百夫长 Mk.3

百夫长Mk.3

类型主战坦克
原产地:英国
重量:51长吨(52公吨)
外壳:25英尺(7.6m)
全长:32英尺(9.8m)(含坦克炮)
宽度:11英尺1英寸(3.38m)(含侧衬板)
高度:9英尺10.5英寸(3.010m)
操作人数:4(车长、炮手、驾驶员、装填手) )
装甲:前装甲厚度76mm。车体侧面与后部装甲为51mm,炮塔主装甲厚152mm
主武器:QF 20磅炮/105mm L7线膛炮
副武器: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
发动机:劳斯莱斯流星引擎/650 hp(480 kW)
功率/重量:13匹马力/吨
悬挂:霍斯特曼悬挂
底盘高度:1英尺8英寸(0.51m)
作战范围:280英里(450km)
速度:22 mph(35 km/h)

阅历

大战结束后,百夫长持续生产并且在英国陆军服役。由于设计优良,受到其他国家的青睐,成为西方国家在殖民地战争之后服役国家最多的坦克,同时也是服役最久的设计,它被视为是战后初期最成功的坦克设计之一。

服役期间:1945–1990s(衍生型号仍在服役)

制造数量:4,423

百夫长参加过朝鲜战争、印巴战争、中东战争,越战,特别是赎罪日战争,成就了它最辉煌的战历。以色列国防军第7装甲旅在戈兰高地以100辆从旧型号进行沙漠气候装备升级的百夫长坦克装备有L7线膛炮(早期型号,无红外夜视仪,无爆炸反应装甲) 击败了更新锐的叙利亚军500辆T-55和T-62的进攻。从1945年开始到2006年为止以色列国防军仍在使用改装自百夫长的装甲运兵车与战斗工兵车。

研发历史

英国陆军在二战时期延续30年代的战术思想仍将步兵视为主力,坦克为步兵服务,而忽视随技术发展后坦克的潜能———事实上法国和英国早期的坦克发展理念都如此保守,并将坦克设计分为侦察巡逻用的轻型坦克、穿插包抄用的巡航坦克、以及突破阵地用的步兵坦克这一理论对反坦克战认识不足,在二战中后期,尤其是诺曼底战役后受到了严重挑战。面对日益增加的六号坦克虎式和五号坦克豹式的威胁,英军的主力巡洋坦克克伦威尔在火力和装甲上均显落后。与此同时,1942年,英国开始生产强大的QF 17磅炮但现有的英国坦克均无法直接安装。为了应急,英国陆军部投入了一些过渡性的车辆,如A30挑战者坦克还有由于空间限制而将17磅炮反向安装在瓦伦丁底盘上的“弓箭手” 和谢尔曼改造的萤火虫坦克 ,同时开始了新型巡洋坦克的设计。

1943年,坦克设计部局长克劳德·吉布爵士(Claude Gibb)要求提出一个新型巡航坦克设计,代号A41。巡航坦克在二战中产出了多款性能平庸的型号,因此英国陆军部特地指示需要对设计进行全盘改良,特别是要提高妥善率、可以承受88mm炮的直接射击、以及更好的抗地雷设计。A41巡航坦克初案在1943年9月完成,初案设计的坦克总重不超过40长吨(45短吨、41公吨),这个数值是迁就坦克运输车与倍力桥的承载上限。此外车宽也受到英国铁路宽度限制,要求车宽不得超越10英尺8英寸(3.25m),最好在10英尺3英寸(3.12m)内。在坦克设计部的坚持下,陆军部放弃对A41巡航坦克的车速要求,但由于需要更好的操控灵敏度,因此坦克配备的变速箱增加为2个倒退档,使倒车速度可以更快。经过多轮商讨,1943年10月,皇家装甲兵总监最终确定了A41重型巡洋坦克的设计指标。

坦克设计部对A41的设计思想是将火力和防御置于优先地位作为英国现代坦克的开山鼻祖,从百夫长开始,英军自用MBT的设计思路可谓是“一脉相承”,从Centurion直到Challenger都一直遵循着该设计思想,英国自用MBT的设计从始至终都没有受到过曾在北约盟友间盛行的“装甲无用论”的影响,因此在9月份还被拘限住的车重上限与车身尺寸限制也被取消,车重被放宽到45长吨(50短吨、46公吨),为了兼顾防御力与火力配置的炮塔也放弃了铁路运输的能力,而是开发全新的坦克运输卡车去解决远程运输时的后勤需求。10月份的设计指标,首次在巡洋坦克上要求具有69英寸的炮塔座圈以容纳17磅坦克炮,以及能抵御88mm炮直击的76mm正面装甲[88mm kwk36(虎式的主炮) 坦克炮的穿甲力—AP达120mm, APCR达171mm, A41的炮塔和车体正面装甲如果是受到正面射击, 勉强可以抵挡]。发动机功率650马力,重量45吨。由于对先前承包商设计的不满,A41的开发由政府直属坦克设计局负责。

1944年5月,AEC公司在坦克设计局的指导下完成了第一辆全尺寸模型。这辆原型是英国坦克设计的一次创新,包括首次采用倾斜装甲是的,这对英国来说,确实是一大设计革新 、取消航向机枪、使用搭配外置螺旋弹簧的霍斯特曼悬吊装置(英语:Horstmann suspension)设计取代了内置的克里斯蒂悬挂,霍斯特曼悬吊虽然无法提供如同克里斯蒂悬吊的行车品质,恶化A41的车速水准,但是该悬吊装置设计占用的体积较小,且妥善率更好,就算中雷也很易于更换单一悬吊组与坦克路轮。皇家兵工厂随后生产了20辆A41原型车用作对比测试,武器配置各有不同:

前5辆主武器为17磅炮,炮塔左侧装有独立俯仰的20mm博尔斯通机炮,炮塔后部的球形机枪座里装有一挺7.92mm贝莎机枪;

第6-10辆主武器为17磅炮,炮塔左侧装有独立俯仰的20mm博尔斯通机炮,炮塔后部有逃生舱门;

第11-15辆主武器为17磅炮,炮塔左侧机枪座里装有一挺7.92mm贝莎机枪,炮塔后部有逃生舱门;

第16-20辆主武器为较短的维克斯77mm坦克炮,炮塔左侧机枪座里装有一挺7.92mm贝莎机枪,车体增加了航向机枪。

1945年4月,第一辆A41原型车下线并顺利通过性能测试,取名“百夫长”(Cnturion)。同年5月,6辆百夫长被派往驻德的第22装甲旅[3],在战后的德国继续进行实地测试(代号“哨兵行动”)。百夫长在测试中表现良好,但原本用于攻击反坦克炮的20mm机炮被认为华而不实,很快被7.92mm机枪取代。

1945年8月,皇家装甲兵总监批准生产800辆百夫长坦克,其中包括100辆百夫长Mk.1(A41)和700辆百夫长Mk.2 (A41A),后者采用了新型一体式铸造炮塔和传统的同轴机枪,炮塔正面加厚至6英寸(150mm)。生产于1945年11月开始。1946年10月,搭载新型20磅炮的百夫长Mk.3出现。Mk.3远优于之前的型号,并以此统一了生产线,之前的型号大多升级为Mk.3,或改造为装甲回收车。

英国陆军部试图以FV201通用坦克(A45)取代之前所有的巡洋坦克和步兵坦克,包括百夫长,但没有成功。FV201最终演变为短命的FV214 征服者重型坦克,而百夫长坦克历经多次升级,以优秀的火力和坚实的可靠性,确立了其在英国陆军中真正的“通用坦克”地位。

百夫长车内安装了一具VBE No. 1电热锅提供热水供坦克组员泡茶,根据惯例由装填手来负责煮水泡茶的工作。百夫长是英国第一款全面安装泡茶设备的装甲车辆。 二战中,英国已不止一次因休整期间大批车组成员下车架锅煮茶而被德军发现并重创……………所以这个设备可真是………太酷啦!(这也是百夫长专属天赋“红茶依存症”的来源)

IMG 4806.jpeg

型号演替

Mk.1

前装甲厚度76mm(直到Mk.5/1型才加厚至120mm)。车体侧面与后部装甲为51毫米(直到Mk.13都没变过)。炮塔主装甲厚127mm。主炮为76.2mm17磅炮。

IMG 4803.png
Mk.1装甲示意图

Mk.2

采用全铸造炮塔(炮塔正面加厚至150mm)。1945年11月开始大批量生产,首笔订单800辆。1946年12月首次入役,装备了第5皇家坦克团。

IMG 4804.png

Mk.3

主炮为新研制的QF 20磅炮(83.4mm线膛炮)并配有火炮稳定仪。1948年开始生产。

IMG 4805.png
Mk.3装甲示意图

丘吉尔MkIMk.4

装备95mm榴弹炮的近距离火力支援坦克,原定生产10辆,于1949年取消。

Mk.5(FV 4011)

贝莎机枪更换为勃朗宁M1919中型机枪,取消了2英寸烟雾弹发射器和炮塔逃生舱门,修改了炮塔顶部布局。

Mk.5/1型增强了首上装甲(120mm)并增加了一挺12.7mm测距枪

Mk.5/2型换装L7线膛炮,1959年投产。

Mk.6

同时增强装甲并换装L7坦克炮的Mk.5型称为Mk.6。

Mk.6/1型增加了红外夜视仪和炮塔储物篮

Mk.6/2型增加了测距枪

Mk.7(FV 4007)

修改了引擎盖,传动装置后部增加油箱,改善了弹药布局,并在车体侧面增加装填舱门。1953年开始生产。

Mk.7/1型增强了首上装甲

Mk.7/2型换装L7线膛炮

IMG 4809.png
Mk.7装甲示意图

Mk.8

采用加强型炮盾改进了车长指挥塔和火控装置

Mk.8/1型增强了首上装甲

Mk.8/2型换装L7线膛炮

Mk.9(FV 4015)

同时增强装甲并换装L7坦克炮的Mk.7型称为Mk.9

Mk.9/1型增加了红外夜视仪和炮塔储物篮

Mk.9/2型增加了测距枪

Mk.10(FV 4017)

同时增强装甲并换装L7坦克炮的Mk.8型称为Mk.10

Mk.10/1型增加了红外夜视仪和炮塔储物篮

Mk.10/2型增加了测距枪

Mk.11

同时增加红外夜视仪和测距枪的Mk.6型称为Mk.11。

Mk.12

同时增加红外夜视仪和测距枪的Mk.9型称为Mk.12。

Mk.13

同时增加红外夜视仪和测距枪的Mk.10型称为Mk.13 。

IMG 6320.png
IMG 6346.jpeg

使用国

澳大利亚(143辆)

奥地利(120辆)

加拿大 347辆,后被豹1取代,大部分都卖给以色列。

丹麦(90辆) 已退役,被豹1取代。

埃及 由T-55,T-62,M60A3和M1A1取代。

印度(173辆里、15辆装甲抢救车) 已退役。

伊拉克 已退役。

以色列(1100辆) 已退役,大部分被改装成多用途车辆。

以色列的肖特卡尔主战坦克(百夫长改名)后期型号

约旦(293辆)大部分改装为装甲运兵车。

科威特 (50辆,其中40辆转给索马里)大约在1977年移交给索马里。

黎巴嫩

利比亚(40辆)

荷兰 592辆Mk.3 + 66辆Mk.2 + 77辆Mk.7,1980年代被豹2 MPT取代。

新西兰 12辆全部退役,没有再装备新坦克。

新加坡 1975年从印度购买了63辆Mk.3和Mk.7,1993年至1994年从以色列购买了更多Mk.3和Mk.7,并通过新的主炮和柴油发动机升级至以色列标准,其后被豹2SG取代。

索马里 据报科威特向索马里提供了大约35辆百夫长。

南非MK1A坦克于1985年投入使用,MK1B坦克于1991年投入使用,MK2坦克于2007年投入使用。由于服役时间长,许多坦克在2000年代中期被指无法使用。为了纠正问题,南非政府2008年至2011年间花费1.17亿兰特升级坦克,以保持最佳状态。目前南非国防军装备38 MK1A / 1B和26 MK2,而131辆正在封存,以及已改装的2辆装甲桥梁车(ABL)和16辆装甲救援车(ARV) 。

瑞典(350辆)由Stridsvagn 122(豹2A5S)代替

瑞士(300辆)由豹2取代。

英国 被酋长坦克取代。

关于L7线膛炮

研发历史

上世纪50年代,苏联在经过了和德国的残酷交战后,总结了丰富的经验教训,制造出了一代经典T-54中型坦克。起初西方国家甚是不以为意,认为用现有火炮对付绰绰有余。

然而在1956年的匈牙利事件中,一辆被“送入”其实是失控冲进了大使馆 英国驻匈大使馆的T-54坦克彻底引起了西方世界的恐慌,英国大使拿着尺子手抖误测的结果表明,T-54的首上厚度竟然达到了"120毫米",加上其60度的垂直倾角,垂直等效将达到240毫米,西方现役的任何一种坦克炮在正常交战距离都无法击穿其正面。加上之前的IS-3重型坦克的厚重外形带给西方的严重心理阴影,研制新型坦克炮迫在眉睫。这个光荣的任务自然交给了西方国家中的造炮扛把子--英国。

后期型T-54的首上装甲其实只有100毫米,英国大使的手抖也算是抖出了一门好炮。不过这也只是一种流传比较广的传奇说法,其实在1956年,美国研究下一代坦克的T95计划中就有对英国的L7原型火炮进行过测试,说明英国早有研制105mm火炮的计划,匈牙利事件不过是一个催化剂而已。

不管真相如何,英国人最终没有辜负弟兄们的期望,在三年后的1959年造出了这门炮,并在其后的50年时间里不断改进性能,被十余个国家的数十种装甲车辆所采用,成为了誉满全球的一代经典。

有关性能

L7线膛炮之所以能经久不衰,它的火力必有其过人之处。作为一门在50年代末期研究出来的坦克炮,其最早配用的脱壳穿甲弹(APDS)的穿深轻松突破300毫米,不仅能够轻松击穿五对轮,对付号称无敌铁乌龟的IS-3重型坦克也是不在话下。随着弹药技术的改进,L7还能够使用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APFSDS),穿深可以达到420以上,甚至不亚于早期的120毫米滑膛炮威力。而根据网上透露出来的数据,我国魔改的最长版L7--94式线膛炮发射的APFSDS甚至可以达到550以上的穿深足以洞穿T-90MS以及豹2A4等三代主战坦克正面对于一款主要装备轻型作战车辆的火炮,可以说是相当出色了。

装备L7A3的豹1坦克,以及其所配用的弹药,分别是脱壳穿甲弹、破甲弹、榴弹。
IMG 4801.jpeg

网上传出的我国用于105mm火炮的外贸弹,其2000米穿深即可达到550mm,我军自用弹肯定要高于这个数值。当然,如果仅仅是威力大,还不足以成就其神炮威名,精湛的制造工艺带来的轻小体积和良好的适装性才是其誉满全球的主要原因。

L7作为一种高初速高膛压火炮,其管壁承受的压力巨大,如果单纯靠加厚管壁来增加强度的话,不仅效果一般,还将增加很多额外的重量。比如和L7同等级别的,T-54系列的主炮100毫米d10t火炮,其身管长度、膛压、炮弹初速等均不及L7炮,但重达1.95吨。而采用了新材料以及电渣重熔,身管自紧等新技术来克服高膛压的L7,却只有1.28吨重,足足比d10t轻了35%之多

在寸土寸金的坦克里,节省出来的每立方厘米空间都是战斗力提升的重要保证。L7在体积控制上也很优秀,L7所配用的弹药弹壳长度为607mm,比D10T所配用的弹药要短了90mm,这就意味着L7的炮尾长度要小于D10T火炮,而高效的驻退/复进机则进一步缩小了炮尾体积,特别是L7的美国改进型M68,它非常讨巧的将复进机和驻退机整合成一个圆柱形的炮尾,使得整门炮的结构更加紧凑。大家都知道西方坦克的操作舒适度要优于苏系坦克,射速也相对更高一些,结构紧凑,体积小巧的L7炮功不可没。

左为T-54原版炮塔内部构造,右为改装美版L7--M68炮的以色列改装版T-54炮塔,因为火炮的缘故,改装版显得宽敞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