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yuki丸子申请于2020年03月03日创建,现站长辉錵。WIKI正在急速更新中,请大家多多关注收藏,也欢迎加入我们来一起完善。

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如遇Chrome浏览器登陆后无法编辑点这里 BWIKI反馈留言板

BWIKI收藏到桌面的方法说明

全站通知:

B-25B 米切尔/现实原型

阅读

    

2023-12-24更新

    

最新编辑:bili14359602309

阅读:

  

更新日期:2023-12-24

  

最新编辑:bili14359602309

来自灰烬战线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bili14359602309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角色信息 空艇数据 现实原型 测评 画廊

B-25 中型轰炸机

B-25中型轰炸机,绰号“米切尔”(Mitchell),以纪念一战中美国指挥官威廉·米切尔(William Mitchell)。她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末美国北美航空公司研发的一款双发中型轰炸机。该飞机是二战中最优秀也是最知名的双发中型轰炸机之一,累计生产9816架。截至2003年,9816架B-25中,在美国联邦航空局注册的仅有75架。2001年5月12日,来自美国各地的12架B-25进行了一次编队飞行。几位当年空袭东京行动的幸存者就在飞机上。知情人士表示,这次编队飞行是1942年16架B-25飞机编队飞行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

由于设计出色,综合性能良好,皮实耐操,B-25在二战期间广泛服役于各同盟国,在二战的各个战场、尤其是太平洋战场和远东战场都有着极其卓越的表现,为盟军最终战胜法西斯轴心国立下了汗马功劳。而她最为出名的一次任务,莫过于1942年从航母上强行起飞轰炸日本的“杜立特空袭”。

23456789gfty.jpeg

20世纪30年代中期,美国陆航(USAAF)开始考虑采购新型对地支援飞机,以替换当时的老旧型号。1938年,美国陆航开始招标,要求设计一种新型飞机,她应当为双发轰炸机,在航弹荷载为1200磅(540公斤)时,航程可以达到1,200英里(1,900公里),极速每小时200节以上(320公里)。在此次招标中,贝尔给出了Model-9方案,其安装两台艾利森液冷发动机,但在原型机制造阶段之前就被淘汰。波音-斯蒂尔曼的Model X-100采用三座上单翼布局,安装两台普惠R-2180星形发动机;马丁的Model-139方案则是双发中单翼布局;道格拉斯的Model 7B是安装了两台1100马力普惠R-1830“双黄蜂”星形发动机的上单翼飞机;北美航空公司给出了自己的设计——NA-40方案,一种三人座,安装两台普惠R-1830-S6C3-G气冷引擎的双发轰炸机。NA-40的设计源自于NA-39(XB-21),为北美公司在1936年接受陆军航空队委托与B-18轰炸机等一同竞标,最后未能获得采用的中型轰炸机。

NA-40自从诞生后便问题不断。在初期试飞中便出现了尾部震颤问题,并随着速度的提高而加剧,此外还记录到滑油和汽缸头温度的不稳定。为了防止此类问题再次发生,北美航空随后为机翼上方的排气集气管增加了弯管,并加长了排气管,然后在发动机舱后方增加方形整流罩。为了解决动力不足,性能不达标的问题,在之后又将两台普惠R-1830气冷引擎更换为莱特R-2600-A71-3“双旋风”14缸气冷星形发动机以提高动力,并且为莱特发动机配备了更为流线的发动机罩。机翼上方排气也被改为向发动机舱外侧排气,化油器进气口也向后移动,改装完成后的飞机编号为NA-40B。但在4月11日,NA-40B在一次发动机停车测试中失去控制坠毁在莱特机场附近,尽管事后调查显示这次事故并不是NA-40B基本设计的问题,而是机组操作失误问题,但美陆航还是不准备量产该机。北美航空最终与陆军轻攻击轰炸机的订单失之交臂。但美陆航仍然表示北美航空的试验机型的数据成果让他们颇感兴趣,而这也成为后续NA-40持续进化的伏笔。

1939年,美国陆航再次开始招标,这次要求设计一种中型轰炸机,能挂载1360kg的航弹飞行3220公里,最大速度不低于483km/h。并列出了普惠R-2800、莱特R-2600、莱特R-3350三种发动机供选择。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三个方案——分别是道格拉斯公司的Model 7B方案(最终发展成为A-20“浩劫”攻击机),马丁公司的167F方案(最终发展成为B-26“掠夺者”轰炸机),和北美航空公司的NA-62方案(最终发展为B-25“米切尔”轰炸机)。这种把数个较优秀的竞标型号同时投入生产的行为,在那个战争年代普遍存在,不过在美国军方尤为常见。我们这里主要详细介绍北美航空公司的NA-62方案。

0swergfdrt.jpg

在NA-40B竞标失败后,北美航空并没有将其丢进垃圾桶,而是改进后用于美国陆航的中型轰炸机招标,由副总裁兼总工李·阿特伍德负责这个中型轰炸机项目。NA-62保留了NA-40B基本的气动布局。但NA-62的尺寸要大一些,其翼面积比NA-40有所增加,为了满足载弹量的要求,NA-62加宽了机身,所以NA-40突起的串列座舱也被并列座舱取代,此外该机还在飞行甲板下方为投弹手准备了通向机鼻的通道。NA-62的机翼也从NA-40的上单翼变成中单翼布局,具有3度连续上反角。莱特“旋风”的发动机舱向后延伸,超过的机翼后缘,主起落架向后收入发动机舱。最终陆航对北美航空的方案表示认可,授予该公司一份184架NA-62的生产合同,编号B-25。

改进,改进,继续改进

B-25为高单翼、双垂尾、前三点式起落架的双发中型轰炸机。第一架生产型于1940年初夏组装完毕,序列号为40-2165,采用带有恒定上反角的机翼设计,装备两台莱特R-2600-9型14缸星型发动机,单台功率1700马力,乘员5人(2名驾驶员、1名投弹手和2名机枪手);飞机空重7.83吨,最大起飞重量13吨,在挂载1360千克炸弹时航程3218公里。在随后的试飞中,发现带有恒定上反角的机翼稳定性差,飞机有严重的横滚倾向。于是,从第10架生产型B-25(序列号40-2174)开始,改用发动机短舱内侧翼段上反、外侧翼段水平的“海鸥”型机翼,解决了这一问题。

B-25G的75mm炮

在1940-1942年,北美航空公司持续对生产中的B-25进行改进,先后生产了A,B,C,D四个型号,都是标准的中型轰炸机。但随着太平洋战场形势的演变,前线美军航空兵逐渐发现,虽然B-25有着不错的载弹量和优秀的性能,但在进行针对水面舰艇而研发的“跳弹”式轰炸时缺乏压制日舰小口径防空炮的前向火力。北美航空公司十分重视这些来自一线的反馈,于是开始着手改进。他们计划安装一门陆军标准型75mm M4加农炮,该炮实际上是一战著名法式75mm火炮的改进型。美国陆航之前在一架道格拉斯B-18A“大刀”轰炸机上验证了机载75毫米炮的可行性,但是因为尚不知道威力巨大的炮口冲击波对“米切尔”机鼻结构的影响,所以北美把一个完整B-25前机身送到加州的一处秘密地点进行射击测试。经过一系列测试后,该机身结构也逐步加强,直到完全能够承受持续发射75mm火炮为止。最终,在反复设计和验证下,便有了B-25的第一个重大改进生产型号,也是B-25家族的第一个“大炮鸟”型号——在机鼻安装有75mm火炮的B-25G型。

Fa39a757b673963132523ac7a0a2587f79fccc6f.jpg@942w 621h progressive.jpg

但在北美航空公司的设计师们抓破头皮设计B-25G的时候,太平洋前线的美国航空兵也没闲着。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将自己的奇思妙想付诸实践。一批B-25C和B-25D的机头被以各种方式加装了大量的12.7mm机枪,成为一种“扫射型轰炸机”,从而能在执行“跳弹”轰炸任务时能更好地压制水面舰艇的防空火力。北美航空公司之后对这些现场改造方案表现了强烈的兴趣。另一方面,充满开创性的B-25G在投入量产后也暴露了不少问题,如自动装弹机计划拖延导致75mm火炮只能由导航员或装填手手动装填,且成本过高,机头重量太大导致操作性能下降等。作为进一步的改进,1943年,北美航空公司又推出了换用重量更轻的75mm火炮、同时在G型基础上继续加强前向机枪火力的B-25H,随后又推出了取消火炮、机鼻塞满12.7mm机枪的扫射机B-25J。

在美国陆航将改造B-25出各种型号,玩得不亦乐乎时,美国海军也迫切需要一种航程足够大,火力足够强悍,可以执行海岸巡逻和反潜任务,截击水面舰艇的中型或大型飞机。几经思索后,海军选中了有过“杜立特空袭”经历,在陆基航空队中大放异彩的B-25,经过努力,1943年起,美国海航开始拿到属于自己的B-25陆军马鹿的玩具被海军马鹿抢走哩(悲)。按照海军和海军航空队当时自成体系的飞机命名规则,所有的B-25都被重新命名为PBJ-1,既巡逻轰炸机(Petrol Bomber)。其中不带字母的为B-25B,PBJ-1C/D/H/J则分别对应B-25C/D/H/J。

由于出色的性能,二战期间相当一部分B-25还被出售或租借给其他国家,包括中国、苏联、巴西、自由法国、荷兰、加拿大、英国和澳大利亚,是当之无愧的明星机种。其中有部分援华飞机后因人员驾机起义或被缴获而为解放军获得,到1949年11月人民空军正式成立时至少还有4架状态良好的位于编制中。1945年8月,B-25全面停产,美国军方接收最后一批B-25J。部分B-25改造为教练机或民用,其余大多出售或作为军援,分散到世界各地。

该机型在生产期间先后诞生了十余个不同用途的改进型号,从陆航到海航,从轰炸到侦察,从军用到民用,你都能看到她的身影。时至今日,全球范围内仍有多架B-25保持可飞行状态,诉说着当年那段传奇往事。

B-25的各类改型

原型机和科研用机

NA-62

即NA-62方案的原型机,仅一架,编号40-2165。因试验性质浓厚,大部分零件无法和量产型通用,故未参战。1940年首飞,1942年拆除全部武器,改装为北美航空公司内部人员运输机,1945年因单发失效和起落架无法闭锁硬着陆,损坏严重,报废。

XB-25E

用于研究高空结冰对飞机的影响以及如何更有效地防冰的科研型号,仅一架,由编号42-32281的B-25C-10改装。该机进了大量改装,包括且不限于将化油器进气口经过修形后埋入发动机罩顶部;在发动机罩底部增加防冰进气口;改进气缸进排气管以回收热量;在机翼和机身处增设管道将回收的热量用于气化冰层。为之后的飞机防冰提供了宝贵经验。她在1944年首飞,持续测试,直到1953年后退役拆解。

XB-44E

因为其发动机常常发生起火故障,绰号“燃烧的玛米”。除冰系统验证机。试飞表明那套用于除冰的机翼加热系统效果不佳,甚至存在安全隐患。该机后来还参加了飞机灭火系统研究项目,最后毁于故意坠毁测试。

XB-25G

B-25G的原型机,仅一架,由编号41-13296的B-25C-1改装。为了安装长2.90米的75mm M4火炮,该机的透明机鼻被缩短的装甲“实心”机鼻所取代,使机身长度缩短到15.54米。加农炮被安装在机鼻下方左侧的托架上,托架一直延伸到飞行员座椅下方。托架还配备了弹簧缓冲机构,缓冲行程53厘米。

NA-98

B-25H的原型机,仅一架,由编号42-32372的B-25C-10改装。

NA-98X

为和道格拉斯A-26B“入侵者”轰炸机竞争而研发的B-25家族高速型号。对发动机、螺旋桨、翼尖形状和机身等都做了较大改动。计划中该型号分为轰炸型和扫射型,但只使用了编号43-4406的B-25-H5改造出1架扫射型原型机。该机1944年3月首飞,展现出优于B-25系列任何型号的性能,但在之后因试飞员操作失误而坠毁,项目也随后终止。

美国陆航

B-25

1940年8月首飞,最初的生产型号。采用两台莱特R-2600-9发动机,载弹量1600吨。机组成员5人(2名驾驶员、1名投弹手、1名机尾机枪手、1名后机身机枪手兼导航员/无线电联络员),自卫武器为机鼻、机背和后机身共3挺7.62mm机枪和机尾1挺12.7mm机枪。 累计生产24架,编号从40-2165到40-2188,其中前9架为上反角机翼,自第10架40-2174开始,改为“海鸥”型机翼。

B-25A

小改进型号,增加了装甲,自封油箱和改进的机尾炮塔。自重略增,航程缩短。

B-25B

1941年上半年首飞。自卫火力做出较大改进,取消了机背和后机身的2挺7.62mm机枪及机尾的12.7mm机枪,改为机背和机腹各1座本迪克斯双联装12.7mm机枪炮塔。为减轻重量,取消了部分装甲。

B-25C

第一个大批量生产的作战型号,发动机更换为莱特R-2600-13发动机。根据细节不同可分为基本型和B-25C-1/5/10/15/50/25共6个改进型,其中从B-25C-1开始增加翼下炸弹挂架和鱼雷挂架;从B-25C-5开始机头自卫武器升级为1挺固定式12.7mm机枪和1挺活动式12.7mm机枪;B-25C-25换装一体化风挡,增加油箱。

B-25D

为北美飞机公司堪萨斯城工厂专门设立的型号,但前100架的主要零件仍为北美航空本部的英格尔伍德工厂生产。本型号为B-25B的改进型号,与B-25C平行发展,两者间区别不大。根据细节不同可分为基本型和B-25D-1/5/10/15/50/25/30/35共8个改进型,从B-25D-1开始增加翼下炸弹挂架,可增加鱼雷挂架;从B-25D-5开始机头自卫武器升级为2挺固定式12.7mm机枪和1挺活动式12.7mm机枪;从B-25D-20开始更换视野更好的风挡,增加炸弹舱副油箱,副驾驶员座位后增加装甲防护。

F-10

B-25D的侦察型,由堪萨斯工厂在1942年底至1943年初用B-25D下线新机改装。取消所有轰炸装置、自卫武器和装甲,机头进行大幅改造以安装三镜头航空照相装置。

B-25G

第一个安装75mm加农炮的“大炮鸟”型号。在B-25C基础上发展而来,更换了新的机头,加固了机身,前向火力改为1门备弹21发的75mm M4火炮和2挺固定式的12.7mm机枪。该机型分为B-25G-1/5/10共3个子型号,其中B-25G-1为使用B-25C-15改装,5/10为新生产型号;从B-25G-5生产的中期,开始取消机腹炮塔。

B-25H

在B-25G的基础上,继续改进的版本。机体设计相较之前其他各型号有较大改进。主炮改为75mm T13E1型火炮,备弹数量不变,仍为21发。根据细节上的不同,可分为B-25H-1/5/10三个子型号,其中从B-25H-1开始,前向机枪改为机鼻4挺固定式12.7mm和右机身前部2个12.7mm机枪吊舱,背部炮塔从后机身移到驾驶舱后,机身中部两侧各增加1挺12.7mm机枪,机尾增加1座双联装12.7mm机枪炮塔;从B-25H-5开始,左机身前部增加2个12.7mm机枪吊舱并取消了挂载907kg航弹的能力,因为作战中很少用到这么大的炸弹,并且这种炸弹的挂架占用了弹舱大量空间。B-25H-5 43-4405开始在前机身左侧增加了一对独立机枪包,使机枪总数增加带14挺。此外还增加了照相枪,以及电动投弹装置。B-25H-10 43-4705开始重新排列了飞行员的仪表,增大了救生筏舱,修改了刹车系统的操纵索。

实战显示装备75mm炮的B-25H并不比装备机枪的扫射机更有优势,战争进行到了此时,只能以机炮来解决的目标并不多见了,对于普通目标来说,用机枪或炸弹同样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从1944年8月开始,在西南太平洋的美军已放弃使用重型机炮。这也是促成B-25J出现的一个重要因素。

B-25J

B-25H的改进型,早期为B-25H取消75mm火炮、“嫁接”B-25C/D机鼻的版本,后期逐渐演化成火力强悍的机枪扫射机,是整个B-25系列中产量最大的一型,约占了全系列总产量的一半。根据B-25H的经验,该机型的乘员人数增加至6人,分别为正副驾驶员、工程师兼机枪手、投弹手兼机枪手、机身中部机枪手和机尾机枪手。该型根据细节不同可分为B-25J-1/5/10/15/50/25/30/35共9个子型号,其中从B-25J-1开始,机身设计、前机身机枪吊舱和炮塔布置同B-25H-5;从B-25J-30开始翼下增加T-64型火箭弹发射器,中期生产飞机可安装滑翔炸弹;B-25J-35从中期增设挂架,可以挂载空投水雷。

该机型的机鼻火力配置种类众多,但大致可分为三种——1挺固定式12.7mm机枪和1挺活动式12.7mm机枪;2挺固定式12.7mm机枪和1挺活动式12.7mm机枪;8挺固定式12.7mm机枪;无论如何,该型B-25都是一种令人畏惧的攻击机,也是除G型外B-25家族的又一个标志性象征。

美国海航

PBJ-1C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C的编号。大部分PBJ-1C在被海军接收时都进行过改装,包括增加尾炮塔和强化机头火力。

PBJ-1D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D的编号。大部分PBJ-1D在被海军接收时都进行过改装,包括增加尾炮塔和强化机头火力。

PBJ-1G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G的编号,仅用于测试,未实际列装。

PBJ-1H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H的编号。1944年11月15日,1架经过改装的PBJ-1H(编号43-4700)在埃塞克斯级航母香格里拉号(CV-38)上进行了弹射起飞和拦阻降落测试。

PBJ-1J

海军/海军陆战队给B-25J的编号,前期接收的PBJ-1C/D大多拆除了原有的机腹炮塔,将AN/APS-3型搜索雷达安装在机腹。后期加装雷达的飞机则将该雷达装在机头,成为海军PBJ-1与陆航B-25间最常见的外观差异。

“跳弹”轰炸战术(SKIP BOMBING)

“跳弹”轰炸战术有点像小时候我们用石子打水漂,具体来说就是轰炸机用炸弹“打水漂”,轰炸机低空高速飞向敌舰,然后投下炸弹,炸弹则像石子一样,在水面弹起,攻击敌舰侧舷,这种战法对付水面舰艇颇为有效。这种轰炸法是飞机投下的炸弹在受到水面反弹以后击中目标面积较大的船侧舷,而且此时跳弹的速度几乎等于飞机的飞行速度,远远大于鱼雷速度,因此这种轰炸方式的命中率很高,在俾斯麦海海战中,B-25C/D的投弹命中率就高达46%。

“跳弹”轰炸最开始是指使用由英国工程师巴恩斯·沃利斯发明的特殊炸弹,其利用马格努斯效应,在投出前,用快速后旋来抵消掉一部分重力,以便在轻触水面后跳起来。这种特殊炸弹被用作在“惩戒行动”(Operation Chastise)中轰炸鲁尔河上的三座水坝。但真正发扬这个战术的,是美陆航。

兰开斯特重型轰炸机和特殊的“跳弹”

在长期的作战中,美陆航发现在中等高度轰炸日本船只的行动并不是很成功,大部分的炸弹会错失目标。部分原因是因为中高空轰炸因风向和瞄准困难而存在的固有误差,此外敌舰往往能看见投下的炸弹并有足够时间进行规避机动。肯尼将军在英国人的跳弹轰炸的启发下,认为超低空跳弹轰炸会有更大的命中率。但“跳弹”轰炸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少,其中有一项是关于炸弹引信的选择,攻击舰船侧舷的炸弹引信要足够灵敏可靠——延迟爆炸的炸弹无法造成预期的伤害,提前爆炸的炸弹容易伤害到轰炸机自身。1942年年中,第五航空队使用的45kg炸弹安装的是5秒延迟引信,但是在几个月的使用后发现这种引信并不可靠,后来又改用澳大利亚生产的M106型11秒延迟引信。经过实验,每投下3枚炸弹便能命中1枚,这种命中率已经很高了。最后在反复的试验和投弹中,最终得出飞机在采用“跳弹”轰炸战术时飞行高度大致在76米,飞行速度为321km/h至354km/h, 45kg炸弹接触到水面时,就会弹跳,然后命中敌舰吃水线附近的部位。但这种战术需要飞行员在低空直线接近目标,轰炸重火力敌舰时会遭遇猛烈防空炮火,为此轰炸机需要重型前向火力和防护来对抗。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次跳弹轰炸实验中,就曾发生过一架A-26“入侵者”轰炸机被丢下去又弹起来的炸弹炸断机尾的事故。因此该战术不仅仅需要飞机有优良的性能,还需要驾驶员们有丰富的经验和充足的训练——这大抵也是为何尽管跳弹轰炸确实有较高的命中率,但在整个二战史也不多见的缘故吧。

杜立特空袭

B-25家族最为世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发生在1942年的杜立特空袭(Doolittle Raid),又名东京突袭 (Tokyo Raid)了。

简介

杜立特空袭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美军对日本本土实施的首次空袭,也是第一次从太平洋方向对日本本土的空袭,也是美国陆军航空兵唯一一次从航母起飞的空袭。于1942年4月18日(星期二)开始,主要目标为东京和横滨,次要目标为名古屋和神户。因此次空袭由时任美国陆航中校詹姆斯·H·杜立特(James Harold Doolittle)一手策划和亲自领导而被后世称为“杜立特空袭”。杜立特空袭的实施,不仅是对日本违反国际战争准则不宣而战(指日本偷袭珍珠港)的一次报复,鼓舞了民心,提升了美军士气,为日后民众踊跃报名参军起到了一定的鼓舞和推动作用。空袭本身依然为处于抗战艰难期间的中国军民带来了希望,包括之后所有针对日本本土的空中打击从此有了更加响亮的称呼——“空袭东京”。

此次突袭大大提升了美国士气,并使日本军部当局在民众心目中的威信发生动摇,对当局是否有能力赢得对外战争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遭受打击之后,日本不得不从印度洋调回强大的航母编队,用以防卫本土。突袭也令山本五十六确信美军太平洋舰队依然具备打击力,“威胁一日不除,帝国一日不得安宁”,遂下定决心,集中力量攻击中途岛——中途岛战役。此一战,美国海军于太平洋中部之中途岛附近海域击毁日本四艘航空母舰,重创日本海军,成为双方海军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历史背景

珍珠港遭袭之后,美军战场上连吃败仗。公众一片哗然,士气低落。

1941年12月21日在白宫召开的参谋总长联席会议上,美国总统富兰克林·D·罗斯福向与会成员指示军队应尽快组织针对日本的报复性打击。空袭东京的想法由当时负责《反潜法案》的海军参谋次长——弗兰西斯·罗尔上校(Capt.Francis Low)。他曾经几番视察位于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海军机场,发现那里的跑道涂上了航空母舰甲板上的着舰图案,用作飞机着舰训练。

1942年1月10日,弗兰西斯·罗尔向时任美国海军舰队总司令兼海军作战部长厄内斯特·金(Ernest J. King)汇报了这一发现。他认为只要加以训练,双引擎的陆基轰炸机完全能够从航母甲板上起飞,金对罗尔的观点表示同意,遂任命本已退役的美国陆军航空兵中校詹姆斯·哈罗德·杜立特(James Harold Doolittle)负责策划方案并带领行动。杜立特退役之后,从事民用飞行事业,是当时著名的飞行员和航空工程师。

Werty3456.jpg

执行空袭的轰炸机方面,要求至少能携带一枚重达2000磅(910kg)的炸弹续航2400海里(4400公里),在当时所有的飞机中,最终选中了北美航空公司出产的B-25B“米切尔”轰炸机。军方也曾考虑过马丁B-26“劫掠者”、道格拉斯B-18“大刀”和道格拉斯B-23“龙”三款轰炸机,但因各种理由未予使用:B-26起飞性能不足以满足航母使用条件,B-18和B-23翼展又过大,同样不适宜在航母使用。几番斟酌后,杜立特选择了B-25B作为任务执行机。虽然该机的航程大概只有所需的一半,但经过多番测试,美国陆航证实了该机经过改造后应当能够满足从航母起飞,轰炸日本东京的军事目标,并进一步飞行到机场降落的能力。

B-25B在当时属新款飞机,还未经过充分的实战验证,这也是杜立特所担心的一点。但之后B-25B的测试显示了它足以满足此次空袭的要求。在杜立特首次汇报方案时,他的计划是空袭结束后,飞机可以飞往苏联的符拉迪沃斯托克,这样航程就能缩短,依据租赁法案,着陆之后这些B-25可暂时移交给苏联,机组人员就可返回美国。

为此白宫派专员前往苏联密谈,却无果而终。原因在于苏联为避免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便在1941年4月同日本签订了《苏日中立条约》。白宫认为,即便苏联同意降落,机组人员乃至B-25都有被移交给日方的危险。因此降落苏联的方案遭到否决。

杜立特转而寻求降落在当时已和日本交战多年的中国。尽管担心日本的报复,蒋介石还是同意让飞机在中国沿海地区尚未沦陷的机场降落,随后补充油料并进一步飞往重庆。另外,由于战斗机的航程更短,此次任务将在没有护航的情况下进行。至于执行任务的航母则选择约克城级的大黄蜂(USS Hornet CV-8)。

任务准备

方案确定使用B-25轰炸机之后,两架B-25搬上了停泊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大黄蜂号航母甲板,于1942年2月3日毫不费力地从航母上成功起飞。空袭计划因此迅速得到了批准,第17中型轰炸机大队前往诺福克,开始从中征募志愿者。之所以选择第17中型轰炸机大队是因为首批B-25就是分配到该大队服役的,截至1941年9月该大队的全部4个中队均已配备了B-25。第17大队不仅是美国陆军航空兵中的第一支中型轰炸机大队,而且机组人员驾驭B-25的经验也最为丰富。1942年2月9日,一直在俄勒冈州彭德尔顿执行反潜巡逻任务的17BG立即横跨美国,转移到位于南卡罗来纳州西哥伦比亚的哥伦比亚陆军空军基地,打着“在美国东海岸进行巡逻”的旗号开始秘密准备这次充满冒险色彩的空袭。作战人员被告知他们有机会参加一项极为危险的任务,愿意参加者自愿报名。出于保密方面的考虑,对大队任何官兵都没有透露任务内容。2月17日,第17大队脱离陆军航空兵第8轰炸机军团。

初期方案中,空袭需要20架轰炸机。因此从第17大队挑选了24架B-25B轰炸机,将其运抵中部大陆航空公司(Mid-Continent Airline)位于明尼苏达州明尼阿波利斯的改造工厂进行改装。在从附近斯内林堡(Fort Snelling)调来的第710宪兵营的严密保护下,B-25B开始接受大幅改造以满足这次空袭对航程和飞机性能的极限要求。

具体的改装包括
  1. 加装除冰器与抗冰设备,防止燃油冻结和寒冷天气对飞机造成严重影响。
  2. 拆除整个机腹炮塔以减轻重量。
  3. 为防止飞机方位暴露,行动全程无线电静默,因此无线电收发器没有用处,拆除减重。
  4. 在飞机的各个位置安装了数个可抛弃的副油箱,将载油量从2445升提高到了4319升。
  5. 考虑到一旦抵达中国上空尚需时间寻找可供降落的机场,燃油仍需多带一些。所以在飞机尾部的无线电员座舱装一个60加仑和十个5加仑的小油箱,要求机枪手在飞行过程中不断将小油箱里的油料加注到炮塔副油箱里,然后在小油箱上钻上孔,再扔出飞机,使小油箱能很快沉入大海,不给日军留下任何追踪机群的痕迹。
  6. 改进炸弹舱的炸弹挂钩,使之能够在加装了副油箱的狭小空间里安装两枚227kg的高爆航弹和一枚454kg的燃烧航弹,燃烧航弹为子母弹,内有128枚3kg子燃烧弹;
  7. 考虑到尾部炮塔的双管12.7mm机枪性能并不可靠,时常出现卡壳,决定卸掉尾部机枪以减轻飞机载荷。但为了保护飞机不至于受到来自后方的攻击,因此在机尾安装了两根涂成黑色的木棍涂黑的扫把棍,模拟机枪枪管不过也真有日本战斗机被吓住了,不敢轻易咬尾
  8. 将原装的诺顿轰炸瞄准具换成了查尔斯·罗斯·格里宁陆军上尉发明的马克吐温式轰炸瞄准具。这是因为诺登瞄准器在当时还属于尖端科技,考虑到飞机迫降敌占区的风险,很可能会落入日军手中,因此拆除。格里宁发明的代用轰炸瞄准具非常廉价,仅价值20美分。由于成像色彩度不高,因此叫马克·吐温式轰炸瞄准具(马克·吐温患有色盲症)。
  9. 为了减少重量和避免起火,卸下照明弹,只在有装甲保护的驾驶员座位后留了两发,供夜间着陆时使用。
  10. 在两架B-25B上安装照相枪记录轰炸效果。
  11. 在顶部机枪周围加装通风钢板。

如此改装后,参与任务的B-25B的自卫火力只剩下机背炮塔的两挺12.7mm机枪和机鼻的一挺7.2mm活动式机枪以及机尾的黑扫把棍,无线电通讯能力完 全 没 有,但却因为减去了足够重量和增加燃油携带量而获得理论所需的航程。

1942年3月1日开始,24个被选中的机组驾驶他们改装过的B-25轰炸机从明尼阿波利斯飞往佛罗里达州的埃格林机场,在那里接受了为期三周的集中训练,包括模拟从航母甲板起飞、低空和夜间飞行、低空轰炸和海上导航,训练主要在埃格林更隐蔽的1号附属机场进行。来自彭萨科拉海军航空站的亨利·米勒中尉全程监督了他们的训练并陪伴他们直到任务开始,因而米勒后来也被认为是突袭任务组的荣誉成员。杜立特中校后来在他的任务总结报告中提到,尽管训练的三周里出现的雨雾天气一度使训练变得不可能,但小组还是克服困难,达成了训练的预期目标。

杜立特将日本颁发的友谊奖章系在炸弹上

训练中,一架飞机因为一次起飞事故遭到重创,基本无法投入使用,另一架则出现了无法被及时修复的起落架故障,杜立特无奈只好放弃两机。1942年3月25日,其他22架飞机飞往萨克拉门托空军基地接受最终改装。由于大黄蜂的甲板面积有限,并不能在装载全部22架B-25B的同时,还留有足够长的起飞跑道。3月31日,杜立特从这22架B-25B中再度挑选出的16架飞抵阿拉米达海军航空站,准备装上大黄蜂号航母。总共16架确定参加任务的B-25陆续飞往加州海军阿拉米达航空站。随后,航母大黄蜂号抵达阿拉米达,其中的15架B-15B率先搬上航母。但在第16架B-25B的登船问题上,海军方面担心甲板上容纳不下,故一直阻挠。按照最初计划,最终执行投弹任务的飞机只有15架,第16架飞机在大黄蜂离开旧金山后不久就会起飞,以给其他陆航机组成员提供起飞数据。杜立特与海军方面持续商谈,直到航母将要出发前的最后一刻,海军才同意放行,得以让第16架B-25B挤上大黄蜂号甲板,参与空袭行动。整个行动始终采取高度保密措施,参与行动的所有成员直到大黄蜂从旧金山出发之后才被告知此次任务的内容。

1942年4月1日,16架经过改造的B-25轰炸机和每架5名机组成员,再加上地勤维护人员,总计71名文职和130名作战人员,从旧金山的阿拉米达登上了大黄蜂号。每架B-25配备了4枚特别定制的500磅(225公斤)炸弹。4枚炸弹中,3枚填装高爆炸药,1枚为子母燃烧弹。这种燃烧弹呈长条棒状,上百根捆绑在一起挂入投弹舱。在投出机舱后,会分散开来,大面积燃烧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有5枚炸弹上绑上了日本政府在战前因为种种原因颁发给美国军人的“友谊”勋章,其中一枚便来自杜立特本人。

启航,目标东京

1942年4月2日,大黄蜂和第18特混编队(TF18)终于离开了阿拉米达,并于13日中午在中途岛与“蛮牛”威廉·哈尔西中将指挥的第16特混编队(TF 16)在夏威夷北部的中太平洋汇合。顺带一提,第16特混编队当时的核心便是约克城级企业(CV-6)。汇合后,整个编队包括:

舰队到达起飞位置前,大黄蜂号甲板上的B-25B
舰种 数量 中文舰名 英文舰名 舷号
航空母舰(CV) 两艘 大黄蜂 USS Hornet CV-8
企业 USS Enterprise CV-6
轻型巡洋舰(CL) 一艘 纳什维尔 USS Nashville CL-43
重型巡洋舰(CA) 三艘 文森斯 USS Vincennes CA-44
北安普顿 USS Northampton CA-26
盐湖城 USS Salt Lake City CA-25
燃油补给舰(AO) 两艘 赛宾 USS Sabine AO-25
锡马龙 USS Cimarron AO-22
驱逐舰(DD) 八艘 蒙森 USS Monssen DD-436
格雷森 USS Grayson DD-435
梅瑞狄斯 USS Meredith DD-434
葛温 USS Gwin DD-433
埃利特 USS Ellet DD-398
贝纳姆 USS Benham DD-397
范宁 USS Fanning DD-385
鲍尔奇 USS Balch DD-363

第16与第18机动舰队会合后,一并向西航行,全程保持无线电静默。按照计划,大黄蜂的甲板全部用于系留B-25B,战斗机全部停放于机库中——这意味着在甲板上的B-25B全部起飞前,大黄蜂号的战斗机没有一架能起飞迎敌。因此整个编队都由企业号的舰载机提供保护和侦察。17日下午,两艘燃油补给舰为舰队补充燃油之后,与8艘驱逐舰向东后撤,航母和巡洋舰们则继续向西,以20节的航速朝日军控制海域里的计划起飞点前进。

4月18日早上7:38分,特混编队在距日本650海里处(大约北纬35°,东经154°)与日本海军的特设哨戒艇第二十三日东丸遭遇。尽管纳什维尔第一时间将之击沉,但是日东丸还是成功发送了“发现敌航空母舰2艘、驱逐舰3艘”的遇敌警报。

杜立特没有想到,舰队尚未抵达起飞地点,竟如此早地被日军发现了。因担心接到警报的日本很可能已出动兵力前来阻击,舰队若再往前行将会非常危险。杜立特和大黄蜂号舰长马克·米切尔决定,让所有B-25B立即起飞——这比原计划提前了10小时,意味着B-25的航程将比预期多170海里(约315公里)。第16架B-25原本只随同机队进行观测和拍摄,因计划有变,杜立特决定让全部的16架B-25都用于轰炸。尽管从未在航母上起飞过,但是杜立特和他的编队,一共全部16架飞机,仍然在8:20到9:19之间成功的从大黄蜂号的甲板上起飞,甲板滑行距离只有467英尺(142米)。其中第一个起飞的杜立特本人座机40-2344号,在离舰后几乎坠海,但还是成功拉起。

34567898765435670.jpg

起飞后的B-25直扑日本,航程初期采取2-4架的小编队,之后则各自散开,贴近海面低空飞行以躲避日军雷达。在飞行了六个小时之后,各机在东京时间中午左右开始抵达日本上空,随后爬升到1500英尺(460米)对东京10座,横滨2座,横须贺、名古屋、神户和大阪各1座的军事和工业目标展开轰炸。

而日本方面虽然得到美军航空母舰编队出现在附近海域的消息,但未料到美军会使用航空母舰搭载陆军轰炸机的作战方式鬼才想得到美国人居然把陆军轰炸机搬上了航母还成功起飞了,而美军使用的舰载轰炸机航程又没有那么远(当时美军的舰载舰载机的作战半径大约200海里,约370公里)。这使得日方对袭击时间的估计严重不足,一直到B-25出现在日本本土上空时才反应过来,组织防空火力。因此,在整个轰炸过程中,B-25机组们只遭遇了少量的防空火力和战斗机,没有任何一架B-25在行动中被击坠。此外,安装在机尾的仿真枪塔涂黑扫把棍也成功的吓住了不少日本战斗机,使得他们不敢从正后方接近轰炸编队,从而有效降低了机组被击伤或击坠的风险。唯一一架受伤的飞机是理查德·乔伊斯(Richard O. Joyce)中尉的十号机(40-2250),不过也只是被防空炮将机身打了个洞。另外,由爱华特·霍尔斯特龙(Everett W. Holstrom)中尉驾驶的四号机(40-2282)在遭到日机攻击时出现了炮塔故障的情况,不得不提前将炸弹抛入东京湾。

轰炸结束之后,16架轰炸机中的15架沿着日本南部海岸向西南方向越过东海,前往中国东部。按照杜立特的计划,浙江境内的几座尚未被日军占领的机场会亮起灯塔指引他们降落,然后经加油后再飞往中国当时的战时首都——重庆。另外1架由爱德华·约克(Edward York)上尉驾驶的8号机(40-2242)则因为燃油消耗过快,在明显撑不到中国海岸的情况下,转而按照杜立特最初的设想朝西北方向飞往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

作为对空袭行动的掩护,在同一天,来自企业的舰载机攻击了在TF16附近的其他日军特设监视舰艇。根据日方的记录,当时在TF16附近的特设监视舰艇中,除第二十三日东丸最终被纳什维尔炮击击沉外,另有四艘在企业的舰载机空袭中大破并最终沉没,七艘受到不同程度损伤,一艘虽受到攻击但未受损。日本海军在美舰队附近的近海警戒网被暂时瘫痪。美军方面,日军舰艇的防空火力击伤一架SBD-3无畏式俯冲轰炸机,机组在迫降后被一艘驱逐舰救起。

日方舰艇及击伤击沉情况一览
舰名 击伤击沉情况 具体经历
赤城丸 受损 遭到舰载机扫射,轻微受损
粟田丸 受损 在舰载机轰炸中轻微受损
长久丸 沉没 被舰载机扫射后失去动力并起火,于19日沉没
第一岩手丸 沉没 被舰载机扫射后失去动力,于19日沉没
第二旭丸 受损 遭到舰载机扫射,轻微受损
海神丸 受损 遭到舰载机扫射,轻微受损
第三千代丸 受损 遭到舰载机扫射,轻微受损
荣吉丸 受损 在空袭中严重受损失去动力,由赤城丸曳航返回日本维修
福久丸 无伤 遭到舰载机扫射,未受损
第二十一南进丸 沉没 在舰载机轰炸中失去动力,19日由木曾号轻巡洋舰执行炮击处分
第二十六南进丸 受损 遭到舰载机扫射轰炸,人员伤亡严重
第二十三日东丸 沉没 18日被纳什维尔号轻巡洋舰击沉
长渡丸 沉没 遭到舰载机扫射,轻微受损后继续追踪美舰队,发报后被纳什维尔号轻巡洋舰击沉

漫漫返乡路

飞向中国的15架B-25碰上了几个计划外的问题:即将入夜,而且天气情况正在迅速恶化,由于起飞比原计划提早,飞机所剩的燃油量也不容乐观,装载的燃料按最初的计算只能让他们飞到离中国海岸135英里(217公里)的海上。但是一股吹了七个小时的顺风让他们在此期间的速度提高了25节,这一额外的助力成为他们能抵达中国境内最重要的原因——没有这七个小时的顺风,他们根本没有足够的燃油抵达中国上空。但机组们的好运气也就到此为止。在勉强飞行了13小时到达中国海岸线时,所有的机组都没有发现或收到任何计划中的导航信号——本应发出信号告诉中国方面做好准备的哈尔西为了特混编队的安全考虑并没有这么做。处境非常严峻,一片漆黑的夜幕再加上糟糕的天气(有些遇上浓雾,有些则遇到大雨),使得机组成员也无法目视机场方位。在燃油即将耗尽的节骨眼上,所有机组成员们都意识到按照计划降落机场已然无望,选择在陆地上空弃机跳伞或是沿着海岸实施海面迫降才是上上策。杜立特中校下令全部15架B-25的机组迫降或跳伞。这15架飞机也成就了B-25米切尔中型轰炸机的最长航程,平均达到约2250海里(4170公里)。

而飞往苏联的8号机则在海参崴以北40英里(65公里)的机场降落,B-25被苏方没收,机组人员遭到扣押。苏联并没有为难约克上尉和他的机组,对他们5人与其说是扣押,倒不如说是作为“克里姆林宫的客人”而得到优待。尽管如此,美国寻求将5人带回国的外交努力屡遭失败依据苏日和平条约,苏联无法光明正大的把这批人送回去。最终,约克一行5人被转移至距伊朗边境仅32公里的阿什哈巴德,经一名“好心”的苏联军官介绍,他们结识了一位从事偷渡走私的阿富汗人,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蛇头”。他们贿赂了这位阿富汗人,由他带着5人越境进入伊朗,最终于1943年5月11日,到达了德黑兰的英国大使馆,然后在英国外交官们的帮助下,5人于1943年5月搭机返回美国。

而那15架B-25的机组人员就没有那般好运气了。15架飞机的机组人员,有2人水上迫降时溺水牺牲,1人在跳伞时死亡,8人被日军抓获(被俘8人中有3人被日军杀害,1人因日军虐待病逝于监狱中,剩余4人战后重获自由),但大部分的机组成员都顺利得到了中国军民的帮助,转移到抗战后方。

起飞序号 起飞时间 尾翼编号 绰号 轰炸目标 机长 结局
1 上午 8:20 40-2344 东京 詹姆斯·杜立特中校(James H. Doolittle) 在衢州北方西天目山坠毁,全员生还
2 上午 8:25 40-2292 东京 特拉维斯·胡佛中尉(Travis Hoover) 在宁波坠毁,全员生还
3 上午 8:30 40-2270 威士忌皮特(Whiskey Pete) 东京 罗伯特·格雷中尉(Robert M. Gray) 在衢州东南的遂昌坠毁,4人生还
4 上午 8:20 40-2282 东京 爱华特·霍尔斯特龙中尉(Everett W. Holstrom) 在上饶东南坠毁,全员生还
5 上午 8:38 40-2282 东京 大卫·琼斯上尉(David M. Jones) 在衢州附近坠毁,全员生还
6 上午 8:40 40-2298 绿色大黄蜂(The Green Hornet) 东京 迪恩·霍尔马克中尉(Dean E. Hallmark) 在温州水上迫降,生还3人后被俘,后1人被日军杀害,1人在日军监狱中病逝
7 上午 8:42 40-2261 瘸脚鸭(The Ruptured Duck) 东京 泰德·劳森中尉(Ted W. Lawson) 在浙江三门湾水上迫降,全员生还
8 上午 8:46 40-2242 雪橇(The sledge) 东京 爱德华·约克上尉(Adward J. York) 在苏联符拉迪沃斯托克附近机场降落,全员生还
9 上午 8:50 40-2303 旋转舞者(Whirling Dervish) 东京 哈罗德·沃森中尉(Harold F. Watson) 在江西宜黄坠毁,全员生还
10 上午 8:53 40-2250 东京 理查德·乔伊斯中尉(Richard O.Joyce) 在衢州东北坠毁,全员生还
11 上午 8:56 40-2249 切腹的人(Hari Kari-er) 东京(原计划轰炸横滨) 罗斯·格瑞宁上尉 (C. Ross Greening) 在衢州东北坠毁,全员生还
12 上午 8:59 40-2278 命运无常(Fickle Finger of Fate) 横滨 威廉·鲍尔中尉(William M. Bower) 在衢州以东坠毁,全员生还
13 上午 9:01 40-2247 复仇者(The Avenger) 横须贺 埃德加·麦克罗伊中尉(Edgar E. McElroy) 在鄱阳以东坠毁,全员生还
14 上午 9:07 40-2297 名古屋 约翰·希尔格少校(John A. Hilger) 在上饶附近沙溪地区坠毁,全员生还
15 上午 9:15 40-2267 T N T 神户 唐纳德·史密斯中尉(Donald G. Smith) 在石浦附近海面迫降,全员生还
16 上午 9:19 40-2268 风驰电掣(Bat Out of Hell) 名古屋 威廉·法罗中尉(William G. Farrow) 在宁波南方坠毁,全员生还后被俘,2人被日军杀害

空袭结束后,着陆在中国境内的绝大多数机组都得到了当地中国百姓和军队的帮助,最终抵达安全地区。然而,帮助和保护过他们的中国人却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甚至是无数的生命。为了感谢中国百姓们的无私帮助,临别之时美国兵往往会把手头上有的物品全都赠予他们,不管是吃的、穿的、还是用的。而不幸的是,恰恰是这些物品使乡亲们蒙受血光之灾。

日本随后迫于形势,立即发动了浙赣战役,企图彻底摧毁中国浙江的衢州、玉山、丽水等机场,防止飞行员安全降落及日后继续遭受美机穿梭轰炸,甚至不惜发动屠村攻击,恫吓和警告中国平民不许帮助坠机的美国飞行员们。空袭机组成员降落地周围20,000平方英里(50,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所有机场和滑行跑道均被摧毁。以达到安定本国民心和战场官兵士气的目的。为了搜出参与杜立特空袭的美国机组人员,日军针对中国百姓,特别是查出携有美国物品的平民施加暴行,甚至动用了细菌武器,犯下了滔天罪行。根据战后统计,被日军杀害的中国百姓估计达到25万人。

后续

杜立特在后来的自传中回忆道,在1号机寻找预定轰炸目标时,他已经发觉实际情况与计划时参考的地图有着不少出入,轰炸目标不易辨识。故而他认为空袭对目标的打击成功率相当小,行动明显失败。这样的话,他若回国,必将为行动失败承担责任,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但与他的想法截然相反,在地球另一边的美国,民众通过政府和媒体得知了空袭得手的消息,社会上下欢呼雀跃,总统罗斯福更是授予杜立特荣誉奖章(Medal of Honor),并跳过上校军衔而直接提升他为准将。

出于空袭成员人身安全的考虑,政府并未向外公布杜立特等成员的姓名,媒体报道也对杜立特的名字一笔带过。一直到战后才公开。除了杜立特获荣誉奖章之外,还有两人获得银星奖章做为表彰。所有80名空袭队员,包括牺牲的7名队员,荣获特殊飞行十字勋章(Distinguished FlyingCross),而行动中牺牲和负伤的队员还被授予紫心勋章(Purple Heart)。另外,每一位空袭成员还得到了国民政府的嘉奖,包括陆海空军甲级一等奖章。

历史评价

相比于之后美军使用B-29超级堡垒空袭日本李梅:“我在东京有许多熟人。”,杜立特空袭造成的破坏着实微不足道,只造成了50人丧生;252人受伤;90幢建筑受损或倒塌。受轰炸的建筑包括日本柴油机制造公司、日本钢铁公司第一钢铁厂、三菱重工公司、交通部变电所、国家纤维服装公司、横滨制造公司仓库、名古屋飞机制造厂、1座军工厂、1所海军实验室、1个机场、1个临时军火供应站、9幢电力大楼、6只大油罐、1家服装厂、1间食品储藏仓库、1家煤气公司、2家其它公司、名古屋第二临时军用医院、6所小学和初中。据称空袭后不久,遭轰炸的设施就都修复一新。

此次空袭,比起实际作用,更像是一项象征性的任务——它的直接军事作用很小,甚至都无法弥补飞机和机组的损失。但是此次空袭的战略意义却是巨大的。不仅报复了珍珠港偷袭和菲律宾的惨败,给当时节节败退的美军打了一剂强心针,同时也证明了美军有能力从空中直击日本本土,促使日本政府转移更多资源进行绝对国防圈的建设工作,从各条战线上召回部分部队安排本州岛的防御。同时也让海军将主要注意力从南方战线转移到威胁日本的中太平洋地区——在印度洋上,由南云忠一大将指挥的主力航母作战群拥有五艘速度极快的大型航母,所携带的舰载机队也属帝国海军中最强的一支。这支舰队的存在沉重打击了英国皇家海军和盟军在印度洋的物资运输航线。南云的舰队曾一度挺进至最西面的锡兰(今斯里兰卡),对部署在那里的英国港口和皇家空军机场实施了数次空袭。然而杜立特空袭迫使日本为了防守本土,将南云的舰队召回了日本,从而一下子缓解了对印度洋上皇家海军的压力,更使得战备物资得以较安全地由商船运抵印度后再输往中国。

04e.jpg

遭到空袭之后,日军得知实施攻击的轰炸机并非舰载机,而是大型的双引擎陆基轰炸机。帝国海军最高司令部苦恼于搜寻可能用作这些陆基轰炸机起飞的岛屿,却始终没能搞清楚陆基的敌机究竟从何而来。海军司令山本五十六考虑到本土防御力量的脆弱,由于在夏威夷到日本本土之间的海域确实存在岛屿,山本认为必须拿下这些岛屿,否则无法排除美军利用这些岛屿起飞陆基轰炸机空袭日本本土的可能。于是下定决心集中力量以占领战略要地中途岛。此一战,美国海军于太平洋中部的中途岛附近海域将日本帝国海军4艘大型航母悉数击沉,重创日本海军力量,成为双方海军力量对比的转折点。

参考资料

  • 《雷击先锋——B-25轰炸机全史》杨合龙,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7年
  • 《断剑:中途岛海战尚不为人知的真相》,学林出版社,2013年
  • 《山本五十六》,李乡状,吉林大学出版社,2009年
  • 《轰炸东京》,詹姆斯·M·斯科特,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21年
  • 中文维基百科-空袭东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