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如遇Chrome浏览器登陆后无法编辑点这里 BWIKI反馈留言板
山茶花 睦月型/现实原型
阅读
2025-02-26更新
最新编辑:Kpz-3476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2-26
最新编辑:Kpz-3476
空中“打火机”
山茶花,原名:一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一式陆攻”)是太平洋战争之中,大日本帝国海军拥有的双引擎中型轰炸机。与前作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简称“九六式陆攻”)同为三菱内燃机公司设计及制造,而其后继的陆上轰炸机“银河”因技术问题迟未解决,直到1944年末期才逐步替换陆攻机队,因而一式陆攻在日本投降前是仍是帝国海军的主力攻击机。
盟军敌机识别代号中,称呼一式陆攻为“Betty”,不过其引擎或机翼的整体式油箱一旦被击中起火便很难熄灭,因此美国海军陆战队便讥称一式陆攻为“空中打火机”。
设计与发展
1930年代,由于日本海军在华盛顿海军条约及伦敦海军条约限制了和美国之间主力舰队总规模在10:6.99,日军希望弥补对美国的战舰、巡洋舰、航空母舰上的劣势,开始认真思考研发由陆上基地出发,可对远洋海上敌舰进行攻击的长距离攻击机。
为此目的,由广海军工厂研发的九五式陆上攻击机与三菱引擎公司名古屋飞机制作所的本庄季郎开发团队研制出的九六式陆上攻击机竞争,三菱引进最新科技,在军机上的优越表现赢得日本海军青睐,并于1937年的中日战争对中国实施越洋打击,此种长距离攻击的想法得以实证(虽然第一次长距离越洋攻击是结果并不算是成功),不过在此种作战模式得到实证可行后,日本军方于昭和12年(1937)9月决定开发九六式之后继机。计划案名为“十二试陆上攻击机”,单独委托三菱提出开发计划。
三菱方面则以九六式设计团队为核心,同样由工程师本庄季郎主导,对九六式在当前作战中所暴露之缺失加以改良所制作出之新型攻击机;十二试陆攻于1939年10月23日由志摩胜三驾驶进行试飞,1941年4月此机种正式服役开始取代96式陆攻,由于1941年为日本历法中之皇纪2601年,因此此机体被命名为一式陆上攻击机。
然而有关于盟军戏称的“空中打火机”的称号,是本庄季郎在一式陆攻开发期最初概念定义之际,曾向海军提出他对技术指标设定之质疑,他认为要以现有科技实践,研发出来的飞机“防御力不完全,在小型机上要求过长的续航力使得油箱过大,被击中几率大增;最好开发四发动机轰炸机,满足军火筹载、并使用增加的2具发动机动力增设防弹钢板、自封油箱、灭火装置”;但工程师的意见反扩被海军航空技术厂厂长和田操中将责骂,责骂理由则不是出于技术上的不合理,而是用“用兵是军方的事情,三菱闭嘴按照军方的规格做就好”这套官大学问大的哲学威压,三菱也未坚持,便按照海军的意见研发出了一式陆攻。
一式陆攻的外观特色,就是三菱为了减少空气阻力设计的雪茄型机身,甚至在侧面机枪塔也设计了透明流线型外罩来维持机体的流线状;虽然机身直径巨大,但也因此能采用内置弹舱减少外载阻力。同时,一式陆攻安装了大直径(日本发动机标准)的活塞发动机,加上较轻盈(却不耐打)的机身,让一式陆攻的飞行性能在双引擎战术轰炸机中较为灵活。
众多改型 |
---|
一式陆攻自1941年正式服役到日本战败投降为止总共生产了2246架,战后清点残余的一式陆攻仅剩170架。
量产型主要分三种构型,1941年量产的11型、1942年底量产的22型、1944年量产的34型。
搭载三菱火星一一型发动机的量产型,第一种量产的一式陆攻。主翼梁安装了防弹装甲。 1942年3月,11型第241号机换装改善高空性能之火星一五型引擎进行测试,与11型的主要差异为发动机上方进气口,过去研究认为这型号为12型,但后续考证认为该型号不存在;换装新引擎的11型在1942年8月起出厂的第406号机起正式运用。 此型号于昭和18年(1943年)后生产之新机,另加装了主翼下方防弹橡胶油箱以及自动灭火装置
12型的原型机,由于当时暂称12型(即后来的22型)在开发中,因此在开发编号上是暂称13型但是量产型称为12型,由11型241号机改装 11型以及12型总共生产约1000架,于1944年1月停产。
1942年12月推出,发动机、机体以及主翼皆重新设计的全面修改机种,发动机更换出力加大之火星21型,机身上方防卫机枪改善为可360度回转之设计,机体尾部防卫机枪改为九九式二号机炮,在大改装之后的一式陆攻空重以及满载重量提升,但因推重比改善,且使用空气力学上更完整LB型层流翼,空速仍有提升。
加装了H-6型搜索雷达(3式6号电探),侧面7.7mm机枪更换为20mm机炮,生产50架
22甲型上方机炮塔之20mm机炮改装为长枪身的99式2型机炮,生产50架
由于22型装备的火星21型发动机震动过大,因此改装为减速比降低的火星25型发动机。
由22甲型为基准生产的24型,生产15架
由22乙型为基准生产的24型,生产170架
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引擎换装为适应高空环境之火星27型(1825匹马力),改装一架
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换装燃油喷射式引擎火星25乙型(1825匹马力)之试作机种,改装两架
由空技厂用二四型改装之试作机,发动机改装搭载废气涡轮增压机之火星27型(1795匹马力)以改善高空性能,改装一架 22型以及其衍生型从1942年11月起生产了1152架
一式陆攻的最终生产型。于1944年1月试飞,取消了以往为了增加航程而采用的整体式机翼油箱改装为自封油箱,另增加防弹装甲;炸弹挂架强化可搭载1000千克炸弹,尾部机炮座形状变更,水平尾翼进行修改之机型,速度增加以及防护力增加的代价就是此机的续航距离大幅缩减。 由于此机登场时间已经接近战争末期因此加上衍生型只生产了60架。此机种有多种衍生型,作为运输以及反潜巡逻机之34甲型(G4M3A)、上方20mm机炮变更为倍径加长之九九式二型机炮之34乙型、机首防卫机枪改为13mm机枪之34丙型。
在一式陆攻正式量产前,由于以往长距离打击缺乏护卫兵力以致攻击机遭受不小的损失,在现有战机续航力不足下军方希望将原来用来轰炸的陆攻改装为装备强力防护机枪专门掩护长程攻击机之机种,此种机种被称为"翼端掩护机";在十二试陆上攻击机完成后,军方要求将此机种先行生产作为"翼端掩护机"之用途,三菱生产了30架此一机型。 此机种撤除了所有轰炸设备,并在机身前后上下的炮塔安装20mm机炮,翼上油箱以及机内油箱(将炸弹仓改装)也改为自封油箱,机翼主梁也加上了防弹装甲;改装之后机身重量大增导致速度以及机动性无法追上原本应该护卫的陆攻机群,除此以外零战的成功也直接宣告这种机型的死亡,因此这批机型之后没有上过战场就直接被改装为教练机以及运输机。
由于拜零战的优秀性能所赐,12式陆上攻击机改此种“翼端援护机”失去了存在价值,因此海军将这些毫无用处的机种改装为训练陆攻飞行人员的教练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