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如遇Chrome浏览器登陆后无法编辑点这里 BWIKI反馈留言板
莲华杜鹃/现实原型
阅读
2025-09-01更新
最新编辑:茶鲤379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01
最新编辑:茶鲤379
日本 一式战三型 隼
了解你对日本一式战三型“隼”(Ki-43-III)的兴趣。这款战斗机是二战时期日本陆军航空兵的重要装备,以其出色的机动性和轻量化设计闻名,当然也有一些显著的缺点。
下面是一个核心信息表格,帮你快速了解它:
特性 一式战三型“隼”(Ki-43-III) 备注与说明
研发背景 中岛公司研制,用以取代九七式战斗机(Ki-27) 1939年原型机首飞,1941年正式列装
设计特点 强调机动性与轻量化,全金属结构,可收放起落架 是日本战机中第一种装备防弹装甲及自封油箱的机种
机动性 极为出色,低速稳定性和格斗能力优异,常与零战相比较 优秀的爬升率和加速性能
火力 多数型号为2挺12.7mm机枪(III型甲) 备弹量有限;曾有实验型(III型乙)装备2门20mm机炮,但未量产。
防护 非常薄弱,飞行员和油箱缺乏足够保护 虽有空心自封油箱和少量装甲,但仍易被击中起火或致命
速度 最大速度约560km/h(高度数据未明确提及) 比早期型号有提升,但并非同级最快
航程 具备挂载副油箱能力,二型改良后航程显著增加 为满足南进作战远程护航需求
历史背景与定位
“隼”是二战中日本陆军装备数量最多的战斗机之一,几乎参与了所有战线。初期与零战一同享有性能优势,但随战争推进,其火力弱、防护差的缺点在面对盟军新式战机时愈发突出,后期多用于特攻任务。 “隼”的设计反映了日本二战初期过分强调机动性和轻量化,忽视防护和火力的战斗机设计哲学。它是一款优缺点都极其鲜明的战斗机,非常依赖飞行员的技巧来扬长避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