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如遇Chrome浏览器登陆后无法编辑点这里 BWIKI反馈留言板
M10 狼獾/现实原型
阅读
2025-01-29更新
最新编辑:Kpz-3476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1-29
最新编辑:Kpz-3476
M10狼獾坦克歼击车
M10坦克歼击车(M10 tank destroyer)是美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使用的一款坦克歼击车。当时的美军部队一般都称它作“TDs”(美军当时以TDs一词来称呼所有坦克歼击车),而其官方名称为3in GMC M10s。英国在租借法案下也装备了大量的M10坦克歼击车,被称为“狼獾”式(Wolverine)或“阿基里斯”式(Achilles)但是如果根据官方名称来翻译,应该是3英寸火炮运载车
二战初期,美军为了弥补在步兵支援,以及突破敌阵两方面上的不足,于是整编了一支专门对付敌军坦克的坦克歼击车部队。可是,最早期被编入这支部队的,只是一些装配了37毫米反坦克炮的卡车,或是一些使用75毫米野战炮的M3半履带车。而这支部队后来投入北非作战,以汲取实战经验。然而,在北非的实战中,这支部队的问题开始浮现——机动性及防御力严重不足。为此,美军开始研发新的武器以取代这支部队。
设计发展
1941年11月,在德克萨斯州胡德营地成立了坦克歼击车战术和射击中心后,陆军开始发展坦克歼击车营的新型标准装备,在参阅过军械部数百个建议后,决定发展一种装有装有M7 反坦克炮的坦克歼击车,最初的重心计划有两个:
- T1,1940年开始研发,1941年1月更名为M5 3英寸自行火炮,车体基于一种机场用拖车。无炮塔
- T24/T40,1941年10月开始研发,起初T24因为过于高大而被否决并衍生出改良版T40,在1942年5月更名为M9 3英寸自行火炮,车体基于M3中型坦克,无炮塔
当这两种坦克歼击车进入了最终开发程序后,军械部开始不满意于这两种设计,并于1941年11月额外发布了一个新规格:一个有旋转炮台的3英寸火炮坦克歼击车,T35方案立即被提出。
T35使用了铸造的圆形开放式炮塔,并装配一门来自M6重型坦克的3英寸火炮。车体则基于M4A2中型坦克。由于在菲律宾战役证实了倾斜装甲的可用性,也设计出将车体上部两侧和后边改为斜板的T35E1方案。这两种原型车在1942年4月交付至阿伯丁试验场,陆军选择了T35E1进行进一步开发。
首先,将T35E1车体上半部的侧边和后边装甲从1英寸削减成0.76英寸以减轻车重。同时加上可以装上额外装甲板的支架,而本来的圆形炮塔也被替换成易于生产的焊接式五角形炮塔。1942年6月,这款坦克歼击车被更名为3in GMC M10,并开始投入生产。1943年秋,M5和M9被正式取消生产合约,M10成为美国二战前期主力坦克歼击车。
考虑到万一发生M4A2中型坦克底盘的产量不足的状况,另一种基于M4A3底盘的M10A1也被授权生产。
美国军方打算以这款坦克歼击车打击敌军坦克,以掩护步兵进攻。为此,它特别使用了M4中型坦克的底盘,再配上开放式炮塔及一挺勃朗宁M2重机枪,以加强支援步兵攻击的效果。
此外,M10坦克歼击车的主炮是M7 反坦克炮,比起同期M4中型坦克的75毫米坦克炮更具威力。后来,还使用了M93高初速穿甲弹(HVAP),威力更胜德国四号坦克,亦发挥了如德国88毫米高射炮一样的贯穿力。由于这门炮的末端相当的重,加上炮弹放置位置、M2白宁格机枪位置以及其他部件出现设计失误,让车身出现不平衡的情况。因此,为其车身后部添加负重,以平衡车身。
不仅车身重量分布出现问题,它的炮塔部分也出现一些问题。由于它的炮塔M4中型坦克并不配合,造成需要手动回转炮塔的不便。针对这一点,军方本打算采用油压动力回转装置至车身内。但自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登场后,这个计划便没有被实行。
衍生型号
型号 | 说明 |
---|---|
3in GMC T35坦克歼击车 | 以M4中型坦克为底盘的试作型号 |
3in GMC T35E1坦克歼击车 | 以柴油发动机驱动的型号 |
3in GMC M10A1坦克歼击车 | 以汽油发动机驱动的型号 |
3in GMC M10A3E6坦克歼击车 | 装备M7战防炮、炮塔加顶盖与底盘加强后的型号 |
17pdr SP.阿基里斯驱逐战车 | 装备17磅战防炮的英国型号 |
105mm HMC M10自走炮 | 装备九一式榴弹炮的中华民国自走炮型号 |
M35履带车 | 把M10坦克歼击车的炮塔拆除后,用作牵引重型火炮的型号 |
1944年突出部之役德军为渗透盟军防线进行狮鹫行动,使用约十辆豹式坦克改造伪装成M10,称为Panther M10或Ersatz M10(Ersatz 在德语中意为替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