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龄
阅读
2024-03-16更新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3-16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角色信息
文件:张九龄头像.png | 角色名 | 张九龄 | 生卒年 |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乾元二年(公元758年) | |
性别 | 男 | 籍贯 | 韶州曲江 | ||
称号 | 九龄公 | ||||
所属势力 | 长歌门 | ||||
职位 | |||||
出场地图 | 长歌;微山书院 | ||||
相关奇遇 |
角色经历
编者注:仅为概括角色大致活动表,可以简单看成官方小传脱水版(目移)
角色图片
角色小传
《剑胆琴心》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今庙堂之上多被心机诡诈、多智弄巧之辈占据!吾辈读书人当大智若愚,弃小聪,而取大慧!”
张九龄,字子寿,世称“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乃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住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期间张九龄与章怀太子李贤之子,因为父亲被陷害流放而贬为庶民,且刚刚恢复爵位返回长安的“嗣雍王”李守礼相识。
章怀太子李贤才高八斗,容止端雅。上元二年,时皇太子李弘(武后长子)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李贤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就诏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等为《后汉书》作注释,史称“章怀注”。然而永隆元年(公元680年),武后宠臣明崇俨为盗所杀。武后怀疑是太子李贤所为,随后派人搜查太子府第,得皂甲三百余副,太子遂以谋逆罪被捕下狱,后来被武后懿旨勒令自尽。李守礼也深怀大才,无奈因被父亲所累,无法施展,连他的本名李光仁也被迫弃而不用。
张九龄与李守礼相遇相知,两人在诗文政令上均甚投契,时常秉烛夜谈,结下了深情厚谊。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
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仕途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
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
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
但是,张九龄与宰相姚崇的矛盾却越来越大。姚崇是唐玄宗所器重的大臣,执掌军国大权。张九龄在唐玄宗上台的第二年,就上书姚崇,提醒他“远谄躁,进纯厚”。姚崇复书嘉纳其言,在选官用人中消除过去缘亲是举的流弊,坚持以才取人,整顿吏治。
然而,意见并不总是一致。过了三年,开元四年(公元716年)秋,张九龄又以“封章直言,不协时宰”招致了姚崇不满。这年秋天,他以秩满为辞,去官归养。
开元九年(公元721年),张说入拜宰相。张说对张九龄早寄以厚望,见他果然文才出众,又和自己同姓,便与他论谱叙辈,夸奖张九龄“后出词人之冠也”。靠张说的赏识和提拔,张九龄提升为中书舍人内供奉。张九龄并不因为和张说关系密切而随声附和,他对张说的断然行事多有劝说,体现出办事公允和卓有预见。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皇帝东巡,举行祭祀天地的大礼。张说亲自决定侍从皇帝登山的官员,他多推荐两省录事、主书和自己亲近的官员代理官职登山,于是特别加以晋级,破格授予五品官职。当初,张说命令张九龄草拟诏书时,张九龄对张说说:“官爵是天下共用的器物,应该把道德名望高的人排在前面,有功劳的旧臣排在后面。如果颠倒了顺序,指责和批评就会产生。现在登山封禅,广施恩泽,这是千年一遇的大事。有名望和品德高尚的人,不能蒙受恩泽,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吏末流却先被加官晋爵,我只是担心制度出台之后,天下各地的人会感到失望。现在制订草表的时候,事情还可以更改,只是希望您仔细研究谋划这件事,不要留下悔恨。”
张说说:“事情已经定下来,荒唐无据的议论,哪里值得担心呢?”最终没有听从。等到制度出台时,朝廷内外的人对张说有诸多指责。当时,御史中丞宇文融刚掌管田户租税的事情,每次向皇帝陈奏,张说多建议皇帝不要听从他,宇文融也因此对张说不满,张九龄劝张说对宇文融要有所防备,张说又不听从他的话。
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四月,宇文融和李林甫等人弹劾张说,张说被罢相,张九龄也受牵连,张九龄改任太常少卿。六月,奉命祭南岳及南海,就便归省。是年秋张九龄回京,仍被指为亲附张说,调任外官,出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不欲从之任所为由,表请罢官。翌年三月,改任洪州都督。
在洪州任上,张九龄写了《在郡怀秋》诗二首,表达了时不能用、忧郁思归的心情。
其一为:
秋风入前林,萧瑟呜高枝。
寂寞游子思,寤叹何人知。
臣成名不立,志存岁已驰。
五十而无闻,古人深所疣。
平生去外饰,直道如不羁。
未得操割效,忽复寒暑移。
物情自古然,身退毁亦随。
悠悠沧江渚,望望白云涯。
路下霜且降,泽中草离披。
兰艾若不分,安用馨香为。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张说又被玄宗拜任尚书左丞相、集贤院学士。开元十八年一病不起,终于病逝。他多次推荐张九龄做集贤院学士。
而张九龄其后三度入京,显露谏官本色。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三月,张九龄被召入京,擢秘书少监。他奉旨代撰敕文,对御而作,不需草稿,援笔立成,深为玄宗倚重。
在他的文集中,代皇帝起草的敕文多达114篇。两次升任他为中书侍郎。张九龄当时已五十余岁,他对朝政了解愈多,心中愈多失望,于是屡乞归养。但玄宗对他加以重用,并不批准,只是把他弟弟就近家乡封官,以便照顾老母。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十二月,张九龄授宰相之位,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他忠耿尽职,秉公守则,直言敢谏,选贤任能,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做出了积极贡献。
他的五言古诗,诗风清淡,以素练质朴的语言,寄托深远的人生慨望,对扫除唐初所沿习的六朝绮靡诗风,贡献尤大。有《曲江集》,被誉为“岭南第一人”。
九龄为中书令时,天长节百僚上寿,多献珍异,唯九龄进《金镜录》五卷,言前古兴废之道,上赏异之。又与亲王李守礼、中书侍郎严挺之、尚书左丞袁仁敬、右庶子梁升卿、御史中丞卢怡等结交友善。
挺之等有才干,而交道终始不渝,甚为当时之所称。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加封为金紫光禄大夫,累官封他为始兴县伯。李林甫自己不学无术,因为张九龄的品行被皇帝赏识,心里非常妒忌,于是推荐牛仙客担任知政事,张九龄多次说不行,皇上不悦。唐玄宗被李林甫的谗言所惑,遂于开元二十四年迁九龄为尚书右丞相,免去了知政事。后来宰相每次推荐公卿时,皇上一定会问:“节操、品质、度量能够像张九龄吗?”
罢相后不久又因他荐举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弹劾牛仙客,触怒玄宗,坐“举非其人”,贬为荆州长史。其时,唐朝处在全盛时期,但却又隐伏着种种危机。张九龄针对弊端,提出以“王道”替代“霸道”的从政之道,强调保民育人,反对穷兵黩武;主张省刑罚,薄征徭,扶持农桑;坚持革新吏治,选贤择能,以德才兼备之士任地方官吏。他的施政方针,缓解了社会矛盾,对巩固中央集权,维护“开元盛世”起了重要的作用。
张九龄在主理朝政时敢于直言向皇帝进谏,多次规劝玄宗居安思危,整顿朝纲。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欲谋废太子李瑛而立己子时,命宫中官奴游说九龄,九龄斥退使者,及时据理力争,从而平息了宫廷内乱,稳定了政局。
而对安禄山、李林甫等奸佞所为,张九龄更痛斥其非,并竭力挫败其阴谋。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当时安禄山与令狐伤的义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奉命押送安禄山入京,在此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力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
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奏明皇上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他说:“军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但玄宗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我观安禄山狼子野心,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
唐玄宗不明华夷之辨,看了批文后说:“卿岂以王夷甫识石勒,便臆断禄山难制耶?”唐玄宗没有最终批准,却为示皇恩,将安禄山释放。最终安禄山反叛,重演了西晋末年羯族石勒反晋乱华的一幕。
玄宗却还是认为安禄山是忠诚善良的人,于是放安禄山回到藩地。这令张九龄更为失望,那段时日他与好友——当时已被被进封为“邠王”的李守礼常常就大唐朝廷的疾患聊到天明。他们苦无良策,但均已认为大唐病入膏肓,他们与长歌门中高士结交,畅谈政治理想,在长歌门中,张九龄找到了许多与他志向一同之人。张九龄那时并不知晓,他的好友李守礼那时已经被武林中的秘密组织——“九天”选中为钧天君。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张九龄深感大唐风雨飘摇,他因与安禄山旧怨,屡次被狼牙刺客刺杀,遂决意隐退于长歌门中,希望为大唐选拔保留出一批爱民忠国的有才有识之士。长歌门主杨逸飞将一所书院划归张九龄管辖,张九龄因庙堂之上被心机诡诈、多智弄巧之辈占据,以为读书人当大智若愚,舍弃小聪取大慧,于是取《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之要义,将书院名为“弃智书院”,会同诸位教习专心教导、验证长歌弟子的诗书、品德、琴曲、弦歌之道。后因“弃智书院”依微山而建,风景秀丽,门中弟子便常唤其为“微山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