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鸿渐
阅读
2024-03-17更新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3-17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角色信息
文件:杜鸿渐头像.png | 角色名 | 杜鸿渐 | 生卒年 | 景龙三年(公元709年) | |
性别 | 男 | 籍贯 | 濮州濮阳 | ||
称号 | |||||
所属势力 | 朔方军 | ||||
职位 | 荆南节度使 | ||||
出场地图 | 赤岬山城 | ||||
相关奇遇 |
角色经历
编者注:仅为概括角色大致活动表,可以简单看成官方小传脱水版(目移)
角色图片
角色小传
《剑胆琴心》
杜鸿渐出身于濮州望族杜氏。杜家乃是书香门第,每辈之中多有登科及第者。最让杜家引以为豪的是,在杜鸿渐父亲的这一辈,家里终于出了位宰相,正是他的叔父杜暹。杜家长辈取《周易·渐卦》中“上九:鸿渐于逵,其羽可用为仪,吉”之意为其命名,望此子将来在仕途上,鹏程万里,一帆风顺。
杜鸿渐自幼所受到的族中教育,便是金榜题名,官至宰相继而光宗耀祖。从他三岁起,时任安州刺史的父亲杜鹏举,就遍寻名师,为其授课。且授予内容不限于登科及第所需的儒家经典,还有道家、法家、阴阳家,甚至是农家、佛家以及天文地理等诸多杂学。若是换作寻常的孩子,能以稚龄习懂其中一门尚且不易,杜父此举在其他人看来无异于是揠苗助长。可知子莫若父,杜鸿渐小小年纪便展翼出了他不寻常的一面,老师课上所授内容,不消等到课下他便尽能复述而出,若是问他更深之意,他也能摇头晃脑地说出五分。杜鸿渐四岁时便能在一炷香内,挥笔而就长赋一篇。待到他五岁,所书策论便能直砭时事,与乡试第一者不差分毫,故神童之名响彻安州境内。
杜鹏举请来给儿子授课的老者们,都言穷其所学,不敢称师,公子良才,当觅高人。还是孩子心性的杜鸿渐在众人的夸耀之下,未免有些飘飘然。他的神童之名,五分靠的是过于常人的才智,另五分则是凭借他比一般孩童坚忍的心智。杜鹏举察觉到了,若是继续待在这样的环境中,儿子会在纷纷杂杂的言语里,渐渐落于平庸。他在经过一番思考后决定,将年仅五岁的杜鸿渐送往大唐三大风准之地的长歌门。
经由长歌门的考核,发现此子确有过人之处,杜鸿渐便入弃智书院,从前任宰相九龄公门下学习。在长歌门求学的七八载岁月中,与一位名为朱剑秋的少年结为好友。朱剑秋乃是诸葛孔明的第十代重孙,在书院众多天资聪颖的孩子之中,更显他智计不凡。杜鸿渐在安州时也是以神查著称,起初对朱剑秋并不服气。
两个年龄相仿的少年,从诗词歌赋到琴棋书画,事事都要争个高下。在每日课业结束后,两人相约在相知山庄外的寻幽岛上的林中论文舞墨。他们的举动被长歌门的教习师长们看在眼中,但他们对于小辈们的争锋之举也不多作干涉,因切磋文采技艺,恰合文人风骨。
时光荏苒,池塘中的荷叶枯了又绿,荷花败了又开,院中郎朗的读书声依旧,还是会有贪玩的孩子,躲在高大的梧桐树下逗蚰蚰为乐,而昔日黄发垂髻的孩童,终长成了儒雅翩翩的少年。杜鸿渐与朱剑秋都以让九龄公认可的出众文采,任文学馆主簿。
但在流淌的岁月里,他们的所思所想渐有不同。杜鸿渐的愿望与长歇门中众多的文人相同,他渴望金榜题名,任职朝中。有一件事他从未向旁人提起过,他总会在睡梦中看到一片广阔的莽原,翻滚的鸟云压着大地喘不过气来,在云层中时隐时现的闪电里,一条金龙的身影上下翻腾,待到他醒来衣襟早已被汗水漫透。他翻遍了长歌门中所藏周易、阴阳五行之书,却得不出此梦何解,但在他心底隐隐有一个声音告诉自己,将来定会成就一番大事。
对比杜鸿渐,朱剑秋就显得从容许多,不知是否继承了先祖“卧龙”诸葛亮的些许脾性,他对于兵法谋略之道愈发的感兴趣,并且对功名一事看得云淡风轻,他在等待着一个如当年刘备似的伯乐,来相中他这匹千里马。当时任天策府府主的李承恩将军来长歌门拜访时,看中的并非是朱剑秋一人,还有杜沟渐。但杜鸿渐所求不仅仅是为一幕僚,在微笑谢绝了李将军美意后,他轻抚放在膝上的天风海涛琴,思绪又飘到了那个他无法解释的梦境中。
次年,杜鸿渐辞别在长歌门的授业恩师九龄公,北上长安应试。待得皇榜张布,杜鸿渐进士及第。然而事情并不总会如人所愿,他并未被朝廷授予自己希望得到的职务,而是让他去玄宗三子——陕王李嗣升(后为肃宗李亨)府上,做了个王府参军。
这个职位虽说有“参军”之名,但大部分的时间里,他每日都做着相似的工作,整理府中的文书并汇报。他出身长歌门,不仅学识广博还略通武艺,很快就得到了陕王李嗣升的赏识。陕王与杜鸿新年龄相仿,虽说贵为皇子,但性情颇为宽厚,也不全把杜鸿渐当作下人看待。
开元十五载,玄宗改封陕王李嗣升为忠王,更名为浚,遥领期方节度大使。正逢吐蕃屡扰唐境,坐镇期方的节度使乃是信安王李祎,忠王虽是遥领期方军,但对边境战事甚为关切,于是命他一直以来就青眼相待的杜鸿渐,前去朔方了解边境军情。
杜鸿渐领忠王之命,收拾行囊,西出长安,北上朔方,当他从顺沛的马车上走下来时,眼前的一派广衰的旷野,不禁让他怔愣,因为面前的这番景色与他常年紫绕在他梦里的地方无二。要言有差的话,在梦中这里是风起云涌,而现在则是晴空万里。杜鸿渐察觉到了自己与这片土地在冥冥中有着不可割舍的缘分。
此次朔方之行,杜鸿渐以参军身份入得中军大帐,提出的几条奇谋,皆得主帅认可,智破吐蕃大军,深得朔方节度使李祎的赏识。
信安王李祎乃是太宗李世民曾孙,吴王李恪之孙,张掖郡王李琨之子,自少年时起就历任诸州刺史,走南闯北,结交了诸多江湖异士。他看年纪轻轻的杜鸿渐才学武艺俱佳,是个军师的好材料,在与其促膝长谈后,将他介绍给了一位挚友——张若谷。
张若谷祖上乃是得圯上老人黄石公所赠《太公兵法》继而助汉高祖刘邦夺得天下的谋士张子房。不过这张若谷无意于功名利禄,虽怀经世之才,但无入相之念。况且他此时膝下已有了一位名为宗胜的徒弟。起初他并不看好挚友李祎介绍来的这个少年,他以为谋略之术,当从幼时习起,兼文武之道修身方可。杜鸿渐虽然天资不错,年纪终究是大了些。
但看在信安王李祎的面子与杜鸿渐毕恭毕敬的再三请求下,张若谷挥袖在房中的棋盘上布下一残局,言道,若是杜鸿渐三日之内能解开此局,便收他为徒。
且不要小瞧了张若谷所布之局,此局乃是失传于世间的《草木谱》,是东晋大将谢安与侄子谢玄,在混水大战时,临阵所弈之局,此间不仅有精妙棋术,更暗含排兵布阵之法。但杜鸿渐自幼所学甚广,长歌门中也不乏棋艺高手,他不消几个时辰便看出了此残局的门道,仅用了一日便将其解开。张若谷见此,心中惊讶不已,便遵循诺言,收杜鸿渐为徒。
杜鸿渐向朝中称病,故而去官,随张若谷入天山习谋略之道五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雪域天山绵延千里,乃是诸多游牧民族所信仰的圣山。在苦修的日子里,杜鸿渐摒除心中杂念,凭借他自小坚忍钻研的心智,将《太公兵法》中所言精髓融会贯通。
这也远远超出了张若谷的预期。起初张若谷认为,杜鸿渐将至弱冠,正是少年轻狂跳脱心性的时候,虽然选在人迹罕至的天山授业,也难保他不被凡念所摄。反观跟在自己身边多年的徒弟宗胜,倒是急功近利浮躁了许多。
杜鸿渐近来总会做那个梦,终有一日他终于按捺不住心底的疑惑,在雪落纷纷的天山冰原上,他静静地跪坐在立于崖边看雪的恩师张若谷身后,倏而,白雪薄薄的一层笼住了他的肩头,而他的内心又像是被熊熊烈焰炙烤着,双手在不经意间用力,握在掌心的竹简已经变形,崩裂的竹片插入血肉之中,在洁白的冰层上绘下一朵朵梅花。
张若谷轻拈着花白的胡须,回身凝视这个给他带来了诸多意料之外的徒弟。在他的眼神之中显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迷茫,像是在大雾中行走的旅人,找不到了前进的方向。张若谷微微躬身,轻扫了徒弟肩上的落雪,听他用沙哑的声线讲述着那个从幼时便萦绕在脑海的梦境。
“师父,它到底想告诉我什么?”
张若谷只是叹了口气,说了句:“自有天命,下山去吧!”他知道梦由心生,杜鸿渐静如潭水的内心,终于在修习结束后,泛起了涟漪,此时正是让他下山寻“道”的最好时机。
待到信安王李祎在长安与杜鸿渐相见时,府中竹林庭院小坐,杜鸿渐就像是被绝顶匠人精心打磨过的美玉,光泽深敛于内,又渐透不凡。他恭敬地向李祎行礼,春风拂过抽芽的竹叶,与他的袍袖交缠,当真是“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经由信安王李祎的安排,杜鸿渐便先入大理寺,任大理司直,掌出使推按之责。但执掌刑法,奔波于各地破案,非杜鸿渐所求,而此时另一番的际遇,又让他重返那片他魂牵梦绕的土地——期方。
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年末,杜鸿渐被大理寺派往凉州,调查刺史秦禄贪污受贿一案。本是件简单的惩查贪腐之案,只消与当地府衙交接,确凿证据便可带人回京复命。但杜鸿渐在当地深入调查中,凭借冷静细致的分析,发现藏匿于表象之下更深的阴谋:凉州刺史为了一己私欲与吐蕃勾结,暗中为其提供军事情报与粮草。
此时任朔方军中振武军使的郭子仪,领节度使之命,率军前往凉州抵御来犯吐蕃部队。但在凉州制史与吐蕃军队的勾结之下,纵使郭子仪手下朔方军将士骁勇善战,亦占不到上风,且长期消耗下去,则会致使士气萎靡,甚至兵败而归。杜鸿渐便派人将拜帖送往郭子仪中军帐中,言及自己所知之事,请求与将军面谈。
郭子仪派手下校尉请杜鸿渐入帐,杜鸿渐为郭子仪提出了三条计谋:一离间、二拉拢、三击破。离间指的是派人混入刺史府中,不断利用悠悠之口谣传吐蕃在得胜之后要“免死狗烹”,不会给予刺史高官厚禄。尔后只需要郭将军这边给其略递“橄榄枝”,心底惴惴不安的秦刺史便会马上依附。杜鸿渐则去趁乱调查刺史勾结吐蕃欲图谋反一案的确凿证据,在铲除内奸将秦刺史绳之以法后,他又为郭子仪出奇谋,布军阵引吐蕃军于山谷之间,利用滚石,全歼来犯之敌。
经此一役,郭子仪对这位年轻的大理司直杜鸿渐刮目相看,他认为杜鸿渐之才怎能屈居于小吏,若是从戎入伍乃是将才。杜鸿渐虽也有意同郭子仪前去朔方,奈何他在大理寺任职的几年来,虽不喜这个职位,但秉承着严谨的态度,交予他的差事办得都十分漂亮,大理寺卿对他很是看好,并有意栽培,故而不想让他离开。郭子仪屡次提出此事屡次碰壁后,反倒是杜鸿渐劝他莫要心急,许是时机未到。
就这样,虽然杜鸿渐远在京畿,仍对朔方战局关注密切,也会时而给郭子仪寄出书信,告之自己对于北境局势的看法。留任大理寺的几年里,杜鸿渐还因办案的缘故,结识了时为河西节度使的安思顺。安思顺对这位行事利落、言谈举止不凡的小官印象颇深。
待到天宝十一年,经由李林甫举荐,而衔领朔方节度使的安思顺,为了拉拢原期方军将领之心,听闻兼任振武军城与西受降城军使,重兵在握的郭子仪,屡次向大理寺讨要这位名为杜鸿渐的小吏,欲收其为幕僚。他便想顺水推舟“成人之美”,也好让郭子仪承一番他的人情。此时他与兄长安禄山皆是玄宗面前的红人,他的一封表奏,就将杜鸿渐从一个从六品的大理司直,升至朔方节度判官之位,让他前去郭子仪摩下任职。
要说这安思顺对杜鸿渐也有提携之恩,但杜鸿渐在朝中时对安思顺的兄长三镇节度使安禄山所行之事便早有耳闻,对于这些阿谀天子取得高官厚禄者一向看不过眼,继而对安思顺也并无多好的印象。无论安思顺是为了笼络郭子仪,还是为了其他,总算是帮助他完成了一项多年的夙愿,而且杜鸿渐身为谋者素来不喜形于色,每每见到安思顺都色恭礼至。
几番兜兜转转,杜鸿渐终于回到了朔方这一片土地。回想起上一次策马奔驰在旷野上时,还是在信安王李祎麾下。如今信安王已经故去多年,朔方节度使也屡经更迭,不变的除却戈壁雪山,就是将士们的赤胆忠心。在与主将郭子仪的合作中,他也发觉了郭子仪乃是一位锋芒内敛、沉稳持重的帅才。
郭子仪表面上宽厚儒雅,对于手下诸将所行之事并无过于苛刻的要求规定,甚至将军中法纪交由亲信小将李怀光代为管理,但他实则心如明镜,对于营中之事,无论大小都掌控于手中,故而他麾下的部队散而不乱,军心齐整。
“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杜鸿渐师从张若谷所习《大公兵法》长于谋路之道,稳中求胜之理。而杜鸿渐所擅正与郭子仪此间用兵理念相台,二人直接的配台甚是投契。在他的谋划之下,在此后对战吐蕃的战役里鲜少有败绩。
不过安北都护李光弼乃是契丹族人,又为将门虎子,自幼在北地霜风中饮着烈看,咳着牛羊肉长大,对于自己兄弟身边出现这么个文绉绉且心计深沉的谋士,略有不满,每次见到杜鸿渐时都轻嗤一声,男首而过。但杜鸿渐对于这位百战名将很是钦佩,即使李光强对他有所偏见,每次遇见时也都毕恭毕敬。
出乎自己意料之外的是,他在朔方军中皋兰都督、云麾将军契莎朗的帐下,遇见了早于他跟随在 父张若谷门下学习的“师兄”宗胜。在杜鸿渐的记忆之中,宗胜很是争强好胜,凡事都力图做到完美,自己拜入师父门下之后,凭借坚韧的意志于兵法谋略之道渐超于他时,他便焦躁不安,愈发地努力希望能反起,将师父的目光从自己的身上夺回。当他辞别师父,离开天山返回长安时,宗胜都未出门相送,依旧将自己关于冰室中钻研。
杜鸿渐本以为,宗胜这样不服输的性子,又得师父张若谷的真传,应该是不愿屈居于一部将建下当一位小小的巡按的,但当见到这位师兄时,发现他的性格有了莫大的变化,亲切地牵着自己的手,还感慨当年是自己孩子气嫉妒心强,经历了诸多宦海的沉浮,总算在期方稳定下来了,他对于自己在军中的生活得满意,有了家室后就更希望能够运用自己所学智计护得一方安稳。但杜鸿渐乃是心思缜密之人,他新药地在宗胜身上发现了一些诡异之处,这乃是后话。
杜鸿渐在朔方军郭子仪麾下的这几年,所行之事,比之前多年在官场上的日子都要舒畅。杜鸿渐凭信一双慧眼看出了郭子仪的前途不可限量,郭子仪也将他引为心腹好友。但杜鸿渐想要的不止于此,他在冥冥之中感到,借由郭子仪,自己将达成一直以来所求的那个目标。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郭子仪权领朔方节度使,正式成为期方军统帅。杜鸿新从毡帐中走出,戈壁滩上乌云翻滚搅动,狂风呼啸席卷着沙石冲天而上,天宇顶端传来闷闷的雷声阵阵,将晴日变换成为黑夜,紧接着一道又一道的蓝色闪电撕裂云朵的间隙。目睹此情此景,杜鸿渐突然对着天空朗声大笑,不顾身旁将士们异样的目光,不顾自己军师儒雅稳重的形象,烈风将他的发冠吹散,青丝散乱拍打在脸上,他依旧狂笑,因为他知道了这就是上天给他的预兆,但凡英雄良才皆出于乱世之中,这才是他此生应把握的最大际遇。
不出他所料,郭子仪率军西出平叛,朔方作为大本营必然要有统领信任且能统御大局之人坐镇,故而自己被升任期方节度留后。郭子仪领军在前,杜鸿渐的权力在期方便相当于节度使。在郭子仪率期方精兵势如破竹的背后,青衫的杜鸿渐在朔方中军帐内,持清茶一盏立于皇阙山河图前,墨笔勾画,快马传书。
在得知马嵬驿兵变,皇太子李亨为百姓羁留一事后,他回想起少时自己曾在尚为陕王的大子府中任王府参军,再思量朔方形势,以为天时、地利、人和,当辅新君称帝,平息狼牙叛乱。然后他以朔方节度留后之权,召留守官员部将与会,他慷慨陈词道:“今胡羯乱常,二京陷没,主上南幸于巴蜀,皇太子理兵于平凉。然平凉散地,非聚兵之处,必欲取胜,非朔方不可。若奉殿下,旬日之间,西收河陇,回纥方强,与国通好,北征铁骑,南集诸城,大兵一举,可复二京。雪社稷之耻,上报明主,下安苍生,亦臣子之用心,国家之大计也。”在快马传书与前线征战的郭子仪,请其回兵勤王的同时,又命手下李涵赶赴平凉与太子、建宁王等人会合。
杜鸿渐在铜镜前,穿上战甲,亲率朔方守军数千人迎接太子。李亨见到昔年在王府中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小小参军,如今成为拥护大统的肱骨之臣,不由感慨万千。在建宁王李倓的推动之下,太子李亨在期方登基为肃宗。杜鸿渐在此之前专门温习过帝王陈布之仪,君臣朝见之礼,在他的毛遂自荐之下,登基大典诸多事宜由他经手筹办。待到肃宗封奖有功之臣,杜鸿渐凭拥立新君之举,拜正四品兵部侍郎。尔后杜鸿渐侍肃宗于朔方(灵武),郭子仪、李光弼于前线征战,诸多智计于他帐中所出。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郭子仪收复河东一役,也是得杜鸿渐之谋略,肃宗因功升他为御史大夫,任河西节度使兼任凉州都督。就在杜鸿渐的仕途如族人为他所起的名字般一帆风顺时,天子对于兵权在握的郭子仪的忌惮也渐渐显露了出来。杜鸿渐将这一切看在眼中,貌作不动神色,暗中却屡屡就此与郭子仪详商,多次逢凶化吉、转危为安。
然而随着平叛形势日渐明朗,杜鸿渐却发觉朔方军中暗处交织的势力开始涌动,有些是他与郭子仪都不曾了解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