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国
阅读
2024-03-10更新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3-10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新建相应的图鉴页请使用→ 帮助:创建页面
势力信息
势力名称 | 渤海国 | 建立时间 | 武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 | ||
人数规模 | 占据东北十五州府 | ||||
首都 | 上京龙泉府 | ||||
势力首领 | 大钦茂 |
地图诗
夕落寒林霜满地,牡丹江畔龙泉起。
潇潇飞雪盛国情,染尽河山千百里。
门派图片
- 门派地图
- 人物关系
势力介绍
渤海国是由粟末靺鞨族为主体建立的统治东北地区的地方民族政权。
靺鞨族自古繁衍生息于东北地区,以渔猎为生,主要分为七大部落。其中最南的粟末靺鞨部居住于粟末水,靠近汉人聚居的辽河一带,南面紧邻高句丽,是靺鞨族中较为强大的一支。由于地缘相邻,靺鞨人与高句丽多次因土地争端而爆发战争。至隋开皇年间,受隋文帝伐高句丽战争失败影响,靺羁不敌高句丽,大部分粟末靺鞨部众随首领突地稽逃往辽河以西受隋朝安置,剩下的部分则转而依附于高句丽。
总章元年(668),在经历多年鏖战后,唐终灭高句丽并迁移其遗民。而之前依附于高句丽的那部分靺鞨人也被徙往辽西营州,其中有一粟末靺鞨部酋长名叫乞乞仲象,乃是渤海国的开国国王大祚荣的父亲, 往后三十多年间,该部一直生活在营州区域。
由于各民族汇聚、矛盾冲突频发,加之官员欺压百姓、作威作福,万岁通天元年(696),居住在营 州的靺鞨人随契丹首领李尽忠反唐,杀营州都督赵文朔,是为“营州之乱”。乞乞仲象等趁营州危乱、靺鞨故地空虚之时率族人东奔意欲重返故地。武则天为分化反抗势力,对靺鞨部采取招安政策,封乞乞仲象为“震国公”,然其拒不受命;于是又派兵继续追击。乞乞仲象在逃亡途中病故,其子大祚荣继位,大祚荣率部继续东逃,避开正面兵锋,至天门岭时,利用地形优势大败唐军,从此大祚荣名震靺鞨各部。
圣历元年(698),突厥兴乱、契丹造反,河北道区域重燃战火,致使中原通往东北的道路被切断。大祚荣借机在东牟山建立震国,自封“震国王”,以“大”为姓,为渤海国之始。为预防唐军进攻、巩固政权, 大祚荣一边积极扩张领土, 一边通过结盟等手段积极拉拢周边强邻,仅用数年就发展成为东北强国之一。
神龙元年(705),唐中宗派侍御史张行发到震国进行招慰安抚,大祚荣欣然接受归顺唐朝,并遣次 子大门艺随张行发入唐并留为宿卫。
开元元年(713),刚即位的唐玄宗遣使者往震国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大将军、渤海郡王,以其所统 辖之地为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粟末靺羁去族号,而按封号专称渤海。大祚荣受册封后不断遣使进贡,加强同唐朝的联系,中原文化也开始影响到渤海国。同年,大门艺回到渤海。
开元七年(719)春,大祚荣去世,国内私谥为“高王”。其长子大武艺受唐玄宗敕命继任渤海国君主。 大武艺虽受唐朝的册封,但仍暗怀野心,他弃用唐朝年号,自行建元“仁安”,并在即位之后秉持扩张政 策发动了一系列战争,征服了周边诸多部族。尤其是对黑水靺羁的战争,深深触及了唐朝的利益。
开元十年(722),受突厥势力衰弱与大武艺北进政策的威胁,在中断联系三十余年后,黑水靺鞨重新归顺唐朝。
开元十四年(726),唐玄宗以其地置黑水州都督府,并置长史以镇之。大武艺闻之大怒,认为黑水靺鞨此举是与唐朝共谋,意图对渤海国造成两面夹击的攻势,于是派弟弟大门艺、舅舅任雅发兵征讨黑水靺鞨。曾做过质子的大门艺深知此举乃是叛唐,可能招致亡国,坚决反对兄长用兵。但大武艺孤行己意,改遣大壹夏领兵,并对大门艺起了杀心,大门艺无奈之下逃往唐朝避难。大武艺请求唐朝诛杀大门艺,但玄宗未曾应允,于是嫌隙愈深。
开元十五年(727)起,大武艺明面上朝贡唐朝,不失臣节,暗中却派使节东渡结盟日本、拉拢契丹, 为日后为突破黑水与新罗的包围、与唐抗礼做准备。
开元二十年(732),准备许久的大武艺水陆并进,公然叛唐。 一方面由张文休率领海寇从水路猛攻登州,杀死刺史韦俊;另一方面从陆路取道营州,进军马都山一带,屠城陷邑。唐玄宗遣大门艺等赴幽州征兵以讨渤海,并遣使赴新罗,令其起兵直逼渤海南境,与此同时,曾与渤海有旧怨的黑水靺鞨、室韦也派军助唐, 战局陷入胶着状态。为破僵局,大武艺秘密派人于天津桥南行刺大门艺,但行动最终失败。
政治
渤海国效仿唐朝,设立三省六部。有别于大唐的是,渤海国三省为:中台省(中书省)、宣诏省(门下省)、 政堂省(尚书省);六部为:忠部(吏部)、仁部(户部)、义部(礼部)、礼部(刑部)、智部(兵部)、 信部(工部)。
在地方上设五京,下辖府、州、县,有都督、刺史、节度使等官职。但边远地区还保留着由土人自治的部落制。
此外,还设立有专门的藏书机构文籍院,兼管天文、历法、碑志、祝文、祭文等;以及教育机构“胄子监” 作用相当于唐朝的国子监,且皆教授儒学。
渤海国的官阶勋爵制度亦效仿唐制,官分九秩,有开国公、开国男、上柱国等勋爵。渤海国的官服同 样模仿唐朝:三秩以上服紫,牙笏、金鱼。五秩以上服绯,牙笏、银鱼。六秩、七秩服浅绯衣,八秩服绿衣, 皆木笏。
虽受唐朝册封,国内却不奉唐朝正朔。国王甚至拥有自己的年号、谥号,在某些情况下被尊称为“皇上” 颇具“外王内帝”的色彩。奉宗法制度,王位由嫡长子继承,设“宗属寺”,管理王室。
宗教
在长时间与唐朝交往过程中,渤海国多数上层贵族已经接受了来自中原地区的宗教信仰,其中以佛教 最为突出,大钦茂继位后更是深信佛理、大肆推广。因而举国上下大兴寺庙,上京城内佛寺林立,僧侣不绝。而在民间,则以自然神灵与祖先崇拜为基础,兼与原始巫术相结合的萨满教信仰最为普遍。
开元二十三年(735),在多方面的反击下,大武艺意识到自己无力继续对抗唐朝,只好罢兵归国, 并派大诚庆赴唐请罪。唐玄宗下敕书赦免以示宽宥,关系恢复如初。
开元二十五年(737),大武艺病逝,渤海内私谥其为“武王”,其一生能征善战、功绩显赫,为渤海国日后能成为“海东盛国”奠定了坚实基础。其子大钦茂代承绪业,诏袭官位,改年号为“大兴”。大钦茂继位后,渤海国内人心思定,倾慕华风,于是顺势力推“文治”,效仿唐朝典章制度,设置相关政权机构,完善国家政权;并大力发展农耕、商贸,多次派遣子弟去往唐朝学习。大钦茂虽事唐恭谨,恪守臣礼,然而对内依旧定有自己的年号,甚至使用“皇”“圣”等称呼。安史之乱时,大钦茂为免受战火波及,远迁上京,加强了与日本的联系。
大钦茂在位期间,渤海国积极吸收中原文化,国势如日方升。
疆域
领土范围
大祚荣开国时,其疆域仅有以东牟山为中心的小范围地域。随着大武艺“斥大土宇”,至大钦茂时, 渤海国的疆域已扩大为东至今吉林珲春,西至今吉林海龙,西南至今辽宁宽甸,东南至今朝鲜咸镜道,东北至今牡丹江下游,西北至今吉林农安等地。
行政区划
渤海国的行政区实行五京制,下设十五府。其中五京为:上京龙泉府,中京显德府,东京龙原府,西京鸭渌府,南京南海府。
渤海国曾经历多次迁都,大祚荣开国时,都城为东牟山旧国。唐天宝元年(742)迁至中京显德府, 天宝十四载(755),大钦茂又将都城迁至上京龙泉府。
君主列表
公元698年至公元719年:高王 大祚荣;
公元719年至公元737年:武王 大武艺;
公元737年至公元758年:文王 大钦茂;
王室贵族
王室·大氏
大氏原本是粟末靺鞨族的一支,与白山靺鞨一同属于高句丽的从属部落。高句丽被唐灭国后,唐朝将包括大氏在内的一部分靺鞨族及高句丽遗民迁到了营州。后契丹首领起兵,营州一带的靺鞨及高句丽人加入李尽忠的队伍, 一时间聚兵数万。时值武周,武则天为了瓦解李尽忠的队伍,欲用爵位拉拢粟末靺鞨及白山靺鞨,被两个部族同时拒绝。后两部趁唐朝势力削弱之际离开营州,返回东北靺鞨故地,武则天派兵追击,粟末靺鞨部酋长乞乞仲象战死,其子大祚荣继位,打败了追兵后进一步东征,在东牟山建立政权自立为王,大氏由此成为渤海国王室。
三大家族·张氏
张氏与大氏同属粟末靺鞨族,而张氏自大祚荣时期便跟随大氏征战,两家时常往来。大祚荣建国后, 委命张氏掌握了震国的主力军队,自此,张氏便成为渤海国贵族,地位显赫,直到大武艺退位为止,都位 居皇族大氏以外的三大贵族之首。而大钦茂继位后,推行文治,崇尚武力的张氏逐渐失势,到大钦茂在位中期,跌至三大贵族之末,地位甚至不如行商世家贺氏。
三大家族·乌氏
乌氏原本是高句丽的没落贵族,当年得知大唐要联合新罗进攻高句丽后,乌氏家主审时度势,提前找好了退路,暗中勾结大唐的官员,在战争中保住了乌氏一族。后来,乌氏一族又因获利过少,趁着营州之乱转而依附粟末靺鞨。
三大家族·杨氏
杨氏是盘踞在东北的地头蛇家族。大祚荣到东牟山建国之时,为了能在当地扎稳根基,与杨氏家族进 行了谈判,用土地和爵位换得了杨氏在当地势力的通力合作。之后杨氏便稳居三大贵族之列,并把控着渤海国本地的各大势力。
巨贾大家·贺氏
贺氏一直以来把控着唐朝和东北周边少数民族的商道,手握粮食、布帛、盐等物资的流通,与周边各 个民族都保持着深厚的贸易伙伴关系。大祚荣建国之后,为了尽快打开与周边贸易的市场,曾经试图以官衔拉拢贺家,但贺家自古有不为官的祖训,因而拒绝。于是大祚荣以贵族之位和贸易减税为筹码,换得了贺氏对行商的支持。贺氏不愿为官,虽没有位列三大贵族,在渤海国内的地位依旧很高。
相关人物
国王 | 大钦茂 |
王室 | 大云红秀【大公主】;大冉云央【二公主】;大嵩璘【小王子】 |
张氏 | 张文休【渤海军元帅】;张元瑞【渤海军将领】 |
乌氏 | 乌世勋【乌氏家主】 |
杨氏 | 杨友龄【杨氏家主】;杨友旬【二公子】;杨友辰【三公子】 |
贺氏 | 贺延芳【贺氏家主】; |
其它npc | 吴三叹【搜查队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