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绍
阅读
2024-03-17更新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3-17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角色信息
文件:罗绍头像.png | 角色名 | 罗绍 | 生卒年 | 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 | |
性别 | 男 | 籍贯 | |||
称号 | |||||
所属势力 | 朔方军 | ||||
职位 | 朔方都知兵马使 | ||||
出场地图 | |||||
相关奇遇 |
角色经历
编者注:仅为概括角色大致活动表,可以简单看成官方小传脱水版(目移)
角色小传
《剑胆琴心》
朔方都知兵马使,这个头衔在整个朔方军中的地位仅次于节度使。自郭子仪之下,罗绍便是朔方军的副统帅,他以手中符节可调动并指挥朔方七大部队。虽然罗绍皓齿朱唇,容貌俊俏似弱冠少年,但在朔方军中他的威望甚隆。这不仅仅因为他使得一手变化莫测、所向披靡的丈八滚银枪,更是源于他的家族。
罗绍,字承志。绍者,继也。汉族人常说:“人如其名。”以“承志”为字,就是要将他一生的使命烙刻在灵魂的最深处。他从小就知道,自己的出生,意味着的不是一个罗姓孩子成长为独一无二的自我,而是罗氏一族的世代守护和秉承的信念迎来了新的继承人。而年少的罗绍却一直以为这样的使命,是来缚住他人生的枷锁。
朔方罗家,这是一个隐匿于朔方军中的神秘家族,在他们的麾下掌握着朔方一支隐置于暗中的部队,名为“漠蛇”。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登基,而有个劲敌一直是唐王朝的隐忧,那就是时常侵扰西北边境的突厥。为了抵御突厥来犯,从唐高祖至玄宗,均派遣过无数大将镇守灵武(朔方)。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开国名将,时任“九天”玄天君之位的李靖。
武德八年(公元625年)突厥颉利可汗率骑兵十万进犯大原,李靖衔领灵州行军道大总管,率军抗击突厥。虽然太原之困暂解,但李靖的内心还是有些许的隐忧。紧接着,武德九载,突厥频利可汗的精锐骑兵便逼至长安门前的渭水,太宗以智相退,并结盟渭水之上。
但李靖以为戎狄之患不解,大唐的江山社稷难固。贞观三载到四载,李靖官拜定裹道行军总管,在亲率将士大破东突厥的同时,他再次回到灵武,见九曲回肠的黄河水道自城边而过,在水流冲剧形成的淤泥处,整齐地排列着万亩良田,河套平原,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此番自己领兵替灭突厥,解大唐边境之患,但除突厥外戎狄众多,虎狼之心昭昭,边庭守军将领又常为皇命调遣,若是长此以往,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又常与胡人杂居,难保不生变。此时随从李靖出征的部将中李道宗、薛万侧、李勤等人,都曾在灵武及附近之地驻守。李靖邀约众人商讨他心中所念之事,多次在深夜大帐里,对着阙图良久沉默不语后,他们达成了共识,选取一支值得信赖的将门之后,入灵武(朔方)从军,为这里的部队注入军魂。
通过多方考察之后,李靖等人选择了少年勇将埋骨于北邙的罗成的族人。李靖解冠卸甲,以太宗所赐符节为信,亲入罗家,时为罗成胞弟的罗勇,为李靖将军的赤胆忠心与深谋远虑所打动,以苍天为鉴在他面前立下重誓,承诺罗家将会世世代代守护朔方,遂举家上下迁往朔方。唐朝早年以府兵制,在李靖将军的安排之下,初代罗家家主罗勇在朔方军中担任武艺总教练使,负责传授士兵兵法与临阵对敌之术。罗勇在思量再三后,认为若是想将一种信念镌刻在历任朔方军众的脑海中,那就要将罗家的势力渗透进朔方军中的每一个角落,继而让继承罗家思想的将士们潜移默化地影响身边的同袍们。
在他的精心谋划之下,在他担任总教练使的十余年间,从底层兵士之中挑选出朔方本籍、武艺不凡且心智坚韧,对大唐忠心耿耿的将士一百余人。众人歃血盟誓,以罗家家主为尊,始有“漠蛇”这支队伍的雏形。而且罗勇亦派遣族人,在朔方地境建立商队,以边境珍奇之物贩卖于长安、洛阳、扬州等富庶之地,所获钱财用以罗家在军中运作周转之用。而此商队便是现在朔方地境掌握近一半商贸流通的“北通堂”的前身。
经由罗家四五代在朔方的传承,一开始追随罗勇的百余名将士已有子嗣绵延。罗勇后人皆在朔方中担任军职,但为了隐藏家族的锋芒,他们并未承袭先祖的总教练使之位,有些人可能穷极一生都只是某个军镇军使麾下小小的推官或者巡按,但也有坐上都虞候、行军司马乃至罗绍这种都知兵马使在朔方军中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位置。有太宗符节历代传承的罗家后人,无论身处何位,都在暗中物色人选,“漠蛇”的势力逐渐渗透入朔方军中的各个角落。也许那人是掌兵大将,或许只是一位司马的马信。
“漠蛇”这支部队隐于暗处,虽从不集聚操练武艺,但只要罗家家主一声令下,他们便会以最快的速度集结,听从调遣。
在罗家的努力下,众多在期方世代生长的军士们,可能并没有治国、平天下的豪情万丈,但他们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就认同了一个观点:手持的长槊、弯刀不仅仅是为了拿俸禄糊口,更是要用它们来戍守自己的故土和国家。这些观念也许是孩童时期在母亲的摇篮中听到的低声软语,或是在第一次带他们到军营的将军在校场上的训话,抑或是在一次又一次看到被戎狄洗劫后的村庄胸口翻滚的火焰。
而罗勇的后人,历代罗家家主,传承了罗家宗室意志者,就像是潜伏在黄沙之下静静观察的蝮蛇,他们会在形势不利的时候蛰伏等待时机,也会露出尖牙相助自己认可的统领。
但罗绍不甘心。当他还是个十来岁的孩子时,他就问父亲罗皓,若是自己一辈子都等不到一位值得自己辅佐的统领,抑或是他找到了,但没过几年他就被天子调离朔方,自己又要做什么呢?须发皆白的老父罗皓,用自己布满老茧的手,从火炉之中拿起烧得通红的榔头,一下又一下地击打在铁块上,随着火花的进溅,父亲的声音像是穿透了记忆中的过往:
“那就,待在朔方,继续等下去。”
罗绍不明白,就因为先祖对李靖将军的一句诺言,自己就要一辈子束缚在朔方的草原与荒漠之上。他这颗少年的心,确实会被挥师出征时,战马齐鸣、军旗烈烈而震撼。他亦对这片苍茫的土地饱含眷恋。但每当闭上眼,梦到自己身着银甲白袍在星河灿烂之下舞着那杆丈八滚银枪,枪尖刺出,弯起,震碎坚硬的岩石,然后就着月光下读那些晦涩难懂的文字以及堆积如小山的兵鉴,接着画面一转,自己在军中的马厩里,拿着毛刷刷过一匹匹战马,或是俯首于油灯照亮的桌案前,看那些索然无味的军报。
“你是罗家的人,所以要懂得隐忍。”父亲罗皓总是深切地望着手中的长枪,如是说。
“那从今天起我不再姓罗!”十五岁的罗绍对父亲罗皓吼出这句话后,只背上了一杆长枪,牵走了一匹瘦得皮包骨头的马,头也不回地离开了朔方大营。那时候的罗绍认为,自己此生不会再回到朔方。因为他没有回头,他便没看到父亲寂寥的眼神中透露出的复杂的漩涡。
罗绍化名为程志行走江湖。罗家还是在他的身上留下了许多不可磨灭的印记,他精通西域诸部落的语言,他熟悉一切与兵法谋略相关的书籍,他身怀罗家枪法绝技与蟠龙锏法,他继承了先祖的好皮囊和伟岸的身姿。凭借这些,在江海漂泊时,不消他做什么,旁人会都以为他是人中龙凤,邀他为座上宾。
他牵一匹瘦马离开朔方后,也不知道先去哪里,便在秦州一小镇的茶馆中歇脚,听旅人提起天策府中将士皆是开国名将之后,武艺不凡。回想自己的祖辈罗成也是为李唐建国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将,便有意前往东都洛阳,看看这些“养尊处优”的名将之后,得了多少先祖绝学。
他投了拜帖与天策府,但程志在江湖上既无名也无姓,帖中言道要与府中诸将切磋武艺,自然不会被整理文书的小吏放在心上,只当是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辈。在客栈中等了几日没得到消息的罗绍,这一次也不写什么拜帖了,找店小二要了一副笔墨纸砚,洋洋洒洒地写了千余言字对于大唐西北、东南、西南边境局势看法的兵策。
此书一传至天策府,便震惊了统领李承恩,他看出写此策者必然不是俗辈,便让兵士请罗绍入府一叙。而罗绍踏入秦王殿后,也不提兵策之事,从背后解下布袋,拿出他的五钩神飞亮银枪,横枪抱拳问在场天策将士谁愿与之比试一番。他这样的举动,让在场的诸将甚为不快。这天策府是何地,府主看他是个可塑之才,他才能踏入这秦王殿,他连句客套话都不说,开口就要踢馆,真当我们天策无人了不成?未等几位在场的成名大将开口,就有四个天杀营的军士站出来,说:
“愿意请教程公子高招。”
校场之上,纵使这四位天策将士都是训练有素的枪兵,但也不是身怀罗家枪法的罗绍的对手。罗绍手中五钩神飞亮银枪,上下翻飞,扎、刺、点、缠、挑,仅用了五招便将四人震出场外。府主李承恩眉头轻蹙,他亦看出了罗绍所用的枪法玄妙,但区区几招也无法分辨出师承何处,便低声向立于身侧的教练使杨宁言道,让他上场试一试罗绍的武艺。
令众人惊奇的是,这个名为程志的少年,在被誉为百年难得一遇的武学天才杨宁的枪下,居然游刃有余。若说杨宁的枪法如电,那罗绍的枪法就如风,二人斗了百十余招都难分胜负,但杨宁习枪的年头终究是长于罗绍,临阵的经验更是丰富许多,在看到他枪势形成的网中露出一丝破绽时,运枪向其中刺去。而罗绍则是一个鲤鱼打挺般的后翻,伸手抓出校场边的武器架上的单手锏,飞身用掌心劲力拍出银枪,再用铜身堪堪挡住了杨宁的枪尖,他再踏步向前攻去,铜锏磨着银枪欲擦出火星,杨宁运枪一缠,向下压住锏身,向后推了两步,先前罗绍拍出的长枪,就在这时从杨宁的脸侧飞过,枪锋将他鬓角的碎发划落在地。校场外,围观众将一派唏嘘之声,话语间皆言罗绍临阵换兵器之举,是耍小聪明。
而刚从府外归来的副统领秦颐岩,正巧看到罗绍对战杨宁所用最后一招,心中微惊。秦颐岩祖上乃是有双锏大将之称秦琼秦叔宝,他从小便苦练家传锏法。虽然罗绍方才所用的是单手锏,并只有一招,但秦颐岩看出此招与他秦家锏法中的“金锏落晖”一式甚为相同。他秦家的锏法向来不外传于人,这个少年……李承恩也发现这少年所使的枪法,在府中藏书中并无记载,但其凌厉的攻势,缜密的防守,定然是经千阵磨砺总结而出。身怀“天枪”绝技的杨宁,对于罗绍临阵换兵器之举,没有其他将士那般不忿,倒觉得罗绍能事先料得自己招式,并在刹那间想出应对之策,是个大才。而且在与他的对阵之中,自己对枪法的领悟也隐隐进了一步。
李承恩想起他拜帖时所陈兵策,断定能以十五六岁少年之身有如此兵家见地,武学修为者应该是将门之后。姓程?卢国公程知节的后人?不对,程敖就在府中。问起罗绍出身来历,他却只说自己乃是个云游江湖的枪客,前来天策府是为讨教武艺,经此比试,杨宁将军的武功高强,自己很是敬佩。李承恩爱惜罗绍的才华,邀他入天策府从军,却被罗绍以“逍遥自在”惯了为理由婉拒。天策府诸将觉得这小子是有几分功夫,但态度倨做不通礼数,统领亲自邀他入府都拒绝。但李承恩等人心中却有个声音告诉他们,这个少年与他们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以后还会相见。
多年后,秦颐岩在平定两京的战场上,见到朔方军中一位银甲银袍,腰别蟠龙银锏,手持五钩神飞亮银枪,胯下白龙驹的将军,名为罗绍时,他才恍然大悟。当时的少年竟然是玉面银枪罗成的后人,而罗成正是自己先祖秦琼的表弟。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他所用锏法与秦家家传锏法有相似之处。
罗绍自天策府见识到了天枪杨宁的武艺之后,更觉得自己若一直待在朔方,会成为井底之蛙。既然中原如此广阔,那么也一定会有众多的武林高手,若是能与他们交手,继而不断地完善自身的武学,岂非人生一大乐事?
起初罗绍骑着他那匹瘦马,任由它漫无目的地走,若是到了城镇,他便找一个客栈洗漱一番住下,但更多的时候他就只能以天为盖地为庐,听闻附近有武学宗师或者大侠,就找上门去请求切磋。他自幼长在朔方军营之中,除了每日醉心于武学和兵法,军中大多是粗狂豪迈的西北汉子,也不甚讲究言语上的技巧,大多是直来直去。所以罗绍自然而然地认为,他要与人切磋,就提着枪站在门前,你若是答应了,咱们枪尖上说话,你若是不予,就当他没提过这件事情。结果很多时候都被人误以为是来踢馆或者碰场子的,比武的目的是达到了,但多是不欢而散。
直到有一日,他在荆州酒楼上挑战岭南成名已久的大剑客林斌安时,林斌安正在宴请宾客,罗绍不请自来,抱着他的五钩神飞亮银枪,开口就问林斌安愿不愿意与他比武一较高下。林斌安当着众宾客的面。他若是不予,坠了大剑客的名头,他若是予了,在客人面前打打杀杀又失了礼数。他抬头看了看面前这个俊朗少年认真的模样,觉得也不像是故意来搅局的,便说道:
“这位少侠,比武也不急于一时,来者是客,不如入席,林某请你喝杯薄酒。”让林斌安没料到的是,罗绍开口便道:“喝酒就不必了,比试完后我即刻离开。”
他没想到罗绍这般不通人情世故,正欲说什么,旁边桌有个小女孩的声音响了起来。
“那个拿枪的大哥哥,你的脑子是木鱼吗?你找人家比武,早上不来晚上不去的,非要在人家请客的时候来,他还能客气地请你喝酒,要是我啊,理都不理你一下!”
听小女孩这么一说,一旁的宾客都应声附和,罗绍蹙着眉头,虽然也不知道自己哪里出了问题,但周围人都对自己指指点点,让他颇不舒服。反倒是林斌安打了圆场,再次请他入席喝酒,盛情难却,罗绍便坐在席间一言不发地喝了好几坛上好的女儿红。直至深夜众人酒酣散场,林斌成又请罗绍去府上歇息,待明日天明与他切磋。罗绍见天色已晚也就没有拒绝,但也没答谢,就径直住在林府,就像是住在自己家中一样随意。
林斌安通过与罗绍的比试,发现他武功不俗,但是属于“武痴”一流,在人情世故方面,简直是迟钝。便好心提醒了罗绍一番,他这才恍然大悟,以往那么多次比武,为何对方都面露不快之色。罗绍乃是个好学之人,虽说他觉得中原武人这些弯弯绕绕的心思有些复杂,但又认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既然要与他们论武,就要搞清楚他们的行事规矩。
之后他四下打听得知,在这江湖之上千岛长歌、相知山庄中多是些讲究颇多的儒侠,于是罗绍便决意前往长歌门“探查敌情”。在长歌门中他结识了“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的诗仙李白。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的放浪形骸与他一手变幻莫测的青莲宝剑,皆让罗绍深深地折服。罗绍本就是天资聪颖之人,在长歌门中停留的一载中,他对儒家的思想有了长足的了解,在与门人相处的过程中,行事也开始变得谦逊有礼了些,对于武学的理解也开始向武道一层的思考迈进。而且,他也从李白的琴剑双绝中,悟出了些许运枪之道,在以往枪法的杀伐之气里多了些随性洒脱之意。
此后他也在西子湖畔向藏剑山庄的弟子请教四季剑法,在七秀坊的妙曼琴音中静思“剑舞”之理。又前去嵩山少林寺探寻“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言。又听闻霸刀山庄的霸王刀法大开大合,丐帮帮主郭岩使得一手天下至阳至刚的降龙掌法,他皆在游历之间,——前去请教。
现在的他进退有度,谦逊有礼,拜山投帖,言辞得体,这些门派的弟子也是以礼相待。这么多年的江湖漂泊,罗绍逐渐明白了自己武功的不足之处,正如练剑者要有剑心,习枪者亦要有枪心,当自己挥动手中长枪时,自己要明白自己是为何而战。
但想明白了的罗绍又迷茫了,为何而战?什么是自己的枪心?他少时学枪的时候,父亲说:“因为你是罗家人,所以你要拿起这杆枪。”他离家之后,挥舞手中长枪四处求战,为的就是补足自己的武学。他听说剑圣拓跋思南是于剑道一途领悟最深之人,他前去天子峰,在剑圣与方乾弈剑之地,枯坐了一月,依旧没能得出结论。但等到了一纸从朔方传来的书信。他的父亲罗皓罹患重病。
罗绍自少年时离家,江湖漂泊论武的日子虽如无根之浮萍,但贵在逍遥自在。那纸薄薄的书信,现在拿在手中却有千钧之重。他明白此番若是回了朔方,自己就必须接下老父肩上的责任,之后就再无与群雄斗酒于高楼,泛舟看洞庭烟雨的快意,鼻息之间都会是尘土、汗水、马粪、干草混合着朔风的味道。但辗转于病榻的老父呼唤漂泊在外的儿子归家,以求在迟暮再见最后一面。罗绍并非无情之人,也不愿成为不孝之子,即使知道此番回到朔方将要发生之事,他还是背上行囊踏上了归家之途。
而朔方的形势远比罗绍想象得更加复杂,他通过父亲的脉象发现,父亲根本不是身患重病,分明是被一种十分霸道的武功重伤,诡异的内力游走在经络之中,现在只能凭借着自身的底子和汤药吊着性命。罗绍已经许久没有感觉到火焰从胸膛开始燃烧,他提起床边的枪,站起身来问父亲:这是谁做的?罗皓狠狠地咳嗽了几声,悄悄地用手中的帕子,抹掉了嘴角的鲜血。
这一切都被罗绍看在眼中。他从未觉得父亲如此窝囊,明明罗家的势力遍布整个朔方军中,明明父亲的武功不俗,为什么要屈居为军营一小卒,为什么要藏匿自己的锋芒?罗皓看着自己的儿子,他何尝不明白儿子心中所想,自己如他这般大的时候也是如此啊!罗皓没有一开始就提家族使命,而是询问起罗绍这些年在外漂泊的见闻。他从儿子的描述中,走过了峡谷高山、小桥流水、烟南江南、古寺晨钟。最后他问儿子:
“你找到你挥枪的意义了吗?”
父亲虚弱低沉的提问,却如同在罗绍心中炸响了一颗惊需。他没有向父亲提及一句在中原四处论武之事,父亲是如何得知自己的疑惑的呢?他跪在父亲榻前,像是个七八岁的孩子一样迷茫。罗结伸出手轻拍他的脑袋,就像是罗绍还是襁褓中的婴儿那样。
“阿绍,你还没找到属于你的枪心。”
“它到底是什么?”罗绍问道。
“留在朔方吧!你会明白的。”
“我知道了,父亲,到最后,您还是为了让我留在朔方。”罗绍的语气有些无奈。
罗皓紧紧地握住了罗绍的手,挥手让门后站着的那个男子进来,此人正是九天“玄天君”李复,当年的李靖将军与红拂女的后人。李复与罗绍在房中长谈了三日,尔后罗绍孤身一人策马疾地到戈壁荒原,他躺倒在地,注视着天上的云卷云舒,脑海中却思绪万千。
安思顺不知从哪里发现了隐藏在朔方军中罗家的势力,在李林甫的授意之下,父亲才会被偷袭重伤。太平盛世的粉饰下,朝中奸相权臣当道,东北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蠢蠢欲动,山雨欲来风满楼。
罗家世代隐匿在朔方军中,守护北境稳固外的另一个使命——西北雄师,力挽山河。
……
父亲重伤难愈,罗家仍需有一人秉念于军中,罗绍终究还是留着罗家的血脉,他选择从父亲手中接过那枚从唐太宗李世民时便赐予罗家的虎符,黑色的硬玉刻就嘶吼着的豹子,表面不知被多少人的摩挲过而变得透亮。
尔后他随同李复,前去西受降城见到一位名为郭子仪的将军。李复说面前这位儒雅俊朗的中年将军,乃是上位罗家认可的朔方军统领王忠嗣将军推荐之人。论兵法、论谋略、论学识,这位名为郭子仪的将军确实出众,但罗绍不会轻易认可此人,他还需要了解更多。
为了躲避安思顺在军中的耳目,罗绍依旧化名为程志。在短短的三四年工夫中,他的升迁速度令人惊奇,他从郭子仪磨下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兵,凭借军功从校尉升为东西受降城行军司马。罗绍有虎符在手,“漠蛇”势力渗透在朔方军中的各个角落,凭着他精妙绝伦的枪法,他的快速升迁便少了许多非议。
而在与郭子仪并肩作战、抗击吐蕃的过程中,战场上兄弟们的以命相拼、以身相护,也让罗绍摸到了他“枪心”所在。罗家枪法脱胎于铁血沙场,一为杀敌,二为守护。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的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安思顺被罢免朔方节度使的同时,郭子仪衔领朔方节度使。而让郭子仪手下诸位部将不解的是,他将节度使磨下左膀右臂的都知兵马使一位,交给了一位从戎不久的少年。他在接任朔方都知兵马使的一刻,将程志之名正式改回罗绍。在此后平叛的战场上,总会看到一位银甲银枪白袍的将军,挥舞手中长枪拼杀于敌阵之中。
李怀光曾在战场上替他挡过三刀,仆固怀恩用手中驰锋矛替他打落空中飞来的流矢,浑释之会在他准备背水一战时率骑兵前来接应,郭子仪家那个初生牛犊不怕虎的三小子,也曾好几次救下他的性命。罗绍开始明白了父亲的话——“留在朔方吧!你会明白的”。经过千阵淬炼而出的枪法,它真正的归宿不是江湖,而是战场。早些年,他因“为何而战”疑惑,父亲说:“你是罗家人,所以你要拿起这杆枪。”罗家之人,世代都在为大唐的疆土永固而战,为他们的同袍兄弟而战,这才是他的“枪心”。
郭子仪和李光弼,在罗绍看来都是难得一遇的名将,在收复两京之战时,他将先祖留下的《卫公兵法》与《攻城九变》残卷以及十箱秦王征战天下留存的神兵宝甲,交予郭子仪。他承认了郭子仪的所作所为,也欣赏他一身的浩然正气,但罗绍所忠于的只有朔方军。他少时翻阅史书千卷,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朔方军定会在平定狼牙之战中居功甚伟,彪炳史册。之后无论朔方军的统领是谁,他所要做的事情只有一件,在战火硝烟平息之后,用银枪为朔方军挡下暗中而来的“刀枪箭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