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大唐历史研究所申请创建,意在整理剑网3端游相关剧情设定,为剧情党提供参考,且暂不开放编辑组申请(人够用了)有意讨论剧情可以进群1151298075。
因剑网3年深日久,有诸多设定冲突,一切均以剑网3端游表现为主,并会注明冲突点供参考。如有已编辑内容错误,可以在该界面下留言或联系大唐历史研究所进行提交,请勿擅自更改造成编辑重复难以寻回的情况。

全站通知:

郭子仪

阅读

    

2024-03-17更新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3-17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来自剑网3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大唐历史研究所

角色信息

文件:郭子仪头像.png 角色名 郭子仪 生卒年 武周神功元年(公元697年)
性别 籍贯 华州郑县
称号
所属势力 朔方军
职位 朔方节度使;天下兵马副元帅
出场地图 太原洛阳城
相关奇遇


角色经历

编者注:仅为概括角色大致活动表,可以简单看成官方小传脱水版(目移)


角色小传

《剑胆琴心》
中唐名将,平定“安史之乱”的重要功臣。唐肃宗曾对郭子仪有言:“虽吾之家国,实由卿再造。”史臣裴怕亦称之为:“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
而少年时期的郭子仪并未想到在许多年后,自己将成为大唐的肱骨之臣,挽江山社稷于危亡之间。小小年纪的他,因父亲郭敬之的官职调动,故而游历了大唐诸多名山大川。比起寻常人家的孩子,他的见识更加的广阔。
从南到北,一路之上,舟楫换为车马,从绿树成荫到秋风飘零。他见过江南烟雨的温润如丝,便小楼听雨煮一壶清酒;也看过岭南山川的钟灵俊秀,便提笔吟诗作文人风雅;又路过蜀道高悬的惊心动魄,便仗剑前行试沟壑深浅。这些迥异的风景,固然在年少郭子仪的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色彩,但让登上权力顶峰后的郭子仪回溯往昔,让他最为留恋的岁月,并不是在大漠驰骋纵马、挥斥方道的戎马岁月,也不是率精兵西出平叛,力挽家国山河的功勋赫赫,反倒是那些随父亲前往渭州和绥州任刺史之位的日子。
在北地的烈风与莽原里,他时常孤身一人抚剑站在茫茫戈壁滩上,看落日被火焰所包裹,渐渐地将漫漫黄沙点燃,倏忽归于暗的寂静,胸中总是会升起与年龄不相称的怅然若失之感。
更多的日子里,他身后总会跟随着一群年龄相仿的少年,他们策马驰骋在丰茂的草场上,皮鞭在空中挽个花,双腿夹紧马肚,争相竞赛。郭子仪曾屡次以脚搭弓,弦松,箭若流星,正中前方奔跑的黄羊,赢得一阵阵欢呼。直至暮色四合,月明星稀,寒意袭来,就去附近一位党项老人家中歇脚。
看黄羊肉在火焰的炙烤下渗出油脂,滴落在木柴上,发出噼啪的声音,马奶酒要比江南酒楼的女儿红更加的醇香。鳏居的党项老人野利浑,很是喜欢常来拜访的郭子仪,觉得这个汉人小子爽朗且豪气,甚是对胃口,内心早将他当自家孩子一样看待,在来年的春天亲手驯了一只猎鹰,送给他当作生辰礼物。
他早年侠气十足,凭借着一身好武艺和与生俱来的统御能力,无论身处何地,他常擎着鹰,率当地的少年郎们轻骑出刺史府,马蹄扰乱了街市的繁华。有时路过乡里,见有豪强村霸、山贼盗匪之流,便拔剑不平则鸣,散财相助穷苦之人。
他从不记得自己散出金银的数目,总是在与众人沽酒时才发现荷包已瘪。每当此时,他总会摸着头,爽朗地哈哈一笑,摆手让酒家继续倒酒,自己则是从腰间解下玉环佩饰,拍在桌上用来抵酒钱。
附近的酒馆、酒楼的掌柜对这位郭公子颇为熟悉,知晓他甚是重诺,颇为义气,也不收他的玉佩,他要沽多少就给他多少。因为次日郭子仪便会骑着那匹青海骢,亲自将佘的酒钱送还,并且总是要比账上记的多出一些。
在一部分人的眼中,郭刺史家的公子,是一个十足的纨绔子弟,该好好管教一番。但另一部分人则认为,这个郭公子行事虽有不羁,做的却都是利民之举,只不过是少年心性锋芒过盛,还待磨砺。
郭家祖上多有从戎者,武将的豁达之气在血脉中蛰伏。但到了父亲郭敬之这一辈,郭敬之乃是科举出身,又历任多州刺史,受的乃是诗书礼易的儒家教育,他对于儿子每日飞鹰逐马的纨绔之举,心中颇有不满之意。他回望自己宦海半生,坐到刺史之位,也算是一方大员,自己的儿子又怎可如那些任侠逞勇之徒一般,每日游荡于街市乡野,无所事事?当父亲的自然是希望择名师以教之,他日登科及第,仕于朝中,不求官至凤台鸾阁,若是能跻身六部之中,也是光宗耀祖之事了。
郭敬之时常揪着衣衫不整、散发佩剑的郭子仪的耳朵,罚他跪在祠堂之中。郭敬之手持戒鞭,狠狠地打在郭子仪的脊背上,留下一道道血红的印记,但年少的郭子仪却抿住了嘴唇一声不吭。郭子仪到现在都记得父亲时常念叨的那些话,什么要随诸位老师们好生学习经书要义、诗赋策论,什么你现在年纪也不小了,要为自己的将来有所有所考虑,什么我们郭家也是太原望族,作为郭家之后,岂能甘于布衣。
郭子仪对那些个酸儒念叨的诗书礼仪甚是排斥,这倒不是因为他年少性格叛逆乖张,而是他本就有过目不忘的本事,什么《礼记》《左传》《诗经》《孝经》等明经科要考的九部经书,早就在他飞鹰逐马的闲暇之余熟读于心。父亲请来的那些个“名儒”虽有盛名,但教导上仍是以记诵经书为主,多言应试之法,对于书中古人深意不求甚解,故而在郭子仪眼里,这些人只是每日来消磨自己大好的时光,花那些个工夫应对他们,还不如纵马长街,烈酒一壶来的逍遥自在。
郭子仪每日作骑装打扮,拄剑于地立于几位老师身前,有条不紊地解答前一日布置下来的问题,言毕,未等老师们反应过来,他便足下一点,跃至府中的垂柳之上,轻吹口哨,爱驹青海骢携箭囊长剑奔驰而来,他翻身跳落于马鞍上,抽出缚在腰间的皮鞭,鞭声还未落,他便到了街市的那一头。这些个“名儒”教导了乡里多少学生,从未见过有学生纨绔如郭子仪一般,可最让人头疼的是,他的确是离经叛道,但你却又挑不出任何学问不精之类的问题来责罚于他。
随着郭敬之请来的“名儒”一位又一位地俯身作揖请辞,郭子仪“顽徒”的名号亦是不胫而走。十里八乡的教书先生,听到要给这位郭公子当老师,纷纷闭门不出,倒似规避洪水猛兽一般。这让郭敬之更加头疼不已,每每看郭子仪立于他身前,俊朗的面颊上勾着一丝顽皮的浅笑,让他这个当父亲的不知该不该狠狠地敲一敲这个小兔崽子的脑壳。
而这一切从一个人的到来开始改变,这年郭敬之的刺史府中到任了一位名为孙凯的主簿。此人看上其貌不扬,肤色黝黑,精瘦似猴儿一般,唯有一双黑溜溜的眼睛,炯炯有神。此人在坊间听闻郭子仪郭公子所为,倒也不像他人一般摇头感叹,反倒抚掌笑称一句:“妙!”
孙凯翌日便自请登门,躬身作揖于郭敬之座前,毛遂自荐为公子郭子仪之师。郭敬之起初不明那孙凯之意,自己这个儿子,其他先生都是避犹不及,竟有人自请为师,倒似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可那孙凯却颜为自信,旋即铺开纸墨,在郭刺史面前立下字状,言道若不能教导公子成材,便将在府中任职所取俸禄悉数奉归,就此离府永不再还。郭敬之见此人成竹在胸,料想定胸怀超于常人的智技。当即,敛衫顿袖俯身作揖,命仆从唤郭子仪回府,于正堂奉茶拜师。
说来也怪,这孙凯首次教导郭子仪并不是在书房中手持戒尺一根,反倒是将郭子仪唤到府后空地上,随手在墙边拿了秃了的扫帚,在手心一转,拾眼看向郭子仪,让他拔出腰间宝剑,随意攻来,若是自己的双脚在原地挪动半步,便去向老爷请辞,绝不叨扰公子半句。郭子仪任侠乡里久矣,虽不能与江湖中武艺高强之辈相提并论,但对自己的武艺也颜为自信。见面前这个精瘦如猴般的男子如此夸下海口,他也不罗唆,拱了拱手便拔剑刺出。
但让郭子仪震惊的是,自己手中的长剑当得是削铁如泥,挥剑时也使了十分的气力,但无论前后左右,
自己的剑锋都被孙凯用一杆破旧的扫帚荡开。直到郭子仪气喘吁吁,孙凯的衣衫上尘土未染,依旧嘴角含笑,负单手而立。
郭子仪这才恍然大悟,即刻双膝跪地,叩首,连喊:“师父教我。”
这孙凯早年亦是进士及第,雁塔题名,也曾官至五品,尔后被派往朔方任职,凭借祖传的一身好武艺,在军中兼教官一职,本升迁有望,怎奈直言进谏得罪了权贵,凭着军中的兄弟们一再上下打点,这才让流徙之罪改为贬谪。
孙凯文武双全又见识广博,与以往的那些先生大为不同。孙凯见郭子仪少年意气风发,倒也不限制他任侠之举,反倒是按军中操练军士般将一身武艺悉心传授与他。孙凯观郭子仪喜好兵法韬略,便以往昔经历大小战役为例,以草木岩块为沙盘,手把手地教导他排兵布阵之法。
郭子仪过目不忘的本事令孙凯赞叹不已,况且他为人直爽豁达,这更让孙凯觉得这小子是个可塑之才。他常在与郭敬之清茶一盏对饮时向其感慨,以公子之才若得时运,便如蛟龙入海,他日定能出将入相。
不过郭敬之倒也未把孙凯之言放在心上,他口中时常念叨的还是叫孙凯多多敦促子仪的学业,再过几年便送他进京科举应试,他在京中也有几位同僚多年的友人,他早就遣人嘱咐过了,子仪到了长安也会有人照拂—二。
孙凯见郭大人并未重视自己之言,反倒将其当作下属的夸赞之词,心下百转千回间,又有些不甘如此良才密于匣中。孙凯坐在梧桐树下,静看郭子仪赤膊在场中练枪,汗水顺着肌理的纹路,随运枪震力间碎成水滴落在地上,回枪收势,一边抹着额间的汗珠,一面对着他招手,笑着喊“师父”。孙凯见郭子仪意气风发的样子,心中更是为这个徒弟的前路如何而忧心。
正当此刻,时任朔方行军道大总管的王晙将军,刚以击败吐蕃来犯,平定突厥叛乱之功,自长安述职后返回朔方。王将军与郭敬之素有交情,途经绥州之时,便应邀前往府中做客。
孙凯得知旧时长官来此,思量之下,便心生一计,若是此番郭子仪能得王唆将军赏识,被收入庵下扈从左右,前往朔方军中历练,倒是比去那波涛暗涌的朝堂更利于郭子仪的成长。可孙凯当年不过是朔方所辖军城中的属官。军中人人皆识得王将军之英武,而王将军却不一定会记得怅下的每一个官员。若是在府中向王将军推荐小公子,虽无不可,但必会引得郭敬之大人心中不快。孙凯心下思量再三,便前去郭敬之座前,自请带人前去迎接王将军入城。郭敬之知晓孙凯在朔方任职多年,由他前去接引,两边熟识,倒也是稳妥之举,便点头应允了孙凯之请。
王睃将军得知孙凯乃是军中旧部,甚是欢喜,一路之上相谈俱欢,孙凯便以欣赏城外秋色之景为由,暂缓了王将军一行人的脚步,并将其引至了郭子仪常去练武的城外麦地间。
不出孙凯所料,王晙将军的目光被练武的郭子仪所吸引。正值夏日,农忙刚过,田间地头尽是被镰刀割得整整齐齐金灿灿的麦茬,在午后明媚的日光照耀下,蒸腾出金色的气浪,赤膊的郭子仪将头发盘起,就站在田野的中央,先是打了一套行云流水的拳法,拳劲携风声爆裂,汗珠随之从身上迸溅而出,当得是虎虎生风。
郭子仪所习的拳法,乃是唐军之中用来训练新兵的伏虎拳,传自少林长拳,用来锻炼士兵膂力,夯实经脉基础。王晙将军久经沙场,当即从中看出了门道,此时眼前的这个少年,修习伏虎拳的功力,已不亚于从戎七八载的老兵。而能教导此人这套拳法之人,王晙侧首向扈从一旁的孙凯瞥去,孙凯手持马鞭,迎过目光,谦恭一笑,颔首低头。
可郭子仪对此尚浑然不觉,师父孙凯先前并未将自己的打算透露给他,这也是因为孙凯希望在王晙将军面前展示出郭子仪最真实的实力。只见他做内功吐纳之法调息了片刻,就用足尖挑起地上一张雕花大弓。王晙随他动作定睛细看去,发现此弓并非寻常见到的八斗弓,居然是一张三石弓。
郭子仪的张弓之法,不用腕劲却用肘劲,一看便是有专人指点,这种运弓之法暗合拳理之道,不是寻常乡野猎夫、武馆师傅所能传授的。一弓之上连搭五支羽箭,弦松箭出,直贯前方的一株杨树。第一支羽箭正穿透了一片飘落的杨树叶的中心,“铮……”的一声,定在树干之上,随之而来的四支羽箭,每一支都贯穿了前一支的尾羽后破杆而入。最后树干之中徒留最后一支羽箭的箭杆,五个箭镞深深地贯入了杨木之中。王晙将军暗呼了一声“妙”。
接着郭子仪拔枪而起,一杆浑银的龙枪在灿阳下隐隐浮动着金光,王晙见他不过是十五六的少年,却不成想他竟会以腰腹之劲运枪,向前连突刺三下,骤而运劲转锋,催枪贯出,好若蛟龙翻江,虽有生涩之处,也不失为一招漂亮的回马枪。王晙思及所识的天策府教练使杨明,少年时期习枪的火候,也并不比此时练武的郭子仪高出多少。
在日头下站得久了,孙凯便提议,请王将军到旁边树下避一避,免得中了暑气。王晙应允,信步走到树荫处,见树下扔着件长袍,正是郭子仪练武前脱下的。长袍边上,有几本书角都泛黄卷起甚至是破了页的书,王晙俯身捡起,拍了拍上面的浮尘,却见是《孙子兵法》《尉缭子》《吴子》一类的兵书,上面密密麻麻地用飞扬的行书标着郭子仪的批注,除却兵书之外,还有一个小本子,通过上面随意的勾勾画画可以看出是在推演兵阵。王晙细看上面所言,虽不乏少年不谙边情的狂语和稚气,但诸多见解还是可圈可点的,在兵阵推演之上稳中求胜,隐有大将之风。
王晙捻须微微点头,心下已觉得此子是个可塑之才。孙凯便移步上前立于王将军身侧,将郭子仪底细一一告知。孙凯正欲唤郭子仪上前介绍。仆从策马从后而来,言道,郭刺史见已至午时,将军久久未至,便又派了一波人前来接应。王晙抬头看了眼日头,也觉得迟了几分,便嘱咐孙凯,待到刺史府后,将此子带来他的面前。
王晙挥袖离去前,不经意地侧首,见郭子仪已经杵枪于地,扎起马步,深提一口气于丹田,便托起了一农家石磨盘于头顶,要说寻常的磨盘也有四五百斤重,而郭子仪此举一气呵成,身体岿然不动,稳扎稳打地向前走去,每迈出一步,地上就留下一个不浅的脚印。
王晙将军入得郭敬之的刺史府上,二人寒暄了几句,聊起先前的两次平戎之战,他依旧是热血沸腾。尔后郭府设宴请他上座,正在众人觥筹交错,宴饮正欢时,但听府门口骏马嘶鸣声,一白袍的朗俊少年从鞍上跃下,正是郭子仪。他也不将自己手中的马缰绳交给仆从,径直牵着爱马往府后面的马厩走去。
“子仪,今日怎么这么晚才回来?将马儿放下,快来见过王晙将军。”听得父亲开口,郭子仪回头看向堂中之人,连忙快步上前作揖。“子仪,见过王将军。”
王晙起身扶起郭子仪,笑道:“郭小公子不必多礼。”
郭子仪抬首,二人目光交汇的瞬间,王晙眼中流露出了一丝赞许之意。郭子仪察觉到了王唆看自己眼神的不寻常,却不知道为何。遂言道:
“听闻前些日子王将军领兵大破来犯吐蕃,平定突厥叛乱。子仪很是心向往之!”“郭公子一表人才,他日必为国之栋梁。”王晙轻笑对着郭敬之与郭子仪道。
“谢王将军美言,我只求过两年的春闱上,犬子能侥幸上榜便好。”郭敬之回道。
三人在堂前客套了几句,郭子仪便随父亲前去正厅,在偏座陪侍。王将军谈及边塞战事时的神采飞扬,让年少的郭子仪颇为神往。
尔后孙凯将郭子仪带到王王晙面前,提及引荐一事。但王晙的思虑要比孙凯与郭子仪更多,他虽然觉得郭子仪是个难得的好苗子,若是寻常人家的孩子,他便征得父母同意,带他前去朔方倒也没什么。只是郭子仪乃是郭刺史的儿子,席间郭刺史多次言及希望儿子能考取功名,光耀门楣,他要将人带走,怎么着也需要郭大人点头。
但孙凯知晓,若是王晙将军前去郭大人那边,十有八九是不会得到郭大人应允的,便讲起了一段往事,郭子仪能小小年纪有如此武学修为,也并不全靠他这些年的教导,也是得了当朝右羽林将军薛讷指点方有如此进境。
三年前,郭子仪照常与众少年们纵马乡野之间,见附近一伙山贼打家劫舍,便欲相助村民。谁知山贼的头领原来是神策军中神枪营的副将,此时郭子仪他们不但寡不敌众,而且论武功也不是山贼的对手。郭子仪便灵机一动,用了在兵书上看到的阵法,将山贼困在附近的山林之中。而这一幕被一位客路此地的老者看在眼里,而郭子仪使用的阵法其实是被简化了许多的天地三才阵。山贼被困多时,但头领毕竟是神策出身,少年郭子仪使用的阵法也只能困得住他一时。待得他挥枪而出,直逼郭子仪的面门,郭子仪拔剑相斗,逐渐落入下风,虽浑身浴血,却仍不肯后退一步。老者见郭子仪年纪不大,却傲骨铮铮,便欲相帮,但见他捡起地上一根木棍,口中“呵”的一声向山贼头领刺去。
“老人家小心!”倒在一边的郭子仪话音未落,老者手中的木棍已经被山贼头领的枪尖劈开,可老者面色不改,五指一转,木棍在手中旋了一圈的同时,棍身朝前一送,居然把山贼头领精钢长枪的枪头扭断,断木如铁器般锋利,刺入了头领的喉咙之中。郭子仪见老者武艺如此高强,便起了拜师之意。 但是老者表示自己非武林中人,所习武功多做战场杀伐之用,只是见郭子仪少年侠义心肠又求学心切,所使武功又颇似军中操练之技,便在此羁留了几日,帮他梳理了一些武学上的要点,临行前又赠予拳谱与枪谱各一本。老者只提及自己姓薛,自己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皆未告诉郭子仪。
郭子仪返家后将这段经历告知孙凯,孙凯笃定此人应为名将薛仁贵将军之子——薛讷将军。而郭子仪按薛将军的指点,武学之上更是有了长足的长进。王晙将军听罢孙凯的讲述,右羽林将军薛讷将军亦为他同袍好友,在不久之前吐蕃来袭中,二人也曾并肩作战,若是他赏识的少年,定是块不错的材料。王晙将军便应允了孙凯与郭子仪之请,他会尽力说服郭敬之。
但纵王晙在郭敬之前,极言令公子乃是习武良才,若是能随自己去军中历练,他日定会成为一员虎将,让郭子仪去考进士科,以其之才虽无不可,但终会使宝珠電尘。可郭敬之只是谢过王晙将军美意,却执意不愿让儿子随之前去朔方。郭子仪在秋日的雨水中跪于堂前三日,以明心志。但一向疼惜儿子的郭敬之也无丝毫的动容。在郭敬之心中,郭家早些年为大唐纵马横枪,征戎护疆所流的鲜血够多了,郭子仪乃是家中长子,为父母的都存有私心,望儿女能一帆风顺,平安百年。
但冰冷的秋雨也浇醒了郭子仪,他明白父亲是不会应允他的所求的。王晙将军所请无果,也不能羁留此地太久,于前一日已经告辞启程返回朔方。年少的郭子仪简单地收拾了行囊,长枪一杆,裹剑一柄,跃上他的青海骧,一路寻着王晙将军的路策马奔去。
而知子莫若父,郭敬之怎会不清楚儿子心中所想,在当夜郭子仪策马出府后,郭敬之便派府卫前去追回公子。纵郭子仪的青海骢乃是西域良驹,脚程极健,一路疾驰至绥州境外,还是被追来的府卫团团围住。郭子仪手摁腰间宝剑,奈何面前都是平素唤他“公子”的府中亲信,他也无法持剑挥枪,伤及他们的性命,继而驾马冲杀出去。他只得在府卫的“押送”之下返家。
郭敬之见到儿子,也未曾责罚于他,只是沉沉地叹了口气,摆了摆手,命他去书房温书。郭敬之虽未明言将孙凯辞退,但孙凯本人亦为聪慧之辈,他已经自请前去梁州任职。郭子仪对师父的离去,万般不舍,更加不理解父亲的所作所为,而孙凯则轻拍郭子仪的肩膀,让他不要对刺史大人心存怨愤之情。孙凯言道他在绥州多年,能与郭子仪结下师徒之缘实乃幸事,如今郭子仪已经穷极他所学,他再留此也无多少助益。他本就是一闲散中人,喜好游历名山大川,此番调任也正合他的心意。
孙凯告诉郭子仪,从戎入伍的方式颇多,郭刺史自然希望自家长子有个足以光耀门楣的出身。既然郭大人希望郭子仪去考进士科,那何不趁此入京之即,参加武举,若是能夺个武状元回来,郭大人便不会再有反对之言。于郭子仪自身来讲,尔后入得天策府或左右羽林军,习得更为精进的武艺,则会对郭子仪的成长有更多的帮助。
此后郭子仪在家中的表现让郭敬之欣慰不已。他不再每日与市井儿郎飞鹰逐马,除了晨起在院中习武外,就是在书房中习字念书。大家都觉得郭家公子,这个整日在州里胡闹的小霸王,终于转性了,郭刺史总算能松口气了。
两年后,郭子仪牵马辞家,前去长安参加科举。郭敬之原以为,纵儿子不名列三甲,也能金榜题名,待得消息传回家中,郭敬之却不知是该喜还是该忧了。郭子仪确是在科举中一举夺魁,但却是个武状元,一如孙凯当年断言。郭敬之口中暗骂了句“混小子”,面对木已成舟的事实,他也只能接受。
大唐武举乃是在武后执政的大周朝设立,由兵部主持,主考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跤诸科。郭子仪以肘运劲能张三石弓,可于纵马疾驰时,中鸟禽之目。催枪之技虽不及训练有素的天策府将士,但在武试众人中已为佼佼。这些年来融汇诸多武师所传兼薛讷所授伏虎拳精髓,纵使在新起武林侠士手下,他也有七分的胜率。故而在武举之中,郭子仪轻松地拔得头筹。他银枪白甲立于擂上,七尺有余的身姿伟岸,星目剑眉容貌朗俊,玄宗见后也向三皇子李嗣升(肃宗李亨)称赞,此乃骁果少年。
时任兵部尚书的宰相姚崇,也是此次武举的主考官。看郭子仪技压群雄,料应不是莽将之流,便派人召见,想考教一番兵法谋略。面对当朝宰相,郭子仪双目炯炯而对,面无怯色,他从用兵之道讲至行军之策,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在言前人之理中,多含自身所悟所感,更提出了一些以儒家思想来御下之法。听毕郭子仪之言,姚崇觉得这个少年郎文武兼备,遇事不卑不亢,他日定为良才,便提笔将郭子仪列为“异等”,亲自向左卫上将军举荐,让郭子仪补任左卫长上。
武举夺魁,入得了天家的禁卫军,此事传回乡里之间,亦足以光耀郭家的门楣。如果郭子仪能得遇伯乐或良机,更是升迁有望。可武状元的光环,舒适的禁卫军生活,似乎让郭子仪将当年的豪情壮志渐渐地遗忘在了脑后。平素里禁卫军主要负责戍卫京畿安全,每日披亮甲持宝剑巡逻,说是金吾卫,看上去更像是为恢弘仪仗增色的精致玩偶。剩下的时间,更多地消磨在东西市的繁华与上林苑中的围猎之中。
没有战场杀伐腥风血雨的历练赢得的战功,左卫府中将士的升迁便主要靠演武场上论武的名次。郭子仪的性子一如少时一般,豪爽率直,好结交朋友,在左卫府的同龄人里,拥戴者甚众。他也变得心高气傲起来,在左卫府中的扬戈台上,还未曾有人能撼动郭子仪播主之位。还记得他初次入府之时,他抱剑从列队的众人间走,在不解疑惑的目光里,跃至扬戈台上,紧接着先是剑破三位声名正盛的小将,尔后又枪挑数位在军中素有威名的老将,侧目脾睨回望,反手张弓连射十箭,皆穿透靶心钉在其后的山石之中。一时间技惊四座,锋芒正露的他在得到左上卫将军华邺赏识之余,也遗致府中不少老兵的非议。纵是武功高强的绝代高手,也会因为耽于声色犬马、红烛罗帐而消磨武艺,更何况是弱冠之年的郭子仪呢?亮甲披身、佳人相伴……这样的日子仿佛已经变成了习以为常的生活,一辰一刻、一点一滴地化作金樽美酒入喉。
但一个人的到来,将郭子仪从这场纸醉金迷的梦境中脱出,并狠狠地将一盆冷水浇到他的头顶上。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吐蕃进犯陇右,薛讷将军领王唆、安思顺诸将前去迎击来犯之敌,剿灭吐蕃军数万人。薛讷将军率亲卫铁军班师回朝时,身侧带着一位十来岁的少年,那孩子身披软甲,神色冷峻,不似寻常人家的垂髫小儿。因薛将军需入宫拜见圣上,所随亲兵皆驻扎于城外,此小儿便暂托付给了左上卫将军华邺代为照料一日。
华邺将军觉得这孩子既然是薛将军从阵前带回来,应该不会被刀兵所惧,索性就将他带到了左卫府的校场上去,命人牵了一匹矮脚小马,让人带他骑着溜圈玩。谁知那孩子斜眼看了看那匹矮脚马,也不理人,径直向前走去,抓住另一匹黑鬃乌蹄马的鞍饰,他的个子还没马肚子高,跃身踩蹬上马的动作却颇为利落。围在校场柳树下斗蛐蛐的众人见此,起哄似的叫好,在一旁打盹的郭子仪,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看远处马上少年挺直了小腰板的模样,似是心底触动了分毫。
接着又见那少年调转马缰,座下黑鬃乌蹄宝马嘶鸣,他双腿夹紧马肚,黑马似离弦之箭冲出,正对的便是在树下嬉笑玩耍的众人。那马极快,众人还未得反应,黑马前蹄便至,踢翻了地上的蛐蚰笼子,“金角大王”重归自由跳入草丛中不见了踪影,少年反手勒缰,骏马扬起前蹄,正对着众人脑袋顶上,他居高临下地看着这些“丢盔弃甲”的士兵们,小小的眉毛蹙成了一团。
“你大爷的!玩老子是不是?”
被惊到的众人中,有人率先反应过来,按住了腰间的佩刀,手上的动作顿了一下,见面前的仍是个十来岁的孩子,索性就把佩刀扔在一旁的地上,掰了掰拳头想要教训那小子一番。
少年倒也不惧,翻身下马。他年纪尚小,自知不能力敌,动作灵巧,左右躲闪之际,竟让一个成年的兵士连衣角都碰不到。身旁之人见此,也来了火气,这小子跟个泥鳅似的颜为难缠,正准备一起上前。郭子仪起身呵斥道:
“还不都给我住手!”
未等郭子仪接下一句,那少年眼神轻蔑地扫过众人,朗声道:
“京畿禁军,护天子,守皇都,百炼精兵?笑谈尔!耽于玩乐,铁甲蒙尘,军容不整。上以何面见圣上,下以何颜对同袍!诸境将士为护黎民安乐、边疆永固,与戎狄厮杀于阵前。马革裹尸青山埋骨而未悔。嗤!羞与尔等同为大唐将士!”
少年略显稚嫩的声线,一字一顿地说完这段话,将手中马鞭掷于地面,扬起闷闷的一阵尘土。身后的士兵被少年的话激得面红耳赤,有些恼羞成怒地想上前,却被郭子仪连鞘的剑挡在了身前。郭子仪面色沉肃,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定神看少年远去的背影,恍惚间看到了被他遗忘在身后的曾经的自己的影子。
后来郭子仪听营中将士讲起,那个少年名为王训,其父乃是朔方军之丰安军军使王海滨将军。其父在随薛将军此番对抗吐蕃之战中,率先锋出战,退敌寇继而领兵进攻长城堡,奈何驰援不利,以身战死。此子为王海滨将军膝下独子,薛将军念其父英勇忠烈,遂带其进京面圣。
而此后那少年得玄宗召见,叹其为“此去病孤也,须壮而将之”。便赐名“忠嗣”与他,收为假子,养于禁中。这个更名为王忠嗣的少年也将在之后对郭子仪的人生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此时的郭子仪并未知晓未来如何,只是那少年的话语,不断地萦绕在他的心间,像是惊雷一记,将他狠狠地蔽醒。
郭子仪告假休沐三日,将自己关在营房之中,躺在床上,对着墙上的阙图出神。他的脑海中闪过濮州街头飞鹰逐马时的意气风发,在师父孙凯的教导下闻鸡起舞挑灯夜读,轻骑离家追逐王唆将军脚步的率性从心……
再次整顿衣冠掀开营房厚重门帐的郭子仪,仿佛成长了许多,他不再与府中将士一起豪饮赌博,流连于烟花巷末。与他亲近的将士都觉得他像是转了性子一般,他整日不是待在府中书库钻研兵书,便是策马前往天策府向诸将士虚心请教。如此经年,他无论是武艺还是兵策都进技飞快。左卫上将军华邺对郭子仪赏识有加,欲提拔他为长史,认为以他的能力,再过两年或可升任校卫之职。
可郭子仪心中早已有了自己的打算,他上书一封,在众人不解的目光之中,恳请调离禁军,前往州府任职。他知晓此举不再是少年的一时意气,自己从戎入伍不是为了在繁华的长安坐享盛世的安逸,唯有在国之边境,抵御戎狄,才能锤炼锋芒,这样的自己才真正当得起他顶着的官名,那样的天地才能真正施展自己的能力。
郭子仪简单地收拾了自己的行囊,催着青海聽踏出长安城门的一刻,夜幕已至,他回头深深地望了一眼,华灯之下,好一个盛世大唐。他心里隐隐地明白了,将来所行之事,剑上刀间所染之血,都是为了守卫这派太平盛世。在州府军中,郭子仪凭借出众的能力累迁至桂州都督府长史、单于都护府副都护。从岭南回到西北,不知为何,居然与少时跟随父亲官职调动的线路极为相似。再次路过江南烟雨、俊秀川岭、蜀道高悬,郭子仪的心性却不是当年的饮酒听雨、吟诗作赋的少年,在他的心目中,踏过的每一寸土地,都是江山阙图的一部分,他仔细地观察当地的军备军容、山川地形,脑海里不断地推演此处若起战事,将如何应对之法。
他早年便听闻,薛讷将军之子薛直,率玄甲苍云军镇守雁门关。思及当年薛讷老将军与自己尚有师徒情分,便有意结交薛直这位将门虎子。几番见面切磋兵法武艺后,二人起了英雄惺惺相惜之感。此后,虽郭子仪在西北,薛直在东北,二人也总有书信之间的来往。在之后雁门守军为安禄山奸计陷害,薛直将军身死,郭子仪在愤恨惋惜的同时,见雁门守军物资匮乏,暗中向其伸出援手。
调任至朔方军,冥冥之中预示着郭子仪与朔方的溯源。教导他武艺兵法的师父孙凯出身于朔方行伍之间。指点他武艺的薛讷将军和曾对他颇为赏识的王睃将军,都曾任朔方行军道大总管。而在朔方军中的岁月中,也让他结识了一批与他并肩作战的将士和好兄弟。
朔方节度使自西向东,下辖七个军镇:丰安军、经略军、定远军、西受降城、安北都护府(中受降城)、东受降城、振武军。郭子仪前来担任的正是振武军使。初见朔方节度使王忠嗣时,郭子仪只觉得此人的背影颇为熟悉,似是曾经在哪里见过。待身着甲胄的王忠嗣转身望向他,战盔之下那双漆黑的双眸,坚定、沉稳,按剑而立身姿挺拔,身影和那个曾在校场之上厉声呵斥众人的少年渐渐重合在一起。当年那个以一番言辞将他惊醒的孩子,如今已经官至四镇节度使。
王忠嗣将军被玄宗收为假子,养于禁中后。就常扈从于忠王李亨身侧。待到稍微年长些。便常随信安王李袆和宰相萧蒿征战南北,因战功赫赫。又对皇室忠心不二,深受玄宗皇帝信任。
北地军营的接风的酒宴,自然不在华丽的厅堂之中,夜色冥冥,无月星朗,穹庐之下毡帐绵延至山阴处,炎炎的篝火冲天而起,两旁军士擂鼓。以剑舞为乐。节度使王忠嗣端坐于上首之位,诸将士举樽共饮,迎接新任的振武军使郭子仪。微醺之时,见一位玄甲将军驰马而来,勒缰,下鞍。按剑径直走向上首王忠嗣处,行礼,沉声道:
“光弼来迟,请大人责罚。”
王忠嗣哈哈一笑,摆了摆手,让士兵为他设案。说道:“若现在是战时,你这可是延误了军机,我可要斩了你,哈哈哈!今日是给郭将军的接风宴,你姗姗来迟,该找子仪请惩才是。”
“郭子仪将军,我早年在左卫府中从戎时,素闻将军勇名。今日光弼来迟,自罚三杯。”李光强回身对郭子仪说道,便持案上铜樽一饮而尽。
“光弼方才这么一说,我才想起来。子仪,算起来光弼多年前就与你有同袍之谊了。”王忠嗣和道。“只可惜,我任左郎将时,郭将军已请调至桂州。”李光弼回道。
“虽说晚了十几年,这不还是和李将军见上了?哈哈哈……如此缘分,子仪敬你!”郭子仪举樽回敬,李光弼也不推脱。对饮于尽兴处,二人觉得用樽喝酒太过繁琐,索性抱起酒坛,伴着周围人的叫好声,他们斗酒数坛难分胜负。王忠嗣笑着打趣他俩,要争就到战场上去争军功,再这么喝下去,明日得被营中将士抬回军镇。
这是日后将齐名于史书中的两位名将的第一次正式见面,但二人在相识之初,却并非为刀笔吏或者传奇话本中所写的将星双璧,默契无间。因为节度使王忠嗣已经察觉到了奸相李林甫的势力已经在暗中拨弄着风云,欲将自己从四镇节度使的位置上打压下去。他明白自己与太子李亨的关系,早就为李林甫所忌惮。而那李林甫与杂胡出身的安禄山交好,凭借戎马数十载的经历,他认为那安禄山所求并不只是荣华富贵,怕是暗藏反意。于是王忠嗣一面着手提防李林甫党羽的冷箭,一面希望在自己麾下挑选并培养出一位心智坚韧、沉稳宽厚、擅于用兵的将领,若是自己失势,那人能够肩负起捍卫大唐西北门户的重任。如果真如自己猜想,李林甫与安禄山有不臣之念,便可率西北之地精兵东出勤王。而王忠嗣的心中,已有三个人选:安北都护李光弼、左卫郎将哥舒翰与振武军使郭子仪。王忠嗣将所念知会与自幼与他交好的太子李亨,在得到了太子首肯后,他暗中开始了对三人的考察。
起初王忠嗣所看重之人,乃是李光强。现任安北都护的李光弼当得“将门虎子”四字。其父李楷洛原是朔方副节度使,他自幼长在军中,承袭其父爵位,擅于率精兵奇袭,作战之法总是迥于兵书所言,可往往又能出奇制胜。王忠嗣也从不吝啬对他的夸赞与赏识,总在人前言道:“他日得我兵者,光弼也。”
朔方军虽名为“军”,实则是由七个相隔距离不一的军镇组成,军镇之间相对独立,故而各军镇军使多少会因军功、辖地产生摩擦。他父亲丰安军使王海滨战死于长城堡前,言之增援不利,实则是其他军镇军使见其骁勇,左右观望,迟迟不肯派兵援助所至。虽然有生父前车之鉴,但群狼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展现它最锋利的獠牙,权领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深知此间道理。只是小打小闹与同室操戈,还要看掌控全局者手中丝线的松紧。此时欲挑选后继者,却不能明言之的王忠嗣,便更需要从日常行事之法中观察此三人的才学、秉性。
郭子仪入朔方领兵,已是不惑之年,此时的他已经过了年少恣意的年纪。二十多年间,从西南到西北,他几乎走过了整个大唐的繁华,而如今,他需要在一个合适的地方站稳脚跟,培植属于他的势力,同时也为他今后的仕途谋划。
在振武军城之中,他开始有意在各个军镇培植、插入属于他的人手与眼线。郭子仪的行事方式颇为低调,故而各军镇军使并未察觉此事,除了李光弼。
李光弼治军,素来以军纪严明,杀伐决断闻名于朔方。所以即使缜密于郭子仪,安插人手一事,终究还是被李光弼发觉。他虽心有不悦,但也并未直言此事,只是以违反军纪之名,将这些人枭首于“十二杀碑”前。郭子仪自然知晓李光弼此举,乃是为了警示于他。他更明白,他比之自小在朔方成长起来的李光弼,无论是朔方的了解还是人脉的广博,他都远远不及。所以继此事之后,郭子仪对李光弼更加的色恭礼至,纵使在战场上相遇,也时常将首功相让。
李光弼乃是少有的帅才,又为节度使王忠嗣将军所依重之人,他怎看不出郭子仪的言行举止之间表现出的交好甚至是拉拢之意。他自觉不是如哥舒翰一般的莽将,怎会因为郭子仪这些个他看在眼底并心知肚明缘由的手段所“收买”。
但郭子仪又怎会不明,这些举动对于李光弼的作用甚微,这只是为了缓和二人之间的关系,而进行的必要之举罢了。郭子仪清楚,若是想得到李光弼的信任,最重要的一步就是和他成为兄弟。而在军队之中、战场之上,“兄弟”二字就代表着同生死、共患难,一起从“修罗场”上提枪归来后,对彼此认可,正所谓“成事在人,谋事在天”。这样的机会,若是有意设计,难免会有弄巧成拙的风险。郭子仪在等待老天爷给他这样一个恰到好处的时机。
时运最终也没让郭子仪失望。在一次吐蕃部队对朔方的大举犯境之中,李光弼领命率先锋部队迎敌,继而分兵引开敌军侧翼主力于戈壁荒滩之地,为大部队的到来争取时间。王忠嗣的军令是有道理的,李光弼行军素来善出奇兵,机动性极强,这诱敌主力的任务虽然凶险,可非他不能胜任。
可纵是常胜之将,亦有漏算之时,纵是以一敌百,也难克万马千军。让朔方军失算的事情发生了,吐蕃军队利用间者提前取得了军情,已在戈壁荒滩布重兵设伏。李光弼此去,无异于自投罗网,就算他领的是麾下精兵数千,也难敌几倍于己的吐蕃大军。
王忠嗣得知此事时,陷入了两难之地。李光弼是他的心腹爱将,舍之,心如刀割,不舍,何人驰援?吐蕃军队已成合围之态,派兵强行突围援助,只会落入敌军圈套之中。
令王忠嗣略感意外的是,郭子仪按剑单膝跪于他的帐前,愿立下军令状,只领他振武军城兵士三千,前去驰援李光弼将军。若是未能营救李将军脱险,他自己便也无颜返帐,就与那吐蕃蛮夷拼个你死我活便是!未等王忠嗣下令,又见一人跪于座前,左卫郎将哥舒翰亦朗声道,愿从郭子仪麾下,一同前去驰援李光弼。
王忠嗣思付良久,最终点头应允。那一场血战,无论郭子仪、哥舒翰、李光弼先前所想为何,终究在三人心间烙下了深厚的情谊。玄甲皆赤、冠发尽散的李光强,早就将生死置之度外,他明白权衡之间,得援兵相助的机会寥寥。当他被鲜血模糊的双眼,见朔方军旗扬起,银甲铁骑撕裂敌军的铁壁重围冲杀进来时,他不知该如何形容心中所念。
哥舒翰将银枪抛给了他,他反手刺入了持刀冲至面前的吐蕃士兵。郭子仪纵马至他身侧,替他用长剑挡住了飞来的流矢。三人目光相视,无言却胜似千言。敌人的鲜血溅在面频之上,横飞的肉渣黏在铁甲上,纵横成沟壑的模样。鼻间是尘土混合着马粪与腐烂的味道,眼前除却血红,便是刀光枪痕划过的残影。
一如王忠嗣先前所料,这场驰援,是为惨胜。当郭子仪、李光弼、哥舒翰三人相扶持立于他身前复命时,仿佛是从修罗炼狱般走出,浑身上下就连头发丝都变成泛黑的红色。后来听说,郭子仪当日沐浴,跳进河中整整泡了一个多时辰,身上的血红之色都未全部褪去。
此役后,三人虽未拜苍天厚土结为金兰,但有过命的交情在先,“兄弟”之名早已刻在心间。李光弼也一改先前对郭子仪的成见,与之真正开始交心。郭子仪也通过一场“豪赌”,最终如愿以偿,并借由二人更进一步的关系,与李光弼共享了诸多朔方的人脉与资源。这也为之后郭子仪的升迁之路,以及接掌朔方军权莫定了基础。
此后郭子仪所在的振武军与李光弼辖管的安北都护府,因相距不远。便常常合兵马演习,也会相互协作,抵御吐蕃侵扰。两人去对方府上做客,切磋武艺与谋略,亦为常事。一来二去间,虽起初郭子仪是有目的的接近,但随着进一步的相互了解,免不了二人皆觉得对方与自己个性相合,甚为投契。
而王忠嗣将军此时,也终于挑选出了最终的人选,那便是郭子仪。这是他权衡久矣得出的答案,因为他在郭子仪身上看到了与李光弼和哥舒翰不尽相同的地方。
诚然,李光弼与哥舒翰也是不可多得的名将,但是李光弼掌军,长于奇谋机巧,固有大胜为众人称道,终不是百战之策,况且李光弼为人耿直,刑法果决,不论是非,虽可震军威,但难得兵心。而哥舒翰身上胡人悍勇之气太重,为主将者身先士卒虽可激励士气,但常将自己置于险地,并且少了些将领所应有的气节,在许多次帐中商讨军情时,就可以看出他会因个人战功利益而左右推诿摇摆。
反观郭子仪,武举出身,当得是文武全才,凭借军功升迁至此,虽说性情仍有跳脱之气,·但相较李光强和哥舒翰,在领兵上沉稳持重,权衡利弊,久思方行,乃是帅才。王忠嗣更是将他引荐给了朔方境内的一个罗姓大族,罗家乃是唐初名将玉面银枪罗成的后人,他们所肩负的使命和是否要将他们掌握秘密传承于郭子仪,还需待静观郭子仪以后所行之事。 就在朔方节度使王忠嗣有意的栽培之下,郭子仪终于脱去了身上保留的最后一丝少年时遗存的任侠气息。他留给之后麾下将士们的印象,是宽厚儒雅,行事进退有度的主将姿态,还有征战沙场,鲜有败绩,但却少了巧胜、险胜带来的成就感。
而这正是王忠嗣想要达到的,他在太子李亨巡视朔方之时,私下将郭子仪介绍给了太子。而郭子仪也不负所望,为之后太子李亨登基为肃宗,收复两京、平定叛乱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王忠嗣为保大唐军力,力抗进攻吐蕃石堡城之圣旨,终于让奸相李林甫抓到了把柄,趁机构陷于他。若不是他与哥舒翰等人长跪于玄宗殿下,极力衰求,才保得其性命。此事也在郭子仪心中留下了极深的印象,王忠嗣将军自幼长在玄宗身边尚且如此,他人又会如何?这也间接地影响了许多年后郭子仪在朝中的行事之法。
此后朔方又历任了多位节度使,郭子仪也因战功兼领九原郡都督、西受降城使、朔方节度右厢兵马使。在一次与吐蕃的作战之中,郭子仪痛失了一员手下得力大将,名为李嘉庆的耕羁族人。当李嘉庆血肉模糊的尸体被战旗包裹放置于中军大营时,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面色沉重地跪在一旁,他紧紧地攥着父亲的宝剑,牙齿死死地咬住下唇,渗出殷红的鲜血,他的眼眶赤红,却无一滴泪水。郭子仪走上前去拍了拍他的肩膀。少年对着郭子仪深深叩首,手指插入地面坚硬的泥土,请求接替自己父亲之位,为朔方军效力。郭子仪感叹此乃勇将之子,便应允了少年所求。而这个少年名为李怀光,以军功累迁至朔方都虞候,终成为深受郭子仪信任的一员猛将。
也正值此时,朔方境内热闹了起来。原来在朔方军之中素有四个类似江湖称呼的诨号,为“金微”“皋兰”“幽陵”“贺兰”。实则是源于铁勒族中“仆固”“浑氏”“拔野古”“契莎”四大姓氏的世袭官名。这铁勒四大族自太宗时期归降之后,便世代居住在朔方的辖地。以往世袭金微、皋兰、幽陵、贺兰都督者,多有在朔方军中从戎戍边。久而久之,在这四大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承袭都督之位者,便要去期方军中任职。而铁勒诸族迥异于汉族,能世袭都督者并非只有长子,但凡是族长的儿子皆可凭武艺取得此位。而每次名号的更迭,都会在朔方境内掀起一阵轰轰烈烈的播台比武,不只是军中将士,期方的百姓也将此看作一场大饱眼福的“表演”。
而此番取得名号的四人里,其中一位唤作浑释之的男子,乃是铁勒浑氏一族的勇士,从他十岁起,摔跤格斗之技,族中便无人能出其右。浑释之自从军以来,便一直跟随在郭子仪的麾下。郭子仪的儿子郭晞与他的儿子浑碱年龄相仿,两人常在军中玩耍,在不久之前的调兵防秋行动中,他们也随大军参与其中。现任的朔方节度使张齐丘还笑着打趣他俩,有没有带奶娘一同前来。
这时的郭子仪行事愈发有主帅之风,在与众多朔方军将领相处之时,总是抱之浅笑,彬彬有礼。就连四都督之一,性格最为暴躁的仆固族少主仆固怀恩与郭子仪的相处也甚是融洽。而李光弼对于自己这位好兄弟郭子仪的变化,却有些不忿。他不止一次地在二人对饮微醺之际指出,郭子仪近来行事过于温吞,军营里的事情要的就是赏罚分明,打仗最使人振奋的便是出奇制胜,郭兄人还未老,怎么锋芒都被磨平了。郭子仪反过来劝李光弼,刚则易折,教他凡事要多加思量。
李光弼口中应承着,但心里还是觉得郭子仪多是被身边那些掌书记的酸儒用之乎者也蒙住了心智,连带郭子仪信任的谋士杜鸿渐也有些看不惯。但二人毕竟是同袍作战,生死与共多年的兄弟,战法布局上早就心意相通,在此后诸多对抗吐蕃的战役中的配合并未受此影响,屡屡告捷。
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郭子仪母亲向氏辞世,他便去职返家丁忧守孝。郭子仪未曾想到,母亲坟头上还没长出青草,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率领他的狼牙铁骑就踏破了东都洛阳,玄宗连斩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大将于阵前。与自己有同袍之谊现为陇右节度使的哥舒翰,领命率兵二十万镇守潼关。
经由太子李亨在玄宗面前提点,他也被一纸诏书,夺情启用,封卫尉卿,灵武郡太守权领朔方节度使,统帅朔方军。王忠嗣将军当年所忧心之事,最终仍是发生。此时郭子仪的当务之急是率军西出平叛,时任朔方军支度使的军师杜鸿渐指出,静边军城乃是进军河北的必由之路,既然将军早年曾相助于雁门苍云守军,不若传信于苍云统领长孙忘情,两军里应外合,则会胜算更稳。郭子仪同意了杜鸿渐的提议,便亲笔书信一封,命三子郭晞快马联络苍云军。
在苍云军师风夜北的谋划之下,红衣佛爷王不空率兵潜入静边城,烧粮草,杀敌将。朔方苍云两军里应外合,共计斩杀叛军七千众。尔后两军乘胜追击,收复了云中和马邑。
郭子仪在考察了雁门关附近地势川行后,凭借数十年的领兵的经验,将目光落在了不被常人所重视的东陉关。面对久违的“故乡”,想起背叛的仇恨,苍云军众人心肝如被烈火炙烤,恨不得立马用手中长刀渴饮狼牙鲜血,统领长孙忘情率苍云全部协同朔方军作战。
郭子仪派手下大将李怀光、仆固怀恩、拔野古彻、浑释之等人与苍云将领宋森雪率军从东陉关全力进攻。王不空则是由密道潜入苍云堡扰乱敌军,长孙忘情与燕忆眉、风夜北则从北面入关,一路之上如阎魔附身,令狼牙叛军胆寒。郭子仪将戍守雁门关重任托付于苍云军,他相信视雁门关为故土的苍云,即使拼劲最后一滴鲜血,也会护得九塞之首雁门的安全。
与此同时,一向与郭子仪配合默契的李光弼也传来了好消息,他仅率朔方将士五千进军常山,用计奇袭叛军,斩狼牙五千,收复九县有七,斩断了狼牙军南北联系的通道。郭子仪得知此消息,笑着叹了句:“光弼,鬼才也。”后郭子仪上表奏请玄宗,举荐李光弼。玄宗诏命其为云中太守,领河东节度使之位。而李光弼并不知晓郭子仪推举之事,只当是玄宗之意,赏己之才,遂在国难时受命。
天宝十五年(公元756年),郭子仪与李光弼合军于河北九门。郭子仪命仆固怀恩与浑释之率领磨下精锐蕃兵进攻嘉山。而在九门之战上,郭李二人产生了军策上的巨分歧,李光弼主张自己率领一队精兵迂回至叛军后,郭子仪领大军作佯攻之态,围狼牙于山谷间,以强弩毙之。但郭子仪以为此举虽妙,若狼牙中有高明之士看出门道,不入此套,则多会损兵折将,不妥。他更倾向于坚守的疲敌之策。二人在多番争辩之后,经由部将从中调和,还是按郭子仪提出的稳妥之法。他先命契莎朗与茹敬率骁骑五百日夜轮番侵扰史思明部队,接连三日,在其欲退兵之际,李光弼率拔野古彻等人领兵追击,大破叛军,斩首四万,生擒五千,获战马五千,一举收复河北十余郡。
正当朔方军众凯歌频传时,郭子仪接到了一纸噩耗,玄宗听信杨国忠谗言,强命大将哥舒翰出关迎敌,潼关失守,二十万将士,仅存八千!守将哥舒翰选择降于安禄山膝下苟活于世。玄宗率杨贵妃皇子等人由天策府统领李承恩护送逃往蜀中。马嵬驿兵变,在建宁王李侯的推动下,太子李亨选择北上灵武(朔方),指挥抗敌。身为朔方留后的杜鸿渐,听闻马嵬驿一事,似是与建宁王心有灵犀一般,在与朔方诸位留戍官员商讨后决意迎驾东宫于朔方,并传信于郭子仪,言辞恳切,详书利弊,敦促他即刻回兵北上勤王。再命手下判官李涵快马赶去平凉,迎接太子李亨。
至德元年(公元756年)太子李亨在朔方继位为肃宗。郭子仪尚在朔方为军使时,便因王忠嗣将军之由结识了太子,如今太子登基大统,欲挽河山于危亡之际,回想起当年王将军所托,郭子仪坚定了辅佐新君之意,便与李光弼商议回师之事。李光弼对太子李亨罔顾父亲玄宗,继承大统颇有微词,但在郭子仪的规劝之下,决定以大局为重,北上期方勤王。此时肃宗有意借回纥精锐骑兵,助唐军平叛,便命敦煌王李承寀出使回纥。
郭子仪忧心敦煌王安危,命手下素与回纥交好的右武锋使仆固怀恩随同前往。仆固怀恩率借来的回纥突骑与主将郭子仪剿灭河曲数万叛军,消除了狼牙对朔方的威胁。保证肃宗安全后,又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二月,率兵攻占河东,杀贼寇四千,虏五千。同时从太原传来捷报,河东节度使李光弼以一万守军坐镇太原,歼灭来犯狼牙之众八万。四月,安庆绪弑父自立,肃宗任广平王李做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郭子仪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少年武举从军的郭子仪,终于在知天命之年,迈上了他军事生涯的顶峰,如今这一幕是当年随父舟楫车马漂泊、陌上策马逐鹰的他未曾想到过的。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七月,郭子仪开始谋划收复两京之战,遥在朔方留守的军师杜鸿渐,传书而来,献上一锦囊,提出此战若能得诸门派中能人异士相帮,则会事半功倍。郭子仪传手下军士快马将密信送予各大门派的掌门处。在集纯阳清虚子于睿、天策府谋士朱剑秋、苍云军师风夜北等人智计,共同谋划之下最终敲定了夺城之策。
而经由郭子仪在平叛中所为,得到了罗家的认可,并命其后人现任朔方都知兵马使的罗绍,奉上了保管了百余载的李靖将军留下的《卫公兵法》全本与传自战国公输班的《攻城九变》残卷,以及十箱秦王征战天下留存的神兵宝甲。郭子仪为人谦逊有礼、宽厚仁德,在与江湖中人相处时,无丝毫身居高位者的做气,深得前来相助的众人的尊敬。
九月,郭子仪率军十五万,分兵三路进军长安,在香积寺前与狼牙军鏖战,歼敌六万众,禅寺门口被尸山包围,鲜血流淌而出,濡水皆赤。此后又乘胜追击收复东都洛阳,至年末,河西、河东、河南狼牙渐平。
郭子仪立不世功勋,朝堂之上,江湖之中莫不交口称赞,时人更是将他与开国名将李靖将军并称,但他的内心隐隐感到了一丝不安。加封司徒、代国公的背后,是他赫赫军功盖过天子的权威。他虽在肃宗面前力表自己不二之忠心,天子亦摸髯笑回:“将军无需多虑,卿于家国实属再造。”但太监总管鱼朝思依旧在天子耳边“呢喃细语”搅弄风云。巴蜀之地,“被迫”成为太上皇的玄宗,本就心有芥蒂。如今两京收复,平叛局势明朗,若想夺势便要从军权开始,在高力士的授意下,凌雪阁的锋芒暗中指向了兵权在握的郭子仪。


相关武器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