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曜
阅读
2024-03-17更新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3-17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角色信息
文件:郭曜头像.png | 角色名 | 郭曜 | 生卒年 |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 | |
性别 | 男 | 籍贯 | 华州郑县 | ||
称号 | |||||
所属势力 | 朔方军 | ||||
职位 | |||||
出场地图 | 洛阳城 | ||||
相关奇遇 |
角色经历
编者注:仅为概括角色大致活动表,可以简单看成官方小传脱水版(目移)
角色图片
角色小传
《剑胆琴心》
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的长子,郭曜出生的时候因不足月的缘故,身体比其他的婴孩居弱些。待到郭曜五六岁的时候,他就随着父亲从桂州到了单于都护府。一路之上季节更替,风物变换,年幼的他因水土不服而患了重病。郭子仪带着他遍寻附近大城镇的郎中,都束手无策,幸好遇到了一位万花谷游历江湖的门人精通医术,这才救回了郭曜的性命。
但自此之后,郭曜的身体就一直很虚弱,每逢季节天气变化,稍有不慎就会感染风热或风寒。到达西北之地,戈壁荒原恶劣的气候,更使得小郭曜的身体状态频繁恶化,城中的医师皆表示,小公子乃是宿疾,只能用药缓解。不能根除。看到别的牧民家的孩子,都能在纵马奔驰于天地之间自由自在地成长,而自己的长子,却只能待在阴暗的房间里,每日缠绵于病榻,痛苦不堪,这令郭子仪懊悔不已。
之后郭子仪听闻西域有奇人,精通迥异于中原的奇妙医术。兴许能治愈儿子身上的顽疾。于是他派遣手下番将,乔装深入吐蕃、党项甚至是千里之外的吐火罗寻访名医。功夫不负有心人,郭子仪派往党项的部将,终于寻来了位党项族的巫医。起初郭子仪对于巫医的医术颇有疑虑,但部将愿以项上人头担保,这位党项族的巫医医术精妙,乃是自己亲眼所见。现在小公子重疾缠身,城中医师皆言是宿疾难除,不妨让这位巫医一试。
在一个无星亦无月的夜晚,巫医走进了郭曜的房间,手指在他身上轻滑,衣服便在一片幽蓝的火焰中焚烧殆尽。小郭曜似是被惊醒,微微睁开了双眼,而巫医伸出自己粗糙如树干的右手,轻轻抚摸着他的额头,郭曜睁开的双眼缓缓地闭上,嘴边发出轻微的鼾声。巫医将小郭曜放平在床榻之上,从破旧的衣衫里掏出一只牛角,打开塞子,从里面倒出了奇异的绿色药水。将它涂满郭曜的身体。
之前巫医就命兵士在旷野之中升起篝火,将军营烧火用的炉灶架在上面,又将牛羊的脂肪放入半锅,待到其融化为浑浊的金色油脂,在火焰的炙烤下冒泡、沸腾继而翻滚起来。巫医将小郭曜抱在怀里,两眼翻白,口中念念有词,步履的节奏似是踏着某种不知名的鼓点。
眼见他就要把小郭曜放入油锅之中。郭子仪和诸位部将哪里见过这种让人下油锅的治病方法,除却郭子仪还保持一丝镇定之外,其余的将士们已经从腰间拔出明晃晃的战刀,在火光的映射下闪得人眼睛发疼。郭子仪紧蹙着眉头,右手已经搭上了悬在左腰佩剑,沉起丹田,膝盖微曲,做的是轻功的起势。在军营一派剑拔弩张之态时,巫医却似浑然不觉,抱着郭曜的双手就要松开。眼见自己的儿子就要落入沸腾的油锅里,郭子仪欲拔剑上前,却生生被那位请来巫医的部将跪地拦住了动作。那部将眼神中尽露诚恳之态,狠狠地叩头于地,咬牙沉声道:
“将军,信我一次!”
郭子仪长叹了一口气。将腰间宝剑掷于地上,抿住干裂的嘴唇,死死地盯着那巫医渐渐松开的双手。随着“扑通”一声。郭曜落入油锅中。郭子仪觉得自己的心也像是被油锅煎煮。但小郭曜却并未沉底。反倒在油锅里浮了起来。滚烫的油脂里。他的皮肤没有被灼伤分毫,反倒在里面睡得更加深沉。巫医盘腿坐在油锅边上,继续念叨着无人能够听懂的话语。半个时辰过后,众人围上去,眼前的景象让他们瞠目结舌。锅中金灿灿的油脂变成了浓稠的黑色,本来被疾病折磨的浑身蜡黄的小郭曜。肤色嫩白。如同新生婴儿般,身上柔软的体毛都清晰可见。
郭子仪连忙推开众人将儿子抱入怀中,见他毫发无损,这才松了一口气。党项族的这种治病方法,同中原武林的拔毛洗髓略有相同之处。它是用密药、牛羊精华与火焰的热力将体内的邪毒逼出,达到医治的作用。经过这次的治疗后,郭曜的病情渐有好转,郭子仪这才放下心来,将儿子全权交由巫医来医治。并且当面感谢了那位部将。党项族巫医在单于都护府停留了一年,每月定期为郭曜调养身体,而郭曜也与这位巫医结下了深厚的感情。
虽然这位巫医不善言辞,但身为医者也是心底良善之辈。在为郭曜治病的时候,顺带教导他了一些西域诸部落的语言。一年之后,小郭曜的身体状态看上去与正常的孩童无二,郭子仪重金酬谢了巫医,而且觉得他医术精妙,再三恳求他留在军中,但年老的巫医思念故土,郭子仪只得派部将暗中将其护送回党项。
此后郭曜的身体不再因天气季节变化而生病,但因为之前的重病伤及了经脉,从此无法习武。郭子仪乃是武状元出身,又戍守西北抵御戎狄,身为他的儿子,却手无缚鸡之力,这让郭曜一度陷入了深深的困扰之中。郭子仪亦是心思细腻之人,他看出儿子内心的焦虑,有一日军中修沐,他专门从马厩中将自己的爱马青海骢牵出,驾马带着郭曜来到沙漠里流淌的一条银带状的河流边。他指着那条潺溪的河水对儿子讲,天下至柔莫过于水,但即使在这样的恶劣的环境里,它还没能被沙海所吞噬,甚至能在日积月累之中将坚硬的岩石打磨成细碎的沙粒。
郭曜也是个聪颖的孩子,他理解了父亲话中之意,但还是眼睫低垂,默不作声。郭子仪便给儿子讲了自己少时的故事,郭曜这才得知祖父本意是望父亲登科及第,而非从戎入伍。郭子仪告诉长子,每个人都应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他也不必执着于和父亲走一样的道路。
郭曜回到家中后,他埋首于经史典籍之中,在闲暇的时光里,他策马于附近的部落,学习他们的语言和文化。随着时光的流逝,他草握了七种不同部落的语言。郭子仪驻兵于边境,与胡人打交道乃是家常便饭,然而在交流过程中常因为语言不通,或者词不达意产生歧义误解,小一点的争议一起去帐中饮杯马奶酒便可以化解,可更常出现的情况,则是性情直爽的胡人因一些语句产生的误解而拔刀相向,争个高低。
精通七种部落语言的郭曜,便入军中替父亲打理此间事务,自从有了他的到来,就少有之前一类的事情发生。郭曜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待人谦逊有礼,无论是军中还是周边部落的人们对于他都有很好的印象。之后郭曜随着父亲郭子仪职位的变动来到朔方军中,也一直兼任着“管家”的职位,帮助父亲处理诸多杂务。又结识了父亲的好友杜鸿渐,对于谋略一道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杜鸿渐也不藏私,在闲暇之余也向他传授此间精髓。郭曜的领悟能力之快,让杜鸿渐感慨万千,言道长江后浪推前浪。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父亲郭子仪领朔方军平叛。郭曜作为家中长子留守朔方,处理家族上下琐事,郭子仪也将监督粮草运输的重任交到了素来持重的长子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