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大唐历史研究所申请创建,意在整理剑网3端游相关剧情设定,为剧情党提供参考,且暂不开放编辑组申请(人够用了)有意讨论剧情可以进群1151298075。
因剑网3年深日久,有诸多设定冲突,一切均以剑网3端游表现为主,并会注明冲突点供参考。如有已编辑内容错误,可以在该界面下留言或联系大唐历史研究所进行提交,请勿擅自更改造成编辑重复难以寻回的情况。

全站通知:

长歌名人录卷一

阅读

    

2023-10-30更新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阅读:

  

更新日期:2023-10-30

  

最新编辑:大唐历史研究所

来自剑网3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大唐历史研究所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新建相应的图鉴页请使用→ 帮助:创建页面


“四指流云”杨逸飞(上)



  杨逸飞是带着众人的期望来到世间的,但他亦是带着残疾出生——天生便右手缺失小指的次子,让杨尹安的夫人吴青青伤心不已。由于天生的缺陷,右手无法执稳即使是很轻的剑。
  长歌门琴剑双绝,不得剑术之妙,甚为可惜。但随着杨逸飞渐渐长大,长歌门诸位教习却察觉到他在操琴之道上的特异天赋。
  当挽音阁的教习松先生在望风楼前走过,恰巧见到天生四指灵动,远超其他童子的小逸飞双手正在学着大哥杨青月的动作弹奏那张琴时,松先生激动异常。
  天生四指被吴青青视为儿子的憾事,也被杨尹安看作无法修习长歌门相知剑的憾事,但换做纯粹琴家松先生来看,拥有如此灵动的四指,本就作为古琴禁指的小指便毫无干系了,这样灵巧的手指乃是琴师们梦寐以求的。
  那一年,号称长歌门琴艺第一人的不老松松先生收小逸飞为琴道关门弟子,打算花费余年精力尽心培养这个小徒弟。数年之中杨逸飞的琴艺突飞猛进。



“四指流云”杨逸飞(中)



  杨逸飞从四岁起用了六年来寻找出路,到得十岁时,他最终他证实了自己的右手实是与诸位尊长判断无二,没有用剑的天赋,他也没法练成与那些出名的四指剑客一般的剑法。
  然而在第八年开始,在杨青月的陪伴下,杨逸飞开始用左手练剑!
  三年之后,杨逸飞深夜捧剑登“青莲剑仙”李太白的“醉浮居”,一夜之后,李太白传令千岛湖上下,收杨逸飞为韩非池、凤息颜之后的第三位入室弟子!
  谁也不知道那夜发生了什么,便连杨尹安上门询问,也只得李白笑着简单作答:“韩非池天赋迥异常人,可得音中千味,能传李某琴道;凤息颜练气专注,可传李某剑意;而这逸飞却有李某 狂傲孤高之气,可得我青莲剑真髓!”
  杨逸飞拜在李白门下之后,从不曾在李白和杨青月之外的人面前施展剑术,是以许多人只道是身为长歌门巨擘的李白这次要破例提前表明姿态,支持杨尹安的长歌门传承之位。



“四指流云”杨逸飞(下)



  杨逸飞十五岁(733)那一年,父亲杨尹安出长歌门前去寻找故友——控制波斯、吐火罗等西方商路的大商人卢延鹤谈一桩大事。却未曾料想事成后,卢延鹤竟然翻脸无情,出手偷袭。杨尹安琴剑皆出,竟然不敌身受重伤,连自己的爱剑“有青剑”也落在了卢延鹤手中。
  杨尹安携“静水流霆琴”辗转返家之后大病,继承整个山庄的计划便需要提早着落在了杨逸飞的身上。那日父亲病榻之侧,杨尹安当着众人之面宣布决定让年幼的的逸飞离开长歌门出门历练。   同年,杨逸飞正式拜九天之一的周墨为师,学习经商,一学便是五年。
  而这期间,他与扬州七秀坊,师从名动江湖的公孙大娘的高绛婷与周墨之子周宋因音律而相识、相知。
  五年之后(738年),年满二十岁杨逸飞学得了周墨的经商之道真髓,自觉父亲杨尹安所交代的入世修心亦渐渐圆满,遂返回千岛湖,经过父亲杨尹安与李白、松先生等几人考验,正式从杨尹安手中接任长歌门掌门人之位。
  由于生长在书香门第,自小被儒学道德熏陶,杨逸飞在打理家里生意时虽然精明,但保留了正直、良善的秉性。他知书达理,好结交朋友,生意上的伙伴都非常信任他。
  另一方面,杨逸飞对国家他也是很忠心,他延承家族规矩,定期邀请长歌门分散在各地的成员齐聚千岛湖,若有天灾定慷慨解囊,若国家有难则不吝支援。数年间杨逸飞的名声在很多文人、官员里面逐渐传开,杨逸飞与多位朝中正直官员结交,也推荐了一些本门有志为国的弟子入朝为官。



“九龄公”张九龄(上)



  张九龄字子寿,世称 “文献公”。唐玄宗开元年间尚书丞相,诗人。
  张九龄乃西汉留侯张良之后,西晋开国功勋壮武郡公张华十四世孙。七岁知属文,唐中宗景龙初年进士,始调校书郎。
  青年时期的张九龄,才智过人,勤奋好学,能诗善文。
  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登进士第,为考功郎沈佺期所赏识。被授予校书郎官职。期间张九龄与章怀太子李贤之子,因为父亲被陷害流放而贬为庶民,刚刚恢复爵位返回长安的“嗣雍王”李守礼相识。
  章怀太子李贤才高八斗,容止端雅,。上元二年,时皇太子李弘(武后长子)猝死,李贤继立为太子。
  李贤文史造诣深厚,成为太子不久就诏集众多学者,如张大安等为《后汉书》作注释,史称“章怀注”。
  然而永隆元年(680年),武后宠臣明崇俨为盗所杀。武后怀疑是太子李贤所为,随后派人搜查太子府第,得皂甲三百余副,太子遂以谋逆罪被捕下狱,后来被武后懿旨勒令自尽。李守礼也深怀大才,无奈因被父亲所累,无法施展,连他的本名李光仁也被迫弃而不用。
  张九龄与李守礼相遇相知,两人在诗文政令上均甚投契,时常秉烛夜谈,结下了深情厚谊。
长安三年,宰相张说因直言得罪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被流放到岭南,过韶州,得阅张九龄文章,夸奖他的文章“有如轻缣素练”,能“济时适用”,一见而厚遇之。
  张说博学多才,是当时文人的领袖,又是朝中多有建树的重臣,他的激励对刚刚走上人生道路的张九龄是很大的鼓舞。他当了几年秘书郎,得不到调迁,萌生归乡之念。正好太子李隆基有所作为,举天下文藻之士,亲自策问,张九龄对策优等,升为右拾遗。
  后李隆基即位为玄宗,张九龄改任左拾遗。



“九龄公”张九龄(下)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十二月,张九龄授宰相之位,兼修国史。主理朝政。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安禄山任平卢将军,在讨伐契丹时失利,当时安禄山与令狐伤的义父——范阳节度使张守珪奉命押送安禄山入京,在此之前安禄山曾入京朝见,拜见过时任宰相的张九龄。张九龄颇有识人之道,明察秋毫,看出安禄山是奸诈之徒,断定日后此人必会作乱。张九龄对侍中裴光庭说:“乱幽州者,必此胡也。”此次适逢安禄山干犯军法,被押送京城,奏请朝廷判决。
  张九龄毫不犹豫在奏文上批示,为严肃军纪,将安禄山斩首,奏文说:“穰苴出军,必斩庄贾;孙武行令,亦斩宫嫔。守珪军令若行,禄山不宜免死。”奏明皇上请求按照朝廷典章执行死刑,他说:“军规军令一定要执行,安禄山不应该免除死罪。”。但玄宗特别赦免了他。张九龄上奏说: “我观安禄山狼子野心,有谋反之相,请求皇上根据他的罪行杀掉他,希望断绝后患。”
  开元二十八年,张九龄深感大唐风雨飘摇,他因与安禄山旧怨,屡次被狼牙刺客刺杀,遂决意隐退于长歌门中,希望为大唐选拔保留出一批爱民忠国的有才有识之士。长歌门主杨逸飞将一所书院划归张九龄管辖,张九龄因庙堂之上被心机诡诈、多智弄巧之辈占据,以为读书人当大智若愚,舍弃小聪取大慧,于是取《老子》:“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巧弃利,盗贼无有。”之要义,将书院名为“弃智书院”,会同诸位教习专心教导验证诸位长歌门下的诗书、品德、琴曲、弦歌之道。



“青莲剑仙”李白(上)



  长安元年出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幼年随父迁居锦州昌隆青莲乡。
李白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李白特别喜欢剑,在他眼里剑像诗一样高雅。他二十五岁离川,长期漫游各地,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曾因吴筠等推荐,于天宝初供奉翰林。
  李白很受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但是他们只喜爱李白的诗,把李白留在宫中也只是为了让他写诗以供欣赏,李白就像宫里的一个摆饰物一样。
  他的抱负不能实现,这让他对朝廷非常失望。一方面他希望自己能够为国家做点贡献,另一方面又觉得在官场有官场的规矩处处受限制。《行行且游猎》就是在那个时候做的。
  后来李白通过贺知章认识了长歌门,长歌门不是什么官府的组织,但是却是雄心壮志为国出力,李白加入了长歌门。



“青莲剑仙”李白(下)



  李白在长歌门中的地位超然,他没有任何正式的职位,他的狂放敢让天子不唤,敢让贵妃捧酒,敢让权臣脱靴,但他为长歌门教导了三位杰出的亲传弟子,他们是大弟子“幻魔心”韩非池,“觅音明心园”的执掌者、“一气倾楼”凤息颜——长歌门掌门人最忠实的追随者、还有一位便是得传他的青莲剑术真传的长歌门当代掌门人——“四指流云”杨逸飞。
  他执青莲剑,游五岳明川,心中却一直想为当国为民出力,他常与尹安公、九龄公等人探讨未来长歌门所应发力的方向,谁才是这李唐王朝的真正好的执掌者和后继人。
  建宁王李倓一向是他们重点讨论的对象,李倓追随恩师李守礼,很早便与长歌门有所接触,而与当代掌门人杨逸飞、李白二弟子凤息颜等许多长歌门人皆是好友。从大道看来,李倓之才华与理念符合长歌门的想法,从私而论,李守礼与李倓师徒更曾有大恩于本门。
  安史之乱后,李倓表现出角逐皇位的志向,因此受到了多位九天中人的反对和打压,甚至九天中人已经将永王李璘纳入了下一代钧天君的考量之内。
  无奈之下,李白亲自出马,他的名望太大,已经多次收到永王李璘的厚重聘请。于是李白借势加入了永王一党,长歌门希望借助自己的力量让更多的人早日认清李璘的格局,让九天这个庞然大物的目光转移到正确的方向上去。
  李白加入永王一党后,诗句与军策连出,越来越将永王父子鼓动得气焰滔天,早早暴露了谋反的野心,这也为后来永王之乱的快速平定奠定了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