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全站通知:

大黄蜂 Mk I

阅读

    

2025-10-05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10-05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来自战争雷霆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太常寺祭酒
 ·  ·  ·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按右上角“编辑→源代码”即可修改页面内容。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载具图鉴-机库背景.jpg
  • 简介
Hornet mk1 资料卡.png
大黄蜂 Mk I


IV 级

权重等级:

街机 历史 全真
5.36.05.7
价格:
4880 Specs-Card-Eagle.png

载具历史

德·哈维兰 大黄蜂 Mk I是二战末期由英国德·哈维兰公司设计的一款双发单座远程战斗机。其原型机于1944年7月28日首飞,量产型Mk I(F.1)作为一种陆基战斗和拦截机型,标配四门20mm机炮,可挂载燃油或武器外挂。生产序列号为PX210至PX253、PX273至PX288等,共生产约60架。由于太平洋战区的战争很快结束,大黄蜂 MK I并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与实战,真正进入服役是在1946年以后。

大黄蜂(DH.103)源于德·哈维兰对太平洋战区需要长航程高速单座战斗机的构想的延伸。其设计在结构上沿用了德·哈维兰在木结构复合材料方面的经验,即蚊式轰炸机的木芯夹合胶合板机身与蒙皮工艺,但在气动布局、机翼设计和动力系统上则为全新设计。德·哈维兰将该机视为蚊式轰炸机木结构设计的缩小版和设计思想的继承和延续。设计工作始于1941年至1943年间,最初构想为夜间轰炸机,设计代号DH.101和DH.102,后来转变为长航程单座战斗机DH.103。设计团队(包括R.E.毕晓普 (R.E. Bishop,同时也是蚊式轰炸机的首席设计师)等人)追求更高的功重比、更低的阻力和更优的续航与爬升性能,以适应太平洋广阔战区的护航和拦截需求。英国政府于1943年将相关规范写入技术文件F.12/43,原型机RR915的开发周期较短,于1944年7月即完成首飞,并展现出极高的水平速度和爬升性能。

气动方面,大黄蜂采用德·哈维兰典型的夹层木结构,类似于蚊式轰炸机,上表面为胶合木面板,下表面在某些部位使用铝合金覆层,并使用Redux(酚醛-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混合型结构胶黏剂)粘接,既保证了结构强度,又实现了轻量化和低雷达信号特征,符合当时注重气动效率的设计重点。机翼运用层流翼型以减少阻力,具有较高的升力系数和良好的高速特性。Mk I型号并未像后续的夜间战斗型和海军改型那样配备用于夜间战斗或雷达拦截的复杂雷达设备。动力系统方面,采用两台罗尔斯-罗伊斯 灰背隼发动机,配备四叶变距螺旋桨,并使用手性安装的发动机以及对转螺旋桨以改善起降和单发操控性能。发动机附件经过重新布置,以减小迎风面积并降低阻力。这一配置在高空或特定高度下,提供了接近甚至超过许多同期单发喷气机的高速性能。

大黄蜂Mk I在1945年至1946年间交付进行测试评估和少量列装;Mk I(F.1)作为早期量产型,其生产和验收于1945年至1947年间。与后续改进续航的MK III型相比,Mk I在训练单位中分配较多。该机于1946年正式进入作战编队,首批服役部队包括英国皇家空军第64中队等,随后第19、41、65等中队逐步换装。大黄蜂的设计初衷是用于太平洋战场的远程拦截,但二战的结束使其未能在对日战斗中得到验证,也未在欧洲战场发挥作用。在战后的一小段时间,它承担了拦截、防空、海外护航和对地支援等任务。在马来亚紧急状态(马来亚反英民族解放战争)等英国海外行动中,大黄蜂Mk I及后续型号承担了对地攻击和巡逻任务。虽然木结构在热带环境中容易出现腐朽和维护问题,但总体上,其长航时和不错的武器挂载能力使其在亚热带和热带小规模冲突中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由于喷气式飞机的出现,大黄蜂的战术地位在50年代中期被单发喷气式战机取代,最后在1955年至1956年间退役。

DH.103 大黄蜂 Mk I是二战末期英国活塞发动机设计的技术巅峰之一。作为木-金属混合结构的代表作,大黄蜂(包括Mk I)展示了Redux胶在飞机结构上的成功应用,同时集成了高功率灰背隼发动机、层流机翼设计、优良气动布局和轻量化结构,在短时间内展现出极佳的速度、机动性和爬升性能。当时的试飞员和飞行员称赞其驾驶感受“像赛车一样”。然而,由于喷气机的崛起和热带维护难题等,其实际服役年限有限。但作为“木结构双发高速战斗机”的代表,大黄蜂对战后初期的航空工程以及舰载飞机改良,特别是海大黄蜂的经验,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