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200
阅读
2025-10-05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10-05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载具历史
拉-200是拉沃契金设计局于1948年至1953年间研制的一款双座双发喷气式全天候截击机原型。该机最突出的结构特点包括将两台涡喷发动机纵向串联安装在机身内部、机头集中进气、并列式双座座舱,以及为适配雷达任务而设计的大型机鼻和多种雷达试装方案。项目期间进行了多型改进测试,涉及不同雷达配置,拟生产号拉-17,但最终因多种原因未能投入批量生产,研制工作于1950年代初被更成熟的机型取代,后遂被放弃。
1948年,苏联空军提出研制高性能双发全天候截击机的技术任务,要求配备机载厘米波雷达,以实现夜间或恶劣气象条件下的远距离探测与拦截。为此,多个设计局——包括拉沃奇金设计局(OKB-301)、苏霍伊设计局(OKB-134)和米高扬-古列维奇设计局(OKB-155)——分别提交了候选机型。在这场竞赛中的典型型号包括拉-200、苏-15(老苏霍伊版)以及I-320等。拉-200的研制重点在于构建一套集平台、雷达和武器于一体的整合方案,以满足全天候拦截的作战需求。
气动布局上,拉-200采用全金属机体、中下单翼后掠翼设计,翼根后掠角约40度,机身采用光滑圆形截面以容纳串联发动机和雷达设备。起落架为三点式。座舱为并列双座布置,飞行员与雷达武器操作员并排就坐,便于协同操作,但这种布局也对座舱和机头的气动设计形成了制约。动力系统方面,采用两台克里莫夫 VK-1涡喷发动机纵向串联安装于机身内:前发动机由机头进气,排气沿机腹导出;后发动机喷口位于机尾。这种串联内置双发方案虽有利于保持机身流线型,却也带来了工程复杂性和散热方面的严峻挑战。
原型机先后试装过多款厘米波雷达:早期配备钍雷达(游戏中的这款就是),后更换为科尔孙(Корсунь)雷达;在拉-200B型上则试装了更大的索科尔(Сокол)雷达,并配套大型机鼻锥和圆形进气口以优化天线布置。雷达性能不佳、可靠性不足,是该机未能顺利服役的主要技术障碍之一。武器系统方面,配备三门37mmN-37大口径机炮,主要针对高价值轰炸机目标。这种重火力配置符合当时拦截重型轰炸机(如B-29)的战术要求,但弹药基数有限和弹道修正困难影响了空战中的灵活性。
试飞工作自1949年左右开始,测试结果表明,拉-200在某些飞行状态下可接近声速(约0.95马赫),但也暴露出若干严重缺陷:高速时气动稳定性不足,常出现右侧机翼下沉的滚转趋势;当后发动机处于低推力而前发动机高推力工作时,后机身易产生振动;原双轮主起落架(游戏中这台)设计存在缺陷,后改为单轮并优化悬挂系统;前起落架需旋转90度才能收放以适应发动机布局。早期钍雷达在探测性能和可靠性方面均不理想,虽后续换装科尔孙与索科尔雷达试图改进,但系统集成问题依然突出。为应对上述问题,设计方采取了多项改进措施:将右翼迎角增加约1度30分,加强襟翼与机翼结构,调整驱动与液压系统,加装泄压门以改善后发动机的进气和散热条件。然而,即便经过这些技术调整,到1952–1953年时,拉-200的性能与可靠性已难以同代更成熟的机型竞争,项目逐渐被搁置乃至取消。
尽管拉-200在试验中表现出接近声速的飞行能力,但其整体设计过于复杂——串联发动机导致散热与振动难题,雷达和电子设备可靠性仍未达标,加之在与同期其他拦截机(如最终获选且更便于量产维护的型号)的竞争中处于下风,致使该机未能获得国家生产许可。项目于1950年代前期逐步终止,后续工作(如拉-200B的雷达整合)虽短暂延续,但至1953年左右全面停止。
拉-200体现了苏联在二战后快速迈进加装雷达的喷气截击时代的技术探索方向。设计者试图通过将大型雷达与双发涡喷发动机集成于流线型机身,以实现全天候拦截能力,然而串联发动机与雷达整合带来的工程挑战,以及当时电子设备可靠性的局限,最终使这一设计止步于原型阶段。作为拉沃契金设计局喷气时期的探索性项目,拉-200为后续截击机在雷达-机体匹配、发动机布局权衡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