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11
阅读
2025-09-21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21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本条目介绍的是苏联喷气战斗机 苏-11 。 关于其他版本,请参阅 苏-11。
载具历史
苏-11是苏霍伊设计局在第一代喷气机研制过程中一次继承与改进的尝试。二战后,苏联全力加速喷气战斗机的研发。1944至1946年间,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参考缴获的德国 Me-262相关资料,起草了一款代号为“飞机K”(самолёт K)的双发喷气战斗机方案,其初步成果即1946年问世的苏-9。由于使用的RD-10喷气发动机数量不足且可靠性较差,该机后续改进型计划换装推力更大的阿尔希普 留里卡 TR-1 发动机,这一改型被赋予新的厂内试验代号,“飞机KL”(самолёт KL),并最终定名为苏-11。
苏-11原型机于1947年5月28日首次试飞,试飞员为格奥尔基·M·希亚诺夫(Георгий М. Шиянов),同年8月在莫斯科图希诺的飞行日活动上公开亮相。试飞中暴露出飞机尤其在高速状态下,纵向不稳定、发动机推力不足及技术不成熟等问题。
该机采用单座全金属蒙皮结构,机翼为中单翼布局,整体外形明显受到Me-262影响,但在机翼厚度、发动机安装方式和襟副翼设计等细节方面融入了苏霍伊自身的改进。动力装置原定搭载两台阿尔希普 留里卡 TR-1涡喷发动机,早期原型机在不同试验阶段也曾用克里莫夫 RD-10发动机(即对缴获的德国Jumo-004发动机的仿制版)完成地面和初步飞行测试。TR-1发动机的量产能力不足,且TR-1发动机的实际输出和可靠性均未达到预期,是苏-11最终未能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为适配更大或不同型号的发动机,苏-11在机翼和发动机舱结构上进行了多项修改,包括延长发动机舱和调整机翼与发动机舱接合处的的几何外形。这些改动影响了气动平衡,导致试飞中出现纵向稳定性问题。再加上同期其他设计局,如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雅克夫列夫设计局竞争激烈,推出了更为成熟且更具量产潜力的机型。苏联在有限资源条件下优先支持表现更突出、可靠性更高的项目,苏-11因此失去了进一步发展的工业及政策支持。苏-11项目于1948年前后终止,仅制造出极少数原型机用于试验,未曾进入量产或服役阶段。
作为苏霍伊对战后喷气化热潮的直接回应,苏-11带有浓厚的,借鉴Me-262并实现本土化的特征。它标志着苏联在1946至1948年间从设计走向实机试飞的探索历程,实际试飞中暴露出发动机技术落后、高速气动控制能力不足等关键瓶颈。最终,因动力系统可靠性低、飞行稳定性差以及国家资源优先分配等因素,该机未能进入量产。尽管如此,苏-11的研制和实践为苏联后续喷气机的工程设计、试验流程与技术验证积累了重要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