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全站通知:

长十二厘自走炮

阅读

    

2025-08-30更新

    

最新编辑:F-41地心鸦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30

  

最新编辑:F-41地心鸦

来自战争雷霆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太常寺祭酒
F-41地心鸦

载具历史

长十二厘自走炮(長十二糎自走砲)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末期基于九七式中战车底盘试制的一种重火力自行火炮。该车搭载由舰用120毫米高射炮改装而成的火炮系统,属于战争后期资源紧张背景下开发的临时试验武器系统,仅制造出一辆试作车,曾在横须贺和馆山等地参与射击测试与训练。战后该车被美军接收,并有相关照片存证。

至1944–1945年,日本本土防御压力日益加剧,海军陆战队与舰政本部亟需比现有坦克火力更强的直瞄火力,以应对登陆部队和装甲目标。在工业能力与材料双双短缺的背景下,海军决定利用现成的九七式中战车底盘进行改装,以“移动火力点”的形式快速补强,而非从头研发全新车型。长十二厘自走炮的研制与组装工作主要由舰政本部第一部负责,在横须贺和馆山等地进行了射击测试与小规模实战部署试验。

该车以九七式中战车车体为基础,拆除原炮塔及上部装甲,于车顶开设平台并加装侧板,以提供炮手和装填手所需的操作空间。原底盘为铆接汽车钢结构,改装后因载重增加和后坐力影响,整体结构负荷显著加大。加装舰炮与平台后,整车重量大幅上升,最高时速从原先约38公里降至25公里左右,并频繁出现悬挂故障和弹簧过早断裂等机械问题。改装后的车辆几乎不具备完整战斗室结构,主炮、炮架及乘员大多暴露于车顶,仅局部设有薄钢板以作防破片挡板,作为基本的防护措施。车载无线电多数情况下并未安装,车体机枪也多被拆除。标准乘员为五人,包括车长、驾驶员、炮手兼装填手及两名弹药手。

长炮在车顶进行全向射击时,对窄小车体的侧向稳定性影响极大,尤其在横向开火时更为明显。实际使用时需将车体埋入地面或预设发射位,以抵消后坐力。试射期间重新瞄准耗时较长,实际射速极低,有记录称其发射间隔长达约两分钟一发。车体内部空间有限,无法容纳大量120毫米炮弹,弹药通常需依靠手推车或拖车随行补给。总体而言,该车更接近于“机动火力点”或半固定炮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机动炮兵。

主炮采用的是舰用四十五倍径十年式十二厘防空炮(四五口径十年式十二糎高角砲),经改装后搭载于车载炮架。该炮原用于海岸防御、反潜和防空,改装后转而执行直瞄射击与反装甲任务;炮口初速超过800m/s,但射界——尤其是俯仰角——与射速均受到较大限制。

1945年,该车在馆山海军炮术学校及横须贺炮术学校等地进行了约30发试射,并被编入横须贺第15特别陆战队,用于本土决战防御部署试验。测试表明其在1500至3000米内精度良好,但因后坐力导致的重新瞄准困难与低射速,严重限制了其战术灵活性。战争结束时,该试作车在横须贺野比等地被美军缴获,留下了接收时的照片及占领期间的短片影像,但其最终去向不明,应为被美军记录后拆解处置。

长十二厘自走炮是日本海军在物资紧张、须补短板情境下的一次性试验改装。它验证了“以舰炮实现一发强力直射”的可行性,同时也暴露出以轻中型坦克底盘承载大口径火炮时,在稳定性、车体寿命和战术适用性方面的严重缺陷。这种“现成底盘加大口径舰炮”的应急设计,虽具备威力大、直瞄穿透力强的优点,能够有效威慑登陆艇、装甲单位和阵地工事,却存在机动性低下、后坐控制困难、几乎无乘员防护、后勤依赖度高的问题。因此,它更适于用作预设掩体中的固定火力点或半移动炮台,而非机动野战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