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电
阅读
2025-08-28更新
最新编辑:F-41地心鸦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28
最新编辑:F-41地心鸦
载具历史
九州 J7W1 震电是日本海军在二战末期为拦截高空B-29而设计的极具前卫性的单座截击机:采用鸭翼+后主翼、发动机置于机身后方以驱动尾部大螺旋桨的推进式螺旋桨布局,是少数计划投入量产的非常规设计。但日本无条件投降前仅制造少数原型机并进行短暂试飞,未能服役。
1943–1944年对抗美军B-29高空轰炸的压力促使日方寻求高升限、高火力且短距离截击机;震电即属此类“近距离陆上截击机”概念。
震电采用鸭翼配合后主翼、发动机置于机身后方并由延长轴驱动六片螺旋桨的推进式螺旋桨布局,机首可集中放置重口径机炮(原设计四门30 mm五式固定机炮),其设计目的为,在有限的机身长度下达成高升限与良好俯冲性能。
鸭翼构想由海军技术人员鹤野正敬提出,并由第一海军航空技术厂,以MXY6等滑翔/试验机验证气动布局后,交由九州飞机负责设计与制造。正式设计与制造在1944年下半年展开,两架原型于1945年完成。海军即便在首飞前亦下达量产配额,但实际仅完成两架样机。1945年6月,试作一号机试飞,在试飞员鹤野正敬过度拉起机头的时候,后部螺旋桨碰到地面扭曲了叶面。随后测试团队借用试作二号机的螺旋桨,并且在后部主翼下安装九州K11W“白菊”练习机的轮子以防再次触地。首飞于1945年8月3日,之后在8月6日与8月8日各进行一次短飞,三次试飞累计约45分钟;但试飞中出现发动机冷却、推力扭矩偏向、延长驱动轴振动与螺旋桨颤振等问题。随即日本在1945年8月无条件投降,后续测试与量产计划中止。
震电在航空史上是“末期短程截击机”与“鸭翼+推进式螺旋桨”实验的代表:它在设计上尝试通过如此布局把火力集中于机首,但同时其试飞时的事故、未成熟的延长驱动轴与冷却方案也说明非常规布局在工程实施与可靠性上的挑战。这些问题在技术和工业资源受限的战时环境下需要时间修正;而战局已不允许漫长调整,因此设计未能进一步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