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全站通知:

BV 155 B-1

阅读

    

2025-09-21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21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来自战争雷霆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太常寺祭酒
Disambig.png

本条目介绍的是德国螺旋桨截击机 BV 155 B-1 。 关于其他版本,请参阅 BV 155 B-1

 ·  ·  ·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按右上角“编辑→源代码”即可修改页面内容。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载具图鉴-机库背景.jpg
  • 简介
Bv-155b-1 资料卡.png
BV 155 B-1


III 级

权重等级:

街机 历史 全真
4.03.74.0
获取方式:
礼包/活动奖励

交易所

载具历史

布洛姆-福斯 BV 155是二战末期德国为执行高空截击任务而研制的一款单座单发截击机原型机。该机源于梅塞施密特早期提出的舰载战斗机方案Me 155,1943年项目移交至布洛姆-福斯公司后,经大幅改进,并更名为BV 155。其设计重点集中于高空性能的提升,包括采用加压座舱、涡轮增压系统、加长机身以及优化气动外形。1944至1945年间,多架原型机陆续完成并进行了试飞,但由于技术难题和战局恶化,最终未能投入量产。

BV 155 B(B-1,指单座量产构型)被设计为一种高空昼间截击机,主要任务是在一万米以上空域凭借强劲的涡轮增压发动机俯冲拦截大型轰炸机或高空侦察机。

1942 年德国对高空作战的需求日益迫切:帝国航空部与空军技术局要求紧急研制一种“超高空截击机”。梅塞施密特最初提出的Me 155方案,本是为计划建造却一再拖延的格拉夫·齐柏林号航母设计的舰载机。随着航母项目的推迟乃至最终放弃,Me 155逐渐转型为高空截击机。1943年,鉴于梅塞施密特公司产能紧张,该项目移交至布洛姆-福斯公司,后者对其进行了全面重新设计,并推出BV 155系列方案。

布洛姆-福斯公司在接手后并未简单沿用原有设计,而是在气动布局、散热系统布置与动力系统方面作出重大调整:采用大展弦比并具层流特性的机翼以提高高空升阻比;为保障高空动力,计划配备带涡轮增压系统的戴姆勒-奔驰DB系列发动机(如DB 603或其衍生型号),并将增压器的进排气道布置于机身后段;为维持飞行员供氧与视野,设计了加压机舱和改良的全景式座舱盖(由Bf 109的传统座舱盖改为可后滑的全景整体式设计)。此外,为缩短研发周期,BV 155在起落架、操纵面等部分借用了当时成熟机型的部件(例如Me 155时期沿用Bf 109G的起落架,后期则改用容克斯Ju 87 D-6的起落架设计并加以改造),但整体仍属一次深度重新设计。

动力系统的选择历经多次调整:早期试验机曾改装DB 605发动机并配备两级机械增压器,而后续方案则采用强化版的DB 603系列(如DB 603U),并搭配在后机身机腹位置安装的涡轮增压器。据估计,BV 155在12000至16000m高度范围内的速度可达650–690km/h,实用升限预计可接近16000–17000m。

BV 155至少制造了三架原型机,编号分别为V1、V2和V3:BV 155 V1于1944年9月1日首飞,试飞中发现机翼外侧散热器在大迎角下进气流易受遮蔽,导致散热效率不足;BV 155 V2改进了散热器进气布局,将整流罩移至机翼下方、扩大通气口并前移驾驶舱,于1945年2月8日正式试飞,后因着陆事故严重受损;BV 155 V3原定作为搭载DB 603U发动机的C型原型机,但至战争结束时仅完成约75%,最终未能完工,被俘。

BV 155是纳粹德国在战争后期为弥补高空战力不足而推行的一次尝试:它融合大功率高空发动机、涡轮增压技术、加压座舱与流线型气动设计,体现出当时德国应对高空作战环境的工程思路。然而,在资源与时间极度紧缺的背景下,过多并行项目导致研发力量分散,最终BV 155未能实现量产,仅成为航空史上一个匆匆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