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全站通知:

Bf 109 G-6

阅读

    

2025-09-21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21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来自战争雷霆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太常寺祭酒
Disambig.png

本条目介绍的是德国螺旋桨战斗机 Bf 109 G-6 。 关于其他版本,请参阅 Bf 109 G-6

 ·  ·  ·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按右上角“编辑→源代码”即可修改页面内容。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载具图鉴-机库背景.jpg
  • 简介
Bf-109g-6 资料卡.png
Bf 109 G-6
IV 级

权重等级:

街机 历史 全真
5.34.74.7
研发点需求:
2,7000Specs-Card-Exp.png
价格:
18,5000Specs-Card-Lion.png

载具历史

梅塞施密特 Bf 109 G-6(G, Gustav, 古斯塔夫)是梅塞施密特公司 Bf 109系列战斗机中后期的主力量产型号之一,于1943年初投入批量生产,并在1943至1944年间广泛服役。G-6型号以其可配备多种工厂或野战改装套件而著称,既可作为日间制空战斗机,也可通过改装执行夜间作战、侦察、战斗轰炸以及对重型轰炸机的拦截任务。

G系列是从Bf 109的F型发展而来,主要目标是换装更强大的戴姆勒-奔驰DB 605发动机并加强武器系统,以应对盟军新一代战斗机和防护更强、编队更严密的轰炸机。G-6型是与G-5型(带增压座舱的高空型号)同步开发的改型,采用无增压设计,定位为轻型战斗与多用途战机,于1943年初开始批量生产并交付前线使用。

G-6型基本延续了早期G系列的单座、下单翼、单发以及金属蒙皮结构,机翼、尾翼和起落架布局与前代保持一致。不过后期生产批次在部分结构上有所调整,例如采用增大面积的木制尾翼和方向舵以提升高速飞行稳定性,并加装弗莱特纳辅助舵以减轻滚转时的操纵力。

大多数G-6搭载了戴姆勒-奔驰 DB 605系列活塞发动机(DB 605A或其改进型),后期型号还可选配MW-50(Methanol-Wasser 50,甲醇-水 50兑50比例)甲醇-水混合喷射加力系统(以增强中低空性能),或GM-1氧化亚氮增压系统(用于提升高空功率),以增强特定高度范围内的作战性能。

其标准武器通常包括一门布置于发动机中轴、穿过螺旋桨毂发射的20mm MG 151/20机炮,以及两挺安装在发动机上方的机鼻部位的13mmMG 131同步机枪,用于取代早期的7.92mmMG 17机枪。由于换装更大口径的机枪,机头蒙皮不得不为枪管增设鼓包结构,虽对气动性能和速度略有影响,但显著提高了穿甲和燃烧杀伤效果。部分G-6还可改装30mmMK 108机炮(常见于G-6/U4改装型),以增强对重型轰炸机的打击能力,但该炮早期版本射速较慢且易卡弹,常遭飞行员诟病。此外,G-6还可外挂两个20mm MG 151/20机炮吊舱、Wfr.Gr.21 (Werfer-Granate 21型)21cm重型火箭弹发射管,用于压制轰炸机编队、副油箱或炸弹。这些改装套件可根据任务需要灵活配置。

G-6及其衍生型号是Bf 109系列中产量最大、服役最广的子型号之一。标准型G-6、厄拉(Erla)座舱盖改装型、改进尾翼或加装MW-50/GM-1设备等等批次总体来算的话,总产量约12000架。该型号还可按任务需求搭配不同无线电、导航设备及夜战探测装置(如FuG系列雷达),这也是G系列被广泛改作夜间战斗机和侦察机的技术基础之一。除常见的DB 605发动机与MG 131x2+MG 151/20x2的标准配置外,还有以下典型改型:G-6/U2:加装GM-1高空氧化亚氮增压系统的高空作战型号;G-6/U4:工厂改装30mmMK 108中轴机炮的反轰炸机型号;G-6/R2、R3等:长航程侦察型,通常加装航空相机与额外油箱;G-6 trop:热带沙漠改型,配备沙尘过滤器等特殊设备,主要服役于北非和地中海战区;厄拉座舱盖批次:部分由外包厂厄拉生产的G-6采用新式厄拉三片式座舱盖,成为晚期G-6及G-14型的显著外观特征。

G-6曾在东线的苏德战场、对抗英美战略轰炸的西线以及地中海-北非战场广泛使用。许多著名战斗机联队——如第27战斗机联队(Jagdgeschwader 27,JG 27)、第53战斗机联队(JG 53)等,都曾在不同战区使用过G-6及其衍生型号。

Bf 109 G-6是二战时期Bf 109系列中改装适应性最强的量产型号:它在强化火力和设备多样化的需求中找到了平衡,具备多任务适应能力,因此在1943–1944年盟军施加的空中压力急剧增大的时期,仍是德国空军的重要支柱。其发动机功率强劲,俯冲速度和垂直机动性能出色,高度模块化的设计也便于适应多种任务;对于经验丰富的飞行员而言,是一种实用的能量空战武器。但随着武备和设备的增加,其低速机动性与爬升性能有所下降,加之晚期生产因资源短缺、生产分散和强制劳工等问题导致质量波动,可靠性和一致性受到影响。此外,航程有限和弹药携带量不足,也是大规模空战和持久交战中的明显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