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全站通知:

F-89D

阅读

    

2025-09-21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21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来自战争雷霆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太常寺祭酒
Disambig.png

本条目介绍的是美国喷气战斗机 F-89D 。 关于其他版本,请参阅 F-89D

 ·  ·  ·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按右上角“编辑→源代码”即可修改页面内容。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载具图鉴-机库背景.jpg
  • 简介
F-89d 资料卡.png
F-89D


V 级

权重等级:

街机 历史 全真
6.77.07.3
获取方式:
礼包/活动奖励

交易所

载具历史

诺思罗普 F-89D 蝎是美国空军在冷战初期列装的双发双座全天候截击机,作为F-89系列中首个大规模量产并形成作战能力的改型,该机型保留了前代平直翼与T形尾翼的气动布局,但在武器与航电系统上实现了革命性升级。其最大特征是以先进火控系统和雷达为核心,取消传统机炮,在翼尖油箱内集成大型火箭巢,通过饱和火力拦截战略轰炸机群。这些改进使F-89D成为20世纪50年代美国本土防空的主力之一。

F-89D源于二战结束后美国陆航对全天候夜间截击机的需求,采用飞行员与雷达操作员串列双座布局。F-89D延续此设计,由后座操作员通过雷达引导实施拦截战术。与早期型号相比,D型彻底革新了武器系统:机头取消机炮,换装休斯E-6火控套件,配合AN/APG-40跟踪雷达与AN/APA-84火控计算机,实现对无制导火箭的齐射控制。原型机于1951年10月23日首飞,1954年正式服役。

F-89D的核心航电为休斯E-6火控系统,整合AN/APG-40雷达与AN/APA-84火控计算机,可自动计算拦截航线和火箭发射的最佳时间。该系统采用"碰撞航线拦截"(collision-course intercept)理念,以密集火箭弹弹幕弥补精度不足问题。其标志性武器为翼尖的两个火箭巢,各携带52枚2.75英寸(约70毫米)太空飞鼠火箭弹(Folding-Fin Aerial Rockets, FFAR,折叠尾翼航空火箭弹),总载弹量104枚。发射时可通过E-6系统控制齐射或分波次射击,形成大面积杀伤区,以提高拦截高速目标的命中率。F-89D也可在外部挂载副油箱或其他火箭弹挂架。后期部分F-89D被改装为可发射AIR-2 妖怪(Genie)核火箭弹的F-89J型。

动力系统方面,F-89D采用两台艾利逊 J35涡喷发动机(后期批次使用J35-A-33/35等改进型),其平直翼的设计虽保证了亚音速下的可靠性,但制约了超音速能力,成为性能瓶颈。F-89D机长16.4米、翼展18.2米、巡航速度约为861km/h、最大速度1178km/h、实用升限约14,900m。

作为系列产量最高的型号,F-89D共生产682架,1954年起成为美国防空司令部(Air Defense Command, ADC)的主力装备。第18截击中队(18th Fighter-Interceptor Squadron, 18th FIS)于同年1月在阿拉斯加拉德空军基地(Ladd AFB)率先换装,承担北极圈的警戒与拦截任务。随时间推移,F-89D与其衍生型在50年代中期广泛列装、进入美国本土与阿拉斯加的防空体系,直至最终被F-102、F-101B等超音速截击机取代,逐步退出现役并移交国民警卫队空军。

F-89D战斗机使用的太空飞鼠火箭弹在面对小型或高机动性目标时命中率较低。该型火箭本质上属于无制导、面杀伤武器,依赖在极短范围内内形成密集弹幕以提高命中概率,但未中弹落下后会对地面民用区域构成显著安全隐患(见下段所述的帕姆代尔事件)。因此从战术角度看,F-89D更适于拦截大型、直线飞行或机动能力较弱的目标,例如轰炸机编队。其平直翼布局与当时发动机的有限推力水平限制了爬升率与加速性能,难以满足对日益高速化的轰炸机、侦察机的拦截任务需求,这也成为其最终被更高速的拦截机型取代的原因之一。

1956年8月16日发生的帕姆代尔(棕榈谷)事件(Battle of Palmdale)是一场颇具警示意义的拦截失败案例。当日,美国海军一架由格鲁曼 F6F-5K 地狱猫二战活塞战斗机改装而成的远程靶机在加州穆古角起飞后失控,向内陆方向偏离航线。从奥克斯纳德(Oxnard)基地紧急起飞两架F-89D执行拦截任务。F-89D多次使用翼端火箭巢朝目标齐射(累计发射约208枚太空飞鼠火箭弹),却未能击落该无人机;靶机最终因燃油耗尽坠毁于帕姆代尔附近地区。此次行动中大量火箭弹落入民用区域,引发地面火灾和财产损失,成为F-89D火力密集却精度不足的典型反面教材,也在公众与军方内部引发了对无制导拦截武器实战适用性的广泛讨论。

F-89D既非一款优雅的高机动性战机,也并非截击机发展的终极答案。它实质上代表了从机炮到火箭弹再到核火箭弹或导弹这一武器演进历程中的中间阶段,在冷战早期防空理念与技术尚未成熟的背景下,承担了试验性平台和填补防空缺口的作用。F-89D在50年代中期为美国本土与北极圈周边防空网络提供了可观的拦截密度,其大规模量产与部署满足了冷战初期对全天候拦截能力的急迫需求。然而,该机所依赖的以无制导火箭实施密集拦截的理念,虽在短期内通过弹幕覆盖勉强弥补了制导技术的缺失,长远来看却暴露出命中率低、附带损伤高与战术灵活性不足等缺陷。随着空对空导弹及核空对空武器技术的发展,F-89D的战术地位逐渐被改进型号(如F-89J)或其他更先进的拦截机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