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F-24 (英国)
阅读
2025-08-30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30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载具历史
印度斯坦航空 HF-24 风神战斗机,是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简称HAL)于20世纪50至70年代研制并量产的一种单座双发喷气式战斗轰炸机。该机由著名德国飞机设计大师库尔特·谭克主持设计,于1961年首飞,1967年正式进入印度空军服役,成为印度第一款国产喷气战斗机,总计产量约147架。
20世纪50至60年代,印度希望建立自主国防工业能力。印度空军最初提出了性能更高的设计要求,理想目标为超音速截击机,但由于印度斯坦航空设计经验有限,因此引进了曾在战时和战后于欧洲及拉美多国从事飞机设计的库尔特·谭克担任外聘总设计师。为降低风险,项目还研制了一架全尺寸木质滑翔演示机(编号X-241),用于早期气动与控制验证。
谭克团队为HF-24确立了“干净的气动外形”的设计方向,采用符合面积律的修长机身和低迎角翼型,以追求高速性能。然而受制于国家经费、工业基础特别是发动机技术的局限,该机最终从最初设想的高性能截击机转变为一型高亚音速战斗轰炸机和对地支援飞机。
HF-24多数量产型号使用布里斯托尔 俄耳甫斯系列涡喷发动机(包括Mk.703和703R等型号)。其机体原本为更大推力发动机而设计,但由于政治、财政及国际技术转让的限制,加之1974年印度核试验后国际环境的变化,导致无法稳定获得或研制出所需的大推力发动机。因此,HF-24在多数实战构型下难以实现平飞超音速,常规挂载下最大飞行速度约为0.9至0.93马赫,爬升与机动性能均受限,最终主要被用作对地攻击和近距支援平台,而非原定的高空高速截击机。为改善动力,印度斯坦航空曾尝试多种方案:包括研制带加力燃烧室的“俄耳甫斯”改进型(703R/印度斯坦改型)、测试埃及的布兰德纳 E-300发动机(有试验机项目),以及研究换装罗尔斯·罗伊斯/透博梅卡发动机的可能,但这些努力或因技术不成熟,或受外交与供应限制,均未能实现大规模量产。
该机武备采用4门30mm阿登机炮,且有四处外挂点,可携带炸弹或火箭弹,总弹载可达约1800kg。在试飞阶段的武器试射中,曾发生这样的事故:由于4门阿登机炮同时发射时的振动过大,引起座舱盖部分锁止机构共振,从而在半空中脱落。“在武器射击测试中,座舱盖飞掉了。不止一次,而是两次,尽管我两次都成功安全降落。从那时候起,每次我要去做武器试射的时候,他们都管这叫‘座舱盖试射’”——M·W·提拉克
该机原计划产量更高,但实际仅制造约147架,其中包括18架双座教练型Mk.1T,生产主要集中在60年代。曾出现多种试验型号和预生产改进型,例如带加力的Mk.1A、两架装配703R发动机的Mk.1R、用于测试E-300的Mk.1BX以及双座教练型Mk.1T等。还曾计划推出换装罗尔斯·罗伊斯/透博梅卡阿杜尔等发动机的Mk.2型,但未投入量产。HF-24仅装备印度空军,曾服役于第10、第220(“沙漠之虎”)和第31中队,首架量产机于1967年交付,并逐步形成作战能力。
在1971年印巴战争中,HF-24主要执行对地攻击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在隆格瓦拉等战役中,该机对坦克和装甲目标实施的低空打击,被认定发挥了关键作用。据记载,HF-24曾在两周内执行数百次对地攻击任务。印度方面宣称在1971年12月7日,第220中队的KK·巴克希(KK Bakshi)上尉驾驶该机击落一架巴基斯坦F-86战斗机,但巴方对此存在不同说法。总体而言,HF-24在对地攻击任务方面表现良好,且因为双发布局以及具有手动控制冗余(在液压系统受损时自动转为人工操纵)带来了优秀的生存性,但空战机动性和超音速能力不足,加之后勤维护和发动机零部件供应受限,影响了其整体作战效能。
HF-24于80至90年代逐步退役,并在90年代中期全部退出现役。部分飞机目前保存在印度斯坦航空博物馆、印度空军博物馆以及国内外多家科技与航空博物馆中,成为研究印度早期航空工业的重要实物。该机发展过程中的经验教训——特别是在发动机与气动匹配、国家工业体系建设方面的不足,对印度后续战斗机研制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