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 229 V3
阅读
2025-09-21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21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本条目介绍的是德国喷气战斗机 Ho 229 V3 。 关于其他版本,请参阅 Ho 229 V3。
载具历史
霍顿兄弟(雷马尔·霍顿(Reimar Horten)与瓦尔特·霍顿(Walter Horten))自20世纪40年代起长期致力于飞翼布局飞行器的实验。Ho 229(德国航空部编号H.IX)是他们将飞翼设计理念与喷气动力相结合的代表作品,旨在满足德国航空部在战争末期提出的一项苛刻要求——即所谓“3×1000”指标,旨在开发一种能够以1000km/h速度携带1000kg炸弹飞行1000km的小型高速轰炸兼多用途战机。Ho 229的气动布局强调低阻力和内置武器舱,以期在高速飞行状态下兼顾航程与载弹量。
首架原型机H.IX V1为无动力滑翔机,用于验证飞翼的气动特性,记载于1944年3月1日完成首飞。V2为首架配备喷气发动机的动力原型机,在试飞过程中于1945年2月发生致命事故,试飞员埃尔温·齐勒(Erwin Ziller)死亡,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展。V3则是由哥达公司(Gothaer Waggonfabrik)负责改进的放大型号,拟作为预生产样机。截至1945年4月,该机已接近完工,并预留了安装容克斯 Jumo 004涡喷发动机或其改进型的结构。
该机采用翼身融合的无尾飞翼构型,主体为钢结构骨架,外部覆盖胶合板与金属构件相结合的复合材料。动力系统设计为两台容克斯 Jumo 004涡喷发动机——V2搭载的是Jumo 004B,而V3原计划采用推力稍强的Jumo 004C或D型。在武备方面,V3被定位为单座日间战斗机兼轻型轰炸机,机翼根部预设两门MK 108 30mm机炮的安装位置,并根据项目发展目标规划了轰炸舱配置。
1945年4月,盟军渡过莱茵河向德国腹地推进期间,美军在图林根附近的哥达-弗里德里希罗达(Gotha-Friedrichroda)工厂和仓库中,发现了霍顿团队遗留的多架样机与部件。其中接近完工的V3被优先运送至英国法恩伯勒的皇家航空研究院,接受初步技术评估,甚至曾考虑换装英国喷气发动机进行适配试验。之后该机被转运至美国,纳入美英联合开展的德国技术装备俘获与评估计划中,最终由史密森尼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NASM)收藏,并进行长期修复与保存。
雷马尔·霍顿在1983年得知美国在研究隐身飞机,声称曾在生产型飞机的木材粘合剂中计划掺入炭黑,以吸收雷达波,降低雷达散射截面积(RCS)。这一说法被广泛传播,成为“纳粹早期隐身技术”神话的一部分。2008至2009年间,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受国家地理频道委托,以木材为主要材料按V3外形制作了一架全尺寸模型,并在其雷达测试场进行了RCS测量。测试与后续模拟显示:在特定频段和入射角下,该飞翼造型的雷达探测性确实低于同时期常规的带有垂尾的战机,但远非“完全隐身”——发动机进气道、发动机金属部件以及机体金属框架等因素仍会显著增加雷达反射信号。此外,NASM对现存V3机体进行的材料学分析,并未发现任何战时添加炭黑作为吸波层的证据。因此,“炭黑胶合剂”云云的声明缺乏实物支持。
Ho 229在航空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它首次将飞翼的气动效率与喷气动力相结合,成为二战末期一项重要的技术实验项目,为后来的飞翼布局与隐身飞机设计提供了空气动力学、结构与控制方面的先导经验。然而,随着纳粹德国败局已定,这些外形独特的试验机也终究无力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