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R-2 (M-34)
阅读
2025-09-21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21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本条目介绍的是苏联螺旋桨轰炸机 MBR-2 (M-34) 。 关于其他版本,请参阅 MBR-2 (M-34)。
载具历史
MBR-2(M-34)是苏联别里耶夫设计局研制的一款单发水上飞机的后期发动机改进型号,主要用于执行近海侦察与巡逻任务(俄文缩写МБР(MBR)意为海军近程侦察机,Морской Ближний Разведчик)。该机原型和早期试飞始于1931至1932年,随后投入批量生产,并在1930年代中后期成为苏联海军航空兵的主力海上侦察机之一。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MBR-2广泛参与侦察、护航、布雷、反潜和搜救等多类任务。其动力系统也从早期的M-17发动机(苏联基于BMW VI的授权生产型)逐步升级为更强大的米库林AM-34型(也是游戏中的型号)。
20世纪30年代初,苏联急需一种可替代老旧侦察机的轻型单发水上飞机,设计要求侧重于近岸侦察、巡逻与执行轻型轰炸任务。别里耶夫在当时的苏联中央设计局(TsKB)主持开发了代号TsKB-25的项目,于1931至1932年间完成原型机并进入试飞与鉴定阶段。
MBR-2采用单发、上单翼、单艇体布局。发动机高置并配支架安装于机身上方,以适应水上起降需求。机身主要采用木质与混合材料结构,反映出当时苏联为减轻飞机重量与简化生产所采取的材料策略。
早期生产的MBR-2 (M-17)搭载米库林 M-17发动机(即BMW VI的授权生产型),主要用于训练、侦察和近海区域轻型轰炸任务。而后期的改进型号MBR-2(M-34)(或MBR-2bis)(即游戏中的型号),换装了功率更强的米库林AM-34发动机,显著提高了飞行速度与巡航性能。同时采用封闭式座舱、扩大舵面,增强机身背部防御武器,成为1936至1940年间的主要生产型。该机还衍生出MP-1及MP-1bis等民用型号,拆除武器后用于客运与货运,由苏联民航在黑海及亚速海等区域的沿海航线上执行短程运输任务。MP-1bis的原机更由女飞行员P. D. 奥西彭科(P.D. Osipenko)驾驶,于1937年5月创下多项国际航空纪录。
MBR-2系列总产量约为1365架。其主要生产基地位于塔甘罗格的第31工厂——该厂后来也成为别里耶夫设计局的长期驻地。批量生产自1934年持续至1940年左右。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后,因德军推进,部分生产与设计工作被迫转移并中断。
在二战早起至中期,MBR-2主要负责近海侦察、沿岸轰炸、反潜护航及海上搜救等多项任务,定位为基地周边的多用途水上侦察巡逻机。然而该机速度较慢、装甲薄弱且自卫能力有限,在面对现代化战斗机和密集防空火力时容易受损。尽管如此,因其数量庞大且具备可靠的水上操作性能,MBR-2仍在海上救援、登陆支援与反潜巡逻等非空战任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至1941年,其设计已显过时,逐步被更先进的舰载飞机和远程巡逻机取代。战后,部分MBR-2及其民用改型MP-1系列仍在渔业巡逻、极地航行与海洋测绘等领域继续服役,直至40年代末甚至50年代。
MBR-2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水上飞机与海军航空兵发展中的量产基石之一。尽管其技术很快被新型号超越,但庞大的数量与广泛的任务适应性,使它在二战沿海行动中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从苏联水上飞机发展谱系看,MBR-2也为别里耶夫设计局后续长期专攻两栖与水上飞行器设计奠定了重要的技术和制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