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全站通知:

P-16

阅读

    

2025-10-06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10-06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来自战争雷霆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太常寺祭酒
 ·  ·  ·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按右上角“编辑→源代码”即可修改页面内容。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载具图鉴-机库背景.jpg
  • 简介
P-16


VI 级

权重等级:

街机 历史 全真
9.09.09.0
获取方式:
礼包/活动奖励

交易所

载具历史

FFA P-16是阿尔滕赖恩飞机与车辆厂(Flug- und Fahrzeugwerke Altenrhein,FFA)在20世纪50年代为瑞士空军研制的一款单座单发喷气式战斗机原型机,兼具对地攻击与截击功能。试飞期间,该机表现出出色的短距起降与山地作战能力,但因接连发生事故导致国内订单取消,最终未能投入批量生产。目前有一架由多架残骸拼接修复的样机,收藏于迪本多夫(Dübendorf)瑞士空军博物馆。

冷战初期,瑞士在坚持中立国防政策的同时,着力推动国防工业自主化。继EFW N-20等早期激进尝试之后,阿尔滕赖恩飞机与车辆厂于1947年左右启动了一项更为务实的喷气战斗机计划,旨在为阿尔卑斯山区狭窄谷地与短跑道环境设计一款兼具截击与近距离空中支援能力的战斗机。其设计重点强调短距高原起降性能、坚固的起落架以及良好的低速升力特性,因而P-16从设计之初就被定位为可在简易跑道和山谷机场操作的“山地战机”。

在气动布局方面,P-16采用低后掠角(实际更接近直翼)下单翼设计与低展弦比构型。机翼为多梁式机翼,配备有翼尖油箱,兼顾结构刚度与航程需求。机身两侧设置进气口,水平尾翼安装于垂直尾翼中上部。为实现短距起降,P-16配备了复杂的高升力系统:机翼前缘安装有与翼展等长的克鲁格襟翼、机翼后缘内侧装配大面积的后退式襟翼,以及后缘中外侧兼具襟翼与副翼功能的襟副翼。这些设计使飞机在高海拔空气稀薄条件下仍能维持较低的起降速度,其高海拔起降距离可控制在330米左右。该机还装备了坚固的双轮起落架,保证在未加固或磨损跑道上的耐受性,以适应山谷或前沿机场的作战需求。

动力系统方面,P-16采用阿姆斯特朗·西德利 蓝宝石系列涡喷发动机。原型机多配装ASSA.6型,预生产及改进型号则计划使用动力更强的ASSA.7型。在海平面状态下,其最大速度可达约1100km/h,爬升率和作战半径也处于同期中等偏上水平。机头通常安装两门30mm机炮,机腹中央设武器舱,挂载方面可选择火箭弹、炸弹或副油箱,以执行近距离空中支援任务。这一配置使P-16偏向攻击支援兼具拦截的多任务设计理念。

1952年,瑞士与阿尔滕赖恩飞机与车辆厂签订了原型机制造合同。首架原型机于1955年4月25日实现首飞,第二架原型机在后续试飞中成功突破音障。因试飞表现良好,瑞士政府曾提出约100架的采购意向,并启动了预生产机制造。然而,1958年预生产机J-3003因液压系统故障坠毁,飞行员成功弹射生还,但政府决定取消订单,转而采购国外的霍克 猎人战斗机以快速填补战力空缺。此后阿尔滕赖恩飞机与车辆厂自费完成若干Mk-III改进型,但未能获得任何客户订单。

在1955至1958年间,P-16系列至少先后发生过两起严重事故:首架原型机J-3001于1955年坠湖,另一架预生产机J-3003于1958年坠毁。虽然飞行员均弹射生还,但连续事故严重动摇了政府和议会对国产战机项目的信心。事故引发的安全疑虑、成本与进度压力,以及瑞士急需快速形成战斗力的现实,共同导致本土项目订单被撤销,并促使军方短期内转向采购诸国外成熟机型,如霍克 猎人战斗机。

从技术角度看,P-16在短距与山地作战概念及结构设计上体现出鲜明的地域针对性,其复杂的高升力系统和坚固起落架反映了瑞士对本土作战环境的深刻理解。多次试飞事故与时间成本限制,最终使政府倾向于采购外国现成机型,折射出小国在国防自主化进程中,如何权衡现实威胁、预算限制与技术风险的经典难题。尽管P-16未能服役,但它为瑞士航空工业积累了宝贵经验,并成为后来民用喷气机,如里尔喷气式公务机发展的重要技术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