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全站通知:

P-38K

阅读

    

2025-09-21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9-21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来自战争雷霆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太常寺祭酒
Disambig.png

本条目介绍的是美国螺旋桨战斗机 P-38K 。 关于其他版本,请参阅 P-38K

 ·  ·  ·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按右上角“编辑→源代码”即可修改页面内容。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载具图鉴-机库背景.jpg
  • 简介
P-38k 资料卡.png
P-38K


IV 级

权重等级:

街机 历史 全真
5.05.35.3
获取方式:
礼包/活动奖励

交易所

载具历史

P-38K 闪电是洛克希德公司在二战期间基于其主力战机P-38研制的一种高马力、高速试验改进型号。该项目于1942至1943年间开展,最终使用已有机体改造出一架原型机(P-38K-1-LO,机号42-13558)。尽管其试飞数据表现卓越,该型最终并未投入批量生产。

P-38K的研制源于对P-38系列动力逐步提升的需求。洛克希德希望借助更强劲的艾利逊发动机和新型螺旋桨叶片,提高飞机的爬升率、最大速度与高空性能,同时尽可能沿用现有生产线和机体结构,以缩短交付周期。为控制风险,洛克希德首先在一架RP-38E试验机(代号K-骡子(K-Mule))上安装了桨叶更宽的汉密尔顿标准螺旋桨,并搭配加长的螺旋桨整流罩,进行了风洞与实机验证。随后,又将一架原定用作P-38J原型机的P-38G改装为P-38K-1-LO,搭载目标动力系统展开了地面与飞行试验。目前只有测试气动用的K-骡子的照片存世,作为P-38K的模式照片,而正式的改装型P-38K-1-LO的照片则已经佚失。

该机采用艾利逊V-1710-75/77型发动机,属于大功率调校版本,加力时可达每台约1875马力。这型发动机使用了不同的减速齿轮比,以匹配更大直径、更宽桨叶的转速与推力特性。同时,换装的汉密尔顿标准螺旋桨,需配装加长的螺旋桨整流罩,发动机舱及以其后部分外形也进行了相应修改。

根据当时的试验记录,P-38K-1在军推下极速达到约695km/h;据此推算,在加力状态下,其峰值速度有望超过720km/h。爬升率和实用升限也显著提升:海平面最大爬升率约为1460m/min,实测升限可达14000米。因此,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其高空格斗与拦截能力在数据上优于同期多数美国战斗机及P-38的早期型号。

P-38系列本身已存在在高速临界马赫极限时的激波压缩和马赫俯冲问题;将速度推向更高区间,不仅要改动结构与操纵系统,也带来更多的操作限制以及训练和维护负担。此外,为使现有P-38产线适应更大螺旋桨与加长整流罩等设计变更,必须停产约两至三周以调整装配夹具,并修订检验程序和标准,以确保涉及部件符合新的尺寸与气动参数。战时生产委员会(War Production Board)当时优先保障现有机型的稳定高产量,不愿承担生产线中断的风险。经综合评估,军方和生产管理层最终决定不在P-38K这一改进型号上下注。

P-38K是一项将P-38空气动力与动力性能推向极限的技术尝试,它证明在基本保留机体结构与武器布局的前提下,通过换装更强发动机和高效推进系统,可显著提升爬升率、升限以及高速截击与护航能力。然而,二战中的战时后勤与产能调配现实——包括生产线改造成本、发动机供应风险,以及对已知激波压缩问题的顾虑,使得这种改型并未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