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 风暴 II
阅读
2025-08-29更新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29
最新编辑:太常寺祭酒
载具历史
芬兰国营飞机厂 风暴 II是芬兰国营飞机厂(Valtion lentokonetehdas,简称VL)在二战期间为芬兰空军自行设计并小批量生产的一型单座活塞螺旋桨战斗/侦察机。该机于1941年至1944年间完成设计、试飞和列装,总产量仅为51架,包括原型机及两个先期生产批次。其研发与服役历程反映了小国在物资匮乏与技术封锁的战时条件下所作的设计权衡与所承担的风险。
芬兰在冬季战争前后意识到,作为小国很难在冲突爆发前采购到先进战机,且单纯依赖外购难以维持空军的长期战斗力。为减少对外依赖、增强自主防卫能力,芬兰于1939年委托国营飞机厂启动国产战斗机的研制工作。风暴的设计目标,是打造一种适合北欧气候与芬兰战场环境、能够实现国内自主生产、运输和维修的单座战斗机,同时尽可能减少对硬铝及关键进口材料的依赖。
由于蒙皮所需的硬铝材料短缺且国际采购受阻,该机机翼采用胶合夹板结构替代全金属设计,机身则采用了钢管金属骨架、外包织物与胶合板蒙皮的混合工艺。这些材料上的妥协,直接影响了飞机后期的结构可靠性和耐候性。
发动机原定选用英国布里斯托公司的金牛座型号,但因战争无法获取,最终改用普惠R-1830双排星形活塞发动机的现有型号,具体为R-1830-S3C3-G以及性能稍弱的SC3-G型(游戏中即采用该型号)。这些发动机主要来自德国缴获,从而解决了动力系统的关键来源问题。
风暴在早期试飞中暴露出严重的气动与结构缺陷:原型机在高速测试中发生气动弹性颤振,导致三架原型机全部坠毁,两名飞行员牺牲、一名重伤。这一问题的发生,既源于当时对气动弹性现象的认知有限,也与胶合板结构在设计与制造公差、粘合剂质量及力学性能匹配方面面临的困难有关。为解决颤振,设计团队对机翼刚度、配平及舵面特性进行了多轮修改,耗费大量时间与试验资源,整整一年后才彻底解决该问题。
经改进后,风暴 II于1942年秋季开始试生产。然而直到1943年Bf 109战机交付芬兰空军之前,该机的量产规模仍十分有限。在生产过程中,因材料与工艺问题,飞机质量参差不齐。“风暴”系列包括原型机、预生产型(风暴 I,3架)和量产型(风暴 II,47架),另有计划中的风暴 III虽获订单但未完成,总计51架被列入制造记录并全部服役于芬兰空军。
风暴 II于1944年8月开始交付部队,主要执行侦察与战术支援任务,先后配属至第12和第16侦察飞行中队。在继续战争末期和拉普兰战争期间,该机型共执行了数十次飞行任务,在部分空战中表现出良好的气动性能,速度仅次于芬兰空军当时装备的Bf 109 G。然而,该机的木制翼面以及所使用的替代胶合剂——“锁牌”(Lukko)胶,因使用天然成分酪蛋白,在雨雪和低温环境下耐久性较差。在芬兰北部潮湿寒冷的气候中,出现胶缝开裂和结构退化现象,这不仅降低了飞机的实战出勤率,也增加了事故风险。1943至1947年间,共有10架风暴因事故损毁,并导致4名飞行员丧生。该机型在战后至1948年间逐步退役。
目前仍有部分机体残件保存于世。芬兰航空博物馆与民间修复团体发起了针对VL 风暴的修复与整理项目,例如MY-14号机的修复工程长期公开展示其进展。这些修复工作对于研究当时的材料工艺、胶合技术及维修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VL 风暴 II是空军历史上一个典型范例:展现了在战略与工业资源受限的条件下,小国如何通过本土设计弥补空防能力的不足;同时也表明,材料工程——在此例中体现为胶合木结构与粘合剂,尤其是粘合剂——可能成为飞行器可靠性的决定性瓶颈。尽管服役时间短且存在明显缺陷,风暴的气动与布局设计理念仍被后续国产机型如芬兰国营飞机厂 飓风战斗机所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