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全站通知:

秋水

阅读

    

2025-08-30更新

    

最新编辑:F-41地心鸦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30

  

最新编辑:F-41地心鸦

来自战争雷霆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太常寺祭酒
F-41地心鸦

载具历史

秋水(代号:海军J8M/陆军Ki-200)是日本在二战末期为拦截战略轰炸机(尤其是B-29)而研制的一款火箭动力截击机。该机整体设计基于德国的Me 163“彗星”,并采用日本国产发动机与制造工艺进行改装生产。该机为海陆军联合项目,秋水主要由三菱公司承担制造,但在日本无条件投降前仅完成少量原型机,并进行了有限次数的试飞。

随着美军高空轰炸对日本本土的威胁日益加剧,日本军方在1944年前后开始寻求可快速拦截B-29的方法,德国的Me 163被视作可行方案。日德双方达成技术转让与生产许可意向,德方承诺提供蓝图、部分部件及发动机技术。但由于战时运输线遭受严重打击,多艘运输船和潜艇在大西洋与印度洋被击沉,日本未能完整接收所有预定交付的实物与发动机,只能依靠传来的文件、部分物资以及在日德籍人员带回的使用说明,由日本工程师进行逆向工程与国产化改进。为掌握操纵与着陆特性,日方还先行制造了无动力滑翔训练机MXY-8“秋草”,用于模拟Me 163的操控性能。

由于秋水动力持续时间较短,日军将其定位为一种高空突袭式截击机:凭借极高爬升率逼近B-29,在有限燃料时间内进行一至两次攻击,甚至考虑在必要时利用其高机动采取“体当”(撞击截击,类似德军Sonderkommando)方式截击,但该设想未投入实战。

陆军版Ki-200通常配备两门五式固定机炮,而海军版J8M在不同改型中火力配置有所差异:J8M1搭载一门五式固定机炮,J8M2则改用两门Ho-155或两门Ho-5机炮。值得一提的是,在战争雷霆中,秋水被划归陆航线,不仅使用了陆军代号Ki-200,模型也采用了陆军型的长管五式机炮,但实际上却配置了原本属于海军火力的Ho-155机炮。为了适应国产发动机较短的工作时间,日本在该机设计中采用部分木质辅助结构,并削减装甲和弹药携带量,以实现整体减重。

秋水使用特吕二号(吕二)火箭发动机,这种发动机是日本基于德国HWK 109-509火箭发动机的工作原理进行仿制与国产化的近似型号,采用与德机相同的双液体推进剂体系(德称T-Stoff/C-Stoff,日称“コー液”和“オツ液”,即甲液与乙液;其中甲液为过氧化氢,乙液则为甲醇、水合肼和水的混合物)。日本国产发动机推力虽不及德国原版,但凭借轻量化结构,仍可实现较高的短时爬升性能。

1945年7月7日,秋水进行了首次装机动力试飞。但在爬升过程中发动机突然停车,导致飞机失速,于进场着陆时发生撞击,试飞员重伤不治。事故调查显示,燃油供给设计缺陷及爬升姿态下燃料移位导致气锁,触发自动保护装置切断动力。后续需对燃油泵和燃料系统布局进行修改方可继续试飞。然而随着日本在8月无条件投降,所有试飞与量产计划均告中止。

根据研发与生产记录,秋水包括原型机在内的总产量极为有限,仅约7架。战后,少数残存样机被盟军扣押并运至美国进行评估与展示,目前博物馆中仍存有至少1至2架实物。

总体而言,秋水象征着二战末期日本航空工业在极端战略压力下的一种孤注一掷的探索。它既是对德国先进火箭截击机技术的模仿与再创造,也是日本在资源匮乏、工业能力受限条件下进行高风险研发的缩影。尽管因研发仓促、发动机性能不足与燃料危险性等因素未能形成有效战斗力,但秋水的存在仍揭示了轴心国之间的技术交流轨迹,以及战时日本在防空战略上逐渐趋于绝望的现实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