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曲解研究所参与建设 本WIKI编辑权限开放,欢迎收藏起来防止迷路,也希望有爱的小伙伴和我们一起编辑哟~
编辑帮助:目录BWIKI反馈留言板

全站通知:

文物筛选

阅读

    

2024-06-01更新

    

最新编辑:战术白貂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6-01

  

最新编辑:战术白貂

来自物华弥新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康熙自来火二号枪
律_Rhyme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查看全部
  • 查看全部
  • 年代
  • 史前-明清
  • 新石器
  • 西周
  • 春秋战国
  • 魏晋南北朝
  • 7-9世纪
  • 辽金元
  • 18世纪
  • 1935年
  • 类型
  • 瓷器
  • 玉器
  • 陶器
  • 漆器
  • 武器
  • 书法
  • 绘画
  • 乐器
  • 玺印
  • 符牌
  • 甲骨
  • 珠宝

  • 青铜器
  • 金银器
  • 玻璃器
  • 皮革制品
  • 石刻砖瓦
  • 织绣服饰
  • 民俗文化
  • 建筑构件
  • 雕塑模型
  • 古籍善本
  • 工艺
  • 粉彩
  • 五彩
  • 青花
  • 彩陶
  • 浮雕
  • 鎏金
  • 琉璃瓦制作
  • 青铜器铸造
  • 产地
  • 内务府造办处
  • 汝窑
  • 长沙窑
  • 景德镇官窑
  • 景德镇
  • 出土地
  • 贾湖遗址
  • 大地湾遗址
  • 宗日遗址
  • 良渚遗址
  • 陶寺遗址
  • 旮沓王遗址

  • 殷墟
  • 曲村天马遗址
  • 江陵望山楚墓
  • 江陵马山楚墓
  • 曾侯乙墓
  • 中山王厝墓

  • 石寨山古墓群
  • 马王堆汉墓
  • 雷台汉墓
  • 尼雅遗址
  • 新城魏晋墓群
  • 李贤夫妇墓
  • 范粹墓

  • 何家村窖藏
  • 宝丰汝窑遗址
  • 南海一号
  • 大报恩寺遗址
  • 沐氏家族墓
  • 现藏地
  • 中国国家博物馆
  •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览中)
  • 北京故宫博物院
  • 沈阳故宫博物院
  • 台北故宫博物院

  • 安徽博物院
  • 福建博物院
  • 甘肃省博物馆
  • 广东省博物馆
  • 海南省博物馆
  • 河北博物院
  • 河南博物院
  • 黑龙江省博物馆
  • 湖北省博物馆
  • 湖南省博物院
  • 吉林省博物院
  • 辽宁省博物馆
  • 南京博物院
  • 内蒙古博物院
  • 宁夏固原博物馆
  • 青海省博物馆
  • 山东博物馆
  • 山西博物院
  • 陕西历史博物馆
  • 上海博物馆
  • 深圳博物馆
  • 四川博物院
  • 香港艺术馆
  •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 扬州博物馆
  • 云南省博物馆
  • 浙江省博物馆

  • 淇县摘心台公园
  • 阴山山脉
  • 温莎城堡
  •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
  • 欧洲各地
  • 其它
  • 妇好
  • 李白
  • 朱克柔
  • 王希孟
  • 何震
  • 丝绸之路
  • 外销文物
  • 文物图片 文物名称 现藏地 文物类型 工艺 产地 出土地 其它 本源介绍
    龙纹陶盘本体.png 彩绘龙纹陶盘 中国考古博物馆(展览中) 陶器 陶寺遗址     新石器时代陶盘,山西陶寺遗址出土。陶盘内彩绘一条盘曲成蛇形的龙,用间隔的弧形代表鳞片,尾部微卷,整体造型古朴而生动。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原地区所发现的年代较早的蟠龙图片。在4000多年前,可能是祭器火被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而使用。现展览于中国考古博物馆。
    鹿角立鹤本体.png 鹿角立鹤 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曾侯乙墓     战国青铜器,出土于曾侯乙墓。此物为鹤身与鹿角的结合体,鹤鸟长颈细腿、双翅自由舒展,头部为一对上挑的鹿角,局部用错金工艺及绿松石作装饰。整体刻画细腻,飘逸雅致,给人非常有生命力的感觉。在传统观念中,鹿与鹤都是瑞兽,因此结合两者而制成的鹿角立鹤凝聚了更强的意念,包含着对吉祥与长寿的祈愿。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鹦鹉银罐本体.png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 陕西历史博物馆 金银器 何家村窖藏     鎏金鹦鹉纹提梁银罐,何家村窖藏文物,罐身圆润饱满,主体纹饰为鹦鹉纹,配以折枝花团,整体图案生机盎然,栩栩如生。空白处以鱼子纹填充,代表多子多福。鹦鹉纹提梁银罐应为储药容器,银罐盖子内有墨书“紫英五十两,白英十二两”,均为炼丹的重要原料。其制作工艺独特复杂,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鹦鹉纹提梁银罐外形反映了唐盛时期雍容华贵的审美,鹦鹉纹生动活泼,富有情趣,展现了制作者的独具匠心。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驿使图砖本体.png “驿使图”画像砖 甘肃省博物馆 石刻砖瓦 新城魏晋墓群     魏晋画像砖。长方形砖面上绘有一位驿使,右襟袖衣,手拿凭信,骏马奔驰。驿使的嘴没有被描绘出来,体现了旧时驿传工作需要守口如瓶的职业准则。作为迄今为止中国发现最早的古代驿使形象,驿使砖生动地展现了一千多年前河西地区繁荣互通地古丝路风貌,曾是中国邮政地形象大使,多次出现在纪念邮票与储蓄卡上。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阴山岩画本体.png 阴山岩画 阴山山脉 石刻砖瓦     雕刻在阴山山脉岩璧上的画像,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磴口县、乌拉特中旗、乌拉特后旗等地等地。画像内容涉及狩猎、游牧、祭祀、舞蹈等场景,描绘了虎、狼、鹿、羊等四十余种动物以及日月星辰等符号·阴山岩画最早诞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创作历经多个朝代。阴山岩画曾记录于公元5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邝道元的《水经注》中:“河水又东北历石崖山西,去北地五百里,山石之上,自然有文,尽若虎马之状,粲然成着,类似图焉,故亦谓之画石山也。”现发现阴山岩画已达1万多幅,是世界上最大的艺术画廊之一。
    长信宫灯本体.png 长信宫灯 河北博物院 青铜器 鎏金     灯上铭文“长信”二字,是其名称由来,也由此明确了它最初是西汉窦太后宫殿中的生活用具,后又为窦绾所用的流传背景。汉代灯具造型多为动物或器物,长信宫灯是目前唯一已发现的精巧实用人形灯,在海内外极富盛名,被誉为“中华第一灯”。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银香囊本体.png 唐葡萄花鸟纹银香囊 陕西历史博物馆 金银器 何家村窖藏     1970年出土于陕西省西安市何家村唐代窖藏,属唐代金银器。香囊外壁银质,呈圆球形,通体镂空,雕有葡萄花鸟纹。平均分割的两个半球可以开合,内置半球形金香盂,顶部装有链条便于随身佩挂。香囊的持平装置经过了科学设计,使其无论如何转动,内部的香孟总能保持平衡且其中香料不会洒落。整器玲珑剔透、灵活自如、华美繁丽,展现出唐代巧夺天工的匠人技艺。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铜奔马本体.png 铜奔马 甘肃省博物馆 雕塑模型 雷台汉墓 丝绸之路     东汉青铜器。造型为一匹奔驰的威风骏马,三足踏空,一足踏禽鸟,宛若在空中腾跃,整体构思精巧,动感极强。铜奔马的塑造依据了良马式的标准,表现出了河西走马的特点,是西域与中原文化交流的证明。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鎏金骑士本体.png 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 云南省博物馆 青铜器 石寨山古墓群     1956年出土于云南省石寨。器身作束腰圆筒状,两边有虎形耳。器盖中间立着一位身份显赫的鎏金骑士,他椎髻剑,骑着威武的骏马。器盖周围还立体雕刻了四只牛,腰肥体壮,造型逼真。贮贝器主要用于盛放当时用作货币的海贝,作为云南青铜文化的特有种类,在世界中独树一帜。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鎏金银壶本体.png 鎏金银壶 宁夏固原博物馆 金银器 李贤夫妇墓 丝绸之路     壶为银质,壶把上雕刻人头,充满特色的连珠纹则将壶身分成三段。银壶腹部雕刻的希腊神话故事,壶身与壶把上与古希腊传统建筑风格相似的凹槽型装饰,都是古典秩序与对称之美的展现。这件原属波斯萨珊王朝的酒具,是南北朝时期古丝绸之路的见证。现藏于宁夏固原博物馆。
    金蝉玉叶本体.png 金蝉玉叶 南京博物院 金银器    1954年出土于江苏省吴县五峰山14号墓。金蝉似在鸣奏,蝉翼轻薄,微微张开。玉叶由新疆和田羊脂白玉雕琢而成,分为八瓣,栩栩如生。无论是金蝉还是玉叶的制作难度都很高,何况是将此二者结合得浑然天成、趣味横生。该器整体晶莹柔润、细腻精致,饱含着吉祥和长生的美意,具备极高的鉴赏价值,为明代中期艺术品杰作,也是目前国内出土的唯 件蝉叶造型器物。现存于南京博物院。
    金瓯永固杯本体.png 金瓯永固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 金银器 内务府造办处     又名清乾隆金嵌宝金瓯永固杯,是清代皇帝每年元旦举行开笔仪式时的专用酒杯,寓意国泰民安,山河永固。杯身镶嵌数十颗硕大珍珠,红、蓝宝石和粉色碧玺,尊贵奢华,被清朝皇家视为珍贵的祖传器物。现知存世“金瓯永固”有四件,伦敦华莱士金杯、鎏金铜杯各一件,两岸故宫金杯各一件。此杯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越王勾践剑本体.png 越王勾践剑 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江陵望山楚墓     春秋晚期越国青铜剑。剑身修长饰黑色菱形花纹,剑格正面嵌蓝色琉璃,背面镶绿松石。正面近格处有“越王勾践,自作用剑”的鸟篆铭文。出土时紧插于黑漆木制剑鞘内,历经2000余年仍锋利无锈,寒光袭人,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贾湖骨笛本体.png 贾湖骨笛 河南博物院 乐器 贾湖遗址     新石器时代乐器,是我国音乐考古史最早出现的吹奏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由丹顶鹤的尺骨制作而成的骨笛,多为七孔,已具备演奏七声调乃至变化音的能力,可吹奏较为复杂的旋律,当时的人们用多音阶的贾湖骨笛吹响乐曲,表达自己的心绪感悟或对神明的寄愿。贾湖骨笛的出土,揭开了史前音乐文化研究的新篇章。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诗文执壶本体.png 长沙窑青釉褐彩诗文执壶 湖南博物院 瓷器 长沙窑     唐代长沙窑代表性器物。喇叭口,壶口外翻,粗颈多棱短流,瓜棱形腹上有“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春人饮春酒,春鸟哢春声”四句诗文,表现了春日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唐代长沙窑作为民间瓷窑,不仅打破了当时瓷器生产“南青北白”的格局,还因其物美价廉而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多有使用,广泛受到了大家喜爱,甚至作为外销瓷远达海外。现藏于湖南博物院。
    蝠桃瓶本体.png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上海博物馆 瓷器 粉彩 景德镇官窑     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粉彩瓷器的传世稀品。粉彩始于康熙五彩,完美而盛行于雍正时期。此瓶呈橄榄型,器壁绘粉彩桃树蝙蝠纹,有“福寿”之吉意,此类图案于橄榄瓶上极为罕见,传世稀少,目前仅见此一件。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蛙锣本体.png 蛙锣 海南省博物馆 民俗文化     黎族传统打击乐器。一般为锣边饰有三个蛙耳的造型,直径大小从20至40厘米不等,现存数量较多,主要用作祭祀、丰收庆典等大型活动上的乐器和法器。在黎族人的观念中,青蛙被视为吉祥的图腾,有多子多福、风调雨顺的含义,同时也是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从中可见黎人的日常生活、市井民俗。现藏于海南省博物馆等地。
    蒙医药袋本体.png 清蒙医鹿皮药袋 内蒙古博物院 皮革制品 清蒙医鹿皮药袋,清代,于呼伦贝尔市征集,由鹿皮、银、钢制成,通长107cm,宽27cm。药袋内插放34件鹿皮小药袋,内盛放常见病的成药。并配有传统蒙医常用的各种便携医疗器具,可谓“马背微型医院”。现藏于内蒙古博物院。
    莲塘乳鸭图本体.png 朱克柔缂丝《莲塘乳鸭图》 上海博物馆 织绣服饰 朱克柔     中国古代缂丝杰出之作。作者为宋代女工艺家朱克柔,她的华丝题材丰富,为一时之绝技。图中双鸭悠游于荷叶浮萍间,身侧有小鸭相随,岸边湖石上立有一双白鹭,其间有花草蜻蜓点缀,十分雅致。整幅作品内容生动丰富,工艺细腻精湛,颇有宋代院体风格。现藏上海博物馆。
    茶叶生产画本体.png “茶叶生产”水粉画 香港艺术馆 绘画 外销文物     十九世纪所生产,以茶叶生产为主题,用于外销的成套水粉画。此画将西方的画技与材料同国画的主题与布局相融合,绘成栩栩如生的画作,向西方生动的展示了广州外销茶从栽培到出口的各个环节。现藏于香港艺术馆。
    芙蓉炉本体.png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 南京博物院 玉器     芙蓉石蟠螭耳盖炉,粉红色芙蓉石制成,双耳,有盖,扁圆腹,通身雕有蟠螭装饰。鲜明浓烈的绯红色外观,加上半透明的棉絮状包体,以及天然形成的冰裂纹,尽显材质珍贵与美。现保存于南京博物院。
    舞蹈陶盆本体.png 舞蹈纹彩绘陶盆 青海省博物馆 陶器 彩陶 宗日遗址     新石器时代彩陶。陶盆为泥质红陶,上有黑彩纹饰。口沿处描绘成组的短斜线纹,内壁上有两组共24人的舞蹈图案,他们手拉着手围成圆圈,一起欢快地跳着集体舞,形象地展现出了远古先民们丰富的舞乐文化活动以及他们趋于成熟的审美。此物整体质朴灵动、活泼饱满,是史前艺术文化的集中体现。现藏于青海省博物馆。
    自来火二号本体.png 康熙自来火二号枪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武器 内务府造办处     清宫旧藏转轮式燧发枪,又名为康熙帝御用铁交枪。此枪出自康熙朝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下设的枪炮处。枪口为鸭嘴形,上有兽面纹, 枪管前端有准星,后端有照门,放于镀金枪托上。使用时扣动扳机,利用燧石机点火发射,能够快速射出弹丸。这件御制枪去掉了传统火绳枪的绳子,制造精美、工艺先进。但同时由于成本高昂、工时较长等因素,并未被广泛推行,而是常常为清代爱好狩猎习武的王公子弟使用,成为了贵族们的专属用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聊斋图说本体.png 清宫藏《聊斋图说》 中国国家博物馆 古籍善本     聊斋图册是以清代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为基础创作的。图册采用折叠式装裱,上下夹有木板,封面和封底使用织锦进行装裱。内页以半开绘画半开文字的形式呈现,文字内容有两部分组成:上半部分为题诗,下半部分为《聊斋志异》的故事内容。图册纸本设色,图文并茂,画面笔法细腻精美,色彩华丽。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粉白双耳瓶本体.png 清粉白花玻璃双耳瓶 沈阳故宫博物院 玻璃器     清代彩色搅玻璃器。此瓶为五瓣叶形口,颈部堆贴两个螭耳,整体由粉、白两色交叠而成,呈现出流线形的花纹,给人以晶莹剔透、美丽别致之感,远望犹如酸甜可口的糖果,仿佛能感受到甜蜜的气息,现藏于沈阳故宫博物院。
    皇后之玺本体.png 皇后之玺 陕西历史博物馆 玺印     皇后之玺,白玉质地,印面方正,上雕螭虎做纽,四侧刻有云纹,印面阴刻篆书“皇后之玺”,整体篆刻及浮雕技法纯熟。据《汉官旧仪》相关记载及其出土地点推测,此玺很可能为吕后生前所用,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汉代皇后玉玺,对研究秦汉帝后玺印制度具有重要意义。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
    白龙梅瓶本体.png 霁蓝釉白龙纹梅瓶 扬州博物馆 瓷器 景德镇官窑     元代梅瓶。通体霁蓝釉,纹饰为白色釉,两种釉色明暗对比十分明显,具有较强的装饰性。瓶上主要描绘了一矫健游龙在追逐一颗散发火焰的宝珠,它的周围有云朵环绕,画面极富动感,仿佛能感受到风云变幻下巨龙飞动的气势,颇具神话色彩。这种元代霁蓝釉白龙纹梅瓶仅三件存世,此瓶为其中翘楚。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白釉绿彩瓶本体.png 白釉绿彩长颈瓶 河南博物院 瓷器 范粹墓     北齐陶瓷。长颈鼓腹,瓶身施乳白色釉,腹部有一道斑驳绿痕,色彩对比极为鲜明,像是平静水面中倒映出的树影,端庄古朴又不乏活泼趣味。这种白釉绿彩的出现,突破了之前陶瓷大都为单色釉的局面,是单色釉到彩色釉过渡阶段的重要实物证明,为诸如唐三彩之类彩色陶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标志着制造工艺的巨大进步。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白石散乐本体.png 白石彩绘散乐图浮雕 河北博物院 石刻砖瓦 浮雕 王处直墓     五代时期彩绘浮雕作品。1995年出土于河北曲阳。浮雕中有15人,表现了乐队演奏的生动场面。最前列的女子身着男装,似为乐队指挥,右下角有两位男性,或在队前导引。其后12位演奏者皆是女子,都身穿长裙,头梳高髻、簪珠花,有唐代女子之体态余韵。整块浮雕线条流畅,惟妙惟肖,体现出曲阳石雕的高超技艺水平。现存于河北博物院,为镇院之宝。
    琉璃塔拱门本体.png 大报恩寺琉璃塔拱门 南京博物院 建筑构件 琉璃瓦制作 大报恩寺遗址     琉璃塔是大报恩寺的核心建筑,明成祖时期建于南京。此佛塔九级八面,通体琉璃。塔内布金,四壁有小佛像,代表诸佛如来因缘;檐角悬瓷铪,时响柔和乐声。五色琉璃宝塔恢弘奇异,佛灯长明,独步古今。现存的琉璃塔拱门由出土和征集到的琉璃构件拼合而成。完整一套应有大鹏金翅鸟主龙人、摩羯主飞羊、狮子、白象六种动物,即佛家“六拿具”。修复时出于各方考察,最终未将狮子构件拼入,却不影响其整体的华美灵动,仍可由此一窥当年“永乐之大窑器”的风采。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玛雅陶碗本体.png 玛雅文字陶碗 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 陶器     玛雅文明陶器。陶碗上沿饰有图像性很强的玛雅文字"可可",这说明其功能是盛放巧克力。陶碗口部和底部的边缘有独特的黑白镶边,象征着玛雅人的统治者及神灵出现之景。据研究得知,它的所有者是太阳神扮演者Wuk Chapaht K’ inich Nohol Yok’ in,这也体现出玛雅人崇拜太阳的观念。现藏于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
    玉琮王本体.png 良渚文化玉琮王 浙江省博物馆 玉器 良渚遗址     1986年于浙江省余杭县反山12号墓出土,整体外方内圆,因“受沁”而呈黄白色,上刻有精细的纹饰其重量约6500克,是目前良渚玉琮中最大、最重、做工最精美的一件,故被称为“琮王”。据《周礼》、《说文解字》记载,琮为一种玉制的礼器,用于祭祀地神,但是具体何用已不可知。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
    狸猫盘本体.png “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 湖南省博物院 漆器 马王堆汉墓    “君幸食”狸猫纹漆食盘,西汉盛食器,于1972年于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盘口沿绘有朱色几何图案,盘内绘有卷云纹、狸猫纹、龟纹等,这些纹饰中最为突出的就是狸猫纹。盘内纹饰间隙处朱书“君幸食”,盘外底朱书“九升”和“轪侯家”。现藏于湖南省博物院。
    洛神赋图本体.png 宋人摹顾恺之《洛神赋图》 辽宁省博物馆 绘画     东晋名家顾恺之《洛神赋图》摹本之一,为宋人所作。全卷绢本设色,在情节上用山作为区隔,图文并茂地描绘了三国文学家曹植与洛水女神相识、相知、相离的故事。同时也画出了《洛神赋》原文中所提及的文鱼、海龙、蛟龙、白虎等奇特生物,给人以古朴神异的感觉。在技法上熟练运用高古游丝描,衣纹清晰可辨,人物顾盼有神,灵动而飘逸,是中国绘画史上的杰作。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毛公鼎本体.png 毛公鼎 台北故宫博物院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西周晚期青铜器,出土于陕西宝鸡,晚清“海内三宝”之一。立耳,鼎身所饰鳞纹简洁素雅,整体造型浑圆庄重。鼎内刻有现存最长的西周青铜器的铭文,近五百字(有499、500字之说),32行,其内容主要为周王对毛公委以重任并封赏的册命书,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其书法是成熟的西周金文风格,浑厚不失飘逸,具有很高的价值。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格萨尔唐卡本体.png 清代格萨尔唐卡 四川博物院 绘画     清代格萨尔唐卡,共11幅,每幅都展示了1名格萨尔王故事中的一个人物,并在人物四周绘制相应的故事情节,各自独立,联系起来又是一部完整的史诗,流畅而生动地阐述了藏族史诗英雄格萨尔王的一生,成为一部十分精彩的《格萨尔画传》。唐卡,为藏族文化中绘制在布面上的绘画作品,这组格萨尔唐卡是以格萨尔王为主题的唐卡中故事最为完整的一组。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样式雷本体.png 样式雷建筑烫样 北京故宫博物院 雕塑模型     清朝皇家建筑家族——雷家所制建筑微缩景观。烫样以纸板、姐跟秫秸和木头作为主要原料,用簇刀、剪子、毛笔、蜡版、小型烙铁制作成形,因制作过程中需要熨烫而得名。建筑的每个部分都可以自由拆卸、组装,制作十分精细。现存81件于故宫博物院。
    果树双管瓶本体.png 清康熙景德镇窑青花果树纹双管瓶 上海博物馆 瓷器 青花 景德镇 外销文物     清代康熙年间瓷器。其造型独特,一体双口,内部又不互通,可同时盛放两种液体。其功能可能与十六世纪一种意大利的油醋罐有关。是中国和欧洲陶瓷贸易巅峰时期的订烧器,属于餐饮器,仿制了欧洲当时流行的金银器、玻璃器,和中国传统瓷器风格迥异。由荷兰倪汉克先生捐赠,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曾侯乙编钟本体.png 曾侯乙编钟 湖北省博物馆 乐器 曾侯乙墓     1978年,于湖北随曾侯乙墓出土,属战国早期。编钟架长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编钟共计65件,分为三层八组悬挂于呈曲尺形的铜木结构钟架上。一个钟可以发出呈三度音阶的双音,且可旋宫转调,至今仍可演奏乐曲,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
    晋侯鸟尊本体.png 晋侯鸟尊 山西博物院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曲村天马遗址     西周青铜盛酒器,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出土。盗墓贼盗掘墓葬致使鸟尊严重损毁,后经由专家细致修复使得其重新获得生机。完成修复后的鸟尊器身上遍布精致细腻的纹饰,凤鸟回首,与器盖上的小鸟形钮相对而望,颇具意趣。凤尾设做象首,造型独特,且象鼻和鸟腿呈三足鼎立之势,使鸟尊稳稳伫立。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则是它曾被用于宗庙祭祀最好证据。鸟尊现藏于山西博物院。
    扯淡碑本体.png 扯淡碑 淇县摘心台公园 石刻砖瓦     扯淡碑,又名“泰极仙翁碑”,相传为明朝墓碑。此碑无墓主姓名,也无立碑时间。碑阴正中竖刻“为善最乐”,碑首横刻“再不来了”,正中竖刻“泰极仙翁脱骨处”,“泰”字左右“扯淡”二字尤为明显,因此民间称其“扯淡碑”。该碑经历坎坷却顽强,历经战乱仍完整未损,作为河南淇县著名文物于1984年迁移至摘心台公园,并获得特殊璃保护罩一个。
    战国铜餐具本体.png 战国铜餐具 山东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战国铜餐具,1991年出土于临淄张家庄墓群。内含餐具精致小巧,外加疊形的餐具外壳,共达60件,足以供应一场十人盛宴。它既利于收纳,又方便携带,是同时期出土器物中的一套孤品,独特精巧,神秘别致。现藏于山东博物馆。
    战国铜冰鉴本体.png 战国铜冰鉴 湖北省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曾侯乙墓     战国铜冰鉴,战国时期特制青铜组合酒器。外套为鉴,缶在其中,缶的外壁和鉴的内壁之间有很大的空间,具有冰镇、加热酒浆的双重功能,是我国最早的古“冰箱”。1978年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曾侯乙墓,该器物同时出土了两件,其造型、纹饰、大小均同,一件藏国家博物馆,另一件藏湖北省博物馆。
    心形枪本体.png 心形枪管线膛前装燧发枪 温莎城堡 武器     燧发单管运动步枪,由Jacob Walster于18世纪60年代在德国制作而成,后被乔治四世收藏。枪的枪管为心形,枪身装饰有金叶、鲜花和奖杯,锁身装饰有小天使、猎犬和鸟。胡桃木质枪托上刻画海怪和狮鹫,兼有洛可可风格的花纹。起初它是作为奇珍异宝而被制造出来的,所以射击的精准性和实用性较弱,但其独特的设计和装饰细节是枪械制造艺术的集中展示,因而并不影响它受人们喜爱的程度。现藏于英国温莎城堡。
    山水人物镜本体.png 金代山水人物故事镜 黑龙江省博物馆 民俗文化     金代铜镜。以球状钮为中心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分是人物图景,山石之下,有农夫耕田,茂树之旁,有官员视察。下半部分是动物图景,河水之中,一对鲤鱼正在拍水嬉戏。布局内容上下合一,赋予铜镜生动的故事感,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此铜镜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金代铜镜,现藏于黑龙江省博物馆。
    少虡剑本体.png 少虡剑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武器 春秋晋国兵器。剑身较长,出刃锋利,出土时几乎没有锈蚀痕迹,剑锋略有残断,整体光亮如新。剑格处有嵌绿松石的兽面纹,剑首有错金云纹。剑脊处有20字铭文,铭文中提到的“少虡”二字是此剑的名称来源。虡,是一种龙身鹿首的神兽,剑主人应是希望自己像初生的虡一样,能够无所畏惧、勇猛向前。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宴猎攻战壶本体.png 宴乐渔猎攻战纹图壶 北京故宫博物院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1935年出土于河南省,为战国时期的青铜壶。高31.6CM,口径10.9CM,腹径21.5CM,重3.54KG。此壶上下 ,由三角云纹带分为三个区。第一区为采桑和射礼活动;第二区为宴会乐舞的场景;第三区为水陆攻战的场面;这件青铜壶纹饰繁复丰富,刻画逼真,再现了战国时期人们的生产活动、社会生活以及战争场景,具有珍贵的记录意义。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宝石冠本体.png 明金镶红蓝宝石冠 云南省博物馆 金银器 沐氏家族墓     明代镶玉嵌宝冠。造型呈半球形,由似莲花瓣的薄金片累叠而成。底纹为有吉祥寓意的四合壬字云纹,冠面镶嵌有红、白、蓝、绿等各色宝石约50粒,冠顶插有如意形嵌宝簪,两侧各有一对嵌宝笄,整体熠熠生辉,繁丽高贵。其捶蝶、錾刻等技法,充分展现了明代王侯金器高超的制作水平。此金冠为明代云南显赫的沐氏所有,是其家族累世为官,代代镇守南疆的实证。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
    宋金项饰本体.png “南海一号”宋金项饰 广东省博物馆 金银器 南海一号    1987年出水于“南海一号”,源于一次寻找印度沉船的意外发现,该金项饰为当时第一件被打捞出水的金器,所属朝代为南宋。全长1.72米,由四股八条纯金线编织而成。通体呈麻花状,两端钩呈长条形且有纹饰,一端为钩,一端为四个圆环用以调节松紧。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妇好鸮尊本体.png 妇好鸮尊 河南博物院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殷墟 妇好     妇好鸮尊,商代青铜酒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妇好鸮尊构思奇巧,由酒尊及尊盖组成,“鸮”的头呈弧形,后脑的盖子上装饰有立鸟、燮龙,“鸮” 的两足与下垂的尾部共同构成了三个稳定支撑点。“鸮” 即猫头鹰,商代时的人们将其视为战神,而妇好鸮尊造型生动,正如一只昂首挺胸地坐立的猫头鹰,尽显“战神”的风姿。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天蓝瓶本体.png 北宋汝窑天蓝釉刻花鹅颈瓶 河南博物院 瓷器 汝窑 宝丰汝窑遗址    1987年出土于河南省宝丰县清凉寺汝窑址。该器呈“S"形曲线,形态高雅。器身满施天蓝釉,釉面光滑,釉下有隐约的折枝莲花纹,雅致匀净。汝窑珍贵非常,属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现存汝瓷大多为素面,刻花者罕见,天蓝釉也极难烧制,此件天蓝釉刻花鹅颈瓶堪称其中翘楚。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天气卜骨本体.png 天气卜骨 旅顺博物馆 甲骨 殷墟     天气卜骨,商代,出土于河南安阳小屯,为罗振玉旧藏。其卜辞大意为∶商王在甲子日卜问举行祭祀,询问是否会下雨。现藏于旅顺博物馆。
    天亡簋本体.png 天亡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西周早期青铜器,别称“大丰簋“、“朕簋” 。圆体方座,有四个兽耳,装饰卷体兽纹,呈现出一种古朴端方的感觉。器内底有铭文8行78字,行文韵律优美流畅,记述周武王灭商的祭礼并颂扬了文武二位帝王的功德。这件器物是研究西周制度和祭祀制度的重要资料,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神龛本体.png 金漆木雕大神龛 广东省博物馆 民俗文化     潮州金漆木雕代表作品。此木雕体量巨大、细节精美。整体采用镂通雕、金漆画工艺,描绘出吉祥图案、历史人物、民间传说、潮州戏曲等内容,表现了如喜上眉梢图案的吉祥寓意及六国封相、郭子仪庆寿等经典故事场景。作为潮州文化及宗祠文化的衍生物,体现了人们对家族凝聚力及传承祖先精神的重视, 具有成教化、助人伦的文化内涵。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
    大盂鼎本体.png 大盂鼎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西周大盂鼎,清道光年间出土于陕西岐山。有立耳,蹄形足,颈部装饰饕餮纹,云雷纹为地。大盂鼎是一位名叫“盂”的贵族为颂扬王之美德制作的宝鼎,鼎的内部铭刻了周康王对其所述文王、武王的立国经验,并告诫盂要效法祖先、忠心辅佐王室等内容。大盂鼎为“海内三宝”之一,被苏州潘氏收藏多年,1951年由潘达于女士捐赠。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夜行铜牌本体.png 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夜行铜牌 扬州博物馆 符牌     元代符牌。整体呈圆形,正面为四行楷体字,传达了用途、所属地、编号等信息。背面为八思巴文和阿拉伯文,传达了令行禁止的信息。此类铜符牌数量不多,十分珍贵。这块符牌是古代官员在夜晚用于办公的身份证明,对研究元代制度文化有很重要的作用。现藏于扬州博物馆。
    四龙四凤座本体.png 错金银四龙四凤铜方案座 河北博物院 青铜器 中山王厝墓     1977年出土于河北省平山县,战国时期中山王御用之物。出土时案面已经腐朽,只留下青铜质地的案座。底座由四只梅花鹿承托,四条神龙站立,四只凤鸟飞于龙尾,错金银纹饰精巧繁复,盘于整体。方案座由70多个部件组合而成,全器焊接、焊铸点近百,外观浑然一体,丝毫看不出缝隙。案框一侧有铭文: “十四祀,右使車,啬夫郭、工疥。”现藏于河北博物院。
    商鞅方升本体.png 商鞅方升 上海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战国时期秦国标准量器。1966年上海博物馆征集。铜质。长方形,一端有柄,器壁三面及底部均有铭文,记录了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以商鞅所规定的制度标准统一全国度量衡的史实。经实测,方升容积为202毫升,是当时规定的标准的“一升”,也是商鞅变法的重要物证。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吴王夫差矛本体.png 吴王夫差矛 湖北省博物馆 武器 江陵马山楚墓     吴王夫差矛,春秋晚期青铜矛,全长29.5厘米。矛身与剑身相似而较短,中线起脊,血槽后端各铸一兽头。矛体满饰菱形几何暗纹。基部有两行8字错金铭文:“吴王夫差自作用鈼。”1983年出土于湖北省江陵马山5号墓,冶铸精良,保存完好。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
    可爱花束本体.png 可爱花束 欧洲各地 珠宝     可爱花束,19世纪时欧洲的某种装饰品,这种小物是中世纪时期开始出现的,供人们随身携带花束,有的款式会附有链子或指环等,这使得它不仅能装饰,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掩盖异味。“可爱花束”为统称,其本体是一种精巧的镂空花束架,有花朵和叶状设计。
    千里江山图本体.png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北京故宫博物院 绘画 王希孟 《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书画作品。该作品以长卷形式,立足传统,全图既壮阔雄浑而又细腻精到,撷取不同视角展示千里江山之胜,又于单纯统一的蓝绿色调中求灿烂变化,是青绿山水画中的巨制杰作,也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辗转流传后在清乾隆年间收入宫中,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十二花卉杯本体.png 清康熙五彩十二月花卉纹杯 北京故宫博物院 瓷器 五彩 景德镇官窑     为康熙年间烧制的瓷器,又称“康熙五彩十二月花神杯”。杯体形态优美,兼有撇口与浅圈足,胎体十分轻薄,釉面洁白,五彩淡雅。十二月花卉纹杯以12件为一套,分别对应一年之中的十二个月份,并绘制有该月具有代表性的花卉。杯外壁另一侧再以对应的诗句对每一种花卉加以赞美,每首诗后均附有篆体的“赏”字印。杯外底以青花楷体书写“大清康熙年制”六字双行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制盐砖本体.png 东汉制盐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 石砖刻瓦     东汉画像砖,画面左侧为汲卤场景,底部为盐井,井上有架,架上的人通过滑轮用桶取水。右侧为装盛卤水的容器,此容器与灶房之间还有管道相连接。灶房中可见工人正在煮卤,远处则有飞禽走兽和砍柴者置身于山林间。这种传统的制盐方式,再现了蜀地井盐生产的繁忙景象,同时也为汉代生产生活、农业手工业的复原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利簋本体.png 利簋 中国国家博物馆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利簋,又称为“武王征商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零口铜器窖藏。为西周初年官吏“利”所作祭器。上部整体圆形深腹,两侧附双兽耳,下部有方形底座,装饰兽面纹及蝉纹,狞厉古朴。器内底部铭文32字,记述了“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并记录了战争的发生时间在甲子日清晨,这与文献的记载相符合,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冷暖自如印本体.png 何震“冷暖自如”白纹寿山石印章 深圳博物馆 玺印 何震     寿山冻石印章,整体蜡黄而有暗红肌理,温润细腻。章上印文“冷暖自如”四字篆书,印面布局疏落有致,刀法流畅凝练,为明代著名金石篆刻家何震所作。何震在印学上是“徽派”的开创者,他一生都在以金石篆刻为技艺而生,对此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和心得,他所主张的以六书为准则的篆刻理念一直到尽头都备受推崇。此印现藏于深圳博物馆。
    兔形陶埙本体.png 兔形陶埙 河南博物院 陶器 旮旯王遗址     新石器时代吹奏乐器。表面光滑,灰色陶胎,整体造型是一只卧在地上的可爱兔子。兔腿为乳钉形,身上共两个孔:一个是兔子背部的方形吹孔,另一个是尾部右侧的圆形音孔。陶坝通过两孔可以发出两个乐音,但它也并不只是乐器,而是介于玩具、工具、乐器三者之间。现藏于河南博物院。
    人头瓶本体.png 人头形器口彩陶瓶 甘肃省博物馆 陶器 彩陶 大地湾遗址     仰韶文化彩陶。瓶身呈圆鼓腹,小口平底状,瓶口人像刘海齐额,双目缕空,鼻梁挺秀,双耳有孔,五官清秀。瓶身绘有弧线三角纹与斜线组成的二方连续图案,造型精巧而富有创意,兼具了实用性和艺术性,是仰韶文化的代表之一,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
    五柱器本体.png 云纹铜五柱器 安徽博物院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西周青铜器。上部有竖立的五个铜柱,下部是微鼓的中空方座,器身装饰有双钩云纹,整体造型十分奇异,形似当今信号较强的无线路由器。此件铜器在文献中没有记载,同时缺乏出土环境细节记录。用途有乐器及放置笛类乐器的底座等推断,但不具有一般青铜乐器的发音功能,也没有作为底座的实证,所以它的实际用途还有待研究。现藏于安徽博物院。
    五星出东方本体.png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织绣服饰 尼雅遗址 丝绸之路    1995年于新疆尼雅遗址出土,为汉代蜀地织锦护膊。长18.5厘米,宽12.5厘米,为五重平纹经锦。除去孔雀、仙鹤、辟邪、虎、龙等瑞兽的纹样外,锦上还织有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这是古代占星所用的吉祥语。该织锦绚烂神秘,于方寸间展现了汉式织锦的最高技术。现藏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
    云雷纹大铙本体.png 西周云雷纹青铜大铙 福建博物院 青铜器 青铜器铸造    西周青铜器。1978年出土于福建省建瓯县。该器物重达100.35公斤,整体呈现出翠绿的锈色,周身饰有极具代表性的云雷纹及兽面纹,尽显古朴与稳重。铙是古代军乐器,战争中敲击铙即表示退兵。云雷纹大铙具有礼器和乐器的双重功用,是研究西周礼乐制度的重要资料。现藏于福建博物院。
    丙午神钩本体.png 错金银“丙午神钩”铜带钩 吉林省博物院 织绣服饰     1968年,出土于吉林省榆树县刘家乡,为东汉产物。长15.7厘米,首部似鹰;钩身作鸟喙神人双手抱鱼,作春食状,且鱼能活动而不脱落。尾部作飞鸟。上部错有铭文“丙午神钩,君必高迁”。下部饰飞凤,背面中部有一凸起圆钮。通体错金银,并嵌有红、绿、黑、蓝宝石。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
    上阳台帖本体.png 李白草书《上阳台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法 李白     上阳台帖,纸本草书,为唐代“诗仙”李白游王屋山阳台宫时,念及司马承祯有感所作。是李白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其落笔天纵,快健流畅,于苍劲中见挺秀,意态万千。全帖结体亦参差跌宕,顾盼有情,奇趣无穷。现保存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万国全图本体.png 《坤舆万国全图》 南京博物院 绘画     明代彩绘世界地图摹本。图中绘有代表性动物、航船,并详细记载各国地理方位,并将中国绘于世界中心,改变了从前以欧洲为中心的绘图模式。原作者传为意大利人利玛窦,绘制时参考中国资料和西方地图,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实物证明。现有多个版本流散于世界各地,本幅是万历年间李之藻刊印版的宫廷摹本,仅存一件,十分珍贵。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七盘舞砖本体.png 东汉七盘舞画像砖 四川博物院 石刻砖瓦    1956年于四川省彭州市太平乡出土,质地为砖,长48厘米,宽28.5厘米,厚6厘米;砖上有绘画,画中三人,中为女伎,鼓间起舞翩然;左有另一女伎立于案上,表演“反弓”;右有一男子表演“跳丸”。该画像砖记录了珍贵的乐舞形式“盘鼓舞”,该舞种是汉代独具特色的舞蹈。当时的人们借由盘、鼓起舞,实现对飞升成仙的渴望。现藏于四川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