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BWiki近期更新,普通用户无法直接访问除重定向、编辑表格外的特殊页面(如最近更改等),进行3次有效编辑后即可恢复。
歼-11
阅读
2024-05-22更新
最新编辑:yusui-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5-22
最新编辑:yusui-
本条目介绍的是中国喷气战斗机 歼-11。 关于其它版本,请参阅苏-27。
介绍
歼-11 (苏-27SK;北约代号:跟苏-27S一致的 侧卫-B Flanker-B) 为中系之VII级战斗机,战斗权重 12.7 (街机/历史/全真),它于版本更新“空中霸权”加入游戏。
经历过西沙海战的我空军意识到我国80年代空防情况异常严峻,尤其是面对周边敌对势力的反舰攻击机,来自美日韩台四地的新型歼击机,以及新型国产歼击机计划进度延迟的情况下显得有心无力;随着我国采购西方先进战斗机的计划落空,当时只有苏联一国可以对华出口新型战斗机。中苏关系正式正常化后,我国于1990年5月派出代表团访苏洽谈新型战斗机的采购事宜,一个月后中央军委以及国务院批准了代号为“906工程”的苏-27采购计划;在苏联国防部官员的助力之下,我国于1990年10月成功与苏方洽谈出售苏-27之事宜。在我国军工企业出口军备,国家预算,各地工程生产轻工业产品的助力下,阿穆尔河畔+伊尔库茨克的第38以及第39批苏-27SK于1991年6月以及1992年11月抵达我国服役。随着负责组装苏-27SK的沈飞公司掌握了苏-27的总体设计以及国家有重型国产歼击机的需求,我国于俄联邦时代的1993年8月开始与俄国洽谈有关引进苏-27SK生产线的谈判;在图纸送达沈阳的1995年9月以及谈判成功 (1996年12月) 后的1998年春季,由中科院院士李明同志牵头的十一号工程成功在沈阳北陵机场首飞,开启了苏-27SK/歼-11系列在华的新一页。从01到04批的几个批次歼-11(A)的历程,空军实现了从散件组装到机体国产化的重大进步,以及完成了侧卫系列的图纸电子化,为日后歼-11A改进型跟完全国产的歼-11B打下坚实基础。
基本信息
飞行性能
最大速度
在 1,2000 米 2491 千米/时
回转时间 24 秒
实用升限 1,6000 米
引擎 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 AL-31F ×2
类型 喷气
冷却方式 气冷
起飞重量 46 吨
项目 | 最大速度 (千米/时,于 1 2000 米) |
实用升限 (米) |
回转时间 (秒) |
爬升率 (米/秒) |
起飞距离 (米) | |||
---|---|---|---|---|---|---|---|---|
街机 | 历史/全真 | 街机 | 历史/全真 | 街机 | 历史/全真 | |||
白板 | 需拆包 | 2,357 | 1 6000 | 需拆包 | 24.6 | 需拆包 | 173.4 | 750 |
完全体 | 需拆包 | 2,498 | 需拆包 | 23.5 | 需拆包 | 225.0 |
详情
部件 | |||||
---|---|---|---|---|---|
作战档位 | 起飞档位 | 着陆档位 | 扰流板 (减速板) | 舰载机尾钩 | 减速伞 |
机体限制 | ||||||
---|---|---|---|---|---|---|
机翼 (km/h) | 起落架 (km/h) | 襟翼 (km/h) | 最大过载 | |||
作战 | 起飞 | 着陆 | + | - | ||
1,540 | 700 | N/A | 652 | 600 | 需拆包 | 需拆包 |
最佳速度 (km/h) | |||
---|---|---|---|
副翼 | 方向舵 | 升降舵 | 散热器 |
< 680 | < 750 | < 700 | N/A |
发动机性能
引擎 | 飞行质量 | ||||||
---|---|---|---|---|---|---|---|
引擎型号 | 数量 | 基础质量 | 机翼载荷 (全燃料) | ||||
土星科研生产联合体 AL-31F | 2 | 16,990 kg | 426 kg/m2 | ||||
发动机数据 | 携带燃料总质量 (未携带武器) | 最大起飞质量 | |||||
质量 (单个) | 类型 | 13 分钟燃料 | 20 分钟燃料 | 30 分钟燃料 | 44 分钟燃料 | ||
1,520 kg | 加力低涵道比涡轮喷气发动机 | 19,810 kg | 21,184 kg | 23,281 kg | 26,390 kg | 34,489 kg | |
海拔 0 m 时的发动机最大推力 (历史/全真) | 海拔 0 m 时的推重比 (加力) | ||||||
状态 | 100% | 加力 | 13 分钟燃料 | 20 分钟燃料 | 30 分钟燃料 | 44 分钟燃料 | 最大起飞质量 |
白板 | 7,450 千克力 | 12,028 千克力 | 1.21 | 1.14 | 1.03 | 0.91 | 0.70 |
完全体 | 7,450 千克力 (0 km/h) |
15,640 千克力 (1,540 km/h) |
1.58 | 1.48 | 1.34 | 1.19 | 0.91 |
生存性和防护
成员数量 1
解体速度
机体 1540 千米/时
起落架 700 千米/时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了进一步减轻重量,大多数截击机都没有为飞行员和关键部件配备额外的装甲板,侧卫系列也不例外,因此飞行员可能面临来自自动火炮或导弹弹片的致命打击。同时,机上所有5个燃料箱都是自密封的,这意味着在可研究灭火器的帮助下,歼-11可以在发生火灾时避免致命损伤。
改装件和经济
最高维修费 白板 → 完全体
街机 2922 → 4432
历史 8434 → 12794
全真 9931 → 1 5065
改装件总成本 32 6000
50 1000
护身符 3200
成员组培训费 31 0000
专家 110 0000
王牌 3600
王牌(研发点) 135 0000
战斗收益 街机 / 历史 / 全真
90% / 320% / 500%
256% / 256% / 256%
改装件 FAB-250 可同时解锁航弹 OFAB-250-270、0FAB-250Sh、FAB-250 M-62。 |
载具武备
弹道计算机
弹道计算机 | ||||
---|---|---|---|---|
CCIP (枪炮) | CCIP (火箭弹) | CCIP (炸弹) | CCRP (炸弹) | 提前量指示器 |
攻击武器
弹药 150 发
射速 1800 发/分钟
- 96 × 大口径干扰物 (对抗措施)
预设挂载
自定义挂载选项
挂载表格 | ||||||||||||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
无挂载 | ||||||||||||
对空中目标 | ||||||||||||
R-73E ×6 | ||||||||||||
R-27ER1 ×6 | ||||||||||||
R-27R1 ×6 | ||||||||||||
R-27ET1 ×2 | ||||||||||||
R-27T1 ×2 | ||||||||||||
对地面目标 | ||||||||||||
OFAB-250-270 ×30 | ||||||||||||
OFAB-100 ×38 | ||||||||||||
FAB-500Sh ×8 | ||||||||||||
FAB-500 M-62 ×8 | ||||||||||||
ZB-500 ×8 | ||||||||||||
OFAB-250Sh ×8 | ||||||||||||
FAB-250 M-62 ×8 | ||||||||||||
S-25O ×4 | ||||||||||||
S-130F ×20 | ||||||||||||
S-8KO ×20 | ||||||||||||
两侧挂载的失衡上限为 1500 千克 |
载具攻略
游戏中的歼-11继承了苏-27的差劲 RWR 和雷达,但同时也继承了其种类丰富、数量繁多的挂载,和湾湾的 F-16A 有得一拼。
待补充。
优缺点
优点:
- 机动性好
- AL-31F 发动机带来高推重比与产能
- 电传操控系统使其在低速也具有良好的机动性
- 可携带多达 10 枚导弹
- 雷达 IRST 功能可探测隐藏的敌人
- 内部燃料储备大
- 30 mm 机炮毁伤强
- 可携带大量空对地弹药
缺点:
- 大机体
- 航电较差,特别是 RWR 和雷达
- 备弹较低
- 缺乏精确制导弹药
载具历史
我新歼击机呢?
虽然在1980年代我国已经有歼-8II (1984年首飞) 以及歼轰-7飞豹计划上马研发,由于此前开发进度的拖延,直到中越西沙海战的时候,我军一直都没有可以长距离飞行的大型拦截机(全国产的歼-8D于1991/12/23试验成功)用以拦截越共海军配备反舰导弹的苏-22攻击机;虽然该次海战以我军完胜结束 (我军一伤;越共4船击沉),但缺乏海军航空兵掩护的海军,以及空军司令部也开始纠结一个重大问题:是否应该引进外国战斗机。一方面引进战斗机可以快速提升全军防空能力,但另一方面引进战斗机也会给工程院院士顾诵芬的歼-8II以及即将上马,宋文骢的十号工程判死刑;同时我国也即将或已经遭到周边日韩的 F-4 家族、F-15J 以及台湾当局日后引进的 F-16A Block 20、自产的 F-CK-1 (IDF “经国”号) 的、幻象2000-5Ei,以及昔日老大哥的支点、侧卫两款机型的重大威胁。这时候只能问出灵魂一句:XXX!XXXXX!我新歼击机呢?!。
共青城之子
自1985年起,作为当时苏联国土防空军 (PVO) 服役以来的最高机密,除了红36号手术刀了P-3C猎户座之外,当时包括苏联空军在内的人员也对日后的苏-27系列 (北约代号:侧卫) 一无所知;虽然如此,实际上苏联当局在1987年已经有出口苏-27的打算。原计划出口型的苏-27会在电子系统以及对抗系统方面做文章;但由于苏霍伊设计局的工程团队的劝服以及当时该局资金不容乐观的情况下,苏联当局在1988年毙了早期设计的出口机的设计,只定下了不能出口R-27E的要求。始于1989年的第二次改版出口型苏-27在1990年2月首飞。随着中苏关系回暖以及随着的重大风波,采购西方战斗机的可能性已经完全归零;叶夫根尼·沙波什尼科夫,也就是日后的最后一任苏联国防部长,在苏共中央的重大压力下依然看到了向我国出售战斗机的可能性。由于八二工程的终止,八三工程方才起步,以及周边地区的空防威胁,我国急需新型歼击机填补歼-8II改进型服役前的空缺。如是者,由刘华清同志领导的我军代表团于1990年5月访问苏联;在6月之前的这一个月,我国从成立到九十年代,无论米格-15/-17、歼-6/-7/-8还是强-5,无论是引进整机还是仿制生产,都有米格系列飞机的影子。因此起初我们还真准备购进米格-29。但米格-29战斗机只是“飞不过第聂伯河的燕子”,性能远远不及苏-27战斗机。我军高层早在20世纪90年初就已经形成了要建立进攻性空中力量的观念,这种观念对中国空中力量的腾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可谓不高瞻远瞩。1989年巴黎航展上,一架米格-29因发动机吸入鸟类坠毁。随着代表团在沙波什尼科夫在5月31日的介绍下或多或少的了解到高度机密的侧卫系列,支点就从此踢出了空军的采购序列,也宣判了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在我国的终结。同一时间,苏联空军认为我国无法在短时间内吃透战斗机生产工艺 (的确,自1995年沈飞接收文件开始,经历了将近10年方才把侧卫的全纸质图纸以及打孔带资料全面以达索CATIA v3数位化),所以一直推销支点系列——此计划在6月列入重点项目,名为“906工程”。
随着代表团的谈判努力以及日益严峻的苏联经济形态,以及由维克托·普加乔夫 (眼镜蛇机动专业户) 在1990年9月于库宾卡基地的表演飞行后,苏联虽然打算出售航电降级版的苏-27,但在我方强力反对下最终还是同意以10亿美元的价格出售按照第二版本,由阿穆尔河畔共青城共青城加加林飞机制造厂 (KnAAPO) 以及伊尔库特制造的第38批次苏-27S/UB,分别为18架单座型苏-27SK和6架双座型苏-27UBK。据称早在苏联政府确定正式订单前,苏霍伊设计局已经提早出售两台苏-27UBK验证机以及配套设备到我国,这两台UB型早在1991年5月30日交付到我军,而正式交付要等到同年6月 (从苏蒙边境机场起飞交付) 以及解体后的1992年11月 (从共青城直飞) 方才正式交付。与此同时,由于苏联经济日益严峻以及我国当时外汇储备无法完全支付采购费用的情况下,为解决采购费用以及该合同中的以物易物部分,我国各大军工企业以及民企努力解决了这笔相对来说天价的费用 (35%现金交易,国务院出资5/6,剩下1/6由各大军工企业的出口订单抽成填补);而当时苏联最需要的三种东西是——暖水壶,被子以及毛衣 (最后毛衣的原材料是靠当时国内的18万条流浪狗凑够的数量)。在我国健全的轻工业体系以及全球各地对我国军火的需求之下,这笔钱终于凑够了。
小趣闻1:作为被两面包夹芝士中俄中间夹着的蒙古国,在第一批次侧卫交付到我国前,曾向飞越其领空的俄国政府索要了20万美元通行费。
小趣闻2:俄国飞行员在首次正式交付的时候让侧卫比我空军领导提前抵达芜湖场站,导致原本由我军举行的欢迎仪式反而变成了俄国飞行员恭迎空军领导接收歼击机;而有关俄方人员以及我方部分人员均收到2000美元奖金。
在经过测试飞行后,我军了解到该机的性能的确十分先进突出。于是中央军委做出了以下发展策略:即在自力开发新一代主力战机的同时,将仿制或者转让制造苏-27提上日程,保持并提升国家航空科研的实力。对于俄罗斯来说,为了防止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尴尬情况,俄方似乎更愿意向我国销售呈批而不是生产工艺。但在我方强烈要求技术转移,否则该机的采购量将不超过日后包括第39批次24台飞机,总数共48架的压力下,双方于1993年8月展开谈判。在经过3年的拉锯之后,1996年12月6日,俄中签订了转让苏-27生产许可证的协定,整个合同连同里面200台苏-27SK系列的总额估计为25亿美元。这也为我国从引进到自研第四代战斗机,奠定了基础。
根据协定,先由共青城提供全部套件,再由沈飞组装,然后随批次 (总共4批次;进气道标明的制造序号为01xx-04xx) 再逐步实现国产化,项目代号“11号工程”,由时任歼-8II总师的李明同志任总指挥。1998年春,随着制造设备和半散装套件运抵沈阳,沈飞在俄罗斯工程师的帮助下用散件重新组装了飞机。9月1日,第一架国产组装的苏-27SK,即歼-11A“蓝49”,批号为0001成功首飞,标志着中苏决裂40年后重新合作的新篇章。
在对苏-27完成一定的掌握之后,601所对苏-27进行国产化逆向研制;其中包括完全电子化归档当时俄国以运输机送来的纸质图纸,使用复材减轻原有冗余、预留改用国产发动机的空间、改用 GJB 289-1987 总线以及全国产电子系统以及数位座舱。最终于2006年,由孙聪同志领导的歼-11B (侧卫-L) 成功服役。与此同时部分批次较新的歼-11A在白俄罗斯558飞机维修厂以及中电科的努力下改进了火控系统以及对抗系统,为我国服役到20年代直到被产能达标的歼-10C/-11BG/16/20取代。
媒体
相关页面
- 仿制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