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旅行者酒馆于2021年10月05日申请开通。内容按CC BY-NC-SA 4.0协议提供,编辑权限开放。本WIKI仍在努力完善中,欢迎收藏。编辑组为非官方民间组织为爱发电,欢迎各路能人异士加入。

免责声明反馈留言收藏方法 • 交流群:1017604603
bugfix250107.1

全站通知:

差分宇宙·祝福解析——同谐篇

阅读

    

2025-08-21更新

    

最新编辑:长------------恨歌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21

  

最新编辑:长------------恨歌

来自崩坏:星穹铁道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长------------恨歌
愚人苏

如果是第一次来,按"Ctrl+D"可以收藏随时查看更新~觉得WIKI好玩的话,请推荐给朋友哦~(◕ω<)☆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本文章为屠苏原创,未经作者允许,请勿擅自修改,转载请注明出处并附带本页链接。

三星祝福部分

第一乐章:鸣蛙与骑士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jpg


来源:鸣蛙与骑士并没有查到具体的出处,所以这里猜测这个祝福的来源可能是指莫扎特。


鸣蛙可能是指以莫扎特的名字命名的阿玛多伊斯蟾(Eleutherodactylus amadeus),这种蛙类发出的声音就如同乐曲一样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jpg


骑士可能指代的是莫扎特——因为杰出的音乐表现,教皇Clemens PP. XIV册封他为金马刺骑士(Cavaliere del lo speron d'oro)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jpg


第二乐章:牧神的早餐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jpg


来源:牧神的早餐这一祝福可能来自《牧神午后》序曲(Prélude à l'après-midi d'un faune),这是克劳德·德彪西为管弦乐队所作的一首交响诗,时长约10分钟。它创作于1894年,并于1894年12月22日在巴黎首演。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5.jpg


该作品的灵感来自斯特凡·马拉梅(Stephane Mallarmé)的诗《牧神午后》 。它是德彪西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被认为是西方艺术音乐史上的转折点和印象派作曲的杰作。皮埃尔·布列兹认为这部乐谱是现代音乐的开端,并指出“牧神的笛子给音乐艺术带来了新的气息”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6.jpg


第三乐章:回旋曲式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7.jpg


来源:回旋曲式这一祝福指的应该是回旋曲式(Rondo Form)这一音乐曲式。


曲式是指构成各种乐曲的形式(musikalische Formen),回旋曲式(Rondo Form)则是其中一种。据说其起源于欧洲民间的一种舞蹈歌曲,该歌曲涉及由一组人轮流演唱副歌和独唱者演唱其他歌词。


回旋曲式流行的时间是18世纪下半叶到19世纪初,当时它经常成为奏鸣曲、室内乐作品——尤其是协奏曲以及交响曲的最后乐章,有时也被用于歌剧中,回旋曲式也出现在一些18世纪和 19 世纪的慢乐章中,如弗朗茨·舒伯特的《C 大调第九交响曲》


回旋曲式的基本原则是主要主题周而复始地循环往复, 而在其重复之间,插以不同的副题。需要注意的是,在回旋曲(Rondo)中,主要主题至少要呈现3次。


人话版:ABACA......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8.jpg


二星祝福部分

正直的诺姆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9.jpg


来源:正直的诺姆这一祝福的来源应该是诺姆(nomos)这一音乐种类。


“诺姆”(νόμος)是古希腊音乐中的一种,这个品种在音乐中所处的地位相当于史诗在文学中的重要性。“νόμος”这一术语的本意是“法则”,但作为一种音乐类型,它特指严格遵循古典美学法规的音乐作品——一首歌曲或一首乐曲。


诺姆最开始也许只是一支旋律,或是某部作品,但后来发展成为各种类型。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0.jpg


通常,诺姆会采用某个大师的名字,比如由萨卡达斯所作的Polykephalos Nomos,但其他音乐家会在某些限制下对其做进一步发展,同时又保持它的基本旋律轮廓与节奏骨架。

代表人物:奥林波斯(阿夫洛斯管诺姆大师),特尔潘德(基萨拉琴诺姆专家)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1.jpg


弦乐四重奏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2.jpg


来源: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指的是一种音乐作品类型或一组演奏这些作品的四个人,主要由两位小提琴手、一位中提琴手和一位大提琴手组成。值得一提的是低音提琴几乎从不在合奏中使用,这主要是因为它的声音在合奏中会显得过于响亮和沉重。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3.jpg


弦乐四重奏最早出现于18世纪中叶,其的现有形式是由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约瑟夫·海顿(Franz Joseph Haydn)发展而来的,他在1750年代的作品确立了这个合奏的主要形式。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4.jpg


弦乐四重奏的创作在古典时期蓬勃发展,莫扎特、贝多芬和舒伯特各自创作了许多作品。许多浪漫主义和20世纪早期的作曲家也创作了弦乐四重奏,包括门德尔松、舒曼、布拉姆斯、德沃夏克、雅纳切克和德彪西。

19世纪后期有关弦乐四重奏的创作略有减缓,但在20世纪又重新兴起,第二维也纳乐派、巴托克、肖斯塔科维奇、巴比特和卡特创作了备受赞誉的这一流派的作品,即使在现在,它也仍然是一种重要而精致的音乐形式。

古典时代确立的弦乐四重奏的标准结构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为奏鸣曲形式,快速,处于主调;接着是一个在相关调上的慢乐章,然后是小步舞曲与三重奏;第四乐章通常为回旋曲形式或奏鸣曲回旋曲形式,处于主调。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5.jpg
通奏的低音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6.jpg


来源:通奏的低音这一祝福应该来自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这一音乐术语。


通奏低音(basso continuo)是一种由旋律加和声伴奏构成的主调和声织体,它强调的是高低两端的声部旋律线条有一个独立的低音声部持续在整个作品中,所以被称为通奏低音。


一般只出现在巴洛克时期的乐团中,是 17 世纪和 18 世纪巴洛克时期音乐和合奏不可或缺的特征。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7.jpg
日冕的悸动


来源:日冕的悸动这一祝福可能来自必达哥斯拉学派的“天体和谐说”(harmonia)


如果仅从祝福名字来看,那么日冕的悸动这一祝福毫无疑问描述的是日冕物质抛射这一现象,毕竟在发生日冕物质抛射这一自然现象时,太阳看起来就跟遇到了心上人然后心动了一样。


日冕物质抛射往往也意味着会产生极其强烈的太阳风暴,众所周知,太阳风暴又会产生极光,这看起来更像太阳心动了。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8.jpg


但很显然,一堆音乐相关的祝福里面塞个自然现象,多少显得有些突兀,而依照祝福命名规则来看,日冕的悸动很明显也不可能是单纯的指日冕物质抛射,他一定在某方面和音乐相关。


“天体”,“音乐”,这两个关键词都很难不让人想到同谐四星材料“群星乐章”,而在群星乐章的描述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话:“有些天文学家们认为,天体运行犹如复杂的机械结构,日月众星在运转时会发出水晶般悦耳的音符。此所谓『天体谐乐』”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19.jpg


根据这句话,我们可以发现,日冕的悸动跟音乐这一元素联系上了,那么我们就可以说,日冕的悸动,指的就是一种天体谐乐,而提起天体谐乐这一概念,那么就不得不提到毕达哥拉斯,毕竟天体谐乐这一概念是他所提出来的,当然,名字不叫天体谐乐,实际上毕达哥拉斯大概率是没准确的命名这东西叫什么的。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0.jpg


天体和声的说法产生于毕泰戈拉学派的天体和谐说,毕达哥拉斯把“数”与“和谐”当作自己学派的基本概念。他认为, 整个宇宙, 一切事物都是按照数的和谐关系有秩序地建立起来的。既然数与数之间存在着和谐的比例关系, 那么世界万物同样也存在着和谐的比例关系。从此出发, 他第一次提出了“天体和谐说”的理论思想。


在天体和谐说中,毕泰戈拉学派将天体的运动秩序比作音乐的谐音。他们认为竖琴的琴弦由于粗细长短不同,但都合乎一定的数的比率,所以能够发出悦耳的和谐音调。同样的,天空中的各个星体,由于大小和运动速度不同,也都合乎一定的数的比率,也能产生和谐的音调,这就是天体的谐音。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1.jpg


抑扬五步格


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2.jpg


来源:抑扬五步格这一祝福应该来自是抑扬五步格(iambic pentameter)这一术语。


抑扬五步格(iambic pentameter)是一种诗歌的韵律形式,其名称源自希腊语单词iambos(“韵脚”)和pentametros(“有五个韵脚的”)。


采用抑扬五步格这一韵律形式的诗,一般每行由十个音节构成,分为五个韵脚(抑扬格),每个韵脚由一个不重读音节后接一个重读音节组成。这种诗行可以有押韵,如十行诗或英雄对句,也可以没有押韵,如自由诗。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3.jpg


抑扬五步格这种韵律结构在14世纪由英国诗人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引入英语,出现在史诗《特洛伊洛斯与克利塞达》和《坎特伯雷故事集》的框架故事部分中。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4.jpg


到了16世纪,抑扬五步格便一直是英语诗歌的主要韵律。它的轻重音节拍与人类心跳相似,因此莎士比亚很喜欢它,他经常利用这种节奏和韵律来调整他的十四行诗和戏剧,弥尔顿也在他的史诗《失乐园》中使用了这种韵律。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5.jpg


酒神的汲器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6.jpg


来源:酒神的汲器这一祝福应当来自阿夫洛斯管(Aulos)这一乐器。


阿夫洛斯管(Aulos)是小亚细亚人发明制造的另一种希腊民族乐器,它是一种单簧或双簧的击舌乐器,主要由一个带孔的管子组成,通常成对演奏。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7.jpg


据称,哈格尼斯和玛斯雅斯是阿夫洛斯管的发明者、技艺大师和传播者;他们都是小亚细亚人。


在小亚细亚半岛上,有两个人经常被提及,一位是利西亚人奥伦,他代表的是里尔琴;另一位是弗里吉亚人奥林波斯,他是阿夫洛斯管信徒。


演奏阿夫洛斯管的乐手被称为“aulète”,女性则则被称为aulétris,一般来讲,专门的演奏者有一个特殊的的称号:比如choraule,pythaule或aulète pythique。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8.jpg


在古希腊,阿夫洛斯管被视为酒神的乐器,众所周知,酒神和日神往往被视为对头,而他们所代表的乐器也不例外。


透过希腊神话,我们可以发现,阿夫洛斯管的崇拜往往和里尔琴崇拜产生冲突,最典型的例子就是Marsyas,他找到雅典娜的长笛,为之神往,于是向里尔琴演奏之神阿波罗挑战,要与他比赛。结果阿波罗得胜,然后他就被阿波罗给干掉了。


“他吹长笛与阿波罗的七弦琴竞争, 他输掉了这场大胆的比赛,唉! 他的生命被剥夺了;因为,他们已经约定,输了的人就是胜利者的猎物。 而且,当阿波罗惩罚他时,他哭了, “啊——啊!你为什么现在要把我撕碎?笛子没有我生命的价值!” 就在他痛苦的尖叫出声的时候,他四肢的活皮被扯掉了, 直到他的整个身体都是一个燃烧的伤口,神经、血管和内脏都暴露在外。 但是那片土地上所有哭泣的人们,所有的农牧神和森林神灵, 所有的萨特,还有他所爱的学生奥林匹斯——即使在当时以歌声闻名, 所有的仙女们都为他的悲惨命运而哀叹。 所有在山上漫游的牧羊人都在放牧羊群时哀叹。” ——奥维德《变形记》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29.jpg


共晓的时期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0.jpg


来源:共晓的时期这一祝福应当是来自“共晓时期”(Common Practice Period)这一术语。


“Common Practice Period” ,意为“共同实践时期”。在古典音乐史中,共晓时期是指从调性体系的形成到瓦解的这段时期,也就是约1650~1900。


一般来说,这一时期包含了三个主要的音乐时代:巴洛克时期(Baroque),古典主义时期(Classical period),浪漫时期(Romantic)。而在这个时期内,西方古典音乐的音乐语法和作曲规则呈现出相对共同的特征,因此被称为"Common Practice Period"。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1.jpg


一星祝福部分

崭新乐想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2.jpg


来源:崭新乐想这一祝福可能来自实验音乐(Experimental Music)这一术语。


实验音乐是任何突破现有界限和流派定义的音乐或音乐流派的通用标签。约翰·凯奇(John Cage)是最早使用该术语的作曲家之一,也是实验音乐的主要创新者之一, 他将“实验音乐”定义为“结果无法预测的音乐”,而这也确实是实验音乐最大的特点——在最终结果出来之前,你永远不知道这首音乐到底啥情况。


不过有趣的一点是,“实验音乐”和“前卫音乐”几乎是同义词,两者往往在使用时不加区分。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3.jpg


交叉节拍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4.jpg


来源:交叉节拍这一祝福可能是来源于复节拍(Cross rhythm)或者复节奏(Polymeter)这一音乐术语,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交错拍子。


交错拍子(Polymeter或Cross-rhythm)是音乐创作中一种复杂的节奏组织手法,指不同声部或乐器在同一时间内使用不同的拍号或节奏型,形成节奏层次的对立与交织。


举个例子,一个声部可能以3/4拍的律动行进,而另一个声部同时演奏4/4拍,两者在时间轴上错位叠加,由此产生不规则的律动感和听觉上的动态冲突,这就是交错拍子。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5.jpg


从结构上看,交错拍子的核心在于不同拍号的周期性差异。例如,3拍与4拍的结合会在每12个八分音符后重新对齐,形成规律性的循环与短暂的和谐瞬间,但过程中持续的节奏错位会制造听觉上的不稳定感。


作曲家则常用这种手法表现矛盾、紧张或抽象的情感,比如Игорь Фёдорович Стравинский的The Rite of Spring,Steve Reic的It’s Gonna Rain等。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6.jpg


厄运爵士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7.jpg


厄运爵士这一祝福指的可能来源于厄运重金属(doom metal)和爵士乐(jazz)这两种音乐。


厄运重金属(doom metal)是重金属音乐(Heavy metal music)的一个流派,也是除传统金属外的历史最悠久的流派,毫不夸张地说,重金属的历史也可以被称作厄运金属的历史。


厄运重金属的最大的特点是歌唱主题以及主唱的演唱方式都给人一种非常绝望,悲恸,消极的感觉,他们的歌词大多数也都围绕着死亡、葬礼、痛苦之类的主题。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8.jpg


虽然说厄运重金属的名字很大程度上跟这些相关联,但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厄运重金属的鼻祖Black Sabbath在其专辑《Black Sabbath》中大量运用了三全音。


三全音在被中世纪教会称为“音乐中的魔鬼”、“恶魔的声音”,在巴洛克时代,尤其是巴赫的作品,三全音的出现代表魔鬼就在这里。众所周知,在西方,魔鬼经常和厄运,罪恶这种负面词汇联系在一起,那么大量运用了三全音的《Black Sabbath》会被称作厄运重金属其实也就不意外了。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39.jpg


和厄运重金属的消极形象不同,爵士乐(jazz)所象征的形象的就挺正面了。


爵士乐是一种融合了非洲音乐的节奏和欧洲音乐的和声结构的音乐形式,它起源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的非裔美国社区,不过如果追溯下去你会发现可以追溯到拉格泰姆音乐和欧洲军乐,至于爵士乐的特点.......这个细说起来挺麻烦的,我也做不到就是了,不过只需要记住两个就行了——特有的即兴创作和复杂的节奏模式。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0.jpg


不过除了爵士乐的音乐风格,还有一个东西值得一提,那就是爵士乐的名字来源,同时这也是为什么爵士乐是象征活力的原因之一。


jazz这个词可能源自俚语jasm,意为“活力,精力,精神”,不过这个词据说最开始的形式是jass,源于新奥尔良红灯区的sex暗示语“JASSING IT UP”(爵士乐最开始也确实和sex关联在一起),但据Lewis Porter考据,jazz最早并无sex的含义。


“By the end of the 1800s, "gism" meant not only "vitality" but also "virility," leading to the word being used as slang for "semen." But — and this is significant — although a similar evolution happened to the word "jazz," which became slang for the act of sex, that did not happen until 1918 at the earliest. That is, the sexual connotation was not part of the origin of the word, but something added later.”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1.jpg


直行旋律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2.jpg


来源:直行旋律这一祝福可能是来自于平行和声(Parallel harmony)这一音乐术语。


如果说有什么旋律是直行的,那么大概就只有平行和声(Parallel harmony)了,毕竟在四种对位运动中,只有平行和声称得上是直行旋律(这点从乐谱上就能看出来)。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3.jpg


注:对位运动(Contrapuntal motion)是两条或多条旋律线相对于彼此的一般运动。一般分为四种类型:平行运动(Parallel harmony),相似运动(Similar motion),相反运动(Contrary motion),倾斜运动(Oblique motion)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4.jpg


自由调性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5.jpg


自由调性的英文是free tonality,意为自由的调性,这个词可能来自于自由无调性“free atonality”。


调性“tonalité”一词起源于 Alexandre-Étienne Choron,并于 1840 年被 François-Joseph Fétis 借用。不过根据 Carl Dahlhaus 的说法, Castil-Blaze 才应该是首个使用这个词的人。


在现在,调性最常用的意思是“指定约1600年至1910年间欧洲音乐中围绕一个参考主音的音乐现象的排列”,换言之,是指音乐作品中音高或和弦的排列所形成的一种层次结构。


在这个层次结构中,旋律或和声中稳定性最高的单一音高或三和弦的根音被称为主音。主和弦的根音则是调的名称,例如在C大调中,音符C既可以是音阶的主音,也可以是主和弦的根音。


不过如果主音在同一音阶中可以是不同的音,那么这部作品就被称为处于该音阶的某种调式中。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6.jpg


聊完调性,那么话题该回到free atonality了


free atonality指的是atonality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音乐家们有意识地尝试避免传统的全音阶和声,例如Wozzeck和 Pierrot lunaire。


而之所以会产生free atonality,则是因为调性危机“crisis of tonality”,简单来讲就是一群人发现调性音乐已经发展到巅峰了,顺着传统的路达不到更高的境界了。


无调性音乐的特点是以全音阶作为其音阶形式,没有系统主音,12音地位对等,没有主和弦与正三和弦体系,任何组合均可构成和弦。说人话就是没有调性中心的音乐。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7.jpg


原始陈述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8.jpg


来源:原始陈述这一祝福指的应该是音乐中主要乐思的最初陈述。


原始陈述在音乐中主要是指原始乐思(或者说主要乐思)的第一次陈述(结构),构成原始陈述的一般都是一部曲式,如在再现曲式中指的是一级曲式的第一部分,而在奏鸣曲式中则指的是呈示部。


陈述结构是指在表达一定的音乐内容时,有组织地和相互配合地运用音乐各种表现手段所形成的乐思陈述形式。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49.jpg


凝滞织体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50.jpg


来源:凝滞织体指的可能是织体(texture)这一音乐结构


织体是指音乐作品中各声部层在节奏、音型、华彩等方面的纵横组合,也就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的综合体。


在多声音乐中,其纵向和横向的组合往往会产生各种复杂的织体形态。但最常见的两种类型是主调音乐织体和复调音乐织体。“主调织体”是指在若干声部的结合中明显地分出主要声部与伴奏声部两个部分,“复调织体”则指两个以上的不同旋律同时间的结合,并在相互配合中又形成相互独立的发展。


人话:“主调织体”在一段音乐中,某一件乐器或若干件乐器形成一个主要的旋律,其他声部处于一个相对伴奏的地位上。“复调织体”若干个声部大致处于一个平等或平衡的地位。没有某一个声部的旋律是占据绝对主导地位的


文件:屠苏——同谐祝福考据——图5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