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WIKI由旅行者酒馆于2021年10月05日申请开通。内容按CC BY-NC-SA 4.0协议提供,编辑权限开放。
本WIKI仍在努力完善中,欢迎收藏。编辑组为非官方民间组织,为爱发电,欢迎各路能人异士加入。
免责声明 • 编辑教程 • 反馈留言 • 收藏方法 • 交流群:1017604603
本WIKI由旅行者酒馆于2021年10月05日申请开通。内容按CC BY-NC-SA 4.0协议提供,编辑权限开放。本WIKI仍在努力完善中,欢迎收藏。编辑组为非官方民间组织,为爱发电,欢迎各路能人异士加入。
【星穹铁道·自我同一性深度考据】幻胧能不能是停云?白露到底是不是白珩?
阅读
2025-08-21更新
最新编辑:长------------恨歌
阅读:
更新日期:2025-08-21
最新编辑:长------------恨歌
按右上角“WIKI功能→编辑”即可修改页面内容。
前言
在开始之前,我想问各位一个问题:“如果有一天,你醒来发现自己被困在一个陌生人的身体里——记忆全在,但镜中的脸却不再熟悉……你还是你吗?”
这一问题实际上就是哲学三问的第一个“我为什么是我?”,从古希腊到现代,哲学家们为这一个问题吵得可谓是头破血流:有人坚称身体即一切,换身如换人;有人咬定灵魂不灭,肉身只是容器;还有人认为:失忆就是死亡,昨天的你和今天的你根本不是同一个人。
当然,如果只是讲“我为什么是我”这个问题,那么多少有些无聊,不过我相信各位应该还记得社区中关于“我们抽到的四星停云到底是幻胧还是停云”,以及“白露到底是不是白珩?”这两个争论吧,当时的社区我记得是吵得热火朝天,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本篇帖子就借着这个话题,来聊一聊哲学家们对这一问题的回答,顺带回答一下上述两个问题,好啦,话不多说,我们直接开始。
动物主义
如果将探讨“personal identity”这一话题的观点分个类,那么你会发现他们其实可以分为两类——强调肉体的重要性的物理性连续理论(physical continuity)和强调意识重要性的心理性连续理论(psychological continuity)。
前者以动物主义和大脑理论为代表,后者则以灵魂理论和记忆理论为代表。
听起来很复杂对吧,不过不要紧,让我们来试想一个情景:你有个朋友,他叫银枝,他平时乐观开朗、做事认真负责,对待他人彬彬有礼,你跟他关系很好,然后在某一天,他突然像变了个人似的,他变得阴沉,暴躁,还满嘴我他喵的一枪爱死你,总之他变得不像他,他对你出言不逊,并告诉你自己其实是波提欧,而不是你口中的那个银枝。
那么请问,银枝现在还是银枝吗?
答案显而易见,你当然不会承认银枝是波提欧,你只会认为银枝他的身体出现了点问题或是如何,哪怕银枝再怎么异常,你最多会认为他像变了个人一样,而不会认为他和以前的人其实是两个人。
那么再让我们设想一个场景:这件事过去了一段时间之后,某个你不认识的男人突然找到了你,他告诉你他才是银枝,而你身边的那个的银枝,其实是波提欧,然后你找来另外一人,发现他们说的确实都是实话。
那么请问:到底谁是银枝,谁是波提欧?
答案很简单:拥有银枝身体的那个是银枝,拥有波提欧身体的那个是波提欧,这就是动物主义对于自我这一问题的回答,持有这个观点的人认为,使你成为你的,实际上是你的身体,而不是你的心灵,如果一个人的身体存在并且连续,那么这个人就是同一个,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消失,或是不连续,那么这个人就不是同一个。
动物主义最早由斯诺登提出,不过最为人熟知的应该还是奥尔森,他在《An Argument for Animalism》这一论文中提出了动物主义的典型论证,其观点通常可以简化为以下形式:
- 有一个人类动物坐在你的椅子上。
- 坐在你椅子上的人类动物是在思想着的……
- 你是坐在你的椅子上的思想着的存在。坐在你的椅子上的唯一的思想的存在不是别的正是你。
- 因此, 你就是那个动物。那个动物就是你。而你又没有什么特别, 因此我们都是动物。
那么对于动物主义来讲,我们都是一种动物意味着什么呢?
奥尔森在《An Argument for Animalism》这一论文中继续答道: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我们对某些奇妙故事的反应(或想象自己的反应)表明,我们认为自己是凭借心灵的连续性而持存的。但是,我们对实际案例的信念却表明没有这样的事情。在每个实际案例中,我们认为的人的数量只是人类动物的数量。每一个我们认为有人幸存或死亡的实际案例都是一个人类动物幸存或死亡的案例。”
换句话说,只有你的身体才能决定你是不是你,顺带一提,对于动物主义来说,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那就是身份同一性由身体的连续性决定,特别是生物体的生命连续性,而非心理状态或记忆。这意味着只要身体保持生物连续性,即使有物理改造,只要不中断生命过程,同一性依然成立。反之,如果身体被完全替换或生命中断,同一性就会丧失。
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即便你肉体已经死了,但如果你身上的原子什么的能按照你生前的排列顺序来排列使你重新具备生物功能(形象一点的说法就是复活)的话,那么你仍然是你,即便复活后身体的原子被完全替换,只要生物功能连续(如生命未中断),动物主义仍承认同一性;而如果你没死,那更简单了,你依旧是你,哪怕你身体已经变得面目全非了。(当然啦,原子什么的只是为了方便理解所举的例子就是了)
如果我们将这一观点代入上述两个问题,那么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幻胧是停云吗?
毫无疑问,幻胧不是停云,因为幻胧并未掌控停云的身躯,相反,她捏了个新的。
白珩是白露吗?
毫无疑问,不是,毕竟白珩可是死透了的,而由白珩的血加头发加化龙妙法所创造出来的白露是持明族而非狐人。
当然,动物主义的观点在面对某些问题,例如连体人是否是同一个人时,多少会显得有些荒谬,所以动物主义的观点其实并不是那么的令人满意,而另一种更贴近直觉的理论或许能给出截然不同的答案。猜猜看它是什么?没错,灵魂理论。
灵魂理论
灵魂理论是一种很典型的二元论,与动物主义不同,持有这个观点的人认为,使你成为你的,其实是你的灵魂,而非你的肉体,如果你一个人的心灵存在且连续,那么这个人就是同一个,如果一个人的心灵不存在,或是不连续,那么即便他肉体仍然存在,他也不是他。
这段话挺绕的,当然,如果你还记得我们在谈论动物主义时所设想的那个场面,那么这个该观点就很好理解了,试想一下,现在你的身份由动物主义者变为了一个灵魂论者,那么面对之前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显而易见的,你会认为现在的银枝不是银枝,毕竟现在的银枝身体里装着的是波提欧的灵魂,而现在的波提欧才是原来的银枝,毕竟现在波提欧的身体里住着的是银枝的灵魂。
我们可以发现,这个结论跟动物主义的观点是截然相反的,实际上也确实如此。
灵魂理论的诞生时间悠久,在早期的基督教思想中,人们认为,死后人要想获得永生就必须将其肉身复活。但在中世纪的神学家奥古斯汀之后,人们对于复活的观念则有所改变。
奥古斯汀根据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学说,将灵魂从肉身中独立出来,从此灵魂则可以离开肉身获得完全的独立与永生。之后直至现在的基督教徒们都依然相信,在他们的肉身死后他们的灵魂则可以脱离肉身,进入天堂获得永生。
而笛卡尔则将其观点继承并发展为了二元论,在《谈谈方法》一书中,他如此写道:
“然后我仔细研究我是什么,发现我可以设想我没有形体,可以设想没有我所在的世界,也没有我立身的地点,却不能因此设想我不是。恰恰相反,正是根据我想怀疑其他事物的真实性这一点,可以十分明显、十分确定地推出我是。另一方面,只要我停止了思想,尽管我想像过的其他一切事物都是真的,我也没有理由相信我是过。因此我认识了我是一个本体,它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之所以是,并不需要地点,并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所以这个我,这个使我成其为我的灵魂,是与形体完全不同的,其至比形体容易认识,即使形体并不是,它还仍然是不折不扣的它。”
笛卡尔的论证可以用以下形式来表述:
- 对我来说没有身体而存在是可设想的。
- 所有可设想的都是可能的。
- 所以,对我来说没有身体而存在是可能的。
- 如果对我来说没有身体面存在是可能的,那么拥有身体对我来说不是最关键的。
- 所以,拥有身体对我来说不是最关键的。
- 对我来说没有心灵而存在是不可设想的。
- 所有不可设想的都是不可能的。
- 所以,对我来说没有心灵而存在是不可能的。
- 如果对我来说没有心灵而存在是不可能的,那么拥有心灵对我来说是关键。
- 所以拥有心灵对我来说是关键的。
可以发现,笛卡尔认为让一个人成为一个人的,是他的灵魂,而非肉体,如果将这个观点带入上述两个问题的话,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呢?
幻胧是停云吗?
毫无疑问,幻胧不是停云,因为幻胧的灵魂和停云的灵魂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灵魂。
白露是白珩吗?
如果白露的灵魂是属于白珩的,那么白露毫无疑问就是白珩,如果白露的灵魂不属于白珩,那么白露毫无疑问不是白珩。
当然,与动物主义相比,灵魂理论无疑是赢得了大量民心,但与动物主义所面临的问题相比,灵魂理论所面临的问题更为致命:灵魂到底是什么?灵魂真的存在吗?如果将灵魂中的思想彻底替换掉,那么你还是你吗?
灵魂理论者们在这些问题上未能给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实际上就我所知,到现在这些问题其实也未能拥有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如果你不满足于上面两个理论的回答,那么不妨来看看另一位哲学家,洛克,他所选择的记忆理论。
记忆理论
记忆理论者都通常持有这样一个观点,他们认为,使你成为你的,其实是你的记忆,而非其他,正如莱布尼兹所认为的那样,如果我们失去了我们的记忆,如果我们完全变成了失忆症病人,那么这将有理由相信我们将不存在了。
洛克也持有这个观点,在《人类理解论》一书中,他如此写道:
“因为意识既然常常伴着思想,而且只有意识能使人人成为他所谓“自我”,能使此一个人同别的一切能思想的人有所区别;因此,人的同一性(或理性存在者的同一性)就只在于意识”
为此洛克还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
“如果一个王子的灵魂,带着他过去生活的意识,进入到一个鞋匠的身体,而那个鞋匠的灵魂弃身体而去,那么每个人都能看出来,他将仍然与原来的那个王子是同一个人,并只能为那个王子的行为负责。”
这个例子看上去是支持灵魂理论的,但洛克的重点在于“带着他过去生活的意识”,而非“王子灵魂进入鞋匠身体”,毕竟洛克实际上是不认可灵魂理论的,他在这个例子之前就对灵魂理论进行了批评:
“因此,有人如果主张,人的同一性不在于这个有适当组织的身体,而在于别的(灵魂),则他很难说,胎儿、有年岁的人、疯狂者、清醒者,是同一个人,除非他所立的假设,使塞德、以斯马尔、苏格拉底、毕莱特、圣奥士丁、凯撒保加可以是同一个人。因为人的同一性如果只成立于灵魂的同一性,而且按照物理讲,我们亦可以说,同一个别的精神亦可与多少不同的身体结合起来,那么,那些生于不同时代、性情各异的人们也可以是同一的......不过我觉得,一个人如果确知海丽格布拉的灵魂住在他所养的一个猪的身体内,则他一定不会说那个猪是一个人或是海丽格布拉。”
当然,原文或许有点难以理解,而这时候我们就该再次请出银枝和波提欧了,试问,以上情况不变,但你由灵魂理论者变为了记忆理论者,那么对你而言,谁是银枝,谁是小波提欧?
根据判断标准,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拥有完整的银枝记忆的是银枝,拥有完整波提欧记忆的是波提欧。
那么,如果我们将记忆理论带入上述两个问题中呢?我们能得出何种结论?
幻胧是停云吗?
毫无疑问,幻胧是停云,因为幻胧在那段时间完整的继承了停云的记忆,而现在的停云则不是停云,因为她失去了自己身为停云的那段记忆。
白露是白珩吗?
毫无疑问,白露不是白珩,因为白露并未继承白珩完整的记忆。
不过呢,我相信聪明的你一定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小华和小黑他们的记忆都不完整,就比如睡觉的时候,我们不会拥有对应的记忆,那么那个时候的他们还是他们吗?
对此,洛克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认为“意识在“回溯地”延伸(即我们日常所说的“回忆”)过去的行动或思想时,它追忆到多远程度,人的同一性亦就达到多远程度。”
换句话说,洛克认为:如果你拥有某段模糊的记忆,或者是你在某段时间压根没有记忆,那么那个时候的你就不是你了,可以发现,这个结论并不符合我们的常识,而更为致命的,其实是巴特勒和里德所提出的诘问。
约瑟夫·巴特勒对记忆理论提出了一个致命批评。他指出,洛克式记忆理论这种心理路径解读“表述不准确”,因为它是一个循环论证:
“对人格同一性的意识预设了人格同一性,因此不能构成人格同一性,这就像对真理的知识预设了真理(存在)因而不能构成真理一样”
托马斯·里德则指出,如果以记忆理论为个人同一性的准则,会导致这样两个荒谬的结论:
“其一,两个或二十个有智慧的存在者是同一个人;其二,一个人同时是又不是过去的特定行为的主体”。
第一个结论是什么意思呢?它其实是向记忆理论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两个或多个持有一模一样的记忆的人是否是同一人?
我们可以发现,如果他们是同一个人,就违背了同一性在逻辑上的一对一原则,即一个人不能与一个以上的人同一;但如果他们不是同一个人,记忆理论又无法对此给出合理的解释。
而第二个结论则被称为“勇敢的军官”悖论:
“假设有一个勇敢的军官,当他还是学童的时候,曾经因为偷果园里的果子被鞭打过,在他第一次参战时,他还夺取了敌人的旗帜,并且在晚年当上了将军。假如——而且我们必须承认这是可能的——当他夺得敌旗的时候,他还是可以记得他在学校的时候曾被鞭打,但是当他成为了将军之后,尽管他还是能记起来他曾经夺得过敌旗,但是已经完全失去了被鞭打过的意识。
如果做出以上假设的话,我们就可以由洛克先生的学说得出结论,那个在学校被鞭打的人与那个夺得旗帜的人是同一个,并且夺得旗帜的人也与成为将军的那个人是同一个。由此得出,如果逻辑中有什么真理的话,那个将军与那个在学校被鞭打的人就是同一人。但是,这个将军的意识已经追溯不回当初被鞭打的时候了,因此,根据洛克先生的学说,他并不是那个在学校被鞭打的人。”
我们可以发现,无论是结论一,还是结论二,他们都违背了同一性的传递性原则——如果X和Y同一,且Y和Z同一,那么X和Z同一。
当然,新洛克主义者们对洛克的理论进行了新的解读就是了,而这,也是我们下一段需要讲的,不过嘛,主要限于帕菲特就是了。
心理连续理论
从上面的内容我们已经知道了一件事,洛克的记忆标准有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它回答遗忘问题乃至失忆问题时,所得出的答案是荒谬的,而面对这一问题,帕菲特则对其观点进行了修正,他在“直接的记忆关系”基础之上构建了“记忆的重叠链条”这一概念。
虽然改进后的记忆标准虽然能够解决失忆的问题,但是帕菲特认为,记忆连续性过于狭隘。因此,他用“心理联结性”(psychological connectedness)和“心理连续性”(psychological continuity)的概念构建了人格同一性的心理标准。
心理联结性和心理连续性是什么呢?心理联结性说人话就是是记忆的直接连接,而心理连续性说人话就是记忆间接的链条式延续,是由直接关系串联的间接关系或重叠链条。可能不太好理解,但举个例子就应该能明白了:
我们可以假设一个人,他叫小明,小明他十岁时喜欢奥特曼、害怕黑暗、梦想当科学家;二十岁时沉迷摇滚乐、开始讨厌科学、暗恋同桌;三十岁时成了程序员、喜欢古典音乐、对童年毫无记忆。
假设此时的小明已经30岁了,如果他还记得自己10岁时怕黑,喜欢奥特曼,梦想当科学家的话,那么它就与10岁的自己产生了一种联系,这种联系是直接的,而它就是心理联结。
如果我们假设小明现在已经30岁了,但他却完全忘了10岁的经历呢?那么我们就可以发现,当30岁的小明忘了自己10岁的经历时,他与10岁的小明的某种联系就已经断掉了,此时,我们就可以说他与10岁的小明之间不存在心理联结,或者我们可以说他与10岁的小明的心理联结断裂了。
但是假如此时30岁小明虽然不记得10岁的事了,但他仍记得25岁的事,而在25岁时,小明又记得20岁的事,而在20岁时,小明又记得10岁的事,那么我们可以说,小明不同年龄之间的心理联结组成了一种链式的连续性结构,而这种结构就是心理连续性。
不过需要记住的一件事是心理联结性还囊括了除了记忆之外的其他心理事实,例如“意向”以及各种心理特质等,并不只是单纯的记忆。
帕菲特认为,心理联结性是有程度之分的,只有强烈的联结性才能构成心理连续性。此外,心理联结性不具有传递性,但它所构成的心理连续性则有传递性,由于严格同一性是具有传递性的关系,因此只有心理连续性才能充当人格同一性的标准。
那么,如果我们将心理连续性理论带入上述两个问题中呢?我们能得出何种结论?
幻胧是停云吗?
很明显,幻胧不是停云,因为尽管幻胧与停云的记忆拥有心理联结,但幻胧本身的心理连续性并未断裂,那么换句话,幻胧依旧是幻胧。
白露是白珩吗?
很明显,白露不会是白珩,因为白露与白珩之间并没有心理连续性,她们是两个个体。
心理连续性理论对比洛克的记忆理论来讲,确实是要更加完善和优越,但这能证明心理连续性理论是对的吗?实际上并不行,威廉姆斯在《自我问题》一书中如此反驳道:
“我们可以假设我们的调查得到了最有利的结果,他声称亲眼目睹的所有事件和他声称做过的所有行为都一致指向过去某个人--比如盖伊·福克斯--的生活史。不仅查尔斯所有可以核实的回忆都符合历史学家所了解的福克斯的生活模式,而且其他无法核实的回忆也符合历史学家所了解的福克斯的生活模式。检查是可信的,为无法解释的事实提供了解释,等等。我们是否可以说,查尔斯现在是盖伊-福克斯,盖伊-福克斯在查尔斯的身体里复活了,或者诸如此类的话?
如果查尔斯经历了所描述的那些改变,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那么其他一些人同时经历相同的那些变化在逻辑上也是可能的。例如,查尔斯和他的兄弟罗伯特都经历了这种情形,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有什么可以说呢。他们不可能都是盖伊 ·福克斯,如果他们都是 则盖伊·福克斯将同时在两个不同的地方,这是很荒谬的。还有一点,如果他们俩都和盖伊·福克斯是同一的,那么他们彼此也将是同一的,这同样是很荒谬的。因此 我们不能说他们都和盖伊·福克斯同一。”
可以发现,心理连续性理论面临着复本难题这一困境,毕竟心理连续是一个一对多的关系,这意味着许多不同的人都可以和一个人在心理上是连续的,但个人同一性在数量是一种一对一的关系,很显然,这是一种荒谬的结果,而针对这一结果,帕菲特的回答是量的同一对人格的同一而言并不是必要的,很显然,这并不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答案,而针对这个问题,大脑理论则试图给出回答。
大脑理论
大脑理论认为, 相同的人是指那些彼此心理上存在连续性,而且他们的这种心理的引起和实现都是在同一个大脑里。毕竟对于个人同一性来说,要求拥有相同的身体似乎太过苛刻,而我们的大脑是我们意识的中心,只要大脑存在,我们就有理由相信我们也会存在。
大脑理论源于休梅克在1963年提出了一个被称作脑转移的思想实验,他是如此描述的:
“可以想象在二十一世纪能够实现大脑转移,因为现在都已经能够实现心脏转移了,那么让我们设想一下将Brown现实的大脑转移到Robinson先生的头骨中。这都能够用现有的技术来完成。这个实验的结果是会产生一个没用任何瘫痪,完全健康的人,把他叫做Brownson,他将有着Robinson的身体,但是在他的身份,记忆和特质部分会与Brown完全不发区分。这并不是一些奇怪事故的结果,而是因为他占有了Brown的脑子。那现在这个人是谁呢?”
答案显而易见,对休克梅而言,布朗森和布朗是同一的,因为布朗森的心理被引起和实现是在布朗的大脑里,由于大脑是思想的器官,所以布朗森的思想就是布朗的思想。由此可知,我们的大脑去哪里,我们就去哪里,这就是大脑理论。
如果我们将大脑理论带入上述问题,我们又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
幻胧是停云吗?
很明显,幻胧不是停云,也不可能是停云,毕竟幻胧并未装上停云的脑子。
白露是白珩吗?
很明显,白露不会是白珩,毕竟白露的大脑,并非白珩的大脑。
对于休克梅的思想实验,帕菲特在《理与人》中做了更详尽的说明,不过尽管大脑理论似乎优于心理连续理论,但是它仍然无法避免复本难题,分裂脑实验使帕菲特相信,大脑理论是一个不够充分的理论,他在《理与人》一书中写道:
“在我的例子中,我假定我的两个半球都具有全面的能力,就像某些实际存在的人一样。因此,我可以用任何一个半球来生存,而无需重新学习......我的身体受了致命伤,我两个兄弟的大脑也受了致命伤。我的大脑被分裂了,每一半都成功地移植到我一个兄弟的身体里。每个结果的人都相信他就是我,似乎记得我的生活,有我的性格,并且在其他所有方面都与我保持着联系,他的身体和我的很像。”
在这个例子中,帕菲特的每一个大脑半球都被移植到了一个独立的身体,而且这两个身体都和他自己的没有多大不同,因为他的每一个大脑半球都有相同的心理,所以经过了移植手术后的两个人都应该和帕菲特在心理上是存在连续性的。而且因为这两个人的大脑都和帕菲特在心理有连续性,所以他们的心理被引起和实现都是在帕菲特的大脑里。因此根据大脑理论,两个人都应该和帕菲特是同一的。但是这样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两个不可能是一个。
威廉姆斯也在其著作中对大脑理论表示了担忧,他认为如果在脑转移的实验中,最终存活的Brownson是Brown,那么person就和human没有差别,这与物理准则要用脑的存活来解释人格同一性的初衷相悖。
他的担忧大致有以下两点:
第一点的大意是,如果我们将大脑中的信息转移到一个储存装置中(如同将大脑转移到另一个身体中),然后将这个装置放入任何一个大脑。如果这样是可行的,那么一个人的大脑内的信息可以被清空之后存入另个人的大脑信息,这样会导致一个人即使在身体上与之前的自己没有任何不同,但他的意识和性格特质与之前已大不相同°,那么这个人与之前仍是同一人么?威廉姆斯的回答是否定的。
第二点的大意是,在脑转移的实验中,Brown大脑内的信息被消除,通过储存装置存入了Robinson大脑的内容,那么在转移完成之后,Brownson有着Robinson的身体,Brown的大脑和Robinson大脑的内容。这个复杂的情形按物理准则来判断,Brownson是Brown而不是Robinson,但现实是Brownson所有行为表现出如过去的Robinson相同的特征,怎么都让人无法接受Brownson是Brown。
结语
从动物主义以身体为锚点的坚持,到灵魂理论对心灵本质的信仰;从记忆理论将“自我”寄托于回忆的连贯性,到心理连续性理论对记忆链的拓展;再到大脑理论将意识与器官绑定的务实态度……我们可以发现,每一种理论都试图回答“我为什么是我”,却又在逻辑与现实的碰撞中暴露出自身的局限性。
这些争论或许永远没有标准答案,但哲学的魅力恰恰在此不是么?它不提供终点,而是打开一扇门,让我们在追问中重新审视“自我”的本质。或许正如帕菲特所言:“重要的不是同一性本身,而是我们如何以延续的心理联结去赋予生命意义。”
最后,无论你更认同哪种理论,都请记住:思考的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我是愚人苏,我们下期再见!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