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查看新引擎相关问题
好记的网址:dwrg.wiki,输入浏览器直达本WIKI
如果你想联系我们,欢迎加入BWIKI的Q群→→点此←←

全站通知:

蜡像师/信件

阅读

    

2021-09-27更新

    

最新编辑:摸鱼达人作业君

阅读:

  

更新日期:2021-09-27

  

最新编辑:摸鱼达人作业君

来自第五人格WIKI_BWIKI_哔哩哔哩
跳到导航 跳到搜索
页面贡献者 :
摸鱼达人作业君

一封待发表的学术论文

一封待发表的学术论文,部分已模糊不清:
犯罪人的面部特征研究

菲利普

1.背景提出
  屡禁不止的犯罪行为严重破坏了……,也导致了不少的家庭惨剧。犯罪者的行为诱因至今未能明确。有不少假说提出,犯罪因子的信息可以从人的面部读出。蜡像制作被认为是研究犯罪者人体结构的重要手段,近年来,也渐有作为法庭佐证展示的趋势……基于此,尝试从实验的角度研究犯罪人的面部特征。

2.样本的制作过程
  实验样本取自世界各地,覆盖各阶级和职业。为精准保留犯罪者的面部特征,严格控制制作蜡像时的模特表情和体态,需保证样本的鲜活真实性,并为他们制作1:1还原的全身蜡像。首先,我们收集了多个罪犯样本,并进行“塑形”泥塑制作,严格比对罪犯脸部和制作的泥塑脸部的细节差距……
  头部是蜡像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石膏涂抹在“雕塑”上,待石膏晾干后将模具从粘土中取下并快速清洗。将提前烧制好的熔蜡倒入“模具”,在固定数个小时后,将外壳的凝蜡取出并倒出多余的蜡,只剩空心的蜡面;继续固化数小时后取下石膏模具,便获得了初版的蜡像头部。接下来是手部细节的制作……
……

3.结论
  制作好蜡像后,我们比对了犯罪者及常人蜡像脸部五官间的距离差异。根据多个实验样本的观察,已确认犯罪者区别于常人的面部特征:额头较扁平凸起,眉骨隆起塌陷,眼窝深陷,……颊骨同耸;齿列不齐……头骨及脸部左右不均,指头多畸形等……
  相比其他参数,以上参数在两实验群体中存在较大偏差,这从实验角度证实了先前提出的部分假说的猜想,也验证了“天生犯罪人”存在的可能性。如有可能,可预先对目标对象进行监测与管控。
……

4.效果预估
犯罪因子的面部特征研究对于未来的犯罪预防和捍卫家庭与社会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预计不远的未来,蜡像模型可以成为法庭“关键性判决”和案件侦破的有力证据。

一封字迹扭曲的信

亲爱的贝琳达:
  几个月来,我将自己包裹在学术研究中,鲜少有时间陪你。虽然你仍然在我身边,以被定格的最美的样子保留,但事实上,我仍然无法原谅自己先前的不辞而别。那些伤害你的人被我熔铸成了新的作品——它们再也没机会作奸犯科。它们缓解了内心的愧疚不安,却也无时无刻不刺痛着我,提醒我不要忘记。
  不要忘记那一天。
  不要忘记那些肆意妄为的施暴者。
  不要忘记彼时悔恨不已的自己。
  每每想到这里,我便只能将自己埋在创作里——将更多的犯罪者熔铸成蜡像,或许这才是表达歉意的最好方式吧。
  我曾发誓为你举办一场规模空前的蜡像展,用于铭记你的苦难,缅怀你的音容。但目前,距离这一梦想还差最后一步——完美犯罪者。缺少了这类群体的蜡像展,是不完美的艺术,也是学术的缺憾,更会为城市的安全埋下难以评估的隐患。而事实上,“完美犯罪者”又极难遇见,我只在曾经的报纸上见过报导。或许只有那些隐匿于黑暗中的连环杀人者,在不留痕迹地完美作案后销声匿迹,才能担得起这一荣称吧。
  先前的我仍在为是否前往邀请函中的地点而犹豫不绝,但每每想起你,想起那些仍然逍遥法外的暴徒,我便下定了决心。目前已经获得的信息让我确信,这会是我们距离“完美犯罪者”最近的一次——只需要帮助他完成最后的“完美犯罪”,就有机会补全蜡像展空缺的最后一角了。
  放心,这一次,我们一起。

一封被撕破的信

尊敬的警探阁下:
关于疑凶的真实身份,或许您早有定论。这让我回忆起几天前的“罪行书”,它交待了在场所有人的过去,包括那位已经犯下连环杀人案的嫌犯。受害人曾坚持要对此审判,但您对于“程序正义”的坚持,令这场审判不得不延缓。在受害人被杀当晚,那位疑凶以探讨艺术作品为由来到我的房间,过程中,我们讨论起各自研究的课题。为了说明学术论文的主要内容,我为他展示了用于课题研究的案件笔记。他对其中的两起案件很感兴趣——那时的他将此解释为,积累更多的艺术创作灵感,现在想来,实在有些荒谬。
第一起案件发生在巴黎——罪犯因指纹识别技术被捕,在他被处决后,警方用蜡制作了他的头像,借以研究罪犯的身体特征。我认可这样的处理方式,这对于预防犯罪很有帮助。但那位疑凶对我的观点不置可否,他似乎只考虑作品的艺术性本身。我们不得不转到下一起案件——
第二起案件的判决结果表明,一位家庭主妇在食物中加入过量的砷霜,导致丈夫中毒身亡,被判处终身监禁。然而从公开的报道内容来看,它缺乏足够的证据链,如若犯罪现场无法完全取证,一定会成为难以解决的悬案,也就是报纸中常提到的“完美犯罪”。聊到这里,他以其他邀约为由,先行离开了。
考虑到受害人的死状,如此串联起来,那本“案件笔记”阴差阳错地为犯罪者提供了犯案的手法,而您对于“程序正义”的坚持也将本该落入法网的犯罪者“放虎归山”——没错,对于受害者的死,我们都难辞其咎,您也是犯罪者的帮凶。
回想笔记中记录的真实案件,受取证条件限制,常因证据不足被判为“悬案”,或许在这座封闭的庄园内,结论也同样如此。

菲利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