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弹年代的美国二战巡洋舰
阅读
2022-10-15更新
最新编辑:Leo丶莱茵
阅读:
更新日期:2022-10-15
最新编辑:Leo丶莱茵
导弹年代的美国二战巡洋舰
众所周知,美国海军许多二战火炮巡洋舰到了战争结束时仍在服役,有的巡洋舰甚至仅仅刚服役了一两年,而战争末期出现的导弹技术在战后获得了飞速发展,导弹时代即将来临。鉴于此,美国海军决定发展舰载导弹。而在海军预算大幅度削减的情况下,经过讨论,改装那些舰况良好、正值壮年期的二战火炮巡洋舰们成为了不二之选。
在美国海军中,有多艘二战火炮巡洋舰接受了改装,摇身一变成为了导弹巡洋舰,成为了导弹时代的先驱,她们包括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和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
在正式介绍导弹巡洋舰们之前,有必要先介绍一下美国海军在50-70年代使用的三款主力舰载导弹,也是她们改装时所安装的导弹:“3T导弹”。
“3T”导弹
RIM-2“小猎犬”(Terrier)中程舰空导弹、RIM-8“黄铜骑士”(Talos)远程舰空导弹、RIM-24“鞑靼人”(Tartar)近程舰空导弹,这三款导弹均为美国海军“大黄蜂”(Bumblebee)舰空导弹发展计划下的产物,因开头首字母均为“T”,并称为“3T”导弹,是美国海军的第一代舰空导弹,也是美国海军1960-70年代的主力防空导弹。
注:RIM编号为根据1963年三军统一命名法编号。此前分别为SAM-N-7、SAM-N-6、Missile Mk 15。
“小猎犬”导弹由康维尔公司设计生产,于1951年在密西西比号(前新墨西哥级战列舰)上进行了第一次试射。1956年开始量产,首次装备于波士顿级导弹巡洋舰(CAG-1~2)。该型导弹使用2级固体燃料火箭发动机,速度1.8马赫,早期型号最大射程19km,后期改型最大射程75km。早期型号使用雷达驾束制导,后期型号使用半主动雷达引导。“小猎犬”导弹系统的配置包括一个Mk 10双臂发射架,后置弹仓装填,备弹40发,而波士顿级导弹巡洋舰上的“小猎犬”系统则采用了底部弹仓装填,备弹72发的配置,整体上较轻型,可以装备到巡洋舰和驱逐舰上。“小猎犬”导弹的生产线直到1966年关闭,被RIM-67 标准-I增程型导弹逐渐取代。
“黄铜骑士”导弹由班迪斯公司负责量产,而其设计研发因海军方面对于导弹的性能要求不断改变,这使得“黄铜骑士”导弹拖延将近10年才真正开始服役,其他较晚开始的计划反而先行服役,另外,这也是第一款可以同时对空与对舰射击的导弹。1958年,“黄铜骑士”导弹首次装备于加尔维斯顿级导弹巡洋舰(CLG-3~5)并进行测试。该型导弹使用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和冲压喷气发动机二级动力 ,最大速度2.5-3马赫,早期型号最大射程92km,后期改型最大射程240km。早期型号使用雷达驾束制导+半主动雷达终端制导。“黄铜骑士”导弹体积庞大,因此导弹在弹药库中以水平方式储存,加上导引与控制的雷达与电子系统,使得能够安装黄铜骑士导弹的舰艇较为有限,服役的数量远不如其他两种当时一起服役的防空导弹。RIM-67 标准-I增程型增程型导弹开始服役后,黄铜骑士逐渐退出现役,并于1979年完全退出,剩余的弹体用作MQM-8超音速靶弹。
“鞑靼人”导弹由通用动力量产,1962年开始正式装备。“鞑靼人”的发展源于1950年代对“小猎犬”的改型和简化,产生了一款适合巡洋舰和大型护卫舰(驱逐舰)使用的短程防空导弹。“鞑靼人”除了对空防御的功能外,还具备对水面目标的攻击能力。在1962年已经可以对13〜18公里范围内水面目标进行攻击。西方国家当时并没有一款专用的反舰导弹(北约的反舰导弹从1967年才开始发展),因此“鞑靼人”成为当时最有效的反舰力量。RIM-66 标准导弹服役后逐渐替换“鞑靼人”。
波士顿级(CAG-1~2)
波士顿级导弹巡洋舰包括两艘:波士顿(CAG-1)和堪培拉(CAG-2)。
波士顿号重巡洋舰(CA-69)是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2号舰,1942年下水,1943年服役。1952年,波士顿号接受了现代化改造,加装了导弹。1955年,波士顿号重新服役,成为世界上第一艘导弹巡洋舰,并成为全新的一级导弹巡洋舰——波士顿级的首舰,舷号为CAG-1(严格来说波士顿号并不算完全的导弹巡洋舰,而是独特的“导弹重巡洋舰”,因此她的舷号是CAG)。
堪培拉号重巡洋舰(CA-70)是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3号舰,1943年4月下水,1943年10月服役。1952年,堪培拉进行了和波士顿类似的现代化改装,1956年6月堪培拉重新服役,成为波士顿级导弹巡洋舰的2号舰,舷号为CAG-2。
波士顿级的主要改装内容是搭载RIM-2“小猎犬”中程舰空导弹,以及配套的雷达电子设备。为此,波士顿级拆除了艉部1座三联装203mm主炮和1座双联127mm副炮,代之以2座双臂Mk 10导弹发射架,并修改了舰艉内部结构以作为导弹弹药库,后部上层建筑重建,烟囱合二为一,以为新的雷达、火控腾出空间。
波士顿号于1955年11月1日重新服役,她在美国东海岸和加勒比地区进行导弹试射并参加舰队演习。她先后搭载海军军官候补生们前往南美洲巡游,参加了北约组织的演习并接受了大修。1958年至1966年,她前往地中海的第六舰队服役,在那里她跟随第六舰队一起巡弋,并且参与了黎巴嫩危机。此外,她经常作为旗舰,参加北欧、加勒比海和美国东海岸附近的演习。1966年2月到1966年4月,她参与了帕洛马雷斯事件的恢复工作。1967年,她参与了越南战争,负责对地炮火支援,用她的203mm火炮和127mm火炮向北越阵地倾泻炮弹。中间还发生了一段插曲:1968年,波士顿号遭遇了友军导弹的误射,然而波士顿毕竟有重巡洋舰坚固的底盘,舰上所有水兵安然无恙。1968年5月,波士顿的舰种从“导弹重巡洋舰”重新分类为“重巡洋舰”,恢复了她原来的舷号CA-69。尽管她保留了她的小猎犬导弹,但这些武器在服役十多年后已经老旧且过时,她的主武器重新更换成了她的六门203mm火炮。60年代末,波士顿号原计划进行第二次现代化改装,然而由于资金问题未能实现。1973年波士顿号退役,1975年报废、解体。
堪培拉号于1956年6月15日重新服役,1956年6月到1957年3月,堪培拉号载着德怀特·艾森豪威尔总统前往百慕大与英国首相哈罗德·麦克米伦举行会议。随后,她参与了北约的“反击”演习。1960年3月3日到10月24日,堪培拉号进行了为期8个月的环球航行。在此期间,她来到了二战中上一代“堪培拉”号的沉没地点进行吊唁。1962年,她从诺福克出发向南航行,参加古巴导弹危机期间对苏联舰队的海上封锁。1965-1969年,堪培拉前往越南进行了5次部署。在此期间,堪培拉主要执行对地火炮支援任务,向敌方阵地倾泻了35000发大小各类炮弹。她顺道访问了澳大利亚,参与了珊瑚海海战的纪念活动。在越战部署期间,有一名水兵被北约俘虏。1968年5月1日,同波士顿号一样,堪培拉号恢复了原来的CA-70舷号;由于她的导弹武器已经过时,她的203mm火炮重新成为她的的主武器。堪培拉号于1970年退役,1980年以废钢铁卖出。
加尔维斯顿级(CLG-3~5)
加尔维斯顿级导弹巡洋舰包括三艘:加尔维斯顿(CLG-3)、小石城(CLG-4)和俄克拉荷马城(CLG-5)。
加尔维斯顿号轻巡洋舰(CL-93)是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22号舰,1945年下水,1946年暂停建造,未完工的舰体进行了封存。1956年,加尔维斯顿号继续建造并接受了现代化改装。改装后的加尔维斯顿号成为了全新的一级巡洋舰——加尔维斯顿级导弹巡洋舰的首舰,舷号CLG-3(同样的,严格来说不算完全的导弹巡洋舰,而是“导弹轻巡洋舰”)。
小石城号轻巡洋舰(CL-92)是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21号舰,1944年下水,1945年服役。1957年,她进行了现代化改装。改装后的她成为了加尔维斯顿级导弹巡洋舰的二号舰,舷号CLG-4,舰长是J·菲利普斯上尉。1960年,小石城号重新入役。
俄克拉荷马城号轻巡洋舰(CL-91)是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20号舰,1944年2月下水,1944年12月服役。1957年3月7日,俄克拉荷马城号接受了现代化改装。1960年,她作为加尔维斯顿级导弹巡洋舰的三号舰重新入役,舷号更改为CLG-5,舰长为本·萨弗上尉。
加尔维斯顿级的主要改装内容是搭载RIM-8“黄铜骑士”远程舰空导弹,以及配套的大型雷达电子设备。为此,拆除了后部主、副炮组,代之以1座双臂Mk 11导弹发射架,后部上层建筑重建,并配备一座水平储存16发导弹的待发弹药库,另有30套弹体和助推器分开储存。小石城和俄克拉荷马城作为舰队旗舰进行了额外改装,多拆除了前部1座主炮和2座副炮,前部上层建筑也重建以增加指挥和生活舱室。顺带一提,1968年俄克拉荷马城号还搭载了卡曼SH-28直升机,1975年更换为“海王”直升机。
加尔维斯顿号于1958年6月至1959年初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的弗吉尼亚角地区对她的新型RIM-8“黄铜骑士”导弹进行了调试。1959年1月16日,她抵达波多黎各圣胡安,在西印度群岛水域进行训练。在此期间,她成功在海上发射了“黄铜骑士”导弹。这次发射大获成功,加尔维斯顿号向世人展示了她不俗的实力。之后她回到了诺福克港。1961年上半年,加尔维斯顿都在进行“黄铜骑士”导弹的技术测试。她先后去往佛罗里达州的杰克逊维尔、波多黎各、维尔京群岛附近地区和关塔那摩湾对“黄铜骑士”导弹进行更多测试。 在此期间,她参加了5月的武装部队周末庆祝活动,在卡纳维拉尔角接待了超过17000名游客。1961年8月至1962年7月,她在费城海军造船厂进行了大修。这次大修包括对“黄铜骑士”导弹的火控系统进行修改,换装了更先进的雷达系统。
加尔维斯顿于1962年7月前往加利福尼亚州圣地亚哥,并在1962年8月加入美国太平洋舰队第9巡洋舰-驱逐舰分队。在圣地亚哥的母港期间,她继续对“黄铜骑士”导弹展开试验。1965年,她来到了太平洋,加入了第七舰队,参加了越南战争。加尔维斯顿主要执行对地火力支援、为航母提供防空火力、搜救美军失事人员等活动。1966年-1967年,她被调往地中海-大西洋方向执行任务。1968 年 10月,加尔维斯顿离开加利福尼亚的海豹海滩,前往北越的洋基站(北越附近海域的一个军队集结点)和南越的岘港地区,在那里她暂时取代了新泽西号战列舰(BB-62)执行对地炮火支援任务,使用她的127mm和152mm炮向敌方阵地倾泻炮弹,有效地支援了三角洲地区的韩国海军陆战队。之后她结束了在越南的服役,于1969年2月2日返回圣地亚哥。在她剩下的时间里她一直待在地中海-大西洋方向。1970年加尔维斯顿退役,1975年作为废钢铁卖出。
小石城号1961年2月离开费城,前往位于欧洲的第六舰队,进行她在欧洲的首次部署。1961年11月,小石城奉命前往圣多明各附近海域,稳定多米尼加共和国由于独裁者遇刺造成的动荡的局势。1961年至1965年,小石城每年都前往地中海跟随第六舰队航行。1963年5月至12月,她担任了第六舰队的旗舰。在此期间,她与其他北约国家的舰队一起在美国东海岸、加勒比海和北欧附近执行任务。1967年,她卸任第六舰队旗舰,并前往意大利加埃塔的新母港。1967年六日战争爆发,她作为北约指挥舰驶往地中海东部。当以色列军队错误地袭击了美舰“自由号”时,小石城前去提供医疗救助。1970年中期,在一次演习中,她与一艘希腊驱逐舰相撞,撞坏了她的船头,因此她于当年9月返回美国,在波士顿进行大修。1975年6月,小石城参加了苏伊士运河重新开放的仪式,她从埃及塞得港通过运河北部到达伊斯梅利亚,并访问了埃及亚历山大港。此时,服役了15年的小石城号舰体已经开始老化;而且由于导弹技术的飞速发展,1976年春天,美国海军决定停用所有“黄铜骑士”导弹。考虑到这艘船的年龄,美国海军决定让她退役。她于1976年退役。退役后,小石城被拖到纽约州第二大城市布法罗(又名水牛城),在布法罗海军和军事公园作为博物馆舰向公众开放。
俄克拉何马城号重新入役后,进行了多次导弹发射训练,成为美国太平洋舰队第一艘成功发射RIM-8“黄铜骑士”导弹的战舰。之后她作为第3巡洋舰船队(CruDiv 3)和第9巡洋舰-驱逐舰船队(CruDesFlot 9) 的旗舰参加了几次重大训练演习。1961年12月24日,俄克拉荷马城抵达了日本横须贺港,六天后,她成为美国第7舰队的旗舰。俄克拉荷马城参加了SEATO(东南亚条约组织)的诸多活动,获得了两项卓越运营奖,并担任远东地区多个城市的慈善大使。随后,她于1962年6月12日返回加利福尼亚长滩。12月14日,她进入长滩海军造船厂进行大修。
1964年7月7日,俄克拉荷马城抵达日本横须贺港,再次担任第七舰队旗舰。此后不久,北越炮艇在北部湾袭击了一艘美国驱逐舰,俄克拉荷马城迅速在北部湾展开为期25天的警戒。1965年6月,她开始在北越海域附近执行炮火支援任务,最终参加越战,参与了“食人鱼”、“双鹰”、“甲板室四号”和“黑斯廷斯二号”等行动。在担任第七舰队旗舰两年半之后,俄克拉荷马城于1966年12月15日返回旧金山湾海军造船厂进行大修。
1968年11月7日,俄克拉荷马城再次被部署到西太平洋,之后重新加入第七舰队。1969年,俄克拉荷马城来到越南附近海域,为南越部队提供炮火支援,在北越海域对沿海目标进行炮击,并在北越海域为舰队提供防空火力,监视北越军机。然而在1969年4月,由于一架EC-121侦察机被朝鲜击落,俄克拉荷马城与三个美军航母大队一起被派往日本海对朝鲜进行武力威慑。1969年9月,俄克拉荷马城抵达了洋基站(北约附近海域的一个集合点),并且派出了她的直升机对北越执行军事行动。1972年2月4日,俄克拉荷马城发射了美国海军史上第一枚地对地导弹,她使用新型RIM-8H“黄铜骑士”反辐射导弹摧毁了一辆北越机动雷达车。4月19日,俄克拉荷马城和随行的驱逐舰遭到了两架北越飞机的袭击,不过投下的两颗炸弹只对俄克拉荷马城造成了轻微损伤。
1975年4月,俄克拉荷马城参加了撤离越南西贡的“频繁风”行动。在此之后,她进行了大规模检修。俄克拉荷马城原计划进行下一步的现代化改装:她的旗舰设施以及152mm火炮将会得到保留,已经过时的“黄铜骑士”系统将会被移除,并将会安装两个“海麻雀”系统和两个密集阵近防系统;她的船体和舰上的机械设备也将得到修理和更新。但是由于资金被挪用到其他船只的建造、修理上,俄克拉荷马城只进行了最低限度的可以让她继续服役的简要修理。俄克拉荷马城于1979年退役,1999年作为靶舰被击沉。
普罗维登斯级(CLG-6~8)
普罗维登斯级导弹巡洋舰包括三艘:普罗维登斯(CLG-6)、斯普林菲尔德(CLG-7)和托皮卡(CLG-8)。
普罗维登斯号轻巡洋舰(CL-82)是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14号舰,1944年底下水,1945年服役。1957年,接受了现代化改装,1959年,普罗维登斯号作为全新的一级导弹巡洋舰——普罗维登斯级导弹巡洋舰的一号舰重新入役,舷号CLG-6,舰长为肯尼斯·L·韦斯上尉。
斯普林菲尔德号轻巡洋舰(CL-66)是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10号舰,1944年3月下水,1944年9月服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两颗战斗之星。1957年3月,接受了现代化改装,1960年7月2日,她重新入役,此时她成为了普罗维登斯级导弹巡洋舰的二号舰,舷号CLG-7,舰长为弗朗西斯·博伊尔上尉
托皮卡号轻巡洋舰(CL-67)是克利夫兰级轻巡洋舰的11号舰,1944年8月下水,1944年底服役。1957年,接受了现代化改装,1960年3月26日,托皮卡号作为普罗维登斯级导弹巡洋舰的三号舰重新服役,舰长是小弗兰克·L·平尼上尉,舷号CLG-8。
普罗维登斯级的主要改装内容是搭载RIM-2“小猎犬”中程舰空导弹,以及配套的雷达电子设备。改装方式则与加尔维斯顿级类似。其中,普罗维登斯和斯普林菲尔德作为舰队旗舰进行改装。
普罗维登斯于1960年7月29日抵达她在加利福尼亚州长滩的新母港。1961年3月31日,在第七舰队执行了六个月的任务后,她返回长滩,参加了电影《蜜月机器》的拍摄。之后她于1962年5月抵达日本横须贺港,接替俄克拉荷马城作为第七舰队新的旗舰。1964年1月,她前往南越,对西贡进行为期三天的访问期间,并接待了南越和美国政要,为当地人道主义组织运送了超过38吨的物资。1964年8月返回长滩,之后她开始在东太平洋进行演习。整个1965年她与第一舰队在美国西海岸附近度过,参加了演习并访问了美国西海岸的各个港口。
1966年11月12日她第二次被部署到西太平洋,之后在日本横须贺再次接替俄克拉荷马城成为第七舰队新的旗舰。1967年4月1日至10月10日,俄克拉荷马城来到了越南沿海,对北越阵地展开大规模舰炮与导弹轰炸。1968年期间,除了6月和12月外,她每月都在越南沿海提供炮火支援。1968年2月,普罗维登斯号参与了春节攻势。 然而1968年,朝鲜在国际水域扣押了一艘美国环境研究船(实为间谍船),普罗维登斯号与三个航母大队一起前往日本海,“提供有节制的武力展示”。普罗维登斯号在1966年11月25日至1968年11月8日期间获得了她的第一个海军单位嘉奖。1969 年,她返回了美国西海岸,加入了第一舰队。
1972年4月至12月,普罗维登斯离开圣地亚哥,再次来到了越南沿海,提供海军炮火支援。由于她在越南的杰出表现,她于1973年获得了她的第二个海军单位嘉奖。普罗维登斯于1973年8月31日退役,1980年报废。普罗维登斯在她服役期间一共获得了10个奖项。
斯普林菲尔德于1960年12月4日离开波士顿,前往地中海。十天后,她代替了得梅因号重巡洋舰,成为了第六舰队新的旗舰。1963年5月11日至12月15日,她返回了布鲁克林海军造船厂进行大修,之后旋即回到了第6舰队,在第6舰队一直服役到1967年。在此期间,她访问了地中海的所有主要港口,以及如南斯拉夫的杜布罗夫尼克、斯普利特等一些普通城市。她还与其他国家的舰只一起参加了多次多国联合演习。此外,作为旗舰,斯普利菲尔德曾接待过多国政要,比如希腊国王康斯坦丁、摩纳哥的格蕾丝王妃以及数十位大使等。1967年1月20日,斯普林菲尔德的母港从法国里维埃拉的滨海自由城改为马萨诸塞州的波士顿。八天后,她将旗舰的职责移交给小石城号导弹巡洋舰,并经英国朴茨茅斯返回美国。
1970年1月至8月,斯普林菲尔德号和纽波特纽斯号重巡洋舰先后担任了第二舰队旗舰。8月10日,她又返回了地中海,替代小石城成为第六舰队新的旗舰长达四年。在那四年里,她恢复了她的日常演习和外交活动,接待了多国政要,其中包括理查德·尼克松总统、海军的罗杰斯部长、国家安全顾问基辛格博士等。在漫长的地中海之旅中,斯普林菲尔德曾四次穿越直布罗陀海峡,两次访问了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和葡萄牙的里斯本。1973年4 月,她以第六舰队的旗舰身份担任突尼斯抗洪行动的指挥舰。1973年9月1日,斯普林菲尔德卸任第六舰队旗舰。之后她向西航行,途径直布罗陀海峡和亚速尔群岛,14日抵达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由于斯普林菲尔德号拥有担任旗舰所需的设备,美国海军原计划对斯普林菲尔德号进行更加现代化的改装,但由于资金问题而作罢。斯普林菲尔德号于1974年退役,1980年拆除。
托皮卡于1960年7月从纽约来到了到西海岸,之后她在南加州海域进行了试航训练,来到了她的新母港加州长滩。在随后的三年中,托皮卡两次被部署到西太平洋。在西太平洋期间她访问了香港、菲律宾、冲绳和日本的一些港口,并与第七舰队和盟军海军的其他舰艇进行了演习。1964年3月,她第三次被部署到西太平洋,停靠在日本、台湾、马来西亚和菲律宾的港口。然而北部湾事件使托皮卡来到了北部湾水域,在北部湾水域巡航。11月她回到了长滩。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她在美国西海岸港口观望局势的发展,进行维修和改造,并与第一舰队一起进行演习。
1968年1月,她来到了地中海,参与了北约的两栖演习。随后她返回美国,于1月29日重新进入长滩。3月15日她离开了长滩,前往她的新母港佛罗里达州梅波特港。在梅波特保养到6月29日后,她最后一次被部署到地中海,加入了第六舰队。她访问了地中海沿岸的港口,并在地中海各地执行军事任务。从东部的爱琴海和爱奥尼亚海到西部的法国里维埃拉港;从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土耳其和法国到马耳他岛、克里特岛和马略卡岛,均留下了托皮卡的航迹。托皮卡于12月9日在罗塔结束了她在第6舰队的任务,十天后她回到了梅波特港。1969年托皮卡退役,1975年报废,拆解。
奥尔巴尼级(CG-10~12)
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包括三艘:奥尔巴尼(CG-10)、芝加哥(CG-11)和哥伦布(CG-12)。
奥尔巴尼号重巡洋舰(CA-123)是俄勒冈城级重巡洋舰的2号舰,1945年下水,1646年服役。1958年接受现代化改装,1962年重新服役,成为导弹巡洋舰,舷号CG-10,舰长是本·皮克特上尉。同时,奥尔巴尼号也成为了全新的一级巡洋舰——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首舰。
芝加哥号重巡洋舰(CA-136)是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14号舰,1944年下水,1945年服役。1958年接受现代化改装,1964年重新服役,成为导弹巡洋舰,舷号CG-11,是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2号舰。
哥伦布号重巡洋舰(CA-74)是巴尔的摩级重巡洋舰的7号舰,1944年下水,1945年服役。1959年接受现代化改装,1962年重新服役,成为导弹巡洋舰,舷号CG-11,是奥尔巴尼级导弹巡洋舰的3号舰。
奥尔巴尼级的主要改装内容是拆除所有火炮,改装为完全的导弹巡洋舰,使用RIM-8“黄铜骑士”和RIM-24“鞑靼人”导弹。为此,整个旧的上层建筑和火炮全部拆除,代之以重新设计的全新的上层建筑以及大型雷达电子设备。导弹布置方式基于此前的加尔维斯顿级,但舰体前后均有1座双臂Mark 12导弹发射架,用于发射“黄铜骑士”,在舰桥侧面各安装1座Mark 11双臂导弹发射架,用于发射“鞑靼人”。舯部烟囱间还布置1座Mark16 RUR-5阿斯洛克(ASROC)发射器,此外还配备了2座三联装324mm反潜鱼雷发射器。刚改装完毕时,全舰没有任何火炮武器,但后来还是加装了2门127mm/38副炮。
奥尔巴尼级极为高大的舰桥是其最大的外观特征,原因是为了保证视野和舱室空间,在前部大型雷达占位,而舰体有限的情况下,只能向上建造。为了避免重心问题,使用轻质的铝合金作为舰桥的材料。奥尔巴尼级的改装规模极大,耗费了4-6年,平均造价1.75亿美元。原本打算一共改装5艘,但因预算紧张取消了罗切斯特(CA-124,计划CG-13)和布莱摩顿(CA-130,计划CG-14)的改装。另外虽然奥尔巴尼级造价昂贵,但其搭载的“黄铜骑士”数量和发射架是同时期同吨位的长滩(CG-9)的1倍,火力强度高。
奥尔巴尼改装完毕后,1962-1967年,她被派往欧洲、大西洋、美国东海岸,参与了多次军事演习,访问了多个港口。之后她前往波士顿再次大修。1966年2月到1966年4月,她接替波士顿号,作为旗舰参与了帕洛马雷斯事件的恢复工作。1968年,她重新服役,舰长更换为艾伦·斯拉夫上尉。1970年2月下旬,奥尔巴尼号自现代化大修以来首次部署到欧洲水域。在接下来的六年里,她进行了三次地中海航行,并前往北欧海域完成了一次任务。1976年8月10日,奥尔巴尼号从诺福克出航,前往地中海的第6舰队驻地——意大利加埃塔港,担任第六舰队旗舰将近四年。1980年,奥尔巴尼号退役。她先是在诺福克海军造船厂对面的伊丽莎白河上作了5年的博物馆舰,然而由于缺乏资金,博物馆舰无法维持下去。1990年,奥尔巴尼号报废,拆解。
芝加哥号改装完毕后,先后对舰上搭载的“鞑靼”、“塔罗斯”导弹进行了若干次测试。另外,她还使用“阿斯洛克”火箭助飞鱼雷和反潜直升机进行了多次反潜训练。1966年-1972年,芝加哥共进行了5次越南部署。在这5次越南部署中,芝加哥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使用她的电子雷达系统监视北越的飞机、导弹等军事设备的动向;她还联合航空母舰进行了多次演习。在这5次部署中,芝加哥号往来于日本、菲律宾基地和南中国海。除了监视北越,芝加哥号还配合美国空军执行战斗任务。1971年,芝加哥号辅助美国空军的B-52轰炸机们对北越执行空袭任务。尽管有来自北越的强烈的电子干扰,但她仍使用她的雷达系统协调战斗机们为轰炸机护航。通过保持完整的对整个战场的监视,芝加哥号成功引导受损的轰炸机绕开敌方的导弹阵地,为燃油不足的飞机设置加油机集合点,并指挥直升机进行救援行动。她还指挥友军战斗机对抗北越飞机。1971年4月至5月,芝加哥指挥了海军和空军飞机执行CAP任务,共击落了14架北越的米格飞机。另外,芝加哥还直接使用导弹攻击北越沿海的军事设施和北越军机,而自身毫发无损。除去战斗任务,芝加哥还对日本、香港、菲律宾等地的港口进行了访问,救援美军失事飞机的飞行员、船只,与“小鹰号”航母展开多次训练等活动。越南部署结束后,芝加哥主要进行一些改装、导弹发射演习等任务,还访问了亚洲、欧洲多国的港口,前往东南亚吊唁了美国海军在二战中牺牲的军舰。1980年3月1日,芝加哥在圣地亚哥退役。1989年,芝加哥作为废铁卖出,最终拆毁。
1962年,改装完毕后的哥伦布号重新入役。哥伦布号的经历相较前两艘奥尔巴尼级来说有些平淡,哥伦布号在地中海-大西洋方面服役了七年,此外,哥伦布号参与了多次演习,甚至有一次演习吸引肯尼迪总统前来观赏。1970年,由于资金问题,哥伦布未进行进一步的现代化升级改装。1975年,哥伦布号退役。1987年,哥伦布号作为废钢铁出售。
总结
美国海军对这四级共11艘导弹巡洋舰的改装,试验性质浓厚,在实战中发挥有限,过小的舰体也带来了不小的重心问题和结构强度问题,但她们仍然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帮助美国海军测试了第一代舰空导弹并积累了使用经验,同时也是美国海军最后一批二战传统意义上的巡洋舰,此后的新生导弹巡洋舰,基本都为驱逐舰放大而来(一开始叫导弹驱逐领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