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阿华级战列舰介绍
阅读
2023-03-14更新
最新编辑:Leo丶莱茵
阅读:
更新日期:2023-03-14
最新编辑:Leo丶莱茵
衣阿华级战列舰
衣阿华级战列舰(Iowa-class Battleship)是美国海军于1938年开始设计,1940年陆续开工建造的一型快速战列舰,是美国海军最后一型战列舰与最大的战列舰。她们是二战时期最为人熟知的战列舰(之一),兼顾了火力、防护的同时,以高航速性能著称——在建成服役的所有战列舰中,衣阿华级长度最长(270.4m)、轮机功率最高(212000shp)、航速自然也是最快(33节)。同时她们也是世界上最晚退役的战列舰,直到1990年代,4艘衣阿华级才陆续退役。
开工的同型舰有6艘,实际完工服役4艘:衣阿华、新泽西、密苏里、威斯康星、伊利诺伊、肯塔基。后两艘由于开工较迟,在二战结束时仍处于建造阶段,因此中止了建造工作。肯塔基一度存在续建为导弹战列舰等设想,但因军费缩减最终仍遭取消。
“海军假日”时期,在海军条约的约束下,美国陆续建造了6艘新锐条约型战列舰,即2艘北卡罗来纳级和4艘南达科他级。她们的航速在27-28节左右。基于美军自己设想的“橙色计划(Plan Orange)”,为了对抗太平洋彼岸日本海军的重型巡洋舰、战列巡洋舰以及所有潜在高速作战舰艇,并为快速航母特遣舰队(埃塞克斯级的最高航速为32.7节)提供护航与支援,美国海军需要部署一种更高航速的战列舰。随着1936年日本宣布退出条约,1938年条约的“升级条款”签署,新战列舰的标准排水量限制被放宽到45000吨,美国海军设想中的高航速新型战列舰的设计建造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关于衣阿华级的设计史可参阅下方折叠内容】
衣阿华级战列舰服役时性能数据:标准排水量48110吨,满载排水量57540吨,全长270.4m,宽33m,满载吃水11m,8台锅炉推动4组蒸汽轮机产生212000匹轴马力,最高航速33节。主要武器包括3座三联装406mm/50 Mk7主炮和10座双联装127mm/38 Mk12高平两用炮。防空武器经过多次加装与改装,各舰在各时期的情况均略有不同,以新泽西在1943年时为例,包括20座四联装40mm博福斯机炮和49门单装20mm厄利孔机炮。舰艉安装2座弹射器,共搭载3架OS2U水上飞机。
衣阿华级的建造工作非常迅速,首批2舰在43年时投入服役。首舰衣阿华被作为旗舰设计,拥有一个更大的指挥塔,为了更好的视野也没有在2号炮塔上安装博福斯机炮(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厄利孔机炮),这是其区别于其他3艘姊妹舰的重要标志之一。另外,在建造过程中,各舰在舰桥结构都不太相同。按照最初设计,采用的是类似南达科他级的露天舰桥,新泽西完工后不久将其改为曲线式的封闭舰桥,密苏里和威斯康星则将其改为空间更大的方头舰桥,衣阿华和新泽西在1945年也修改为此样式。
二战结束后,衣阿华级作为一种有效且相对低廉(?)的对地火力支援平台,多次重新服役。在1980年代还进行了大规模的现代化改装,拥有了发射导弹的能力。1990年代后陆续退役,作为博物馆发挥余热。
序列 | 舷号 | 舰名(英) | 舰名(中) | 建设母港 | 下单时间 | 开工时间 | 下水时间 | 服役时间 | 退役时间 | 结局 |
---|---|---|---|---|---|---|---|---|---|---|
01 | BB-61 | Iowa | 衣阿华 | 纽约布鲁克林船坞 | 1939.7.1 | 1940.6.27 | 1942.8.27 | 1943.2.22 1951.8.25 1984.4.28 |
1949.3.24 1958.2.24 1990.10.26 |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作为博物馆舰永久保存 |
02 | BB-62 | New Jersey | 新泽西 | 费城海军船坞 | 1939.7.1 | 1940.9.16 | 1942.12.7 | 1943.5.23 1950.11.21 1968.4.6 1982.12.28 |
1948.6.30 1957.8.21 1969.12.17 1991.2.8 |
在美国新泽西州卡姆登作为博物馆舰永久保存 |
03 | BB-63 | Missouri | 密苏里 | 纽约布鲁克林海军船坞 | 1940.6.12 | 1941.1.6 | 1944.1.29 | 1944.6.11 1986.5.10 |
1955.2.26 1992.3.1 |
在美国夏威夷州珍珠港作为博物馆舰永久保存 |
04 | BB-64 | Wisconsin | 威斯康辛 | 费城海军船坞 | 1940.6.12 | 1941.1.25 | 1943.12.7 | 1944.4.16 1951.3.3 1988.10.22 |
1948.7.1 1958.7.1 1991.9.30 |
在美国弗吉尼亚州诺福克作为博物馆舰永久保存 |
05 | BB-65 | Illinois | 伊利诺伊 | 费城海军船坞 | 1940.9.9 | 1942.12.6 | 无 | 无 | 无 | 1945.8.11取消建造并于1958年在费城解体 |
06 | BB-66 | Kentucky | 肯塔基 | 诺福克海军船坞 | 1940.9.9 | 1942.3.7 | 1950.1.20 | 无 | 无 | 1959年于巴尔的摩解体 |
- (图片来自《Линейные корабли типа Советский Союз》,А.М. Васильев 著)
- (数据来自navypedia)[1]
关于衣阿华级的设计与诞生
衣阿华级战列舰(Iowa-class Battleships)的大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历史上,该级总共有四艘战列舰服役,她们也是美国二战时期最有名气的战列舰。但是对于她们的设计是否真的是成功的,这在世界海军历史上也是一个相当具有争议的问题:当然,她们一直服役到了二战之后,媲美航母的强大机动与航速,以及高效且威力巨大的主炮一度是她们的重要标签,但将之放在二战时代所有战列舰之中比较,似乎就又会令人感到困惑了——“衣阿华究竟是一级什么样的战列舰,美国海军在她身上寄托了什么,她又是否成果给予了回报呢?”
——或许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回顾她的设计思路,比较她的诸多原案,来找到答案。
众所周知,在衣阿华级设计之前的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海军对于战列舰的态度曾一度异常坚持“以牺牲航速来换取装甲与火力的增强”(舰W玩家:美战铁王八与铁王八改)——简而言之,“大舰巨炮主义”。即使是北卡罗莱纳级高速战列舰服役后,美国海军仍然倾向于航速较慢的两种替代型号。美国海军在付出昂贵的代价后在机械设计方面获得了巨大进步,但这种进步是使设计方案的输出功率增量最小化,而不是研制更高功率(以及更高航速)的机械设备。正因如此,衣阿华级战列舰仅仅是前级35000吨27节的战列舰的“33节改型”,相比南达科他级,衣阿华级只是装备了威力更大一点的406mm舰炮,而防护却基本没有取得什么进步。10000吨排水量增量仅仅是让航速提高了6节,这样的代价未免有些高昂。
美国海军总委会(General Board of US Navy)愿意付出如此代价的原因是它需要部署一种高速战列舰以应对未来的太平洋战争:这是基于美军自己设想的“橙色计划(Plan Orange)”——在假想战争推演中,美海军将从中太平洋长途奔袭突破,而途中势必将受到日海军以“巡洋舰-航母”为主体舰队的“渐减攻击”。很显然,当时美军自己的21节战列舰根本无法与之接战,而航母编队虽可接战但护卫舰队无法抵御金刚级战列巡洋舰的攻势。为此,一种新型护航的高速战列舰设计势在必行:北卡罗莱纳级的原案之一的356mm主炮方案XVA(Scheme XVA)便基于这种构想,彼时为1936年6月。因此,在设计衣阿华级时,高速战列舰的思路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构想。
也在几乎同时,影响新设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则是《第二次伦敦海军条约》中的“升级条款”开放:由于日本、意大利未签订该条约,1938年6月美、英、法三国将对战列舰的限制条款修改为标准排水量增加到45000吨,主炮口径限制放宽到406mm(这也导致了美国在建的北卡罗莱纳级的舰炮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换大根)。在此之前,美国海军部就觉得35000吨紧凑战列舰不够用了,为了避免建成即过时的尴尬,放大吨位势在必行。考虑到可能的“升级条款”,美国海军顺理成章的提出了45000吨级新式高速战列舰的建造计划。
条约吨位限制增加的另一个影响则是对于战列舰主炮的设计思路:虽然条约依旧限制主炮口径不得大于16英寸(406mm),但10000吨额外吨位显然刺激了大部分美国海军建造修理局(BuC&R)设计师们的神经——在1938年,新式高速战列舰项目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案:
第一种传统方案以A.J.赫普伯恩为代表,他们认为应进一步将主炮升级成18英寸(实际上,在“升级条款”签署前,美国似乎并不认可406mm的口径限制)。这种方案以南达科他级战列舰为基础,加长舰体,装备四座三联406mm主炮或者三座三联457mm主炮。而航速仍然保持27节。
第二种方案则被称为“巡洋舰杀手”,这个方案来自设计部门的头子A.J钱特里,装备四座三联406mm主炮,航速高达35节,15节续航力高达20000海里,但是装甲只有战巡的水平。
这两种方案体现了海军内两种截然不同的造舰思想,总委员会希望传统方案担任标准型号,快速方案执行特殊任务。前者成为了蒙大拿级的垫脚石,后者则为研制衣阿华级打下了基础。
1938年1月,在总委会的要求下,钱特里领导的小组对“高速战列舰”拿出了三种设计(显然这个时候27节已经变成常规战列舰了),也是1938年早期的衣阿华原案。这三种方案(Scheme A/B/C)最终均没有被总委会采纳:因为虽然达到了32.5节的航速目标与三门三联装主炮的要求,但其标准排水量均全部远远大于45000吨这条红线——方案A与C分别在舰炮(选择“三联装457mm主炮”或“主炮+1”)与装甲(是否全防护)方面进行了加强,方案B则尽量保持是总委会的基本要求,但哪怕是方案B也在50000吨处无法再下降吨位了。
眼看着“高速战列舰”设计就快要胎死腹中时,1938年3月初,35000吨紧凑战列舰提速到30节的研究,即南达科他级战列舰的改良研究似乎又为大家带来了一线希望——经过粗略测算,只要37600吨就能满足要求,进一步提速研究显示,只要约40000吨排水量和22万马力功率,就能使244米长的战列舰跑出33节航速。这样的结果无疑是令人鼓舞的。33节改南达成了接下来衣阿华级设计的基本宗旨之一。
时间到了3月底,设计人员在考虑方案细节时,认为高速战列舰需要更长的干舷,但也就是这样的改动,让排水量上升了约3000吨,虽然此时乐观情绪开始消退,但设计人员依然坚信总有办法完成提速6节的设计。
在当时,美国还储存着《华盛顿海军条约》前研制的老式406mm/50 Mk2主炮,原本计划装备南达科他级战列舰(1920)和列克星敦级战列巡洋舰,这些炮虽然较406mm/45主炮稍重,但是其弹道性能甚至优于建议优先研制的457mm主炮。考虑到吨位尚有一定冗余,乐观估计下在45000吨级战列舰上采用这种主炮是完全可行的。1938年4月14日,总委会要求在33节新式战列舰研究项目中采用此种威力更大的主炮。设计师们开始改良Mark 2主炮,为其减重——这也就有了后来衣阿华著名的406mm/50 Mark 7主炮。
只是Mark 7这款主炮的设计完也可谓一波三折: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舰艇主炮设计当时与舰艇本身的设计完全隔离,设计舰炮的美国海军军械局(BuOrd)是个完全独立的部门,这让其与BuC&R在没有任何沟通的情况下在4月16日首先提出了自己第一款406mm/50炮塔设计,结果是这款新炮塔的重量实际比MK6炮塔还要多400吨,而炮座直径从MK6的11.36m增加至12m。考虑到炮座装甲等因素,新战列舰设计吨位会瞬间突破46000吨。这毫无疑问是不能接受的:总委会此时唯一的希望就是减轻炮塔重量,而BuOrd给出的承诺则是,可以将老式的Mark 2安装到直径为11.36m的新式炮座上。根据造船厂估计,这样可以净减重约785吨。所以5月25日,BuC&R的设计师们很自觉的拿出在其他装甲方面减重以配合完成总减重2000吨的目标的方案,分别为“Scheme IV”和“Scheme V”——前者是佐治亚的舰体原型,缩短舰身减重了1700吨的方案。
可是很遗憾,BuOrd的舰炮设计师们却似乎并没有与舰体设计师们形成多少默契:他们居然完全没按之前承诺的搞,而是搞出了基于11.9m直径炮座的炮塔,比北卡罗来纳级与南达科他级上的MK6还要大。而BuC&R与BuOrd在此期间因为“各种原因”从未沟通过此事——于是有意思的结果诞生了:BuC&R在6月2日终于成功让新战列舰方案通过了总委会的审核(衣阿华的最终决定案),而BuOrd则策划生产着完全无法与该方案匹配的战列舰主炮,而双方对于这件事均一无所知,直到11月对照合计的时候,双方都傻眼了,总委会也惊了:细节上最终修修补补后,由于使用老式406mm/50炮,该型战列舰吨位定格在了45155吨。毫无疑问,任何对主炮的增强计划都已经没了空间,而钱特里带着他的设计部门小伙伴一看,炮塔直径也已经不能再扩大超过2英尺了——因为此举直接导致一炮塔前移,二炮塔升高以及主塔加高,对舰体修改巨大。为此,总委会亲自还质询了BuOrd的首长:“按常识来说,你真的不知道该设计哪种主炮吗?”
当然,也不能用回406mm/45 Mark 6,不然新战列舰方案就真的就“仅仅只是用10000吨换6节航速”了。值得庆幸的是,BuOrd还有一些时间可以抓紧研制这款令大家满意,与新设计配套的新406mm/50主炮(真正的Mark 7),匹配上舰体上预留给主炮的炮座。虽然本次BuOrd的失误很严重,但也并没有造成任何不愉快或者其他部门的报复打击——一个原因可能是在同一时间,与战列舰设计方案超重类似,“驱逐舰超重”丑闻造成了BuC&R与BuEng(美国海军工程局)的巨大矛盾。这让美国海军在1940年不得不合并两者形成新的部门,即大名鼎鼎的美国海军船政局(BuShip)。而BuOrd算是逃过一劫,没有被BuC&R找麻烦,可以在1938年年底顺利完成BB-61的最终方案定稿:这便是衣阿华(USS Iowa,BB-61),美国海军建造的最新型高速战列舰。
- (资料来自《U.S. Battleships An Illustrated Design History》. Friedman, Norman (1986). Annapolis, MD: Naval Institute Press. ISBN 0870217151. OCLC 12214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