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海舰队
阅读
2024-03-24更新
最新编辑:ghy001111
阅读:
更新日期:2024-03-24
最新编辑:ghy001111
概述
公海舰队(德文:Hoch see flotte)是指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德意志帝国海军(德文:Kaiserliche Marine)下属的水面作战舰队,于1907年2月由“本土舰队”(Heimatflotte)改名而来。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前的几年里,德国启动了一项重大的舰队建设计划,以扩大其 Hoch see flotte ——即著名的公海舰队。从规模上看,这支舰队几乎与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舰队皇家海军一样强大。虽然建立这支庞大舰队的最初原因是保护德国的海外贸易——这是在19世纪对丹麦的几场战争中吸取的教训,但公海舰队的缔造者阿尔弗雷德·冯·提尔皮茨海军上将计划将其建设为一支足以挑战英国皇家海军海上霸权的武力。德皇威廉二世亦是该舰队的拥护者,将其视作德国取得海外殖民地、晋升为全球强权的工具。提尔皮茨建军的核心思想为“风险理论”,即德军若将强大的战斗舰队集结于北海,将可和海军兵力分散于帝国各处的皇家海军达到均势,使后者将不会与德国海军发生冲突,从而保护德国海军的核心实力。
在“风险理论”的指导下,公海舰队一直未与皇家海军主力舰队交手。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公海舰队于北海多次出击,意在引出英国大舰队的部分落单船舰,进而实施歼灭。这类引诱作战(如炮轰英国沿海)多半由第一侦查集群执行,尤其是集群中航行速度较快的战列巡洋舰群。而作为引诱作战的间接结果,1916年5月底,规模空前的日德兰海战(或德国称为斯卡格拉克战役)爆发了。这场战列舰之间的最大战斗是德国在战术上的胜利,但它并没有改变公海舰队的战略形势:由于英国的封锁,公海舰队船只被锁定在北海和波罗的海。日德兰海战的结果使德国舰队司令赖因哈德·舍尔上将相信,尽管舰队决战获得重大战术优势,却无法让德国扭转战局。此后,舍尔与其他海军高层一同向德皇建议改采无限制潜艇战。在1917与1918年间,公海舰队的主要任务变成了确保北海的德国海军基地,使其可供U型潜艇作战。尽管如此,公海舰队依旧于北海出击数次,还曾调派分舰队前往波罗的海对抗俄国波罗的海舰队。除了日德兰海战,德英双方的主力舰之间只有几次遭遇战——多格班克的战列巡洋舰战和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的东亚中队的战斗。在太平洋或印度洋作战的少数小型巡洋舰可以在短时间内成功作战,但缺乏来自德国本土的补给和增援。在战争的最后几个月,船员之间的政治动荡使大多数船只几乎无法运作。
公海舰队的最终命运非常独特:战后几乎整个舰队都被扣留在苏格兰北部奥克尼群岛的斯卡帕湾,并于1919年6月21日的“彩虹行动”中集体自沉。
舰队编成
公海舰队主要由战列舰编组而成,一般为8艘舰艇组成分舰队,亦有少数如第1侦查集群的特别编制。1907年创建时,公海舰队仅有2支分舰队,在1914年时额外增加了3个分舰队。1906年的无畏舰革命极大地影响了公海舰队的组成,编制中的24艘前无畏舰都沦为过时产物、需要汰换。到了1914年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仅第一、第三两支分舰队完全换装无畏舰并达成满编。8艘最现代化的前无畏舰编为第3分舰队。此外,尽管战争结束后立即解编,仍有两支额外的分舰队在战争爆发时执行了动员。
第一战列舰分舰队
第一分队:东弗里斯兰号(Ostfriesland,赫尔戈兰级)(E. Schmidt海军上将旗舰),图林根(Thüringen,赫尔戈兰级),赫尔戈兰号(Helgoland,赫尔戈兰级),奥尔登堡号(Oldenburg,赫尔戈兰级)
游戏内实装:图林根
第二分队:波森号(Posen,拿骚级)( W. Englehardt海军少将旗舰),莱茵兰号(Rheinland,拿骚级),拿骚号(Nassau,拿骚级),威斯特法伦号(Westfalen,拿骚级)
第二战列舰分舰队
第三分队:德意志号(Deutschland,德意志级)( F. Mauve海军少将旗舰),黑森号(Hessen,布伦瑞克级),波拉美尼亚号(Pommern,德意志级)
第四分队:汉诺威号(Hannover,德意志级)( F. von Dalwigk zu Lichtenfels海军少将旗舰),西里西亚号(Schlesien,德意志级),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号(Schleswig-Holstein,德意志级)
第三战列舰分舰队
第五分队:国王号(Konig,国王级)(P. Behncke海军少将旗舰),大选帝侯号(Grosser Kurfürst,国王级),威廉皇太子号(Kronprinz Wilhelm,国王级),边境总督号(Markgraf,国王级)
第七分队:凯撒号(Kaiser,凯撒级)( H. Nordmann海军少将旗舰),皇后号(Kaiserin,凯撒级),路易特波德摄政王号(Prinzregent Luitpold,凯撒级),腓列特大帝号(Friedrich der Grosse,凯撒级)(雷哈德·舍尔海军上将的旗舰)
第一侦察集群
战列巡洋舰
冯.德.坦恩号(Von der Tann),毛奇号(Moltke),戈本号(Goeben),塞德利茨(Seydlitz),吕佐夫(Lützow)(弗兰兹·希佩尔海军中将旗舰),德弗林格号(Derfflinger),兴登堡号(Hindenburg)
游戏内实装:塞德利茨/吕佐夫
第四巡洋舰分队
(担任侦察任务)
巡洋舰
München,Hamburg,Frauenlob,Stuttgart
鱼雷艇分队
Regensburg(领舰,轻巡洋舰 )
G39(领舰),G40,G38,S32
S53(领舰),V71,V73,G88,S54,V48,G42
G11(领舰)V2,V4,V6,V1,V3,G8,G7,V5,G9,G10
S24(领舰),S15,S17,S20,S16,S18,S19,S23,V189,V186(因机械故障返航)
第二轻巡洋舰分队
(担任侦察任务)
轻巡洋舰
Frankfurt,Wiesbaden,Pillau,Elbing
鱼雷艇分队
Rostock (轻巡洋舰,领舰)
B98(领舰),G101,G102,B112,B97,B109,B110,B111
G103,G104
G41(领舰),V44,G87,G86,V69,V45,V46,S50,G37
V28(领舰)V27,V26,S36,S51,S52,V30,S34,S33,V29,S35
东亚分舰队
沙恩霍斯特级装甲巡洋舰(Scharnhorst-Klasse)
沙恩霍斯特号(SMSScharnhorst)、格奈森瑙号(SMS Gneisenau)
德累斯顿级轻巡洋舰(Dresden-Klasse)
德累斯顿号(SMS Dresden)、埃姆登(SMS Emden)
游戏内实装:埃姆登
不莱梅级轻巡洋舰(Bremen-Klasse)
莱比锡号(SMS Leipzig)
柯尼斯堡级轻巡洋舰(Königsberg-Klasse)
纽伦堡号(SMS Nürnberg)
指挥官与旗舰
1907年2月16日,德皇将本土舰队改名为公海舰队,由威廉二世之弟——海因里希亲王指挥,成为公海舰队首任指挥官,旗舰为德国号战舰。1909年下半,海因里希亲王的职务由亨宁·冯·霍尔岑多夫中将接替,直至1913年4月再由腓特烈·冯·英格诺尔接任,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数个月为止。1913年3月2日,腓特烈大帝号战舰取代德国号成为公海舰队的旗舰。
驻地和人员
公海舰队在北海的主要基地为宝玉湾西侧的威廉港以及易北河口的库克斯港;在德意志湾的黑尔戈兰岛则是为公海舰队提供了一处良好的前哨站。公海舰队在波罗的海的主要基地为基尔,另外还有可供支援的皮劳和但泽等前线驻泊点。横贯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的基尔运河连结了波罗的海与北海,德国海军得以在两个海域间迅速移防舰队。在承平时期,所有公海舰队的现役船只皆驻扎于威廉港、基尔或是但泽。位于中国的胶州湾租借地是德国仅有的大型海外基地,其东亚分舰队驻扎于此。
1897年,提尔比茨就任海军办公室国务秘书一职,此时的帝国海军共有约26,000名官士兵,到了一次大战爆发时,帝国海军已经大幅成长到80,000人。主力舰一般由海军少校或上尉所指挥,每艘船至少拥有1000名船员;轻巡洋舰每艘船约有300至550名船员、鱼雷艇每艘船则是约80至100名船员,后来的部分舰级有扩增到200名船员。
发展历史
开端
1898年,德国海军上将阿尔弗雷德·冯·提尔比茨就任帝国海军国家海军部的国务秘书。提尔比茨积极推动海军扩建,在1897年12月6日首次推动海军法的演讲中,声称海军舰队对德国来说是“攸关生死存亡的议题”,并指出英国与强大的皇家海军是德国的主要威胁。在国务秘书任内的第一个月,提尔比茨在与皇帝的约谈中力陈“目前德国最危险的海上敌人就是英国”。根据他的推论,一支攻击型的舰队要在战斗中获胜,必须拥有33%的数量优势,因此他决定将德国海军建设成与皇家海军约2比3的比率,计划在最终创建由60艘主力舰、40艘巡洋舰组成的海军,而英国势必要建造出90艘主力舰来应对如此规模的德国海军。(皇家海军此前一直坚持著《1889年海军防卫法案》中首次提出的两强标准,即其海军实力必须强于世界第二和第三位国家之海军规模总和。)
提尔比茨提出的风险理论关键在于,将德、英两国海军维持在2比3的状态,即使英国最终在海战中战胜德国,德国海军实力也足以重创英国海军,让当时海军实力排在世界第三的德国脱颖而出。
两条海军法
提尔比茨首次提出造舰方案时,设想了一支19艘战舰组成的舰队,分为两支各8艘船的分舰队、1艘旗舰、2艘后备舰,加上支援用的8艘齐格弗里德级与奥丁级的岸防战舰、6艘大型巡洋舰、18艘小型巡洋舰、12大队的鱼雷艇,这些船只都将配置于本土舰队。1898年3月28日,国家议会通过了第一条海军法,确保该舰队的建设得以实行,1904年4月1日,上述的造舰方案全数完工。
1900年6月14日,国家议会通过了第二条海军法,使舰队总数倍增至38艘战舰、20艘大型巡洋舰、38艘小型巡洋舰。不过,提尔比茨规划了更加宏大的造舰方案。1899年9月,他向德皇请求扩增舰队,至少拥有45艘战舰,后续也研议向国家议会游说,争取可能编列的第三批“双分舰队”,使舰队整体达到48艘战舰的规模。
打破计划的新式战舰
对提尔比茨的计划最具破坏性的,是英军于1906年2月下水的新式战舰——无畏号,此舰装备10门12英寸(30厘米)的主炮、废除了副炮,且以最新式的蒸气涡轮机为动力,远比以往所有的战舰还要强大,无畏舰从而成了一种新的舰种概念,而以前的所有旧式战舰也因此被冠称为前无畏舰。无畏舰的成本较以往战舰来的高,也需要花费更多成本来开凿运河与港湾容纳,此时的德国海军造舰预算已经见底,提尔比茨挑战英国海上霸权的行动将被迫中断。因此,提尔比茨于1906年5月向议会要求额外的预算,5月19日,第二条海军法第一修正案通过,拨出了用来建造新式战舰的预算,还进一步提供港口疏浚的费用,以满足更为巨大的船体结构。
1908年3月,议会通过了海军法的第二次修正案,额外拨下了10亿马克以因应不断增加的新式战舰建造成本。修正案使所有战舰的服役年限由25年降至20年,让提尔比茨能够尽早对舰队汰旧换新。
1912年5月,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修正案通过,代表了提尔比茨与议会温和派人士之间的妥协。这次的修正案授权建造3艘新战舰和2艘轻巡洋舰,公海舰队将有三支各8艘战舰的分舰队、一支由8艘战列巡洋舰组成的分舰队和18艘轻巡洋舰。另外还有两支各由8艘军舰编成的分舰队、2艘装甲巡洋舰和12艘轻巡洋舰作为预备兵力。1914年8月战争爆发时,只有一支由8艘无畏舰组成的分舰队——第一分舰队,配置了拿骚级与赫尔戈兰级。第二支由无畏舰组成的分舰队——第三分舰队则配置4艘皇帝级战舰,直到1915年初另外4艘国王级战舰服役后才正式满编。结果第三支无畏舰分舰队——第二分舰队到了1916年都还是由前无畏舰所组成。
舰队实力(1914年)
29艘前无畏战列舰,包括8艘齐格弗里德级岸防铁甲舰,2艘勃兰登堡铁甲舰,4艘腓特烈三世级战列舰,5艘维特尔斯巴赫级战列舰,5艘不伦瑞克级(1902年)和5艘德意志级。
13艘无畏战列舰,包括4艘拿骚级战列舰,4艘赫尔戈兰级战列舰和5艘凯撒级战列舰。
5艘战列巡洋舰,分别是布吕歇尔号、冯·德·坦恩号、毛奇号、德弗林格号和塞德利茨。
主力之外另外还有43艘巡洋舰,143艘驱逐舰,91艘鱼雷艇和45艘潜艇,还有6艘炮艇和部分水上飞机。
游戏内实装:约克
舰队实力(1916年日德兰海战前)
包括6艘前无畏舰、16艘无畏舰、6艘轻巡洋舰、31艘鱼雷艇等。
参与战争
前奏
承平时期时,公海舰队主要的例行任务是全年的单舰、分舰队、联合舰队等各式训练演习,整支舰队也在大西洋与波罗的海间进行多次的巡洋任务。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人刺杀弗朗茨·斐迪南大公的事件使国际局势大为紧张。尽管如此,公海舰队依旧于同年7月13日前往挪威,展开夏季巡弋任务。在这最后一次的和平巡弋行动中,公海舰队于7月25日在斯卡恩演习完后前往挪威峡湾。隔日,因奥匈帝国已发出最后通牒给塞尔维亚,舰队开始返国。7月27日,整支舰队已抵达斯库登海角,为战争预作准备。7月28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各个欧洲列强在随后一星期内都卷入了这场大战之中。
主要经过
战争期间,公海舰队在北海发动多次巡航与攻击行动。第一次是1914年11月2日至3日,然而这两天都没有遭遇英国海军。公海舰队司令腓特烈·冯·英格诺尔上将采取的战略是:以弗朗兹·冯·希佩尔少将指挥、由战斗巡洋舰构成的舰队——第1侦查集群袭击英国东部沿海城市,借此引出英军大舰队的部份兵力,由公海舰队将其消灭。1914年12月15至16日,对哈特尔浦、惠特比与斯卡伯勒的炮轰即是此类作战的首次出击。在12月15日夜晚,拥有12艘无畏舰、8艘前无畏舰强大实力的德军舰队遭遇了6艘战舰组成、孤立的英军分舰队,当时双方仅有10海里(19千米;12英里)之遥。然而,公海舰队在夜色中不断与对方驱逐舰舰队爆发冲突,这使得英格诺尔深信他们即将遭遇到整支大舰队。于是,基于德皇命令非必要时不冒进之原则,英格诺尔中止了德军舰队的后续行动,撤回德国本土。
在1915年1月的多格尔沙洲海战中,德军装甲巡洋舰布吕歇尔号被击沉,德皇以此为由,于2月2日撤除了英格诺尔的职务,由胡戈·冯·波尔上将继任。波尔于1915年执行了一系列的舰队作战,首先在3月29至30日,舰队前往泰尔斯海灵岛以北,但遭遇意外事件折返。另一次在4月17至18日,由第2侦查集群执行了布雷行动。三天后,也就是4月21至22日,公海舰队对多格滩方向进攻,却又一次错过英军舰队。5月29至30日,波尔三度出击,这次朝著斯希蒙尼克岛方向前进,但又因为天气太差而回航。8月10日,舰队前往赫尔戈兰北部、掩护正要回航的辅助巡洋舰流星号。9月11至12日,舰队再度出动掩护一次在黑岩湾(Swarte Bank)的布雷行动。1915年的最后一次行动在10月23至24日,舰队前往了荷斯韦夫,最终也未获得任何战果。
1916年1月18日,赖因哈德·舍尔中将取代了因病而无法续任的波尔,成了公海舰队司令。相对于前任司令,舍尔在策略选择上更具侵略性,也更广泛地运用U型潜艇、齐柏林飞艇对大舰队进行协同攻击。1916年2月,舍尔获得德皇的首肯,下令舰队于3月26日、4月2至3日、4月21至22日出击北海扫荡敌军。战斗巡洋舰队于4月24至25日炮轰了英格兰东岸城镇,主力舰队则在远处提供支援。不久,舍尔在5月中策划了另一次袭击,然而,战斗巡洋舰塞德利茨因为先前行动触雷受损,仍需要时间修复,计划不得不到5月底才能执行。
1916年5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最大海战——日德兰海战爆发了。战前,德国舰队共99艘战舰(16艘战列舰,5艘战列巡洋舰,6艘前无畏舰,11艘轻巡洋舰,61艘雷击舰),分为两个编队,由南向北行驶,。英国舰队共151艘战舰(28艘战列舰,9艘战列巡洋舰,8艘装甲巡洋舰,26艘轻巡洋舰,78艘驱逐舰,1艘布雷艇,1艘水上飞机母舰),也分为两个编队,由北向南航行,双方相向运动,突然相遇,生死搏斗就这样拉开了。鏖战过后,英国舰队损失3艘战列巡洋舰、3艘装甲巡洋舰和8艘驱逐舰,共计11万吨;德国舰队损失1艘前无畏舰、1艘战列巡洋舰、4艘轻巡洋舰和5艘鱼雷舰,共计6万吨,德国虽然舰艇沉没较少,但是作为舰队重要组成部分的战巡只有1艘“毛奇号”还有战斗力,但此后德国公海舰队再也不敢冒险了,成为了马汉理论中的“存在舰队”。
1916年8月,修复足够的船舰后,舍尔即于8月18至19日发动另一场攻势。由于塞德利茨与德弗林格尔号在日德兰受到重创,以及损失了吕佐夫,可以出战的战斗巡洋舰只剩下冯·德·坦恩号以及毛奇号。舍尔将它们与战舰边疆总督号、大选帝侯号以及新型战舰巴伐利亚号联合行动。收到来自齐柏林飞船、表示北海出现英军舰队的误报后,舍尔随即下令舰队北上,结果公海舰队还没能开炮,舍尔在当日下午2点35分就收到了英军大舰队出动的消息,于是赶紧撤退回德国母港。
1916年10月18至19日,在缺少潜艇的支援下,公海舰队再度出击,攻击多格尔沙洲东岸的任何运输船。尽管英国海军部接获情报、警告了目标海域附近的运输船,大舰队却没有试图拦截。10月19日凌晨2点,因天气转恶(鱼雷艇将不易跟上公海舰队主力),舍尔下令舰队回航、作战取消。此时巡洋舰慕尼黑号遭遇到英军E38潜艇的鱼雷攻击,他这才明白英军已经将运输船驱离了目标打击区。
1916年12月1日,公海舰队进行了重组,除了拜仁号外,4艘国王级战舰留于第3分舰队,而4艘皇帝级则发配给了第4分舰队。1917年3月,新战舰巴登号以新旗舰的身份就役。3月17日,舍尔从腓特烈大帝号上取下他的指挥旗,于巴登号上升起。
1917年9月初,夺取了俄国的港口城市里加后,德国海军决定要一并铲除里加湾里的俄国海军。海军最高统帅部(Admiralstab)规画了本次作战,代号阿尔比翁行动,旨在夺取波罗的海的岛屿,特别是萨雷马岛瑟尔韦半岛上、俄国经营多年的沿海炮台。9月18日,一道额外命令传来,指示舰队与陆军协同作战,共同夺取萨雷马岛和穆胡岛,当时海军的主要参战兵力,是公海舰队抽调而来的第三、第四分舰队和毛奇号。作战于10月12日开始,当天,毛奇号和第三分舰队攻进了俄国塔卡拉特湾,第四分舰队则炮轰萨雷马岛上的瑟尔韦半岛俄军炮台。10月20日,岛上的战斗宣告结束,穆胡岛、萨雷马岛和达哥岛全部由德军占领。不过在前一日,海军最高统帅部下令海军停止作战,尽快将抽调的无畏舰群召回公海舰队。
到了1917年秋季,舍尔决定以轻型舰艇配合潜艇,袭击来往挪威的英国商船。有鉴于此,英国海军调出一支战舰分舰队进行护航,却正中舍尔下怀,使得对方有机会将大舰队各个击破。1918年,舍尔召集了希佩尔的战斗巡洋舰队,准备于4月24日周三攻击英国商船以及其护卫舰队,公海舰队战舰群将紧随其后、随时支援。4月23日,德军舰队在威廉港外的雪灵斯停泊地集结,隔天便拂晓出击。凌晨5点20分,尽管德军舰队最初成功地潜入商船航线,却因为情报错误,导致最终作战失败。根据舍尔最初收到的潜艇侦查报告,船团在每周日与周三出航。实际上,西向船团在4月22日周一离开卑尔根,当舍尔率舰队出发时,该船团已经在奥克尼群岛以东大约140海里(260千米;160英里),预计于4月24日上午抵达苏格兰梅西尔;东向船团在4月24日周三从苏格兰梅西尔出发,出发时间却是早上6点30分。换句话说,希佩尔的舰队当时在航线上扑了个空。10点47分,英国海军部向海军中将贝蒂下令,率领大舰队31艘战舰和4艘战斗巡洋舰出击,然而为时已晚,德舰早已离开现场。当天晚上7点37分,赫尔戈兰湾外海约74公里处,毛奇号遭到英军E42潜艇的鱼雷击中,不过德军舰队仍然全数返回了己方的水雷区以内。
尾声
在战争进入第四个年头的1917年,公海舰队中逐渐出现了一些消极抵抗的现象。1月时战舰奥尔登堡号、波森号的水手们打出了反战的口号;6月与7月,船员们开始进行更为积极的抗命行动,包括罢工、绝食抗议或是不告离舰[68]。这类行动在8月达到高峰,一系列的反战演说、抗议示威活动,导致数十位水手被德国海军当局逮捕。舍尔下令从反战运动的中心——柳特波德摄政王号上逮捕超过200人,军事法庭最终判处77人有罪、9人死刑,然而,最终只有阿尔宾·科比斯与马克斯·雷契普特希两人遭到处决。
1918年10月底,就在停战协定生效前几天,德国海军制定了公海舰队的最后作战。公海舰队主体将从威廉港出发挑战大舰队;尽管此举会有相当程度的伤亡,舍尔仍打算藉著这次行动重创英国海军,争取对德国更加有利的和谈条件。然而,许多厌倦战争的德国水手认为,这次行动会破坏正在进行的和平进程,进而延长战争。1918年10月29日一早,司令部发出命令,舰队隔日从威廉港出航。当晚,图林根的水手们率先发难,接著港内数艘战舰的水手也开始叛乱。如此动荡迫使希佩尔、舍尔放弃了决战计划,而德皇得知消息后说道:“我不再拥有海军了。”
随著德国于1918年11月投降,公海舰队的大部分船舰在路德维希·冯·罗伊特少将的指挥下开往英军的斯卡帕湾海军基地加以拘禁。舰队出发之前,阿道夫·冯·多尔达上将向罗伊特明确表示,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协约国取得这些船舰。公海舰队稍后与英军加的夫号轻巡洋舰会合,在该舰带领下,共计370艘英、美、法三国组成的协约国舰队,将德国公海舰队押送至斯卡帕湾。拘禁期间,公海舰队各舰透过拆除炮栓解除武装、每艘主力舰仅保留200名德国船员。
在和约正式出台以前,公海舰队一直处在拘禁状态。罗伊特认为,英军计划于1919年6月21日,也就是德国签署和约的最后期限夺取这些船舰,然而,他不知道签署期限已经延长到了6月23日,不知情的罗伊特决定一有机会就下令各舰艇自沉。6月21日一早,英国舰队离开斯卡帕湾进行训练,当日11点20分,罗伊特向各舰发送自沉密语,船员们便立即执行凿沉任务。这次大规模的自沉行动后来也因密语“彩虹”而被称为“彩虹行动”。最终,在英军港内人员实施救援后,只有巴登号战舰、3艘轻巡洋舰、18艘驱逐舰成功保留,而包括11艘战列舰中的10艘和全部5艘战列巡洋舰在内的52艘军舰则沉入了斯卡帕湾的海底,占到被扣押舰队总吨位的95%。皇家海军最初反对执行打捞作业,不过,后来还是允许私人企业打捞这些船舰、当作废铁卖出。公海舰队的大部分船只是由爱涅斯特·寇克斯的寇克斯与丹克斯(Cox and Danks)公司进行打捞,其中包含了吨位最重的几艘船舰。之后,受到1930年代初期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寇克斯退出了打捞作业,改由金属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接手,又成功打捞了5艘德国主力舰。公海舰队当中,有3艘(国王号、王储号、边境总督号)因为沉得太深而无法打捞,只能留在斯卡帕湾的海床上,还有4艘轻巡洋舰与其相伴。
总结与反思
后续影响
公海舰队从战时的难以施展,到战后的最终结局,无不强烈地影响了后来的德国海军,包括威玛共和国的国家海军与纳粹时期的战争海军。后来,新组成的海军机构中,许多前帝国海军军官依旧在服役,其中就有希佩尔的前任参谋长——埃里希·雷德尔,日后成为了国家海军总司令。雷德尔认为,德国海军应以水面舰艇进行长距离破交作战,而不是组建大型舰队去挑战皇家海军,因为那样只是白费工夫。1930年代以后,雷德尔提出了战争海军的造舰计划——Z计划,该计划便是以上述概念为核心,要求建造大量的长航程轻巡洋舰(如P级装甲舰)和侦查舰艇。不过,雷德尔的构想遭到后来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否决。希特勒一心建设庞大的战列舰队,以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Z计划的建设工作都没能完成。
德英两国的博弈
在公海舰队建立之初,提尔比茨就提出,一支攻击型的舰队要在战斗中获胜,必须拥有33%的数量优势,因此他决定将德国海军建设成与皇家海军约2比3的比率,计划在最终创建由60艘主力舰、40艘巡洋舰组成的海军,而英国势必要建造出90艘主力舰来应对如此规模的德国海军。但在另一方面,约翰·费舍尔上将作为英国第一海务大臣以及海军部的领导人,针对德国海军的扩建提出“我们唯一可能的敌人便是德国。德国的整支舰队一直都集结著,他们有能力在几小时内抵达英格兰。因此我们必须保有一支两倍战力、同样时间内抵达德国的强大舰队。”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对德双倍标准(Two Keels to One Standard)。
在对整体局势的判断上,提尔比茨相信英军会积极进攻,德军便可以透过水雷、潜艇等武器来削弱其数量优势,接著让双方在黑尔戈兰岛与泰晤士河之间的水域进行决战,并以此作为制胜的关键之一。这样的判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海舰队的发展方向。
在一战前,德国海军认为英国海军将采取两种作战方案:一、被迫袭击德国沿海,直接击败“公海舰队”;二、施行近海封锁。无论英国海军采取何种方案,德国海军都能透过鱼雷艇、潜艇等武器来削弱“大舰队”的数量优势,直到一定程度的平衡后,“公海舰队”才可以出港战斗、摧毁英国舰队。提尔比茨的策略中包含了几项假设——德国海军有更好的船舰设计、更加训练有素的船员、更优越的战术配置。此外,提尔比茨也认为英国基于其全球帝国的需求,势必无法在北海集中全部舰队。因此,一旦双方爆发战争,德国便立即在北海海域取得数量优势,进一步向皇家海军发动攻势。然而,英国海军采取的战略,却与提尔比茨的预期大相迳庭。第一海军大臣费舍尔自1904年上任起,立即对皇家海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他在英国本土水域集中了大量战列舰、开启无畏舰革命、对海军官兵进行严格的训练。1912年,英国与法国缔结了共同防御协议,英国海军得以在北海集中兵力,而地中海的防务改由法国负责。更糟糕的是,英国海军在1904年就开始设计远程封锁的策略;德国海军原先构想、利用轻型舰艇削弱皇家海军的策略,如今完全落空。
在1912年海军法通过前,英、德双方借由英国陆军大臣理查·霍尔丹率领的霍尔丹使团试图进行两国之间的裁军谈判,却以失败告终。同样在1912年、谈判失败不久,海军法随即宣告通过。德国早在1911年便察觉到皇家海军放弃了与其进行舰队决战的想法,改成远距离封锁北海出口。这也归因于英国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可以轻易地阻绝大西洋与北海的交通。因此,一旦战争开打,德国舰队有可能无法求得一场自己所期望的大规模海战,从而陷入无用武之地。1914年战争爆发后,英军果真实施此一战略,再加上德皇为了日后有完整的舰队作为和平谈判的筹码,严令限制了舰队的行动,进而使公海舰队影响战局的能力明显降低。
韦格纳的批评
沃尔夫冈·韦格纳(曾任公海舰队第一战列舰分舰队首席参谋,后调任轻巡洋舰“雷根斯堡”号舰长)在《世界大战中的海军战略》中对公海舰队在一战中的表现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总结:
韦格纳对公海舰队的批评
资料来源于: